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灵感

精品 【梧桐随笔】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灵感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64发表时间:2014-06-04 13:33:00

【梧桐随笔】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灵感 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我很推崇这样一句话“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然,也有人对这句话不屑一顾,而且有一大堆理由来驳斥我。比如,当今时代流行的穿越类、玄幻类、修真类,以及今人古代作品。这些内容的创作,似乎是不可能通过我们的现实生活,去寻找源泉和创作原型的。其实,提出这个驳论的人,可能并不是真正懂得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在犯一种常识性错误。因为我在这里只是强调了创作要以生活为源,并不是强调创作必须符合生活。前面这句话的完整表达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表述的,本身就是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文学创作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是高于真实生活的。可见,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可能等同于现实生活。既然如此,前面的驳论也就站不住了。因为并不需要你走进那种穿越、玄幻、修真,以及古代,去体验生活。只要你具有其他生活真实经历和体验,甚至是通过特殊手段和方式,去收集整理资料,同样可以完成创作源于生活这个环节。
   下面我来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篇作品,叫《武夷赋》,这是一篇旧作品,也是一篇发到任何一个文学原创类网站,都得到好评的作品。在江山,是精品。这里应该有不少文友看过这篇作品,也有不少朋友回复过。为了说明问题,我在这里还是复制一下,
   《武夷赋》
   余曾于十年前游武夷7日,为其碧水丹山之貌惊叹万分,终知奇秀甲东南之美誉非为妄也。
   传唐尧时代,一长寿老翁隐居于此,得二子,长子曰赞彭武,次子曰赞彭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率众农耕。后人纪之,定名武夷。余游后曾以文记之,此节日暇余试撰为赋,献友人以伐之。
   世间万物,其灵于水,流水潺潺诉如歌,惊涛拍岸气势宏;生机注入而动感万千,灵气孕育而神韵无限。文人雅士多赞武夷,有溪贯绕群山,如玉带穿行于丹崖群峰之间,名“九曲溪”。三十六奇峰九十九陡岩,峰峰顶斜身陡,崖崖昂首向东;或似擎天柱直插云霄,或如秀屏倒挂垂悬;又犹如万兽奔于郊野,狮傲立雄踞,虎昂首啸天;兔轻腾、鹿飞跃,仙子亭亭玉立,老翁垂钓涧边;千姿百态皆受益于九曲碧溪也。
  
   余先跋涉两日,经一线天、风洞、夜宿神仙楼阁,次日过虎啸八景,登天游峰。始觉崖壁如削,怪石林立,千壑万仞耸立群峰之上。时恰逢雨后乍晴、晨曦初露:烟雾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若惊涛骇浪、澎湃汹涌。立一览台宛如邀游于天宫琼阁,方知已置身于蓬莱仙境也。
   凭栏极目,足下群峰点点;俯瞰九曲,溪水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陶然忘归。无怪乎徐霞客曾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拾阶登山,闲览碧水清溪;攀援奇峰,险涉咆哮湍流;实为平生之快事。
   观九曲溪由西向东,蜿蜒自如,水绕山行多变幻,山临水立增彩韵;滩潭交错恍惚,溪水晶莹剔透。曲曲连环多含异趣,湾湾相套常藏佳景。山不高而气魄秀俊又不失雄浑,水不深却集万千大成。丹山映碧水、绿树衬蓝天、白云飘于山水间;奇峰相叠、嵌空而立,吞云雾,幻天地,其趣妙不可言。
   后沿茶洞、云窝,下至九曲溪旁,见竹筏古朴,溪流清幽;两侧山峰奇拔秀伟、千姿百态、争奇斗妍。不由勃然兴致乘竹筏顺溪而下,俯看流水清澈,游鱼戏草、明虾弹跃;仰望浮云飞鸟、带绕山嶂、雾锁峰腰。附取甘甜烹茶,尽品武夷之精华;耳闻林莺脆鸣,似赏天籁之音;睹雨罩群峰、雾障千崖,竟如漫步天庭瑶池,飘欲仙若醉如痴,忘却今岁是几时。
   至第四日,游武夷之东,穿越绝壁岩洞,见崖壁架壑悬挂船棺,历数之有18处之多,其形为国中古朴之最,感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龙人,实可傲世而立也!观武夷山中,鸿儒大雅遗址,历代摩崖石刻,僧道宫观寺庙,星罗棋布镶嵌于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无所不在。观山景、赏古迹,令人常叹光阴飞逝、日月常新。看千古帝王将相、圣贤达贵;或市井百姓、贩夫走卒;终不过一捧黄土耳,唯奇山大川万世永恒!
  
   第六日,专程再乘古筏,于第五湾弃筏,至溪东隐屏峰南麓,入武夷精舍凭吊古贤。
   相传泰山育孔子创儒道,武夷造朱熹成理学,百代万世再无可比肩。追思孔子“论语”礼治天下,朱熹撰“四书”集大成。依紫阳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实乃“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博大精深。叹吾辈后代子孙,不及前贤万分之一矣!何不效其“反躬践实,穷理致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日后当以朱子训为做人之本也!
  
