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同题】高考(散文)

编辑推荐 【同题】高考(散文) ——我的高考与无锡八中


作者:在水一一方 童生,96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2发表时间:2014-06-25 21:36:20

【同题】高考(散文)
   近年来,每次提起“高考”一词,我总不免油然而生地会想起一件心酸之事来。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有一年“高考”,一山村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女生,在赶往县城“高考”时,为了早一点赶到“高考”考场,她没有搭公交车前往,而是自以为是地、提前一天连夜翻山越岭而去。结果夜里突然下起暴风雨,接着又是山洪暴发。当她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赶到“高考”考场时,前三门功课早已考试结束。想着全家多年为她所化心血将付之东流,已无脸回见家中父母,一下子发了疯,流落去了很远的外乡。十几年后,她被人们发现并确认其真实身份时,她已是浑身污垢,仅作为一个光棍的泄欲工具被长年关在猪圈里。
   虽然这种不幸的事只是极个别例外,但是有关高考的各种惊险故事却是普遍存在, 人面不知何处去,高考依旧笑考生。
   一年一度的2014年高考转眼又随时间匆匆而去,高考成绩再次揭晓,高校招生又即将拉开帷幕,提前录取、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以及征兵招工,一波接着一波、一茬接着一茬,志愿填错、平行征招、开后门找关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1982年高考,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六场高考。与上几次高考一样,82年高考仍有许多往届生或上山下乡的知青参加。也许当时高校教育资源十分稀缺,高校在应考生中的录取比率仍维持在十里挑一的比率。无锡八中的1982年参加高考的有六个班,三个快班,三个普通班,三个快班考取本科者,每班约三个。那时本科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分,只有“本科”、“大专”、“中专”之称。
   当时,无锡有一所刚成立的“无锡职工大学” ,它及时开设了许多无锡本地热门行业大专专业课程,如纺织大专专业课程,自动化大专专业课程以及环保大专专业课程等等。“无锡职工大学”后来曾一度被改称为“无锡大学”,不久,它又一度被改称为“江南大学”。最终它在兼并部级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后,合称现在的“江南大学”,那时我们有好多快班同学纷纷考入了这个“无锡职工大学” 。
   “八中”八二届快班部分学生以及其余普通班绝大多数学生,在大批往届生激烈竞争下、或在其他因素影响下,高考后,纷纷名落孙山,正如上几届那样,走向了无锡市劳动局安排的各工矿企事业的“招工”行列。那时社会上还没有“人才市场”一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人才市场”一词。“人才市场”的前身极可能为以前的市“劳动局”和市“人事局” ,“劳动局” 往往负责安排当时本地初高中毕业生工作,而市“人事局”往往只负责分配大中院校毕业生工作。那时社会上, 没有“毕业就是失业”一说,更没有现在似乎每年都有发生的高中生跳楼自杀故事。
   八十年代中期,“发展是硬道理”、“落后要挨打”等理念很是盛行。于是所有制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工矿企业、独资合资企业纷纷运营而生。 无锡又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用人单位很多。公共事业性国营单位,如公安税务、银行邮政、电力自来水等公司人才劳力更是紧缺,大集体小集体单位消化高中毕业生能力也很强。广大学生们不用走后门、不用请客送礼就可得到满意的就业安排,甚至连大批参加“顶替"的初中毕业生、以及闻风赶来的在读高中生都能“顶替”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高就业率啊,八中82届高中毕业生近乎10O%就业,在建校史中,这实属罕见。不光“八中”是这样,全市全省也这样,到底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显示其优越性。
   据初步调查,八中自从1961年诞生首届高中毕业生后,往往是一半升学继续深造,一半上山下乡去苏北海边支援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文革”老三届包括初中生大部分去了苏北五图河或淮海农场等地插队落户去了,就连七十年代中后期,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去了无锡附近太湖马山等地。
