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张爱玲作品赏析(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张爱玲作品赏析(散文) ——张爱玲作品赏析


作者:蕴秀 白丁,5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26发表时间:2014-05-21 09:59:49

【流年】张爱玲作品赏析(散文) 一、色彩之于张爱玲
   ——读《流言》杂感
   清晨,夫去上班,我已了无睡意,平时早起的儿子还在酣睡,难得有一个如此清静的清晨。找一个临窗的位置,借一个慵懒的姿势,凭清淡的晨光,捧起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漫不经心地读起来。
   透过张爱玲的一篇篇文字,感知爱玲酷爱色彩,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衣着,自然,连思想,连心情,一切的一切,都可用丰富的色彩词汇来描述,把场景烘托得色彩斑斓,连音乐也用色彩来阐释。在《谈音乐》这篇中,她也不忘在开篇先说明一下她对颜色的喜爱:“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然后接着又把喜爱颜色的心情加以说明,把浴室里灯新加了的防空罩青黑的光也加以描述。她说:“颜色这东西,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惨的;(颜色)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她是这样用色彩来描述一般爵士乐的:“一般的爵士乐,听多了使人觉得昏昏沉沉的,像是起来得太晚了,太阳黄黄的……”她又是如此说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烂漫的春天的吵嚷,夏威夷的音乐很单调……仿佛在夏末初秋,席子要收起来了,挂在竹竿上晒着,花格子的台湾席,黄草席,风卷起的边缘上有一条金黄的日色。
   写衣服的文字,用色彩之多就更不用说了,衣服本就是如此千变万化,色彩成千的。在《更衣记》中,她用了粉红、青黑、雪青、湖色、桃红、水红、宝蓝、银色、黑花、红绿等等字眼来描写不同的衣服。有些字眼,虽然没有颜色的词,但你看她的字字句句,也能感受到斑斓的美艳之色。不过,看到“雪青”这个词,我如何也想象不出是怎样的一种颜色,只听说过“雪白”,从没听说过“雪青”的,所以很难想象,搜肠刮肚,想不出“雪青”是怎样的一种颜色。一天正在吃一种冰莹透明的淡绿老冰棒,我就想,“雪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也许张爱玲用尽所有表示颜色的词汇,都无法表达她内心中那些闪烁着的色彩,只好自己造了一些词来填补吧。因了对颜色的喜爱,张爱玲说,宁愿放弃做男人的自由,也不愿意放弃做女人,因为衣服的色彩多变。她是如此说的,单凭男人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使中装也长年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可见张爱玲对色彩是如此钟爱的。
   第一遍看《倾城之恋》,不大明了故事中隐隐约约的人情世故。直到后来看了电视剧,一集一集地看,再回过头了又读了一遍《倾城之恋》,才觉得有了些眉目。今天看到《关于倾城之恋老实话》,才更明了此书的本意。这书中的人名,也是带着色彩的,女主角“流苏”,本就是色彩鲜明的饰物,查资料得知:“流苏是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古琴轸穗也叫流苏。古琴轸穗的长短和色泽有讲究,且有道理。所谓“道家崇玄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
   这流苏里皆是红黄蓝绿紫一派耀眼的色。而书的男主角,因为是个男的,不好采用如此色彩斑斓的名字,只好取了个名叫范柳原,“柳色青青”,也是带了色彩的。书中流苏的妹妹,叫宝络,也是灿灿生辉的色彩。而在后来的另一篇文章中《罗兰观感》,写的是看罗兰排戏的感受。第一段中有长长的一句:“第一幕流苏应当穿一件寒素的蓝布罩袍,罗兰那天恰巧穿了那么一件怯怯的身材,红削的腮颊,眉梢高吊,幽咽的眼,微风振箫样的声音,完全是流苏……”
   蓝布罩袍不难理解,但寒素就颇费些思量,红削用来形容腮颊,我也是第一次见。大概是绯红瘦削的腮,擦了胭脂的那种罢。
   通过张爱玲丰富的色彩语言,可以感受到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大大地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拍成电影,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因为电影需要吸引观众的眼球,靠色彩来渲染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词,也许是她为了表达上的需要,硬是造出来的,看起来生涩难懂。记得傅雷评论张爱玲的作品是“责之甚严,不留情面”,他用了如下的句子来形容张的文章:“恶梦中老是霪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关于张造词方面,也有微词。傅雷属于严谨理性的那一类,而张爱玲是感性的,故有此一说也不足为奇。
