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母校的沧桑巨变(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母校的沧桑巨变(散文)


作者:毕雨民 秀才,2168.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03发表时间:2014-06-17 13:59:24
摘要:母校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校舍从泥土砖墙结构的尖顶瓦房,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经历了一代代老师的人梯搭建,揭示了一代代人前仆后继,毕生奉献带来了今天教育的发展。

【心灵】母校的沧桑巨变(散文) 在距XJ市区40华里的天王线上,我的母校就坐落在这个梨果飘香的村庄西部,她西面与崭新的砖混结构的新民居遥相呼应,北面与商业街毗邻,现代化的建筑群形成了这个梨果乡村靓丽的风采。
  
   (一)
   智能全无轨伸缩电动门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校园内白色大楼雄伟壮观,校园里的主色调以白为主,蓝色为线,红色点缀,蓝白相间的色彩在蓝天白云下,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小天地。教学大楼上蓝黄相间的巨大校徽高高悬挂,马头与汉字“中”的抽象结合,象征着“龙马精神,志在千里。”也意味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母校的校训是:细节决定成败,素养决定人生。几年来,母校的再次崛起,也正是从细节抓起,规范行为,养成教育,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
   漫步在学校的彩砖路面,环顾四周的文化墙,欣赏精致的小花园,听着大楼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一种浓厚的文化弥漫。墙壁正在说话,环境也在育人,教育无处不在。
   花园别致的设计,几何形状的不同色彩产生了美感。丛生的黄色植物组成了一个个圆圆圈圈,紫色、红色的月季花勾勒出规则的曲线,三叶草儿娇嫩鲜绿覆盖着大地,冬青小树做成方正环抱花园。自然美、设计美相得益彰,建筑美、环境美魅力无限。
   花园环绕的宿舍大楼愈显温馨,公寓式的住宿环境,宽松、舒适、惬意。繁重的脑力劳动之后,有个温馨的去处,让疲劳得到缓解、释放。高大的钢结构餐厅,里面的水电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洁净、有家的感觉。餐桌有秩摆放,学生有规有矩依次轮流文明打饭。大厅前面醒目标语“当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与学生对话,告诫学生节约粮食。墙上餐厅规范歌告诉学生餐厅行为的每个细节如何去做,墙壁上餐厅文化指示着注意餐厅的卫生、文明、秩序,讲述着营养膳食的专业知识。学校体育运动场,宽阔大方。两个标准尺寸的硬化篮球场,一个百米直线跑道,一个200米周长环形跑道和田径比赛场,单杠、双杠等体操器械俱全。在这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需要体质健康、身体健壮的精英骨干。
   教学大楼内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互联网、计算机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多种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教育与时俱进,走在了最前端。传统的语言描述、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下,变得异常简单,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的极大热情。教育充满着巨大活力,母校的未来充满着巨大的希望。
  
   (二)
   这座现代化的学校,有着沧桑的历史。1958年,伴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我的母校在这片有着古老庙堂的坟茔地上建成了,用泥土砌成的砖墙教室,尖顶瓦房也算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了。招收初中学生,教师仅有初级中学水平,一边研读教材,一边上课,教学相长。在那个文化水平相当落后的年代,泥腿子家的孩子能够上中学,已经是相当的理想。然而可能是大跃进的极左政策脱离客观现实,造成严重的经济发展失衡,三年之后,学校无财力支持,被迫停办。
   1968年,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扩建,开办人民公社高中,简称社中,只招收高中学生,每年招两个班。正是上山下乡的年代,城市的一些高中毕业生下乡到农村,一些大学生被派到农村工作,所以社中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时任校长名牌大学毕业,教师不乏有高学历的。学校有农田60余亩,开办校办工厂“电解食盐水制烧碱”。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规定轮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每四---六周轮一次。劳动周的学生,有的在学校农场种田,有的在校办工厂做工,有的到社直企业打工。企业返给学校一定的工费,加上学校农场、工厂的收入,除了用于学校办公、水电暖等开支,逐渐实现对学生免费教育,课本、作业本也是免费发放给学生,比现在国家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前了将近四十年。
   学生数量开始增加,社中利用工厂、农场的收入,不断建设新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厨房,学校的经济条件在改变,学生伙房能够解决学生中午的简单饮食。学校的发展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没有想过家要一文钱。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印刷品的社会需求,学校开办印刷厂,因为技术的需要,一批在学校形成熟练技能的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师傅,印刷厂的业务量在翻倍增长,技术工人在增加,学生的劳动开始变为辅助性的工作,学校印刷厂开始扩建,形成一定规模,学校经济实力雄厚。
  
