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尖流水]★戊戌遗书

绝品 ★[指尖流水]★戊戌遗书


作者:周语 秀才,207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1发表时间:2009-04-22 15:58:30
摘要:洁雅的纸张,凌厉的笔法,宛如剑锋刺入几案,书里的文字有春雪寒苦的味道。这样的纸卷,有冬天凄苦的气息,浓郁的墨汁连接成铁石的枷锁,盘亘在书脊上。

★[指尖流水]★戊戌遗书
   在古代的中国,我寻找一种特殊的书籍已经很久。
   洁雅的纸张,凌厉的笔法,宛如剑锋刺入几案,书里的文字有春雪寒苦的味道。这样的纸卷,有冬天凄苦的气息,浓郁的墨汁连接成铁石的枷锁,盘亘在书脊上。
   古代的纸墨,采于黄河青山,书写的是悲痛的句子。
   中国人的记忆中这样的句子,只能在几千年前的灯下读到。以一种冷静的笔法,撕开纸墨夹缝里的伤痕,匕首从图层里露出,尖锐的音节出现了。它突出明清历史那桎梏的浮土层,发出嫩芽。
   我一度怀疑,这样的书籍和纸墨也会有生命的气息。
   它本应该是冰封的,极度沉闷的篇章。或者只能供悲伤,愤世嫉俗之人在角落阅读。颤巍巍的纸页,带着青草的气息,刚从古代的泥层中挖掘出来的遗物,让人心里不禁的充满渴望。
   如果是一个潦草落到的剑客的冤屈,那倒是可以避免尴尬的。
   污损的页面,就像是披头散发的狂客,不断的撕扯着读书人的衣袍,这样的书本通体都是黑暗的,沾着泥土,雨水,古代阴沉的天气。这种书籍记载的是关于中国人在大时代的悲剧与感伤,每一页都是墨色犀利,潦草如龙马的草书,长眠在泥土里。
   如果,你终于在蛀虫般的写作和书斋里感到腻烦了,你可以与我一同阅读这本独特的书。书里的知识只与你最真实的一面存在。
   二
   真正的书籍,或是一页薄纸,或是一片竹篾。
   这样书秀才写不出,状元也不能,它只属于青年。
   翻开书的第一页,首先是被记录和侮辱,拷问,暗杀的时间。
   仔细阅读,每一个符号,绝不能遗漏书里的每一个暗示,玄机。
   你手里的遗书,是在黑暗中见得光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密如蛛网的心机和芒刺之下诞生的果实。
   这些纸张上的知识和欺诈,最终让你欲罢不能,这样你才会发觉它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文章,从泥层或者博物馆取出来,字字像是烈火。晚清的中国人写文章热血沸腾,让在书斋里的史学家或者习惯在镜头前演绎忠奸武净小生的文人胆寒。
   比如,当你阅读谭嗣同,或者戊戌年间的书生们如何用纸笔涂写这文章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真正的阅读过程。
   秀才只会死于人言可畏,花前月下,遗书化为纸烟。
   弄清楚书里的乾坤,纸里的机关,性情里的谜语,需要的是眼光,气度,心怀。
   这样的文章当然不是谁都能读,它需要的是火焰,激烈,刀剑与豪情。而你只要具有此中两种,就有了大致滥竽充数的资格了。
   三
   戊戌年间的纸墨,遗留下来的不多。
   菜市口大街的火焰和刀枪,只留下这一个活口。
   这是一本虚无之书,在纸的边缘,有着谭嗣同的绝壁。你只能从心底敬重他的潦草纸张是一本真正的书,才能心安。
   这个书生,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对新学的解释,都是离经叛道的。
   如果可能,你会觉得他是一个能写得出长篇的君子。这样的书留给你了,你或者怯懦,无聊,都是不能回避的。晚清的中国黄河两岸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大规模的遗书书写出现在黄昏,纸书字里行间的力度逐渐增加,慢慢碎裂,似乎一切都要被冲破,决堤。
   的确,它只有薄薄的一页素纸,草草几行,仿佛平生不得志的士子留下的酸词。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谭嗣同的话以遗书的形式存活了下来,在后来更多读书人的心中,这是一个象征。哪怕他是象征性得站在了菜市口的大门前。
   四
   谭嗣同之后,中国已无君子。
   谭嗣同年轻时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记得时人说他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这些恰是谭嗣同的骄傲。
