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读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所受的启发

精品 读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所受的启发


作者:逝者如斯 探花,1514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75发表时间:2014-06-19 10:21:45

中国文坛,1927年鲁迅、1968年老舍、1988年沈从文都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我只读过世界上极少的几位诺奖作家的作品:泰戈尔(印度)、罗曼-罗兰(法)、海明威(美)、川端康成(日)、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对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加拿大),我没读过她的任何作品,因此是非常陌生的。这或许跟中国文坛一直高度崇拜长篇小说有关,所以写短篇的门罗长期被忽略。如果门罗没有在2009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当年入围该奖的作家包括2001年诺奖得主奈保尔和2010年的略萨),她的作品或许仍不会在国内出版。1981年,门罗曾随首批加拿大作家代表团到访中国,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丁玲曾与其见过面。对于门罗的评价,我在网上搜到的有以下几个:
   诺奖颁奖辞称“她是当代短篇小学大师”。
   “作为一位艺术家,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超然氛围,她远距离地观察一切……试着获取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她的长女西拉曾这样评价母亲。
   “有时候,门罗的故事让人觉得画布很小,时间通常局限在人物一生,地点不脱她熟悉的安大略小镇,人物勉强可以坐满一张普通餐桌,好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类似的人物、情节和时空背景,固定的几位演员在那里走换,电影开始你觉得已经看过,而且不止一次,一旦开始情不自禁又陷了进去—有意思,你告诉自己,看完了只觉若有所思,回味无穷。”台湾作家张让说。(张让是台湾出版的两本门罗小说《逃离》(台译本书名为《出走》)和《感情游戏》的译者。)
   同样以短篇小说见长的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说,“她是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在2009年参加国际作家节时,门罗在与英国作家黛安娜·阿西尔一起畅谈自己的写作时这样说:“一个故事并不像一条前后延伸的公路,可以将人们带往某处……它更像是所房子,你进去,然后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你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房子里。每次回去,这所房子—这个故事,都比你上次看到的包含更多内容。它有一种自身的存在感,一种自身存在的必要性,而不是仅仅为迷惑你或者给你提供落脚之处。”
   门罗小说的多数主题是典型“门罗式”的:爱、秘密、背叛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文字简约精当,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像《逃离》里的中年妇女,无处可逃。
   在接受采访时门罗介绍说,30岁之前,阅读真的就是我的生活。我在怀孕期间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觉得有了孩子,我就再也不能写作了。女儿出生后,我会在女儿们睡午觉时写作……我的确非常喜欢《百年孤独》。我爱这本书,但它无法模仿。它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当读到蚂蚁搬走婴儿、处女升入天空、族里的长老去世、天上飘下花瓣雨的情景时,真是精彩。不过,正如这本书一样难以写就,也如这本书一样完美的是威廉·麦克斯维尔的《再见,明天见》,里面的一个角色是一条狗。他让一个原本老套的题材变得光彩夺目。
  
   2014年冬季的某一天,天空正下着小雪,我路过潍坊福寿东街的一个花鸟市场,无意中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逃离》(李文俊译)这本书。我如获至宝,连价格都没问,马上买了下来。
   《逃离》封面的推荐词是: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故事,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中处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读完三遍《逃离》后,我作了如下笔记:
   一、书中人物:卡拉、克拉克(卡拉丈夫)、贾米森太太(大学教师)、贾米森先生(诗人)、丽姬(一匹客人寄养的小母马)、弗洛拉(一头先是失踪后又离奇回归的小白山羊)。
   二、书中场景:小镇(好像没有名字)、卡拉的家、马厩(活动房屋)、 贾米森太太的家。
   三、故事梗概:卡拉忍受不了老公克拉克的火爆脾气,在邻居贾米森太太好心的帮助下准离逃离家庭去多伦多,结果在半路上又改变了想法……
   这样的一件事,在常人眼里,也许根本成为不了小说的素材,可是,作者却写出了一个居家女人平凡的、琐碎的日常感情世界:她的勤劳、她的忍让、她的伤心、她的脆弱、她的徬徨、她的犹豫、她的挣扎、她对爱情的专一、她对丈夫的宽容、她对生活的执着……
  
