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杂文·驿站】茶道(编辑推荐)

精品 【杂文·驿站】茶道(编辑推荐)


作者:憔夫 童生,909.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50发表时间:2009-04-20 17:20:50

茶,乃中华民族举国之饮。相传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在宋,如今已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茶”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世界上第一部药理书《神农本草》,据茶圣陆羽推测: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中国第一部的诗歌集《诗经》中收就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茶新樗,食我农夫”、“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等。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作为祭品使用的,春秋时代视为菜,战国时期被入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东汉华佗《食经》也有:“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到了西汉时期,茶已成为了主要商品之一。从三国到南北朝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期,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疲惫,抑制性欲。饮茶推广了佛教,佛教反过来又促进了茶灶发展,相得益彰,这就是有名的“茶佛一味”的来源。
   茶,与其说是一种“道”,莫如说是一种文化,涉及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其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之博大精深让人仰之弥高,叹为观止,于是与诗书、琴棋、园林、书法并列为古代士大夫五大雅趣之一。
   “道”,是一种哲学,亦是一种精神,而茶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重解释及衍伸含义,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是可以修习的,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道);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意思是大道就仿佛流水一样,四处流淌)。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无逃乎物”,可见“道”并不神秘。《中庸》也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即道是天生具备的,称作自性,依照自性去行事,就谓之道)。
   中国禅宗重要典籍《景德传灯录》上说:“平常心是道。”这里所谓的“平常心”,就是我们的自性、自心。
   何谓“茶道”?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中晚唐时期就产生了具代表性的茶道四大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以茶会友、以茶雅志、以茶立德,将饮茶视为风雅之举。文人们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修养、教化紧密结合。所以说中国的“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于此。
   唐以后著名文人不嗜茶者绝少,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条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正因为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才使茶道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雅士茶的“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文人茶艺对茶叶、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环境有着文人特殊的要求。与会茶友,须人品高雅,有较好修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清言对话,是文人茶艺的主要活动内容。
   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而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贻情养性。所以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很容易对立;中国人性格象茶,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茶道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巨。
   令人遗憾的是茶道本源于中国,而今人往往只知日本茶道,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茶道却知之甚少。
  
   明张源《茶录》上说:“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里讲的“茶道”主要指茶的制作储藏过程,而茶道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道”寓于茗饮之中。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大道至简,即茶即道。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要饮则饮,随心所欲,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这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亦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们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的襟怀,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俭朴高尚的人。
   古人为了修德悟道,把茶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容用精炼的哲学语言概括成清、和、俭、怡、健“五德”,也有“八德”乃至“十德”之说,使人易于理解和践行。
   所以,茶道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讲究“清、敬、怡、真”,清,即是清洁、清廉、清净、清寂,乃茶道之本,清修雅逸,恬谵明心,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内省修行”不谋而合;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怡,《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其意广博,调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天道自成。真,即真情坦荡,至善即真。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茶道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
   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
   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是“静虑”、“思维修”、“弃恶”等意思。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但中国其它流派的宗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毫不逊色。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都很不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生;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虚静之美雅俗之香是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白话意思就是当内心世界的空间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把心灵空间的各种繁杂之物尽量排解出去,静神定心,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等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中所言的枯寂之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即佛门文化性质,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教义教规。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茶意即禅意,舍掉禅意,就没有茶意。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是禅味至上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亦雅亦俗,能贵能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卒走夫莫不趋之若鹜。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气;行于风月,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一切皆发端于“口腹之欲”,非道非佛,更多的是儒学的内蕴。
   《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容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几分人间烟火,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老舍先生《茶馆》里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人间社会的缩影。而老舍本人也是嗜茶如命,一日三换,早中晚必饮一壶。在中国现在文人中,鲁迅嗜茶也颇有名气,他不管到哪里,当地的茶社楼馆都会留下他的足迹,据说他曾特地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买过龙井。
   说到饮茶,就不能不提茶具了,而茶具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壶。据史料记载,宜兴紫砂壶有着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地质结构和制作原料,是宜兴紫砂壶盛名远隆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衡量紫砂壶质量优劣的标准主要有四点:一形,二料,三工,四款。一般说来,一把好的紫砂壶从侧面观其形,壶口、壶嘴、壶把的上端应该平齐光滑;从壶顶观其形,壶嘴、顶盖、壶把应该同一直线,不偏不畸。通身没有裂纹和剥落,没有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尤其需要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和壶底、壶口及花货的装饰物等。只有具备“行、神、气、韵、精、功等特点的紫砂壶才算得上壶中佳品。据悉,行家可以从一把壶的外形就知道该壶的渊源、家谱、师承及收藏价值。
   紫砂壶最大特点是良好的透气性与不渗漏性的奇妙结合,由于紫砂壶胚体不上釉,所以烧成后具有双垂气孔结构,气孔微细,密度高,吸附力强。又因为紫砂壶传热缓慢,冷热急变性好,不会因为温度的急剧变化而胀裂。紫砂壶的容积一般在800CC——1000CC之间,按其制作手法和外形可分为花货,光货,筋囊三大类,目前基本上以手工制作为主。紫砂壶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紫砂泥,其成分包括石英、粘土、云母、赤铁矿等。紫砂泥不一定都是紫红色的,也有绿色、红色、乳白色等多种颜色,俗称紫泥、红泥、朱泥、绿泥等。制作宜兴紫砂壶的紫砂泥,取自地下100米~200米地壳中,沙粒均匀,色泽一致,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经过淘洗、提炼、过筛等若干工序后才能形作成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所以行家说: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好,选料是关键,上百斤好砂只能提炼6~7斤好料,砂好,做出的紫砂壶才能胎骨坚硬,色泽均匀声音悦耳。
   当我们一茗在握,心淡如水,寄情于天地造化之功时,我们是否感觉到我们在品尝一种艺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人生的艺术?

