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咸菜琐谈(随笔)

精品 【雅韵】咸菜琐谈(随笔)


作者:苏中老农 秀才,21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2发表时间:2014-06-10 10:48:36

咸菜
   北方人习惯将腌制过的蔬菜统称为咸菜,南方人则不然,他们说的咸菜只是狭义地指腌制过的青菜。不同种类的蔬菜腌制品都会以其名称来冠名,如罗卜干儿、大头菜、榨菜等等。还有些地方将各种腌制蔬菜统称为“小菜”,而在江苏南部,“小菜”却是所有菜肴的统称。“菜”字在字典中的释义一是所有蔬菜的统称,二是包含鱼、肉、禽、蛋在内的各种烹调过的副食品。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咸菜。
   过去,每年的秋末冬初是大量腌制咸菜的季节,我们那里(苏北兴化)有一种专门用于腌制咸菜的青菜品种,叫兴化白根菜也叫腌菜,腌菜有一副曼妙的“模特儿”身材,它的叶片下部连着很长的白色叶柄,整棵菜的高度能长到二尺,叶柄占三分之二。白嫩的叶柄腌过后比菜叶子更鲜更脆。因为产量高,价格特别便宜,记得一百斤只有一、两元钱。无论是在漫长而久远的农耕时代,或者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咸菜都是庄户人家一年四季必不可少的食品。因为不管日子过得如何艰难,人总要摄入一定的盐分,咸菜就成了最经济实惠的载体。那时候,一日三餐有饭、粥管饱,再佐以咸菜,就能算得上是小康生活了。还记得当时曾流传着一则童谣说:“新女婿上门,薄粥一盆,咸菜一把,不吃就打。”
   腌制咸菜的过程并不复杂,通常是将整棵菜清洗后将其晾晒至半干,然后在每棵菜的菜心处放一点盐,再一层一层地码放在大缸里,一层菜撒一层盐,再将其踩实,最后用一块洗净的大石头压在上面。如果找不到石头,也可以用盛满水的坛子代替。过了一星期左右,青菜里面的水分就被榨出来变成囟水,整缸咸菜就浸泡在囟水中。再过几天,咸菜就“熟”了。这种咸菜叫囟咸菜,也叫水咸菜。吃的时候,将整棵咸菜从囟水中取出来,拧干了再切碎就可以食用了。生吃水咸菜特别新鲜、爽口。水咸菜除了生吃还有多种熟吃的方法,如可以加点油放在饭锅里炖熟了吃,还可以用其代替青菜烧咸菜汤,如果加上几块豆腐味道就会更好些。家乡有句歇后语说“咸菜烧豆腐——不须言(盐)之”本意是说有了咸菜就不须再加盐,泛指没得说的。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咸菜煮小鱼,水乡的冬天,有一种叫旁皮儿的小鱼,放些咸菜煮起来特别下饭,如果冻起来吃,味道更鲜美。现在旁皮儿偶尔还能买到,不过很少有人家用其烧咸菜了,其实那时也是为了图多,加一些咸菜是为了让全家老小能吃得尽兴些。吃的时候还常哀叹小鱼儿的命苦,“在世拱水草,死了拱咸菜”。
   那时候,家里的咸菜缸就相当于现在的冰箱,浸泡在囟水中的一大缸咸菜可以吃得一整个冬天。待到春暖花开时,咸菜就会慢慢地变酸,此时就要将剩下的咸菜捞出来晾晒,晒至七成干时再拌一点盐,将其紧紧地挤压在坛子里,水咸菜就成了可以长期贮存的干咸菜。干咸菜又叫老咸菜,另外还有一个俗名叫和咸菜。陈年的老咸菜会自然发酵成暗红色,在饭锅里炖熟了吃,别有一番风味,比水咸菜更香更绵软。如果在炖咸菜里加几片咸肉就更好吃了。特别是在夏天用那种咸菜烧肉,吃起来会有一点江南名菜——梅干菜烧五花肉的味道。
   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咸菜作为一种主要的副食品的时代已渐行渐远,过去农村中用来腌制咸菜的大缸和坛子也大都闲置不用了。只是还有些怀旧的老年人偶尔还会腌一点水咸菜,也都是随腌随吃。如果需要配菜,市场里也可以买到腌制好的雪菜和酸菜。早春时节,住在乡下的老人们还都腌一点麻咸菜,麻菜是野生的,味道极苦,本不能食用,但腌制成咸菜后挤出苦水,味道特鲜,是城里人的稀罕物。
   现在,有时面对满桌精美菜肴时,还会想起当年一大家人围桌吃饭时的情境——桌子上只有一盆混着粗盐的老咸菜。但愿那种日子永远别再回来。
  