   (三)
   1977年12月,教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570万名年龄介于13岁到37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录取人数为27万。我的母校历届毕业生参加了这次高考,收获颇丰。1978年开学,学校的工作方向立刻转向高考,印刷厂的工人,代课老师、毕业班全体师生苦战五个多月,大中专升学率高达30%,在周围掀起了好大的波浪。1979年大中专一张卷,母校又一次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一篇。
   1980年以后,县教育局高中布局调整,恢复八大处,母校没在名列,曾一度消沉,但每年仍有数人高考上榜,教育局开办农业高中,在我校做试点,招生范围遍布全县南半部,大型拖拉机出现在校园,当时很有农业现代化的感觉。此时初中开始招生,成为高级初级完全中学。
   直到1987年,母校完全变化成一所乡级初中,之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室、实验室、办公室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一再扩大,但是都是自筹资金,都是泥土砖墙,尖顶瓦房。院落砖铺地面,很少绿化,美化。
   之后河北省三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要求硬件软件均达到省级标准。学校外部设施只是在绿化、美化方面做了些文章,但没有彻底改变从旧的脱胎而来的痕迹,总之是微变。内部设备在与时俱进,实验室、图书馆大量配套标准所需,计算机课程进入课堂,慢慢开始了体育、实验、微机作为中考必考科目进入升学考试。
   2009年国家开始规划和建设农村校舍,达到八级抗震标准,母校在一片春风中绽开绚丽的花朵,一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化学校矗立在鸟语花香的大地上。
  
   (四)
   总结母校的沧桑巨变,感触颇深。正如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从政府到百姓都坚信无疑的治国之策,不管国力再弱,百姓生活再贫困,学校建筑设施始终是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的。让孩子有个好的环境读书,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国策所指,民之所向,但是离开了一代代从事教育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是一句空谈。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母校的从小到大,都是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挖掘内部潜力,发动全校师生,自主创业,发展经济,用经济带来学校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恢复高考前夕,曾一度校办企业行盛,学校经济实力雄厚。假如没有政策变化,学校发展至今,如此模式的办学是不是成为素质教育的典范。
   教育需要前仆后继,教育就是一代代人梯的搭建。如今,1958年的第一批创业者已经含笑九泉,1968年第二批创业者有的已是风烛残年,有的已经鞠躬尽瘁,1980年以后的创业者有的光荣退休,有的依旧战斗在教育的第一线,2000年后的高学历的精英骨干,正在推动母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要上,有条件就要迅猛发展。在竞争的环境里,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回顾校舍的变化,2000年以前,均为泥土砖墙、尖顶瓦房,扩建均是为了满足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而后,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才有了一座实验小楼的出现。直至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校舍的建造提出了硬性标准,七级地震无裂痕,八级地震不坍塌。远远高于民用建筑质量,把孩子们的生命视为天大。如今的教学大楼、宿舍大楼就是胡温政府的丰功伟绩,百年大业,幸福几代人。
   教师的素质要求与时俱进,1958年教师的学历水平是初中,边学边教中共同发展,那个时代高中以上学历者凤毛麟角,城市更需要人才。1968年高中创建,正处于上山下乡浪潮中,大量的知识分子涌入农村,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却给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点看,毛主席搞的上山下乡确实一大英明之举,恐怕他老人家也没想到。1980年之后的教育步入正规化,师资水平进入专业化发展,教育如履平地,犹如脱缰野马,一日千里。加之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质量在高端挺进。
   但是,日益凸显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威胁着多种类、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需要,人才健康指数一再下降,理论型人才过剩,职业型人才匮乏,学而不用已属普遍,教育的浪费严重,高学历却难高就业,教育发展该往何处方向,也许回顾我们母校的历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借鉴。
  
  

共 35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详细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母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学校的坎坷经历。作者首先描绘了现在的学校蓬勃发展的现状,和学校充满朝气的景象,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美的绿化美化环境,软硬件设施齐全,学校巨大的活力。接着,作者回顾了学校的沧桑历史,从无到有,中间被迫停办,学校恢复后迅猛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后,学校创造的光辉成绩,学校在逐渐发展中完善自身的各项功能,现代化教学大楼的建成,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母校的发展历程,作者深有感触,展望学校前景,作者充满信心。散文通过对自己母校的发展的回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心情振奋,看到了教育战线的美好未来。散文抚今追昔,抒发情愫,展望未来,给人信心,激人上进。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6-17 14:01:1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6-17 14:02:46
  散文通过对自己母校的发展的回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心情振奋,看到了教育战线的美好未来。散文抚今追昔,抒发情愫,展望未来,给人信心,激人上进。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6-17 14:03:33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满月        2014-06-17 15:54:49
  欣赏佳作,问好!
我的字很轻,落笔似雪落的声音,空灵,以柔情翩跹,翩跹!
5 楼        文友:雨春        2014-06-17 18:07:23
  感谢赐稿心灵,祝你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