   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特征;每一届又有每一届的特色。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八中”教师队伍有了整体提高,高校教育资源也有了充分增加,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已全面落实。当时无锡“八中”的高中毕业生早已摆脱了“招工”或去农村“插队落户”思维定势与心理准备,悄然全面转向全力冲刺名牌大学、立争“硕博连读”、参加“国外交流项目”或尽早去国外“洋插队”活动中去了。本科中,“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分,也由此产生。此一时,非彼一时,九十年代里,高考后的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可以继续升学,成绩差一点的仍可进各类大中专院校就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大专级院校内,成人高等自学考试或各种社会办学机构更增设了“专升本”课程,对于新时代的高中毕业生, “招工”或“上山下乡”一词恍如隔世,也许这类词语早已远去,也早已久久淡出了人们的思维和记忆中了。
   1982年“高考”是我人生旅途之一部分,它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其影响力震撼力永留心间。“高考”那天天气很热,我们的考场被设置在当时中山路无锡第二十五中学内,即现在的无锡基督教教会内。那时不流行学生家长送考与接考,也没有特设警察来维持交通秩序,学生入考场后,瞬间静悄悄得很。至今我仍十分清晰地记得一些高考数学题目、物理题目、英语题目、政治题目以及当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先天下人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等。我报考的是“理科”,“理科”自1980年起要考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英语和生物。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后, “高考”不再使用这种模式,采用了“3+2”、“3+X” 、“3+大综合”以及小“高考”四“C”一合格后再大“高考”等等。“3+大综合”即:考生不分文科理科,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组合成一份试卷,称大综合试卷。
   “高考”是一次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也是一道人生要过的坎。诚然,以往的是非成败己渐渐远去,然而留下的却是一份从容、一份气度,留下的更是一种超然、一种精神和一份美丽的回忆。
   无锡“八中”八二届高中生,为无锡市二年制高中的最后一届学生。在短短二年时间内,学生们不但要学习好全部高中课程,还要考好毕业考试以及随后的“高考”。所以, 高一下半学期一结束,我们立即上起高二数学來。什么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导数以及微积分纷纷向我们袭来,随后的寒假似乎也一样。那时也很有趣,所有学校各种教课书均由新华书店统一专门发放,凡提前上课者,一般都得不到相应教课书支持,就是开了学,相应配套教材尚不能及时发放。当时新华书店在中山路十分矮小,根本没有多余的或提前的中小学教课书出售,更没有什么参考资料。
   我们提前上课也是如此,没有任何课本可读,所用教材教课书均是学校用油墨油印机一张张免费印发给我们的。那时,复习资料又少得可怜,只有极个别同学手里备有1963年出版的、1977年再版的17册《数理化自学丛书》 。数学赵谓杰老师更是辛苦,他担任我们的数学老师与班主任,常常是早出夜归、汗流夹背,为我们讲课、批作业、还亲自刻钢板、亲自手握推筒油印机油印数学习题卷。有好多工作其实是学校后勤总务的事情,也许学校总务也很忙,有时对我们毕业班迎考复习工作配合不到位。于是赵谓杰老师常常忙得腰酸背痛、胃痛阵阵。
   赵老师是无锡“八中”优秀的人民教师,传说他父亲赵柏生为无锡中医院杰出创办人和名老中医,他哥哥是莫斯科大学的优秀留学生,姐姐传承家业做了知名医生。他自已1958年十八岁就当了无锡“六中”高中数学老师,1961来了“八中” 。传说“文革”期间,赵老师和李大泽老师一起精心看护了当时“八中”副校长潘抱存等。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 在首次无锡市数学竞赛中,“八中”学生囊括前六名。1978年,与同期好多中学无人考上大学相比,“八中”500多高中毕业生中,竟有十几人考取大学,并且无锡地区考入重点大学前十一名学生均为八中学生 。 赵老师等曾为这些“八中”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
   赵老师的辨证逻辑思维深深影响着他的许多学生。他常开导我们说: “事物可以用数学函数来表达,值域是由定义域所限制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获得的各种认识相当于“值域” ,此“值域”如何又是受到我们认识事物时所处各种条件“定义域”所限制的。你们毕业后有空多研究一下辨证逻辑,有空去看看马克思的《数学手稿》等。”
   那时我们学校没有师生食堂,没有中饭供应,教室里没有电风扇、没有饮水机,暑假冒着赤日炎炎上课简直是在练狱了。尽管如些, “八中”教学条件比起我在苏北时所见到的射阳临海“中五”高中仍好得太多了,并且学校高中收费仍只有8元,5元学费、3元代办费。据说从六十年代以来无锡“八中”,甚至全国一直是这个价,其实母校“八中”为了搞好我们的高考,常常倒贴许多许多。
   八十年代初,一般职工最低月收入约为三十多元人民币,双职工家庭月收入往往可达六十元以上。对于家里一孩子高中半年8元学费的支出,许多家庭常常显得轻松自如, 约占双职工家庭全月收入的12.5%左右。即使某家庭只有一位人员工作,8元费用也仅占家庭全月收入的四分之一,或约占全月收入的25%左右。