   特诚录朱子家训于其下: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补记:游武夷时乃十年前,余尚年轻,又无今日众多代步之具,车至武夷后一路步行,居住多在庙观。其时余就职于闽,其职有便利,故足迹几遍八闽大地。
  
   我想大家看后,起码有一点会肯定,没有去过武夷山,缺少身临其境的体会,应该写不出来。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秘密就是,我从来没有去过武夷山!也就是我并没有切实体验过武夷山的旖旎风光。那么,我又是怎样会找到创作的灵感?
   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因为武夷山的图片。我是文学创作爱好者,也是摄影创作爱好者。经常摄影,同时也经常浏览网上摄影作品。引发我创作欲望的是一组其他摄影师拍摄的武夷山风景。当时,我正好想练习赋的创作。这篇《武夷赋》就是第一篇用赋的体裁创作的习作。
   在进入创作之前,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在网络收集了大量关于武夷山的文字介绍资料;第二件,同样在网上收集了大批武夷山的摄影作品。利用这两大类资料,进行了反复研究,对比、核查,力求符合真实的武夷山。做好以上工作之后,我一气呵成,提笔完成了这篇《武夷赋》。以后只是稍作过修改,就定型下来了。
   不过,我需要补充几点说明:第一,尽管我没有去过武夷山,但是,我毕竟去过诸如峨眉山、天门山,以及其他一些同类大山,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第二,我是专业学中文的,可能比其他人更加善于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我要举出这个例子,一则是想告诉大家,深入生活,以生活为源泉,这句话不要去机械理解。第二,就是想告诉大家,搞创作的人,一定要有善于捕捉生活灵感的眼力。当然灵感的产生,是离不开个人在创作方面积累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灵感。你的生活积累越是丰富,捕捉到灵感的几率也会越高。第三,我想和大家来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和占有网络相关资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
   不要去机械理解深入生活,以生活为源泉。深入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走进你所需要了解的生活。比如写个兵,就去当兵,写农村,就住到农村去。其实就是这样,你还是不一定真正会了解生活。因为生活中许多内容,是需要你带着心去揣摩出来的。比如一个兵,第一你要搞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兵?哪个时代的?男兵,还是女兵?野战部队的,还是文工团的?你还应该了解,你想表现的那个兵的各种生平和背景。所以你不是到部队去当几天兵,就可以找到一个自己想创作的那个兵的原型。你需要的其实是不断积累,是强化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诸如穿越、玄幻、古装、科幻、武侠……作品,我们可能要求这些作家真去深入生活,找到原型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深入生活才不能去机械理解。尤其是在今天这种高科技时代,我们是可以通过更多方式和手段了解生活的。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以及善于用犀利的眼光发现素材?
   我举个摄影的例子:一个喜欢拍照的人和一个善于摄影的人不是一个概念,区别在哪里?既然都是用照相机记录真实生活的场面,当然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巨大差别。我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曾经不止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几个朋友都带着照相机,去一个相同的地方。结果拍回来的照片居然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所以观察角度不同;因为每台相机上的镜头不同,镜头的焦距不同,所以捕捉景物的能力不同;因为每个人采用的光源不同,所以光影效果不同。上面所有的不同,就相当于我们学习写作者的文采特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取材切入点不同。但是这些不同,并不是主要点。前面说的“一个喜欢拍照的人和一个善于摄影的人”,喜欢不等于会,肯定与善于相差很远。因为只有善于摄影的人,才会去发现美景,不懂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的。所以,二者之间最根本区别是能不能发现?回到我们自己关于写作的主题,我们是写作爱好者,不是阅读爱好者,所以我们不仅需要一个读者的眼光,更需要一个作者的眼力。
   作者的眼力是什么?一、细微观察,就像一个侦察兵。
   你必须学会用极为细微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生活。为什么有的文章看着真实,有些一看就虚假,或者浮在面上?其实关键在文章细节。而要表现出生活细节,就要学会细微观察生活。举几个实例:你看见小区的那些小猫小狗,是否注意过它们看着你第一眼的神态?小狗和小猫看见陌生人的神态一样吗?不一样。小猫一定是弓起背,竖起被毛,尾部朝上立起,尾巴稍朝下弯着。小狗肯定不是这样,小狗是或者仰起头大声吠叫,那是一部小宠物犬,或者草狗。还有一种有杀伤力的大犬,或者烈性犬,他们反而是低下头,前爪压在地面,尽量压低身子,发出低沉的吠声,一副随时攻击的姿态。如果你的文字需要出现一条农村的草狗,你怎么写?真要跑到乡下去找一条看?不可能。这就需要你平时去积累观察。
   二、比别人多一只眼睛。
   谁也不可能真多生一只眼睛,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看到东西比一般人多,视角更广泛。曾经写过一些关于视角的看法,站在事物的不同方位,拍摄出来的同一景物,会有很大区别,甚至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大凡稍稍懂得摄影的朋友,都不会只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方位,用同一个视角来拍摄画面。每每是会左右移动几次,采用不同方位的视角来寻找一处最好的站立场所,这样选择出来的立场,多半可以获得较为成功的作品。
   当然,也未必就是最好的画面,因为每一个拍摄者的审美观点,也是有很大差别的,选择的立场也就不一定真是那个最佳的场所,又岂必可以获得最佳的画面?还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哪怕可以寻得一个最好的方位,你可以观赏到的还是只有事物的一个很小的面,并不能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其实,这是和人类的眼睛有关的。在所有动物中,哺乳类动物的视夹角是最小了,而其中人类又是此类动物中排位倒数的,只有47度左右。像鸟类,因为眼睛生长在头部两侧,视夹角就要大许多了。
   只是视夹角再大,可以直接看到的事物,也还是一个面。这个面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最能够代表这个事物?总还是未知数,只有在不同方位多拍摄下几幅,做一番比较后才会知道。所以大凡有些经验的摄影爱好者,总是会通过几个不同方位,多几个视角来构图,最后从中选择一幅佳品。
   若是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站立场所必是最理想,最正确,拍摄到的作品必是整个景物中最美的那一面,就恐怕自以为是了。还是需要左右多走上几步,多选择几处立场。甚至应该不厌其烦地绕着想拍摄的内容,多走上几圈,包括去看看事物的反面,用这种方式去不断纠正自己的拍摄立场,不断修改自己的视角,才会真正得到上乘之作。
   我们作为一个写作者,就需要非常广泛的,又是非常特别的视角,做到看到比别人多,看得比常人细。这样你所得到的观察结果,才有意义,才会成为好的创作素材。
   第三,正确采用公共资料。
   目前网络上非常方面,有大量的素材和资料。特别是一些景点、名胜的介绍,对我们创作的确很有意义,会有很大帮助。可以让我们不出门了解世界。这些资料是可以被我们占有和利用的,这些属于公共资料,我们使用并不违法。但是,要看怎么用?并不是我们随便摘录几句,几段,或者直接复制,它就是你的文章了。需要我们重新筛选和编辑整理,然后成为你自己有特色的文字。前面我已经举个例子,《武夷赋》就是这样写出来了,资料的确是那些网络上的公共资料,可是没有谁可以认为那是在复制百度。因为我只是占有和利用了公共资料,并不是复制资料。占用资料并不是东拼西凑,它需要我们精心筛选,重新组合,特别是需要我们去消化、吸收,才能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布置几个思考题,可以算作业吧。希望看到大家用文字答复,而且是一篇好文章。
   第一个思考题:你觉得创作需要生活吗?
   第二个思考题:你会观察生活吗?
  

