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往事征文】大名古城明清府城遗迹--书院和园林(随笔)

精品 【绿野往事征文】大名古城明清府城遗迹--书院和园林(随笔)


作者:泉庵 童生,79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02发表时间:2014-05-21 21:39:53
摘要:  元城书院是大名古城内最高级别的学府,也是古城内建设最早的一座书院,其冠名“元城”并非因为元城县附郭的缘故,而是为了纪念北宋名臣刘安世创办,属于大名府官办的书院,而非元城县官办的书院。

一、书 院
  
   (一)元城书院
   元城书院是大名古城内最高级别的学府,也是古城内建设最早的一座书院,其冠名“元城”并非因为元城县附郭的缘故,而是为了纪念北宋名臣刘安世创办,属于大名府官办的书院,而非元城县官办的书院。
   刘安世占籍元城,师从司马光。司马光教以诚心不欺妄,终生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为圭臬。任谏官多年,刚正不阿,切中时弊,直言敢谏,朝堂之上弹劾大臣无所顾忌,有“殿上虎”美誉,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终生不妄语”,其门生及世人称其“元城先生”,创建元城书院的本意是为保存、传承、发扬光大刘安世的“诚学”。元城书院在大名府城隍庙西邻,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兵备道刘秉鉴始建。书院内的“上达楼”是大名府呈最壮丽的建筑,登楼眺望,全城尽收眼底,明清文人多有题咏,明大名府知府张瀚《上达楼赋》为佳。
   元城书院的建筑,最北面为上达楼,祭祀刘安世,楼前是堂、斋,东西两侧是号舍。书院始建初期,因为师资不强,执业乏人,书院等同虚设。
   大理寺丞钱学孔任大名府推官后,目睹书院无人执教,不能释怀。恰在此时大名府知府路直任职,也有此意,而此时黄岩也贬谪大名,三人谈及此事,一拍即合,修葺房屋,备好器具,选拔大名府所属州县优秀的士子八十多人,汇集书院,由黄岩执教鞭,制定规章制度,林有孚、林可之为督学。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正式举行典礼,“进诸生阐经义”,文教大兴。黄岩以成就人才为己任,早起晚归,寒来暑往,正襟危坐,终日不倦。黄岩学问渊博,为士子生员所敬仰,“诸生闻而至者,日以不绝”,士子多成材。
   嘉靖三十年(1551年),元城书院改为察院,西号房改为五贤祠(祭祀狄仁杰、韩琦、寇准、文彦博、欧阳修)。东号房如旧,在东号房的南面另建大门、讲堂,虽然简陋狭隘,但书院育人职能仍旧。
   隆庆二年(1568年),大名知府郑旻修大名府学宫和元城书院,建讲堂与馔堂十楹,建廊庑斋舍六共五十二楹,建书院号房四十楹,其他殿宇、器帐、几案等焕然一新。次年大名府十二属州县没县选拔三五人,入书院学习。隆庆五年,大名府知府王叔杲又扩建元城书院,建造号舍四十余间,大名府十二属州县庠生群聚元城书院,一时文风称盛。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二十二日,诏毁天下书院,元城书院与大名县的应龙书院(在旧治村)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北直隶学政傅振商来大名府主持考试,阅读士子文章,大都天才横溢,超然独往,但是其中的文章多奇而不法、苦而不甘,这是因为书院废后,教育失当的缘故。于是饬大名府修复元城书院,大名府知府翟师雍令元城知县管应律主持修建,拆旧建新,前后五十楹,工期不到三月,费用不足三百两白银。选拔大名府所属十二州县才俊,读书其中。
   史称“创始于正德、嘉靖间,而英贤崛起,再盛于隆庆万历年间,而名硕联翩”。大名府在嘉靖、隆庆年间,人才极盛,刘秉鉴、王叔杲、翟师雍三人功不可没。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在大名府设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辟元城书院为总督署,元城书院并号舍废,文昌阁和刘安世祠依旧,此后所建书院未有再冠名“元城书院”。
  
