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且行且思(二)(随笔)

编辑推荐 【杨柳】且行且思(二)(随笔)


作者:风残云 秀才,209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5发表时间:2014-06-04 17:42:55
摘要:游家乡某地,此处有一高台名曰望鲁,传说是孔子弟子因思念孔子而筑。

【杨柳】且行且思(二)(随笔)
   游家乡某地,此处有一高台名曰望鲁,传说是孔子弟子因思念孔子而筑。
   筑台人名叫燕伋,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然《论语》、《孔子世家》均无记载,《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有录,记之极简,“燕伋,字子思。”仅此而已。据当地传说,望鲁高台并非有意为之,乃是燕伋因思念孔子,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积月累,遂成土台,称“望鲁台”,如今被当地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游览时,正值正午,少有人至,同行者又匆匆欲归,故只简单游走一遭,便匆匆回去了。
   归后,对其人其事,久难忘怀,也难释怀,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有如此冷遇?于是上网搜索其人,多是当地(千阳)人所编发资料,仅能在当地县志中看到对其记录,言其唐代封伯,宋朝为侯。别处几无其资料,且在搜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一张先贤绣像,其与宓子贱同处一页,绣像旁标注为燕伋,山东兖州人,其籍贯发生了变化,一时有点糊涂了。燕伋鲁人乎?秦人哉?由此又生发联想,此人若似子贡、子路般有名,史载籍贯又有如此出入,会不会成为秦鲁两地重点争夺对象呢?会不会秦地或鲁地掀起一股尊师风潮呢?若是前者还是不要的好,若是后者的话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惜,那个积极作用似乎并不明显,至少在秦地知道他的人就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名人太多了吧,谁会刻意留意一个史载不超过十个字的人呢?我去时,望鲁台是冷清的,我离开时燕伋祠里的解说辞还在不辞辛劳地讲解时,只是殿门紧锁,无法进去,听不清里面说点什么。就像我们无从知道,千年前的燕伋为自己的弟子讲解了些什么。我想千年前的燕伋应该是孤独的,就像今天的望鲁台是寂静的一样。
   记不清在那本史书查阅到燕伋是秦人了,也正是因为秦人的身份才未能使燕伋名传后世吧。从春秋到战国秦人似乎从未用过儒臣,多用法家之臣。于是燕伋的教育便显得也当局的统治格格不入了,其生卒(公元前541——公元前476)正是秦穆公去世,秦国陷入内部困境之时,这一段秦国历史的记载《史记》记载较简,用后来秦献公话来说:那段历史是秦国的内乱时期,被晋国掠其许多土地。在那样的局面下,燕伋所学的儒家思想恐怕就更难适应形势所需了,这也许是他名不显于时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至于,资料中所说的唐时封伯,宋时为侯,有史实依据。“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元)二十七年,诏夫子既称先圣,可谥曰文宣王,遣三公持节册命,以其嗣为文宣公,任州长史,代代勿绝。……赠诸弟子爵公侯:子渊兗公,子骞费侯,……燕及渔阳伯……。于是二京之祭,牲太牢、乐宫县、舞六佾矣。州县之牲以少牢而无乐。(《新唐书志第五礼乐五》)”。燕伋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汧源侯,与南宫适、原宪等五十二人位于东廊房,面西。(《宋史·礼志·吉礼<八>)》。
   这是历史记载,渔阳、汧源皆千阳古名,据封我们可以推断出燕伋是千阳人,然而也发现一个问题,那些资料在提及燕伋时总是说其唐时获得何种封号,宋时又如何,明时称先贤。是的,这些都于史有载,然而于史有载,与事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历史的封赏是针对一个群体,孔子及后学者(其中就有孟子、韩愈等人)、孔门七十二贤。而介绍时当把一个人单列出来时,我们会觉得是因为这个人有什么独特贡献,所以获得了如此封赏,这样的介绍与历史的真相相差太远了。至少我初次见过那些资料时,就是这样的认知的,以为是因为他尊师才有如此封赏,看完史书记载,才明白前人尊重的是这一个群体,而不是这个群体中某一个特殊的人。
   了解这些后,并不是释怀了,心情反而变得沉重了一些,因为这样介绍若出现在碑文中那便是对游览者的最大的误导。就像有些领导汇报工作时,将有自己参加的群体成绩占为己有,让人终觉心里不大舒服。这样的介绍词,先贤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我们无从知道,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介绍的清楚一点呢?就像庄子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给学生说得的时候只说到此,后面的哪一句:有涯随无涯,殆矣!很少提及,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是不自信,还是另有目的。然而真相永远不会说谎。
  

共 17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来圣贤皆寂寞。这是一次游览“望鲁台”后的心得。作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望鲁台”如今被当地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由是,作者对筑台人燕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一番“考据”工作。大有一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气势。经过努力,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碑文的书写提出了一些异议。【编辑:贰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贰桑        2014-06-05 05:32:10
  引经据典。
一介布衣,神交古人。
2 楼        文友:贰桑        2014-06-05 05:33:04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一介布衣,神交古人。
3 楼        文友:贰桑        2014-06-05 05:33:57
  问候作者。感谢投稿杨柳春风。
一介布衣,神交古人。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