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赏析】思想的启迪 人格的感召

编辑推荐 【梧桐赏析】思想的启迪 人格的感召 ————王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赏析


作者:金龙 秀才,1742.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1发表时间:2014-05-19 22:54:09

【梧桐赏析】思想的启迪  人格的感召 不会演讲的人,往往在演讲的一些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如多用设问反问句,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多用感叹排比句,以造成演讲的气势;多用手势和眼神,以助长演讲的效果等等,而对至关重要的演讲的内容却有所疏忽。这种舍本逐末的演讲,除了能够哗众取宠地吸引一部分人的听觉之外,绝不能带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感召。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针对社会上对人才的使用不得其时的弊端,王选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已经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却说我是权威。”你可以说他是借演讲的机会在发牢骚,但它的意义绝不仅在发发牢骚而已。他是想借此揭出社会的弊端,警醒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将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尤其是组织和人事部门的同志,千万不要错过了人才使用的最佳时机。
   针对社会上盲目地崇尚名人的弊端,王选教授指出:“我觉得在中国……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开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的。”不是吗?明明是一支普通的牙膏,却要拉起“全国牙防组”的大旗作虎皮;明明是假冒伪劣产品,却要在广告中打出“经某科学院某某院士鉴定,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幌子。我们这个社会深受这种“名人效应”的危害。王选教授的这一说,可以说是点到要害了。
   谈到名人和凡人的区别,王选教授进行了大量的列举:“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与其说是在列举现象,倒不如说是对社会上盲目崇尚名人的弊端的绝妙讽刺。
   对社会上有些“名人”利用人们盲目崇尚名人的心理,投其所好,到处张扬的行为,王选教授形象地称之为“卖狗皮膏药”,并且断言:“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要结束了。”“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表面上看,他是在谈自己的感受,其实是在讽刺社会,讽刺社会上的那些“假名人”。
   对什么是“院士”,王选教授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这种对“院士”的阐述是独到的,也是十分中肯的。
   真正成功的演讲,其次要以伟大的人格感召人。这种伟大的人格,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王选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名人,但他不居功,不自傲,显示出了虚怀若谷的伟大人格。他对自己的总的评价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谈到他在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他谦虚地说:人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也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一线五年,怎么可能是权威?”
   王选教授的伟大人格,还表现在他对年轻人的扶持上。他认为:“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贯倡导我们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出成果。”
   王选教授从演讲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虚怀若谷和奖掖后生的伟大人格,对于在座的北大师生——这些既有的科学家和名人和即将成为科学家和名人的精英们,无疑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震撼。尤其是在当前学术风气不正、剽窃抄袭不断的情况下,王选教授的伟大人格更具有正面的感召意义。
   王选教授的演讲,就是这样以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折服了北大的学子,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附:王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节选)
   ……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奋斗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 38 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他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 55 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 1992 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第一线 5 年,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 55 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 55 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
   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 1992 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我是到 61 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的,所以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笑声)
   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在我刚过 55 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 863 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 55 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 45 岁的。王安创业时是 30 岁:英特尔的 3 个创业者,最年轻的 31 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 40 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 22 岁;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 19 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 30 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共 31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对一位教授所做的演讲写的赏析。坦白说,老朽第一次接触这一类赏析。作者很认真的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王选的演讲稿做了解析,准确把握了原讲稿的精神实质,尤其突出了原演讲人的人格魅力。感谢赐稿梧桐文苑,期待更多精彩。【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5-20 08:05:07
  作者大量引用了王选教授在北大的讲演稿,使文章很生动,很吸引人。作者也突出了讲演的效果和意义,很好看。问好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金龙        2014-05-20 08:11:01
  问好老三文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