   苋菜古
   苋菜古是一种农家腌制食品,它的原料是苋菜的莛子,本来是一种废弃物,经过腌制发酵后,却成了风味独特的小菜。与咸菜相比更经济实惠。喜欢吃的人更觉得比咸菜味高,更能下饭。
   曾在一份小报上读到过一篇关于苋菜古的短文,文章中“古”字是食旁骨,那个冷僻字在字典中的释义是一种古代面制食品,与苋菜古的本义相差甚远,本文用“古”字,只是取其音同。究竟用什么字确切,只好留待专家学者去考证了。
   腌制苋菜古的季节是在农历的五、六月,那时苋菜已经老得不能食用了,有的苋菜莛子已经长到二尺多高,在莛子上还没有开花结籽时,最适宜用来腌苋菜古。腌制过程并不复杂,首先要去除掉附在苋菜莛子上的叶子和赘芽,再将其剁成半寸左右的段子,腌制前还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掉苋菜莛子中的苦味。然后将浸泡过的苋菜段子拌上盐装进坛子密封起来就成了。有时为了让其发酵得快些,还要加一点陈年的苋菜古汤。一般情况下,经过十多天的自然发酵,就可以食用了。严格控制用盐量的多少是腌制苋菜古的诀窍。有经验的农妇通常都是每10斤苋菜段子拌一斤盐,用盐量过大,腌出来的苋菜古得不到充分发酵,吃起来又咸又僵,反之如果盐用得少了,腌出来的成品会过分发酵,其中的一部分较嫩的段子就会完全腐烂化成了汤,打开坛子口就会闻到一阵臭烘烘的味道。
   腌得好的苋菜古,是里下河地区的一道别有风味的小菜,吃起来有一种臭豆腐的味道。通常是用一个小搪瓷碗放在饭锅里炖,炖前在碗里放一些常用的佐料,除了葱、姜、蒜外还要加一勺家酿的豆瓣酱和辣椒,再淋上几滴油就行了。等饭熟了,炖在锅里的苋菜古也熟了,揭开锅盖时,就能闻到在米饭的香味中还夹杂着一种臭臭香的味道,会顿时令人食欲大开。与咸菜相比,苋菜古的味更高、更下饭。从成本上来看比咸菜更经济,只要化几斤盐钱就能够全家人吃好长时间。因此过去农村中几乎家家每年都要腌一些,特别是那些老小多又会过日子的人家,一年要腌好几坛子。美中不足的是,要腌出味道正宗的苋菜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除放盐多少外还有很多影响苋菜古风味的因素,如气温的高低、苋菜段子老嫩程度、坛子口的的密封措施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苋菜古的味道。困难时期的贫苦人家,不管腌出来的苋菜古怎样难吃也舍不得倒掉,因为盐是攒下来的几个鸡蛋换的,浪费掉怪可惜的。吃饭的时候,在门口就能闻到臭苋菜古的味道。
   因为在腌制的时候,苋菜莛子已经长得很老了,其中难免有很多粗纤维,吃的时候就要像吃甘蔗一样将渣子吐出来,吐出来的渣子中又难免要夹带着一些食物的碎屑,因此过去吃斋念佛的人家不大吃,说是浪费粮食——“打人子”(方言:暴殄天物、亵渎神灵的意思)。传说有人吃了一辈子的苋菜古,后来遭了雷劈。这虽然是一种极端迷信的传说,但也充分体现了过去人们对粮食的珍惜程度。由此联想到国人现在每年浪费掉的粮食达数千万吨,真是罪过!
   现在,餐桌上已经难觅到苋菜古的踪影了,只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有时还会腌一点,在久违了的廉价美味中追思那远逝的时光。
  
