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水乡农事散记之十九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水乡农事散记之十九 ————农业机械化


作者:苏中老农 秀才,21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8发表时间:2014-06-02 17:15:02

【梧桐散文】水乡农事散记之十九 水乡的农业机械化是从农田灌溉起步的,其实,过去的风车也算得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农业机械。它的木质齿轮传动装置的设计理念与现代机械是一脉相承的。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虽然步履维艰,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而且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
   早在“大跃进”年代,县里就成立了一个叫“抗排站”的单位,站里配备了一个机械抽水的船队,其主要任务是在河工上负责排除积水,在需要的时候分到下面公社去帮助抗旱、排涝。机船的数量也不多,算是农业机械化的星星之火。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队(村)先行购置了抽水机,装备了自己的机船。经济条件较差的大队只能两、三个村合作装备一条机船。船上的机器全是当时生产的那种立式柴油机,记得常用的型号是苏州产的“苏州2—110”型和盐城生产了“江淮-105”型。因为功率都是20马力,通常就叫苏州20和江淮20。水泵用的是一种低扬程大水量的离心泵,这种水泵好像是专为里下河地区两米左右的提水高度生产的,一直沿用至今。
   记得在1963年,我曾做过一年机工。是两个大队合办的一条机船,当时两个大队共有十个生产队,有耕地面积3000多亩,农忙时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常常有几个生产队的人扛着篙子争抢机船,两个大队的干部也经常为谁先谁后吵得面红耳赤。船上的两个机工是每个庄子派一个,邻村的那个机工比我早上船一年,与我同龄,算是我的师傅。每当发生抢机船的纠纷时,因为害怕受到围攻,我们都不敢插话。农忙的时候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24小时连轴转,白天回家吃饭时两人轮换,夜间两人都不离船。有时一夜要挪好几个地方,黑灯瞎火的只有一盏马灯。因为夜间气温低,机器很难启动,要两个人换着摇好几回才能把机器开响。到了午夜,生产队会管一顿夜餐,每人一斤米,偶尔碰到养趟鸭的生产队还能吃到用几个鸭蛋烧的咸菜汤。那时节,为了能吃到一顿夜餐,机工们都不反对开夜工,甚至有时白天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假装检修机器拖到晚上去完成。由十个生产队合用一台抽水机真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只要有风,生产队里的风车也同时在日夜不停地车水,不过,因为有了这一台机器,人工踏车这个老行当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育秧的田头还能看到有几个妇女在踏车给秧苗加水。直到后来发展到每个生产队都有了一台抽水机,古老的风车才逐步被淘汰。
   收割与脱粒的机械化进程也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先是有了人力踏板式的滚筒脱粒机,后来有了一种特别经济适用的195型柴油机,才将人工踏板滚筒改成机械驱动。195型柴油机是文革期间研制出来的,卧式、单缸、高速,马力大,体积小巧,特别适合农村移动作业。当时有个很革命的名字叫“东风——12”。据说这种小型柴油机还受到世界上许多小国家的喜爱,曾经开创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先河,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因为价格不是太贵,当时,单机每台只有几百元钱,后来生产队装备的抽水机船也全都是配的这种机型。这种机器起先是常州柴油机厂生产的,后来各地都有仿造,不过质量都比不上常州生产的。继滚筒脱粒机后,农机部门又推出了一种叫“工农——700”型的脱粒机,那种机具脱出来的草是乱的,效率比滚筒要高一倍多,就是安全性能极差,据县农机部门统计,每年都要被它“吃”掉好几条胳膊,甚至还要搭上几条人命。不过机械脱粒与之前的人工拭把相比,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大大地减轻了农民收割期间的劳动强度。在收割的机械还没有普及之前,人工收割、机械脱粒的模式一直沿续了十多年。到了21世纪初,一种小型收割机械在水乡地区逐步得到推广,并且得到了农民们的普遍接受。时至今日,机收面积已经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农村中用了上千年的镰刀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收割季节在外打工的人也无需赶回来帮助“抢割抢收”了,在家中老人与妇女就能轻松地将粮食收回家。
   再说耕作方面的机械化。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手扶拖拉机还没有问世,农村中出现了那种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大型拖拉机,后来没能推广开来,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售价太昂贵,维修费用也高,以当时的集体经济实力根本不敢问津。只有极少数特别大的村子才置办得起;二是水乡地区河网密布,并不像北大荒那样土地成片,那时田间又没有像样的机路和桥梁,机器转场十分困难。后来农机部门推出了一款小型手扶拖拉机,那种拖拉机小巧玲珑,也是配套的195型柴油机,售价也不贵,每台只有一千多元钱,也就是两三条耕牛的钱。起先是每个村四、五个生产队合买一台,没过几年就发展到每个生产队一台。应该说手扶拖拉机的出现是农业耕作上的一次革命,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铁牛取代了耕牛,农民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地减轻了。这些成果可都是在文革期间取得的,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国家在那段岁月里还是在缓慢地前进着的,有些成就甚至还是可圈可点的。
   此外,农业机械化还包含着行船机械化和粮食加工机械化。我们那里出门就是河道,世世代代都与船打交道,人人都撑船摇橹的能手,不过,千百年来,行船的艰辛也始终伴随着水乡的人民。有名俗话说:“三世不孝母,行船、打铁、磨豆腐”。利用机械力量行船起先是从抽水机船开始的,就是将抽水机的出水口对着船尾,利用水的冲力也能使船的行进速度远远高于人工撑船的速度。后来又有了一种叫挂桨的专门用于行船机具,用195柴油机驱动这种机具,船的速度就更快了。因此,如今农村中的青年人已经大都不会撑船了。在粮食加工方面,随着碾米机和轧粉机相继现身农村,古老的石磨和石碓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农业生产从远古时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牛耕人种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而农业机械化的初期过程只化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这段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由此看来,我们这一代人难道还不幸运吗?我们有幸见证了农业生产中的一次历史性重大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共 24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从农业灌溉起步,原始的的风车开始,大跃进的机械抽水船队到60年代立体式柴油机,63年开始有了抽水机,脱粒机,开始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到后来的行船机械化和粮食加工机械化,记录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进程。虽然中间有文化大革命,也没挡住农业机械化的前进的脚步。镰刀,耕牛已经退出农业耕作的历史舞台,从而讴歌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农业生产的历史性大变革,——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整篇文章看,作者的思路清晰,对从原始机械到现代化机械掌握的非常清楚,称得上是位农业专家。好文! 感谢赐稿 推荐共赏 【编辑: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14-06-02 17:36:4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天刚刚拉开序幕,就有个著名的口号,在实现“四化”,其中一项就是农村现代化,而我们当时还是中学生,也天天喊着要为四化而努力学习,长大要为四化做贡献,天天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转瞬之间,三十年过去了,各行各业早已实现了现代化,那么,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全都富裕起来了呢?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贫富分化,还存在着党群隔阂呢?要实现习总的中国梦,不光在现代化的技术,关键是人心的凝聚,信仰的正确。呵呵,说的跑题远了,在此打着。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02 21:26:40
  谢谢老师赐墨留评。晚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