   戊戌年间的读书人,他双手合十,拜偈天地,写遗书,剑锋所在,万死不辞。
   即使是奴才,书虫,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章,远比民国的那些秀才,世家子弟写得漂亮,张狂。这种大气与悲悯,甚至慷慨与骄傲,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书生都要挺拔。
   谭嗣同的遗书写得漂亮,激昂,这个苦读佛学一心救治时弊的书生,焦虑的神色,镇定的心态,都是那样沉定自然。他写的书,只能用绝世来形容。那黑暗中的闪光犀利无比,瞬间划过牢笼,栅栏和呼啸的人群,越过午门直飞到昆仑雪山,后学的思路是无法跟上他的热血的。
   古人的遗书如苍野荒山流萤之火,明亮闪烁,烟尘和灰烬盘亘千古,我们在午时读到了谭嗣同的遗书。
   遗书往往是冰冷,生硬,挣扎的,应该淡漠的伤和看破的皮相,在漫长的狂奔途中熄火,冷却,沉淀,凝固成黑色的墨水。
   这样的书无法写得太真实,因为在血缘和精神上它与后来的时代有了很大的隔膜。除了琅琅上口的韵律,故意扬起的腔调,只有鹦鹉学舌的可笑。
   五
   终于在废墟中能够找到这种书籍,一瞬间的感觉是它的洁净,古雅。
   古人的遗书写得激烈癫狂,这种情况是相当罕见的。
   遗书的临摹,或者遗书的抄录心态也是怪异的。因为遗书的抄录是与一种禁忌的存在有关的。遗书的私密和个人化使得这种抄写和观望都是千丝万缕的头绪纠缠在其中。
   在博物馆,文献室历代知识分子所留下的遗书中间,它的意义比墨宝,山水画更为诡异。因为遗书,它是一种谜语般的书,除了叮嘱,疑问,安排与焦虑,它的解读是十分复杂的。遗书的存在,构成了古代最独特的书籍。
   遗书是不可模仿,抄袭的。
   遗书的意义远超出它本身寥寥可数的字句来判断。将遗书的只言片语当作一本古书阅读,你会深入黑暗而纯洁的精神场。谭嗣同的遗书并不是指向救赎,或者痛惜,它在这个晚清的语境中歧义迭出。
   遗书,它有着隐蔽的光影,沉痛与哀婉。历朝历代的书生都知道它的不详与凄厉。
   这样的书只能阅读一次,绝不能回味,咀嚼。因为它实在是太特殊的书籍,不仅仅是它只有薄薄的一页,就像侩子手擦拭刀的锋刃,那薄薄的,闪着寒光,属于另一个身体的审判。它太薄了,像是古代的帛书,蝉翼,轻轻的就会被利刃刺破。
   但是没有挣扎的机会的只是弃卷的书生,他们的躯体瞬间倒在菜市口。只有谭嗣同写下了这份遗书,供文人骚客凭吊。
   六
   1896年摄于上海的那幅照片,是君子们留下的绝照。
   菜市口大街的秀才们围得水泄不通,呼喊的声音都不能透进去。这样的喧哗与混乱与遗书的语境,冷漠,快意恩仇是不同的。
   秀才的遗书,只是衰败的词语,它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遗书这是倾诉趣味和麻木不仁的问题,而与晚清的时局是隔绝的。秀才的遗书更像是谭嗣同鄙薄的那种粉饰文章,它是不具备接收拷问的资格的。
   谭嗣同从使馆折回,他不愿意去弹丸小国日本。他在戊戌八月九日遭捕之前,将那些句子在寓所写完。写这些信,诗句时,他即已准备献身。
   关于遗书的筹备,其实是没有的。他只需要那一点空间,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为,他是有勇气为自己写一封遗书的。
   谭嗣同的遗书,短短几句诗,是如今的中国吟风弄月之辈股掌之上的佳句。只是他们忽略了这书的本质,遗书悬挂在厅堂闹市,它的血脉和气质几欲断绝。君子的最后一丝血气,被它腰斩。
   这样的书,它的意义已经很少有人留心,照片上那模糊的影子也只留给中国那些君子们想象。因为戊戌之后,君子们已经找不到模仿的对象。
   这是这遗书,它的血气尚在,读它的人能够觉察到从心里喷涌而出的战栗感。给读它的人造成一种莫大的恐慌。
   与浩如烟海的虚伪之书相比,这是一本真知的书,君子之书。
   中国青年在读史吟诵风花雪月的时刻,它是温习的指定课本,
   七
   戊戌年间的遗书,从提笔到落墨,不过是一个瞬间,手起刀落。
   君子这个词语与遗书衔接在一起,成为晚清的精神遗产被寻寻觅觅的文人所凭吊。这样的追索和敬佩,即使是在很有限的一个范围内,也是值得的。
   阅读遗书,心态只能从容,无法释怀。
   遗书的本质和精神气质,以及溢满在纸墨间的血勇,骨气,往往会在最艰险,逼仄的生活环境中给人警示。每当史学家和文学家们走到这一步,这遗书的价值和意义就得以昭示。百年来,是这戊戌君子的遗书为求索的知识分子解开梦魇,天地之间,它刺亮如明月寒雪。