   腌瓜子
   腌瓜子也是过去农村中经常食用的一种咸菜。单干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田里种一点小瓜,其品种五花八门,有香瓜,酥瓜、骚瓜。香瓜中又分蜜罐儿、十棱儿、撕皮烂等。酥瓜又叫水瓜,顾名思义,这种瓜含水量最大,是夏日用来解渴的最隹品种,吃起来又清凉又爽口,但不大适合腌瓜子。最适合用来腌瓜子的是骚瓜。骚瓜的产量特别高,一条骚瓜最大的可以长到几斤重,价格也便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二、三分钱一斤,比腌咸菜的成本稍高些,那时有几句顺口溜说:“多腌咸菜少腌瓜,罗卜干子莫腌它,”
   腌瓜子的季节是在农历六月大署至立秋之间,那时正是骚瓜大量上市时节。立秋过后小瓜大都下市了,农人们还要利用刚拉掉瓜藤的空地种一茬胡萝卜。比起腌咸菜来腌瓜子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先将洗净的骚瓜纵向劈开,扒出瓜籽、瓜瓤,然后将剖开的瓜仰放在大盆或陶缸里,一层一层地洒盐、码放。腌制一天后就要就要拿到烈日下摊开暴晒,到了当天晚上,还要将腌制时滗出来的卤水在锅里烧开,再浇淋在晒过的瓜子上,这道工序叫烫卤。烫卤的目的是既是为了使咸味尽快入骨,同时也是为了使腌出来的瓜子更脆嫩,口感更好,反复暴晒烫卤两三次后,瓜子就腌制成功了,此时再将其晒至半干就可以装坛贮藏了。装进坛子里的瓜子,一直能吃到第二年也不会变质。如果在腌制的初期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晒就烫不成卤,腌得半熟的瓜子就会腐烂变质,不过,在大伏天里也是难得碰到连绵阴雨的。
   瓜子一般都是生吃,吃粥时,将其从坛子里取出一大块,用手撕成小块就可以了,也跟从坛子里抓咸菜一样便当。如果是吃的干饭,也可以将瓜子在饭锅里炖熟了吃,炖瓜子时先将其切成小块,在碗里放几滴油,加两勺自制的豆瓣酱,再加一点青椒。在上世纪60年代,吃麦片饭炖瓜子可以算得上是顿美餐。
   此外,瓜子还有另一种高级的吃法。将腌制好的瓜子放到自制的豆瓣酱里酱个把月就成了酱瓜子,自制的豆瓣酱里有一种甜甜的鲜味,那种瓜子吃起来就跟现在市面上卖的甜酱瓜一样,特别好吃。不过自制豆瓣酱需要用粮食,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只有少数一些人家才舍得酿一点,因此,酱瓜子也就成了咸菜中的奢侈品。
   现在,很少有人家种小瓜了。粮食产区的农民吃的瓜、菜也和城里人一样大都靠买,村子里不时能听到瓜、菜贩子电喇叭的吆喝声。告别了饥饿的农民,饭桌上的菜肴也日渐丰富起来,吃咸菜饭的年代逐步成了遥远的记忆。瓜子作为一种咸菜的代用品也慢慢地从农民们的餐桌上消失了。
   仅以此文,为瓜子送别。
  
   豆豉与豆瓣酱
   豆豉的俗名叫酱油豆儿,是用煮熟了的黄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咸菜代用品。豆瓣酱本来是一种调味的作料,但在上世纪中期物资短缺的那些年代里,农民们也常用它代替咸菜吃饭喝粥。
   先说豆豉。豆豉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酿做,但只有在隆冬季节做出来的口感才最鲜美。大多数人家做豆豉都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煮黄豆,因此豆豉又叫腊八酱油。做豆豉的过程并不复杂,先将黄豆淘洗干净并在清水中浸泡,待其吸足了水后再下锅煮。如果黄豆是成熟的干豆,必须要煮很长时间才能煮熟、煮烂。黄豆出锅后要摊开晾晒至半干,然后将其装袋发酵。过去用的是蒲包,现在也有人家用编织袋,当然是前者更天然生态些。为了能得到发酵需要的温度,袋子的四周都要用柔软的穰草或者是旧的棉衣焐紧了。经过十多天时间的自然发酵就酿成了豆豉的半成品,这种半成品叫酱油黄子。理想的酱油黄子是黄白相间并有少许黑点。将酱油黄子拌上盐装进坛子过几天就能食用了,这种半干半湿的豆豉成品叫酱油告(酵)子。
   酱油告子不能生吃,必须加点儿油和辣椒在饭锅里炖熟了才能吃。如果将酱油告子晒干了浸泡在盐水里,过几天就做成了生吃熟吃都可以的水酱油(豆儿)。还可以在水酱油里同时浸泡一点切成小块的瓜子。浸了瓜子的水酱油,吃起来有一种酸酸的鲜味。笔者上世纪60年代在江西时,市面上有一种豆制品叫“家乡豆豉”,小纸袋子包装,价格也不贵。那种豆豉后期的制作方法与我们这里有些不同,那是在发酵成的酱油告子中加上盐和辣椒粉、五香粉等佐料,再通过暴晒或烘干制成的干品。吃的时候需要加水炖熟。因为在豆豉的鲜味中又多了些香辣的味道,吃起来更可口,更能下饭。现在偶尔也能在超市里看到豆豉,不过大都是水酱油,装在瓶子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豆仙”。不过,听说豆仙并不是用来当咸菜吃的,其主要用途是当佐料,在烹饪有些菜肴中加一点豆仙,味道会更鲜美。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青黄豆也能做豆豉,当然青豆不能太嫩,要用那种炒菜吃嫌老的黄、白相间的老黄豆米子。用青黄豆做豆豉更容易煮烂,发酵的时间也短些,做出来的酱油豆儿味道更鲜美。
   回头再说一下豆瓣酱。做豆瓣酱的原料是黄豆和面粉,两种材料所占比例大致是1比2。大集体的时候,因为黄豆特别珍贵,黄豆和面粉的比例有时达到过1比4。那时候做出来的豆瓣酱也跟甜面酱差不多少。做豆瓣酱的第一道工序也与做豆豉差不多,就是先将黄豆煮烂。第二道工序是将煮烂了的黄豆连汤汁一起盛到容器里趁热将面粉拌过去。再将其揉成面团做成面饼,面饼又大又厚,一块有斤把重,俗称酱饼。面饼还要放进大铁锅中用小火焙烤,再用菜刀将面并切成面片。第三道工序才是装袋发酵,面片在装袋时还应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还有一个摊开晾晒的过程,晾晒是为了进一步地脱水,究竟脱水到什么程度全靠经验。如果晒得太干了,很难充分发酵,相反,如果含水量过大就会过度发酵成黑色的烂黄子。因为做豆瓣酱是在大署前后的伏天,不需要有像做豆豉那样的保暖措施,完全靠自然温度,一星期左右就发酵成功了。理想的酱油黄子应该是白色中附着黄、绿色的菌毛。发酵成的酱油黄子还要在烈日下暴晒一、两天,与此同时用开水溶成的盐汤也要放在广口的陶瓷缸中暴晒,用盐量约占材料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酱油黄子下进盐汤后就进入到晒制过程,如果天气好,半个月左右豆瓣酱就做成了。刚做成的豆瓣酱呈浅黄色,晒的时间越长颜色就会越深,味道也更鲜、醇。