   四、启示:
   原来,短篇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一切都是简约的文字,一切都是生活的原态,不用任何的夸张和修饰,只有用最省最少的文字,还原生活的本真就OK了。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吃喝拉撒、七情六欲;无非就是个人喜好、情感世界、恩恩怨怨。在大师们的笔下,写下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多余的文字,细细深究之下是另有深意的。这,就是高手与生手的差距。而我常常犯的错误在于:应该留白略写的地方反而详写,应该埋下伏笔的地方往往不写。因此,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阅读,是一生必做的功课!
   五、提问:
   1、卡拉为什么会选择逃离?
   答:书上一共写了卡拉的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父母是为了选择爱情,和克拉克成功私奔。当时,卡拉认准了克拉克这样的男人就是她所要找的幸福归宿;第二次逃离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厌烦了死水一样的生活和脾气火爆的丈夫?)作者把这个问号抛给了读者:书中几次写了卡拉的哭,尤其是在贾米森太太面前哭得非常的伤心,让贾米森太太误以为是卡拉已经厌倦或忍受不了现有的生活,所以才请多伦多的朋友帮忙让卡拉逃到那边暂住。原本这样的逃离注定是会成功的,如果小说到此为止,读者也认为是正常的。可是,作者却又节外生枝,尺水兴波,戏剧性地让这次逃离半路而废……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才是高手的构思技巧!
   2、卡拉逃离后又为什么会回来?
   答:说实话,如果按我初次阅读的分析,其实是找不出卡拉中途反悔的理由:克拉克这个男人的德性和脾气很差、又不会赚钱、又无生活情趣,最主要的是他们夫妻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他一有时间只顾独自玩电脑,这样的男人,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后来作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卡拉的反悔,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她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二是她除了克拉克之外,是孤立的,已无处可逃(书中交待过,卡拉已经无处可逃——父母不关心她、哥嫂又无情)。
   婚姻就像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米森太太或许是错的,她热心帮忙的结果,是她失去了和卡拉多年来的友谊,而卡拉对于逃离这件事,一直像是肺里扎进一根针,只要深呼吸时就会隐隐作疼……
   3、小山羊的失踪或逃离在作品中有什么意义?
   答:对于马和小山羊的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养马是他们的经济来源,而卡拉在马厩自言自语的与动物交谈的描写,除了反映她的爱心和喜欢动作之外,从反面也反映了她精神生活的空虚,没有寄托,甚至没有信仰,是那种只能依靠丈夫来生活的“小女人”的生存状态。而小说中写的小山羊的神秘失踪,我认为是对卡拉后来在精神上的反判的一种衬托:连小山羊都厌倦了这种生活,何况是人呢?……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以卡拉的猜测,指出小山羊是克拉克故意放走的。这样的写法,无非是让读者又陷入另一种推测之中,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效果。
   以我个人对小说的理解,男权主义思想很重的克拉克(“他什么时候都冲她发火。就像心里有多恨她似的。她不管做什么都是做得不对,不管说什么都是错的。跟在一起真要把她逼疯了”),是毫不关心小山羊的失踪的,也不会主动放生小山羊,恢复它的自由。对于卡拉,就像是一件归他所有的物品——没有人身自由可言。所以,可以想见,以后卡拉的生活,仍然不会因为逃离而有所改变……
   4、贾米森太太对卡拉的帮助或拯救到底是对还是错?最后卡拉与贾米森太太的友情或关系在经历了这件事后如何发展?
   答:是错的,而且是大错而特错。因为卡拉如果真的想逃离的话,没有贾米森太太的帮助同样可以办到的,只要有了逃离的决心和勇气……卡拉与贾米森太太最后的友情或关系只能是终止的。因此,读者所受到的启示是:对于生活,重要的是当事人的看法,旁观者是无法真正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的。于是,我们没有权力干涉他人的生活,也无需对别人婚姻的幸福与否指手划脚,横加评论。因为婚姻就是婚姻,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应和非适应。
   六、写作特色:
   1、开头:文字超级浓缩,高手在三句话之内点明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和事由(卡拉想见或关注贾米森太太的急切心情)。
   “在汽车还没有翻过小山——附近的人都把这稍稍隆起的土堆称为小山——的顶部时,卡拉就已经听到声音了。那是她呀,她想。是贾米森太太——西尔维亚——从希腊度假回来了……”
   接着,作者在交待了开车的姿式后写道:“那就是她……情况就是这样。也许克拉克还不知道呢。如果他在摆弄电脑,那就一定是背对着窗户和这条路的。”(这句话有两个作用:一是交待另一主人公——卡拉的老公克拉克出场;二是点明他爱玩电脑,在后文中多次写他玩电脑,这样写,是否埋下伏笔:他从来都是这样不过妻子卡拉的感受,与她交流沟通的时间很少,只顾自己玩或娱乐?)
   2、正文:心理刻画随处可见,妙笔生花;尤其是卡拉的自言自语,独具一格,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推动表现非常自然,还有肢体语言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
   “卡拉说好的。她在发抖。两手在大腿上来回搓动,脑袋从左到右大幅度地摆动着。”
   “卡拉扬起眉毛,收缩面颊,嘴巴张成一个很不雅观的Q字。她说,不……”
   3、结尾:卡拉逃离而又半途而废,导致克拉克责备贾米森太太、卡拉无法面对贾米森太太的尴尬。“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地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小说的最后一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卡拉不再朝那一带走了。她抵抗着那样做的诱惑。”
   为什么这样写呢?只要生活仍然在继续,逃离的诱惑就一直存在。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卡拉会不会还会导演第三次逃离?
   作者不知道。我更不知道。
  
   2014/6/18 于广西南宁

共 41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运用细腻的笔墨,详细地给人们详细地分析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结合个人阅读的思考,提出了个人观点的问题,并展示了个人阅读的心得体会。立意明确,评析有据有力,富有个性,较为全面的赏析作品中。推荐读者朋友精品阅读。【编辑:桐疏枝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62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19 10:35:11
  欣赏优美的赏析佳作,问候,遥祝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4-06-20 11:49:02
  多谢桐疏枝寒老师的点评与鼓励,握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