   只有极少数的孤独者,依靠这遗书来取暖。
   遗书里的真相,凶险,激烈和豪情沉淀在纸页里,是需要仁心与智慧去阅读的。无论如何,晚清已是废墟一片,长满荒草,阅读古代人的遗书,胆气慢慢的积累,磨破书卷,那是凌厉的寒气,让人精神集中,心神敏锐。
   谭嗣同的遗书,是不可凭吊的。苍凉的篇章,大地上的荒草枯木般的境地,寒意浓重。遗书本身似乎是一种禁忌,它的意义和指称都是特殊的。遗书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祈求和压制,激烈与更生。
   无眠的时分,便去读侩子手刀下的遗书,热血之处,遗书,它是一种冰冷的姿态。这冰冷,却能暖人心。
   阅读遗书,感觉是千里咫尺之间,实在是惶恐之至,百年之后,它也许会给遗弃在暗局中,沉滞而不可逾越的黑色。
   但是,这遗书的阅读,我却是依然在进行着的。
   正如戊戌年间的谭嗣同,不求圆寂或者心安,不求闻达或者自满,视荣华如梦幻,视死生为常事。这夜晚的闪光,明亮的刀剑,在他写来是开排山倒海,却也淡定如水,激昂入云霄,亦深情徘徊。

共 3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苦苦寻觅的一种书籍就在层层的云雾中拨开,作者并不急于的想要表现戊戌遗书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先写了自己的希望,进而层层递进,话说完了,书是什么样子也自然呈现了。从书的材质到书的作者,到书里人的事迹,最后到书里面的精神,丝丝入扣,看起来气势磅礴,神秘跌宕。仿佛倏然回到了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追溯到了神秘古老年代的脉搏。推荐理由:我始终觉得散文是一种毫无逻辑的文学体裁,可是自从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散文也可以逻辑性强,思维紧凑,结构严密。语言到位生动,感染力强。欣赏了。--多多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422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域外布衣        2009-04-22 16:39:15
  质重而文朴.很大气的好文.
笔名石凌,做过中小学教师,记者,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在《北京文学》《当代小说》等发表文学作品五十余篇。散文集《且行且吟》正式出版。
2 楼        文友:柳絮如棉        2009-04-22 17:51:42
  作者苦苦寻觅的一种书籍就在层层的云雾中拨开,作者并不急于的想要表现戊戌遗书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先写了自己的希望,进而层层递进,话说完了,书是什么样子也自然呈现了。从书的材质到书的作者,到书里人的事迹,最后到书里面的精神,丝丝入扣,看起来气势磅礴,神秘跌宕。仿佛倏然回到了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追溯到了神秘古老年代的脉搏。推荐理由:我始终觉得散文是一种毫无逻辑的文学体裁,可是自从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散文也可以逻辑性强,思维紧凑,结构严密。语言到位生动,感染力强。欣赏了。
   ****************
   文章不错,编者按写得也不错!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3 楼        文友:刨子        2009-04-22 20:57:34
  在空花里面,这个周语的文学味道最浓厚,写的真好,学习!
我乃平常
4 楼        文友:柴门月色        2009-04-23 08:31:13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 楼        文友:夏冰        2009-04-30 07:27:47
  文字之老成圆熟,令人读之感喟。
   文气很浓。氤氲里满含文化气息。
   欣赏。
   :)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