共 53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一生,是与文字相伴的一生,须臾不可离;作者的一生,又是最爱琢磨的一生,虽然阅人无数,却能从每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体味到人物的性格,反映到文字上,便是活生生的“那一个”。作者虽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却仍不放过观察事物、刻画人物的细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作者学习。认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美好的、丑陋的东西,都装进我们的文章中。再把它举一反三,一篇既有生活又有质量的好文章就会跃然纸上了。感谢作者赐稿梧桐,梧桐有你更精彩。美文倾情推荐。【编辑:宁夏何老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605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6-04 13:34:33
  老弟文章会让更多作者收益,这就是老弟文章的妙处。
2 楼        文友:老百        2014-06-04 16:20:32
  江南铁鹰是梧桐的主编,也是我们这样文学爱好者的老师。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教材,让我们受益匪浅,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创作灵感,这就是一个写作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一份默契来自心灵的感动,一份欣赏点燃智慧的心灯;穿越心灵的湖,让情谊温暖彼此的心房;珍惜相处的时光,让我们在这个梧桐文苑里,真诚相伴,快乐每一天!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诗词        2014-06-04 17:04:47
  学习师父的佳作,其实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师父真高,不愧是大学生。
4 楼        文友:吴兴华        2014-06-04 17:58:28
  拜读了江南老师的佳作,让我受益匪浅。学习,问好!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05 08:04:41
  祝贺江南老师喜摘精品,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6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4-06-05 08:32:04
  这不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了,这是专家级的,拜读,学习
7 楼        文友:浅笑盈盈        2014-09-16 12:24:06
  好文!拜读
回复7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9-16 13:51:29
  谢谢
8 楼        文友:东方玉洁        2015-04-08 20:53:42
  东南铁鹰老师对创作灵感的阐述,通过现身说法,娓娓道来,要而不繁,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以摄影作比,形象而又生动,真是一篇佳作。有内容,有知识,有道理,有文采,拜读了。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5-04-09 20:08:44
  谢谢东方了,都是个人体会。
9 楼        文友:雁南        2015-04-09 15:07:31
  思想能够飞起来,飞到无与伦比的高处,反事情用多角度去衡量,就有出其不意的感官世界,就可能有离奇的故事。赞铁鹰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5-04-09 20:09:15
  是这样,先要思想会飞。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