共 51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此文之时,犹如面前放着一杯茶,香味时而浓郁时而清雅,而手里正握着一卷文案般,将“茶之道,茶之魂,茶之韵,茶之品”吸入了脾肺,心情都变得高雅而深邃起来。喝茶讲究的是个意境,甚至是一种诗情,和饮茶的人有关,甚至与泡茶的器皿有关,每个细节都是一种艺术,包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实在钦佩作者对茶的理解,“虚静之美,儒学的内蕴”这些词用的极度之美,一种把茶与人结合的深度解读,茶品与人品,“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们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的襟怀,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俭朴高尚的人。”让我们不由得立马想品着茶来品味自己的思想。全文深刻的哲理与文化底蕴,娓娓道来,通泽透明,实属佳文,感谢作者的来稿,问好。推荐阅读。【编辑:笑若灵舞】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421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笑若灵舞        2009-04-20 17:22:40
  问好作者,并学习。
不管我坠入怎样的一个无缘,都要给我透明的羽翼,如果佛前也冷,它可以做我永久的披肩。
2 楼        文友:丁香        2009-04-20 19:28:01
  无论是原文还是编辑的点评,都非常的精彩。学习了,问好。
丁香
3 楼        文友:绿叶飘雪        2009-04-20 19:44:34
  好茶,好文!问好了!
奋斗不止
4 楼        文友:侦察兵        2009-04-20 20:44:24
  一杯茶里能品出那么深远的道理来,一杯茶可以观照世界,生活宗教艺术尽涵其中.精奥的文章,值得细品.
5 楼        文友:齐牛        2009-04-20 22:22:51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读了此文,才得到了真正的认证。文章洋洋洒洒地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阐释的非常到位。好文!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6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09-04-20 22:46:45
  不懂茶道,看此文便也觉享受,对茶艺稍作了解。以后也学学品茶。问好:)
  
   也问好,笑若灵舞,按好棒!
7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09-04-20 23:41:14
  “道”,是一种哲学,亦是一种精神,而茶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人生的哲学亦是如此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8 楼        文友:憔夫        2009-04-21 14:15:43
  谢谢各位文友和编辑的点评,还希望有机会多向大家学习!问好!——憔夫
性格豪爽,好结交天下朋友。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