   (二)天雄书院
   天雄即大名府别称,天雄书院是以地域冠名的书院。以天雄指称大名府,始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因魏博镇为河朔藩镇,魏博牙军强盛,唐代宗宠爱,赐名“天雄军”。自此,大名始有“天雄”别称,在五代、北宋时期,天雄同北都、魏都、兴唐府、广晋府等都是大名府的别称。天雄书院有两处,初在元城书院旧址之东,后迁移至大名府署东侧的大名府通判署。
   裁三省总督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名知府周邦彬重修元城书院,大名府照磨途迂监工督建,书院竣工后,改名“天雄书院”。这次重修,西五贤祠、东刘安世祠仍旧,上达楼祭祀文昌帝君如故,主要是建讲堂三楹、东西号舍若干楹,修葺墙壁、大门等,树“人文蔚起”牌坊,建“丽泽亭”, 丽泽亭匾额在民国年间遗失。重修后的天雄书院相比元城书院有过之无不及,重修费用出自周邦彬俸银和节余的办公经费,丝毫不分派民间。一些民间士绅也踊跃捐助,如讲堂三楹即由谢述度等人赞助建造。天雄书院落成之日,群集大名府各州县生员,选出类拔萃者,入天雄书院内就学。书院实行每月三考课,以成绩列名次,众生员勤学苦读,唯恐落后。
   清乾隆八年(1743年),大名兵备道沈世枫、大名知府任宏业进行修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废魏县入大名、元城两县,大名县附郭,县治移驻大名府城,改天雄书院为大名县署,天雄书院移于大名府治东侧的大名府通判署旧址(大名府通判于乾隆五年移驻东明县)。天雄书院移建新址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顺广兵备道丁桂蓥进行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大名府知府张体公又进行建修。这两次修建都是因陋就简,书院的规制并未齐备。从刘安世祠没有迁建可知,天雄书院已经由保留传承刘安世一家私学,转变为培养大名府人才进行科考的场所。
   道光四年(1824年),林培厚任大顺广兵备道,视察天雄书院后,与大名知府福敬协商重建天雄书院,福敬首先慷慨地捐献出俸银以作表率,林培厚及道、府官员也相继捐银资助。资金到位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破土动工,五月落成,新建后的天雄书院比原来的规模增加三分之二,共建房舍七十余间,前为讲堂,两旁是斋舍,厨房、厕所、床、桌凳、几塌、住宅等等莫不完备。天雄书院竣工后,士子纷纷前来就学,从中选择优秀士子若干人,为“上舍生”,额外增加补助作为助学金,确保他们能安心学习。在学生员每天都有课业,每月有考试,大名府教谕崔廷诏亲自批阅,排定名次。为解决日常办公支出,保证书院经费充裕,大名道令大名府所属州县的士绅捐助,所捐助的款项由书院支配使用。
   天雄书院重建后,林培厚改名为大名书院,天雄书院结束其历史。
  
   (三)大名书院
   天雄书院改名大名书院后,当时已处于清朝后期,虽然书院规制齐备,但从这一时期大名府科考中举人数稀少的情况分析,大名书院文风不振,相比其他各府书院来讲属于落后。是何因素,限于文献缺载,不敢妄加猜测。
   大名书院是明清两朝古城内唯一留存有建筑示意图的书院,图载《咸丰大名府志》。据府志书院图,把大名书院建筑布局作一介绍。
   大名书院坐北南向,最南端是照壁,北为大门三楹,中间是一道砖砌的甬路,北行穿过二门直达文昌阁。大门北是二门,二门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月门,过二门,东西两侧各有斋舍三区。正北是文昌阁,楼上祭祀文昌帝君。文昌阁东是瓣香阁,西是尚行书屋。文昌阁北是讲堂,讲堂西是启秀轩三楹,东是摭草轩三楹,讲堂前面东西两侧是廊房,西边名步月山房,东边名得月山房,两处山房中间有门通往外侧的斋房,南直通瓣香阁和尚行书屋。讲堂北是住宅区,正北三处上房,各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三楹,东北侧有廊房通往摭草轩。大名书院规制大致如上。
   同治三年(186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各地劝导官民捐输书院,大名府官绅踊跃办理,其中大顺广兵备道祝垲、恩云峰各自捐献一百两白银,大名府知府裕长一人捐献二百两白银。假若将此四百两白银分属大名府所属七州县书院,每一书院所得无几,全部给一个县,又有偏爱之心。最后议定,因大名书院是大名府七州县生员读书学习的地方,将此款交由大名县商人,所得利息作为宾兴(乡试)所用。每届乡试前,贡生、廪生生员集合大名府城,按照考试名次发给银两不等,作为赶赴乡试的旅费。
   此外,大顺广兵备祝垲还捐款在大名书院日课程之外,设立大名道宪月课。祝垲捐献一千两白银,又各方筹款二千两,分别存在城内恒泰当、诚格当八百两,锦云、庆远两票号各三百两,永兴、重盛、德盛、丰泰、际泰五票号各二百两,每月可得利息六十四两。大名道宪月课除正月外,每月初二举行一次,由道台点名、出题、阅卷、发榜,五十名生员根据成绩不等发银不等,乡试之年,对参加考试的生员也进行资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十四日,令各府设立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大名府知府陶式鉴、监督崔炳炎改大名书院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学制五年,无初高之分,学生为备考童生和已考入书院之生员,学习文言文。至此,大名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名书院改为中学堂后,大名道宪月课停止,款项改作存古学校经费,存古学校意在新学大兴的形势下保存国学,授课内容仍是四书五经。
   1916年大名中学堂改为直隶省立大名中学校,次年改为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校,1933年改为河北省省立大名初级中学校。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大名城,改建为日军城防司令部。建国后,为粮食局粮库和面粉厂。
  