   不管各家如何评论,无疑张爱玲的名字已经被记录下来了,她对色彩的热爱,灿烂的或阴郁的,光明的或灰暗的,都在她的作品中显露无疑,她不遮不拦,把自己的感受在作品中重现,我倒是很欣赏一个作家如此坦诚把把自己的心情放在文字中,让世人去品评的。
  
   二、张爱玲的自负
   ――读《流言》散记
   《流言》收录了张爱玲40年代的散文,这段时期,也是张爱玲在上海大红大紫,如日中天的时期。从《流言》的某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是自负的。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族史,殷实的家底,丰富的阅历,中西合璧的文学功底,所有这些让她有自负的资本。而且那时的张爱玲正处芳龄,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气盛的时期,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张爱玲我行我素的个性在那个时期得到彰显。
   在《我看苏青》这一篇中,她有一句:“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显然,她认为自己同苏青是一个档次,而冰心、白薇跟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白薇我了解得不多,暂且不提,但我读过冰心的文集,读过她的生平介绍。的确,冰心和张爱玲是不同的,不可混为一谈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分出她们的高低,而是这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相去甚远。张爱玲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缺乏爱的家庭,父母不和,最后离婚,母亲飘洋过海离开姐弟俩,后来,张爱玲又受到后妈的打骂,甚至被关在黑房子里差点连命都没了,在一个仆人的帮助下才逃离了那个黑房子,最后住到独身的姑姑家。因此她的作品也是灰色的,她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有助于她更理性地分析她所看到的,用更理性的文字去写她所感爱到的。因此,从她的作品中,更能让人看到人生的灰暗面,让人在看过她的文字之后更能理性地担当人生,而不是让人沉溺于风花雪月之中。
   而冰心,她的童年简直可以说生活在蜜似的幸福生活中,她的父亲是海军军官,有着一颗慈爱的心,母亲是一个贤德的女子,宽容,贤淑,充满着母性的温柔。在温馨的,充满着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冰心,性格中更多的是罗曼谛克,充满着阳光的心态,她热爱生活,体悟亲情。在她留学期间的作品中,满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几乎成思乡病。她后来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南归》中,更是将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张爱玲和冰心的早年生活背景,不难理解这两个人有多么的不同了,张爱玲的作品更趋于成人的成熟,而冰心的作品,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张爱玲看来,也许觉得冰心的作品有些“幼稚”罢,她怎么甘心把自己和一个“幼稚”的作者相提并论呢?
   张爱玲的自负,在另一篇散文里也有体现。在《诗与胡说》这篇中,她说:“听说顾明道死了,我非常高兴,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小说写得不好……顾明道的小说本身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大众读者能够接受这样没颜色的愚笨。”
   她用“非常高兴”来表达她对顾明道的死,这本身就是不人道的,而且是刻薄的,最后她还用“愚笨”这两个字来形容顾明道,可见张爱玲在批判别人的同时,是如何抬高了自己。对于她的这种言行,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文人,因为比一般人有更多接触媒体的机会,她的言行对公众有更大的影响力,言行就应该更加慎重一些,而张爱玲在这方面是不负责任的。即使她对顾明道真的没有什么好感,我觉得也不能用“非常高兴”来形容吧,除非她和顾明道之间有深仇大恨。
   在这一篇里,她如此评论中国的新诗,并且带进了几个众所周知的名人:“中国的新诗,经过胡适,经过刘半农,徐志摩,就连后来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绝路,用唐朝人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经给人说完了,用自己的话呢,不知怎么总是说得不像话,真是急人的事。”
   徐志摩,曾经被许多人称为天才诗人,民国时期的才子。徐志摩可以说是中国新诗的引领人之一,曾经因《再别康桥》一诗而风靡一时,他的名字也因这首诗而被剑桥大学永远地铭记。而在张爱玲的笔下,徐志摩却成了一个有病而呻吟方式不对的诗人,而且是“走绝路”的诗人。
   也许是张爱玲不能接受如此罗曼谛克的诗意氛围,所以也一并地不喜欢新诗,才如此贬低这批诗人。这算不算是张爱玲的自负呢?
