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闲话《清明》

  闲话《清明》


作者:柳慧昌 进士,1071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0发表时间:2014-06-26 08:31:29

闲话《清明》
   李友连
  
   (前日,与友邂逅,闲聊之时,谈及《清明》,颇有心得。)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美,就在于通过简练而隽永的语言描绘一幅深邃的意境,从而让读者感悟作品的意旨。因此,鉴赏诗歌,要着眼于诗歌的“三美”,既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一般情况下,我们诵读诗歌,常常盲目地崇拜名人名篇,夸大作品如何精妙而忽视了它的瑕疵。事实上,艺术总是在锤炼中臻于完美。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因为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不可能十全十美。名人不是神,即使是名篇也不会是绝顶的典范。
   提到杜牧的《清明》,读者无不啧啧称赞,它堪称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令人肝肠寸断的画面,特定的时间(清明),特定的环境(雨纷纷),特定的人物(行人),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凄惨)。试想,在这样一个节令,而且正逢绵绵雨季,匆匆的行人在干什么?心里又在想什么?“欲断魂”三个字巧妙精辟地道出了他们此时对已故亲人的深切痛惜和思念之情。那么,这种悲痛至极的心情何以得到释放?古人惯有一种排遣不快心情的方法——借酒消愁。于是,自然而然引出第三句的发问:借问酒家何处有?而此刻,怎一个“酒”字了得,即便有酒,还在遥远的杏花村呢。可见,当时“欲断魂”的“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从悲痛中挣脱出来。
   读罢此诗,掩卷而思,我们不得不为诗人精湛绝妙的创作技巧所叹服。但是,转而细想,又似乎觉得有些欠妥,诗人韵律是美的,意境更是没有丝毫褒贬之处,而语言呢?
   相信看过此诗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清明难道不是时节吗?行人不在路上还能在哪呢?“酒家何处有?就是在询问呀?干嘛非要“牧童”回答不可呢?将原诗(七绝)改为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是更为精炼,更有意蕴吗?这样一想,杜牧的《清明》在语言上则犯了诗歌的一忌:语言冗繁。
   笔者不是狂妄,更不是肆意无端地吹毛求疵。不能否认,就全诗而言,《清明》确有诸多借鉴之处,比如:手法的匠心独运,意境的绝妙创设,情感的极至流露,这些都是无法非议和抹杀的。
   总之,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之美是跨越时空的,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犹如一瓶未开封的老窖越陈年越香醇。关键是,我们在品味时,要细品慢咽,客观公正,不能盲人摸象,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品出真味,悟出真情。
  
   李友连
  

共 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杜牧的名诗《清明》为例,论及诗歌语言的简练,前人亦曾经对此诗有过裁剪的趣谈,正如两位诗人对“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反复斟酌而后有“推敲”之典故流芳百世一样,语言之推敲,永无止境,见仁见智,实属正常。我认为,即以杜牧此作为例,改为五言诗和原先七言诗各有千秋,因为写作语言有简洁和繁复两种风格,同样的美,正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各有千秋一样,置于不同之语境下,当有不同之解会也。然思考无止境,推敲无止境,斯精神永远可嘉也。【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