   据最近网上传说,无锡某知名学校的高考考生,还没等高考成绩公布,竟然就跳楼自杀了。据说该考生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毕竟心态决定一切,我们怎又出了一起因“高考”引发的惨案呢?后来又传说该考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亲一个月合计全收入也不过3000多元,然而现在每月各种辅导材料费以及各种生活学习远远超出3000元,据其遗书称,付补课费,英语800、数学800、语文800、物理800,共3200元,并且好多任课老师被传说在家教后以致上课时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地面对广大学生。该考生不堪学习压力以及当前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选择了不该选择的解决方案。
   如果当前高中一学期学杂费,按82年标准,占双职工家庭最低月收入的12.5%左右计算,那么当前某家庭最低月收入为3000元的,高中一学期的学杂费应收400元左右。而事实上,现在有的高中一学期早已是4000元,加上学生交通通讯等非校内费用,甚至传说有的“贵族化教育”已是4万元了。
   以我家孩子为例,初中毕业时,光各种参考练习资料就是满满一床,三角一市斤,给收旧货的,还“回收利用”了好几百元。到了高中更是变本加厉,几乎每二三天就会领得一本价格十元二十元以上的各种参考练习资料。为了留作孩子高中拼搏纪念,我们一直没将它们变卖掉,至今孩子的书房里仍堆着十几捆他高中各种书籍和练习册等,每捆均有二三十市斤。我们一直没为孩子请“家教”, 请了“家教”,其学习费用更是直线上升。
   回首82年我们的高考,感叹万千。那时,社会上也没有“家教”一事,也没有现在所谓的“社会力量办学”,老师为学生们上课绝大多数是全心全意的。我们要深深感谢无锡无锡“八中”,我们要感谢辛勤的“八中”老师,是你们的全心全意地教学,让我们顺利地高中毕业并参与82年的高考。
   无锡“八中”成立于1954年8月,今年更是它六十周年诞辰纪念年。“八”为“发”,民间极吉祥数字。“八”者如:“八卦” 、“八德” 、“八股文”、 “八路军”、 “八面威风”、以及“八仙过海”等。“八中”位于原无锡县学学宫内,“八中”的教学设施早已深深与孔庙大成殿、讲堂、明伦堂融为一体。甚至孔子学说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也早已潜移潜移默化地、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原“八中”的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八中”人无愧于孔门弟子。
   翻开尘封的历史,令人温馨幸福,久久不能忘怀;合上厚重的记载,又令人辛酸无奈,久久不能离去。用笔尖量着心路,一路走来,人这半辈子,也许都要历经浓墨重彩,也许都有过铭心刻骨曾经的“高考”。“高考”的功名利禄,不过是镜中花儿水中月,看淡了,看穿了,也就无关紧要了,不必在意走过的是深还是浅。所有历经的,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重拾“高考”的记忆,多年后也就点滴成墨变得更温馨清香了。

共 48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高考,是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凡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留下刻骨的记忆。参加82年高考的“我”无不例外,由2014年的高考再次忆起无锡八中时的历程。首先借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的一名贫困家庭女生参加高考失利引出高考话题,继而娓娓道出自己的亲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涌来。那时候的老师真可谓真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型职业随着时代应用而生,高中生不用太担心就业率,负担自不像当今的重。那时候的教师,能做到为学生的学业尽力践行一个教师的高尚职责,除讲台呕心沥血教学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为学生筹备学习资料,,而且,所有这一切付出都不曾索要过报酬,教师以身作则换来的是学生从内心深处的敬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圣坛日渐远离学子们心中的崇高,为了经济利益,教师只用心经营课后的补习班,课堂只敷衍。抛开经济,沉重的精神负担致学生一堪负重走向畸路屡见不鲜。作者按时间顺序陈述两个时代的高中生活,前后对比,更凸显出曾经的美好。时代在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如何?教育应取向何处?是每一个学子面临的大问题,更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谢谢作者赐稿!推荐赏阅!【编辑:垄上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潮仙        2014-06-26 08:51:05
  “高考”的功名利禄,不过是镜中花儿水中月,看淡了,看穿了,也就无关紧要了,不必在意走过的是深还是浅。所有历经的,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重拾“高考”的记忆,多年后也就点滴成墨变得更温馨清香了。欣赏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