   纵观张爱玲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写这篇散文时还如此年轻,甚至可以说人生还有许多事没有经历,正如她在《论写作》一篇中写道:“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她《流言》里的作品,就是在“敢说话”的时期写的,所以,她的自负,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原谅的。
  
   三、张爱玲:永恒的钻石
   2009年3月中旬购得十多本书,其中有一本《我的姐姐张爱玲》。上周六外出两天,把这本书放包里,准备晚上在酒店夜读,未曾想同行的朋友过于健谈,直聊到临晨才浑浑睡去,最后只读了两页书。
   第二天回来的路上,在车上睡足了,望望窗外飞过的景物,百无聊赖。于是想起了包里的书,就着摇晃的阳光,读了几十页。回来后就放下了正在读的《凯旋门前的桐叶》,正经地读起了《我的姐姐张爱玲》。无奈也是杂事繁多,断断续续地读,我还向朋友抱怨着事太多,不能一口气读完。今天早上没课,在办公室偷着闲,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我的姐姐张爱玲》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与作家季季合著的传记文学。读这本书的时候,与以前所读张爱玲的书——《半生缘》、《倾城之恋》、《金锁记》、《小团圆》、《流言》等书中的许多镜头形成对照,许多情境一一掠过,使许多以前不甚明白的地方逐渐明晰起来。这时我想起了张爱玲的另一本书《对照记》,虽然没有读过这书,不过总想起这个名字。至此,我对张爱玲,更多了几分敬佩。把她比作一颗恒久远的“钻石”确实不为过。那样一个执著于写作的天才作家,不因生活背叛了她而因此背叛了心中的天才梦。
   《我的姐姐张爱玲》新版后记中引用了张爱玲在香港翻译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这使我想起了毛姆,想起了夏洛蒂.勃朗特,有着一样不快乐的童年,也想起了简.澳斯汀笔下的范妮。从以前读《张爱玲文集》中知道她的童年是灰暗晦涩的,然而又是带着贵族气息,光彩陆离的。以前读她的作品,曾经对她的小资情调颇有微词,对她的措词也有如傅雷般的观感,但对她了解得越多,这种小资的感觉就会越淡,而是更多地去体会她那颗孤傲的内心下的寡欢之情。特别是在今天读完她的亲弟弟写的这本《我的姐姐张爱玲》后,这种感觉更强烈。
   《我的姐姐张爱玲》这本书,是张子静在张爱玲离世一年后完成的,饱含着他对姐姐的怀念之情和敬佩之思,回忆辛酸的往事,勾起了无尽思念,可思念的亲人已经无法回眸顾盼一下亲爱的人,这该是多么辛酸的事!况且,这是其弟在古稀之年,身体羸弱的情况下写就的一本书。
   读完《我的姐姐张爱玲》这本书,才明了在爱玲那些华章背后的辛酸,她该有怎样的勇气,才能以旁观者的心态,用手中的那支笔,去书写那些错综复杂的情缘往事!因此,对张爱玲,我又多了几分敬服。
   注:本文提到的《我的姐姐张爱玲》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16开本。书的封面上半部是纯的白色,飘着三片红玫瑰花瓣,封面的下半部分,是红玫瑰色带着丝丝的粉白,不明白装帧设计者未氓当初的设计思想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华丽,浪漫与素朴,兼具千丝万缕的情丝。
  
   四、团而不圆
   ——读《小团圆》杂记
   去书店转了转,本以为又会象大海捞针似地找到一两本意外的书,没想到最后目光还是盯在了张爱玲的书上,虽然电脑上下载了张爱玲的《小团圆》,却不习惯在电脑上看长篇小说。宁愿花几十块钱,把厚厚的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本捧在手上,闲暇时斜倚在床头椅背细品慢尝。
   媒体炒作的魅力真是大,因了那是张爱玲,《小团圆》这本书被炒得沸沸扬扬,吸引了不少张迷的眼球,我也不例外地被吸引住了。以前看过《张爱玲与胡兰成》,也断断续续地看了她的一些记实散文,有些故事已经先知了,以前的书中,写得比《小团圆》这本书精彩,感情也描写得细致些,场景渲染得更加清晰。因此,读这本没有了惊奇的感觉。说实话,看了张的这么多书,《小团圆》这本是最让我失望的。我怕是因为自己的水平问题,总是细细地品,希望品出张一贯的味道出来。看到的,却是零碎的笔触。书中,作者似乎想把经历过的人和事用最简短的语言记录下来,以缩减篇幅,如此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却有些杂乱无章。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什么三姑六婆,大爷二爷,表大爷,比红楼梦里的人物还要让人难懂。她有如站在圈外,去写别人的故事,却无时无刻不加入了自己的影子。