   (四)贵乡书院
   贵乡书院是唯一一所元城县官办的书院(前已有述,元城书院虽冠名“元城”,《元城县志》虽载录,然书院实系大名府官办,非元城县。),位于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存世33年。
   贵乡本系元城县的一个别称。西汉时期,元城县沙鹿山脚下的委粟里村王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显赫人物:一是西汉女政治家,在汉成帝、哀帝、平帝三朝称制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二是新朝皇帝王莽。此外,元城王氏家族凡九候五司马,因之多以“贵乡”指称元城县。故而,贵乡书院也是以地域命名的一所书院。
   清同治三年(186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各地创办书院,当时元城县并未尊章办理,直至八年后,元城知县吴大镛倡捐集资一万三千余吊铜钱,购置西大街路北一处民宅,创办书院,名曰:“贵乡书院”。教学内容仍是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旧学。
   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则瑀任职元城知县,因贵乡书院办学经费被经手人侵占一半,致使书院办学难以为继,唐则瑀查实追回后,整顿贵乡书院,文风一振。又因县试无考棚,购置木石,添置桌凳,仿贡院规制改修贵乡书院,使士子常年在书院肄业。临近县试的时候,在这里举行考试,可以说是教学、考试两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马玉藻将贵乡书院改为元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贵乡书院历史结束,也是它重生的开始。
   1914年,废元城县入大名县,阎承之等人将元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建为大名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俗称“二高”。后因学生增多,校园难容,1920年又将元城县文庙扩建为分校。
   1923年8月,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建校之初,因没有校址,暂时借用一高本校(即贵乡书院旧址)为校址招生办学。因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是“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新文化运动在大名开始。”一高又是大名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且教师多聘任七师毕业生,谢台臣“以作为学”教育方针在这里得到实践,周希文任校长期间,提出“学以导作,作术辅学”的教育方针,实质上与“以作为学”相辅相成。1935年,奉令又改为大名县第一初级、高级小学。并与“七师”合办两个班级,作为七师学生实习班次,两班经费由七师划拨。
   因一高系由元城县办的贵乡书院转变来的,习惯上在旧元城县辖区招生,后来随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南乐、广平等地学生也纷纷前来求学。一高学校最盛时,在校学生达四百余名。截止1937年11月,日寇侵占大名城,一高共培养高级小学毕业生62个班,约2480名,
   建国后,校址作为煤建公司,现作为西大街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处。今贵乡书院旧貌无存,仅有旧址并一通书院改为学堂碑记存世。
  
   (五)广晋书院
   广晋书院属于大名县官办书院,位于道前街路北,西邻常平仓。创始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仅存续了16年,是大名城内最短命的一所书院,也是唯一存续下来的一所书院,今大名县实验学校前身即是广晋书院。
   广晋县是大名县的前身。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建立后唐,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后再也没有以广晋来命名大名县。广晋书院也是以地域命名的一所书院。
   大名县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创办有应龙书院,地址在今旧治村西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名县城(旧治村)圮于水,应龙书院亦废。次年,大名县附郭大名府城后,文庙附祭大名府文庙,没有进行重建书院,生员一直在县署内授课、评卷,极为不便,也不合乎规制。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大名知县崧翰有意创建书院,未果而终。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名知县姚定元捐俸银创修书院,竣工后,名曰“广晋书院”,即聚集大名县士子,延聘山长(校长),培养人才。限于文献,目前仅知主持广晋书院教务的有邱家燧,且邱家燧还兼管贵乡书院的教务。

共 1132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就是材料丰富,旁征博引。读此文,精当丰富的有关资料纷至沓来,犹如海浪,前波未逝,后波跟至,给读者连绵不断的心灵冲击。选用了“元城书院是大名古城内最高级别的学府,也是古城内建设最早的一座书院,其冠名“元城”并非因为元城县附郭的缘故,而是为了纪念北宋名臣刘安世创办,属于大名府官办的书院,而非元城县官办的书院。”的事例材料,选用了“天雄即大名府别称,天雄书院是以地域冠名的书院。以天雄指称大名府,始于唐广德二年(764年)。”的材料,选用了“创建元城书院的本意是为保存、传承、发扬光大刘安世的“诚学”。”的例证材料,又用了“刘家花园、汇园、晚香堂、璞园、大名花园、天雄公园”等材料来加于补充。对于这些材料,作者仅择取材料可用的一点,压缩后铺排使用。材料旁征博引,给了主题强有力的支撑。没有深厚的积累,没有灵动的思维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实在让人赞叹。 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做土壤,行文层次清晰,事例典型,画面感强,感染力大。 全文审题准确,切合题意,思路明晰,首尾圆合。表达生动形象,语言灵动有韵味主题鲜明突出,文章题旨鲜明,中间部分论证充分,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证,在结尾又重新强调自己的论点,与题目相呼应,使得文章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问好作者!【编辑烟波放钓】【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522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4-05-22 09:59:44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细腻的文笔,对大名古城明清遗迹--书院和园林进行详细的叙述!欣赏!问好泉庵!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回复1 楼        文友:泉庵        2014-06-05 10:03:47
  谢谢光临.还望多指教.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