共 69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咸菜锁谈,百味俱佳。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诸如作者文中所描述的种种自家腌制的菜肴,即是全家人在艰苦岁月中的美味佳肴。作者以白描的写作手法,如数家珍般地将极具地方特色风味的家常腌制小菜一一展现于作者眼前,描写细腻逼真,透过文字,仿佛让人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生活现状和腌制的场景,那修长洁净,一副曼妙的“模特儿”身材的兴化白根菜,还有那风趣幽默的当地童谣:“新女婿上门,薄粥一盆,咸菜一把,不吃就打。”极富生活的情趣。至今已是凤毛麟角的苋菜古,是里下河地区的一道别有风味的小菜,吃起来有一种臭豆腐的味道,而今几近绝迹。一种又脆又嫩的腌瓜子,还有那酱瓜子,在现代农村,依旧能够品尝到。豆豉与豆瓣酱,为农家的餐桌增添了又一道美味。蟹渣已成为远逝的历史,而炝蟹在今日的农村,仍依稀可见……林林总总的腌制品,既是那个艰苦年代的生活写真,更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烙印。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推荐共赏!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编辑:幽兰萦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61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幽兰萦梦        2014-06-10 10:56:29
  品读老乡的文字,犹感亲切,文中所列举的这些腌制品,是那样的熟悉,也是我们生活中切切实实品尝过的,甚至还成为一个时代生活的主旋律。源于我们相距较近,为此,这些腌制品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现居住在农村的一些亲戚,还不时地会赠送一些诸如此类自家腌制的菜肴,每次吃起来都感觉特别的香。品读老乡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老乡文字中所说的那种炝蟹,在高中就学时,我们自己也曾亲临海边去捉过,并也自己亲手腌制过,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感到很温馨。拜赏佳作!问好!遥祝老乡雅韵写作愉快!
人品若山崇俊杰 情怀如水共清幽
回复1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0 15:31:55
  想不到拙文能得到如此高评,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地域的差异,文中有些内容北方人没经历过,发文前曾犹豫再三。幸好遇到你这位“伯乐”。谢谢老乡。
2 楼        文友:乐痴        2014-06-10 21:36:39
  读来回味无穷,唇齿生香。欣赏!问好老师!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1 07:14:54
  谢谢赐帖鼓励,遥握。
3 楼        文友:树阴凉儿        2014-06-10 21:41:04
  老师的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鲜明的时代感,这些咸菜制作方法,在几乎要绝迹的今天,更具有收藏价值。佳作欣赏,祝老师雅韵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3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1 07:16:22
  谢谢老师赐帖,上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