共 1190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风言风语,一系列张爱玲作品的框架下,一步步接近一个本真的人物的心路。张爱玲,近代文学上的一个传奇,亦是个没有让人停止争议的人物。她的传奇早已在她的幼年里种下,这不仅仅是她传奇的身世,传奇的中西合璧思想来源,更以她鲜明的个性而让她的文章从来不是普世言语,那是她的特立独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唯有这样的独立才会闯眼,才会在众多色彩中一抹出她鲜明的色调,那色调绝不属于别人,是属于张爱玲的。 色彩与形式无疑是爱玲方式,女人天生对色调有一种敏感,不同的是张爱玲的色彩也不是三原本色,那是她调制的。至于那个形式,便是她的衣着方式,你若从《更衣记》中的那两条晒衣的竹竿与竹竿间掠过,便会看到一个女子是怎样从华丽与落寞的交织中穿行着的。她笔下的人物亦是包裹在华美的袍中的灵魂,她的衣着附于灵魂,魂在,那便是众多的色彩,是流苏,是旗袍面盛放的牡丹花,若是抽掉了那灵魂,那衣着是什么吗?是一条条再也拼不起的碎片了。以读一个人的方式认识一个人,也便深深地为这个人物迷住了,那是有泛着樟脑香的回忆的旧味,亦有流年岁月里的痕迹,你也便理解了她的许多,理解了她的自负与刻薄,理解了许多团而不圆的结局。你也会一读再读她,透过她一生的掠影,看一个人从斑驳的影际间走来。 好文赏读!问好蕴秀! [编辑:雪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飞        2014-05-21 10:05:38
  蕴秀是张迷哦,我是伪张迷,呵呵,不过喜欢倒是真的!问好!读你的赏析也让我更了解了她。
2 楼        文友:雪飞        2014-05-21 10:07:55
  这篇文是我来流年的第一个编按文,挺曲折的呢,电脑还坏了。
回复2 楼        文友:蕴秀        2014-05-22 23:55:32
  非常非常喜欢雪飞的按,没想到有素未谋面的文友如此用心地为我这些零碎的读后感写按,让我对流年越来越有归属感,通过雪飞的按,看出雪飞绝不是伪张迷,你对张独到的评论,也让我有更大的收获,真有种抛砖引玉的惊喜!我这些文字,最后起了个名字叫《风言风语》,源于一个朋友,我把几年前写的张爱玲读后感集在一起,想给它们起个名字,我原来有个名字叫晓风,他说,不如就叫风言风语吧,也很合爱玲《流言》的意思,他也有打趣的意思,说我是“疯言疯语”,这其实也挺合我意的,因为写得杂乱,正好借以解嘲。谢谢雪飞!虽然我的感谢来得有点迟,但诚心诚意!
回复2 楼        文友:蕴秀        2014-05-22 23:59:05
  能成为雪飞第一个写按的人,非常幸运,感谢缘分!曲折写按的过程,是见证缘分挡不住!
3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5-21 13:00:00
  认真地沉浸在蕴秀体悟的“爱玲”系列里,悲喜交集。
   晓风有心,将散珠串成了项链,让旷世奇才的爱玲熠熠生辉了。
   仰慕她,怜惜她,也排斥她。这是我真心的感悟。
   她的童年,为她的一生奠定了悲欣之根。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3 楼        文友:蕴秀        2014-05-24 09:37:21
  读多年前的文章,感觉是浅浅掠过,深入不了,半夏读了这一串文字后说,没有深入到张的内心,只看见表面,我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姐姐也可以给我提出建议的。
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5-21 13:57:25
  晓文确实是张爱玲的钢丝,几乎把她的作品一网打尽。
   读她的文,慢慢地读懂了她这个人,反过来,更深刻地理解了她的文。
   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系列赏析,不仅留下了作者阅读张爱玲的心路历程,
   而且将一个历经人生苦难的文学天才全方位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让人痛惜、仰慕、感喟,然后沉浸于她的文字中,欲罢不能。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4 楼        文友:蕴秀        2014-05-24 09:34:13
  我这些都是几年前读张爱玲的零碎记录
   那时候读书较用心
   所以读完后还可以回味很久
   现在读书已经像走马观花
   为了涉猎更多的内容
   希望看见大家提出的意见
   多批评才能让我有进步啊
5 楼        文友:雪飞        2014-05-23 06:51:54
  我没有读很多张爱玲的文,也只撷取其间一小部分试图读懂她。张爱玲喜爱穿戴,讲究形式,据说她的衣样很多是自己设计的。而她的文中也有很多衣着涉猎,小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散文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那篇《更衣记》,你看看她许多照片,无不华丽复古,又绝不是刻板的样式。她是个不错的服装设计。大凡穿戴讲究,都是在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张亦不例外,“出名要趁早,她有极强的表现欲,不然她也不会以爱玲的方式出来。说真话她真是个天才,她的表现欲恰到好处,也与她的文字非常搭调。另张也很懂电影手法,也颇得西画中对色彩的理解,她的许多小说其实也早有电影剧本的雏,因而她的作品一而再地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有许多关于张爱玲的谈题,有机会再聊,认识蕴秀算不算缘份呢,当然了!握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