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我的父亲

精品 【雀巢散文】我的父亲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4发表时间:2014-07-01 09:38:53
摘要:父亲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地出生,默默无闻地死去。父亲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好像连脚印都没有留下,因为这样的脚印太多,重复在一起难以分辨。但因此,我才决定要写一篇文章纪念父亲:正因为这种平凡的脚印太多,世界上才有了一条路,这条路就成了一部史诗。

一面挡风的墙、一把遮雨的伞,父亲给我最初的印象很高大,小孩子对大人仰视,加之一家之主威风八面,父亲很容易带给我这样的感觉。人生初始环境完全被父母决定,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一般家庭里,父亲更是权威。
   父亲属丁卯兔,1927年生,1963葵卯兔年有我时,已经37岁,正是一生中最能干的时候。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当时家里祖母、外祖父母、母亲、3个哥哥和1个姐姐再加上我,父亲是一家10口的户主。
   我记事时父亲每天都忙忙碌碌,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儿,见到他的机会很少,我对他最初的了解,主要来自母亲叙叨:父亲出生在北京通州漷县村,他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父亲的父亲早亡,母亲说她都没有见过我爷爷。这样的家庭,贫困窘迫程度可想而知,后来父亲也说,他家成分应该算“雇农”。
   因为家境贫寒,父亲14岁到城里学徒,拜的是当时通州饭店有名的厨师,据说那时候学徒很辛苦,被师傅呼来唤去,打骂也是常有的事。父亲7年后出师,却没有立刻成为厨师,而是留在城里经商做小买卖,原因可能是做买卖更能赚钱。说是做买卖,不过收废品和倒买倒卖,没有本钱小打小闹,钱挣得也很辛苦。
   在母亲的描述中,好像父亲那时经常去“口外”,也就是张家口更远一些地方,生意是收废铜烂铁,用手推车运回来卖钱。据说当时生意还不错,比如铜弹皮子回来能卖上10倍的价钱,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这样的货源应该比较充裕。还有就是倒买倒卖了,一些能储存的水果比如柿子,也有很高的利润……我当时对“口外”还没有概念,想象中那应该是遥远的苦寒蛮荒之地。
   母亲说叨时,偶尔赶上父亲在旁,也会插上几句,一说就说起当时的艰辛和危险,比如随身带的干粮只有窝头咸菜,有时连水都没有,只能喝河水甚至吃雪;再比如大冬天蹚着冰碴过河,腿都被拉出血来……还有就是凶险了,同伴谁谁出去就再没回来等等。这些我当时还不太理解,倒是觉得很好玩,当然很崇拜父亲。
   战乱频仍的年月,危险也终于落到父亲身上。父亲的小买卖只干了几年,有一次就不幸在张家口被傅作义的35军抓了壮丁,那应该是解放战争后期,因为父亲在国民党军队只待了几个月。平津战役打响后35军被歼灭,父亲在新保安被俘,之后又留下来给解放军继续做饭。
   这样算来解放初期父亲应该是个军人,可后来不知怎么成了工人。怎么算无所谓,反正父亲在部队一直干的都是厨师。也就在这段动荡时期,父亲和母亲成了婚,这是我后来自己推算出来的,因为他们成婚时都是21岁,第二年有了我大哥。
   解放以后父亲留在了“炮六师”,部队当时驻扎在管庄设计院。从那时到1961年,父亲一直在“炮六师”工作,也干了有十多年。1961年父亲主动要求下放回农村,从此又成了一个农民。
   关于父亲下放回农村一事,我后来访到时任师长做过考证,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炮六师”要调防福建前线,父亲可能不愿跟着走;二是当时已有下放的消息,父亲响应了号召;三是顺水推舟。困难时期刚过,在农村的一家人正需要父亲这个劳动力。这三个原因可能都起了作用,第三个可能作用最大。
   “炮六师”调防福建前线,开出的条件是工资翻倍,但家里当时老的老小的小,父亲是想去也去不成的。不去福建留下来还有后勤,也可以再换单位,父亲却说,困难时期他经常弄吃的回家,有人看见我哥哥姐姐有时手里拿着净米净面的窝头,就刁难说要少分我们家粮食……“在农村没有男人就会受人欺负”,也许这才是父亲一定要回来的原因。下放政策1962年才普遍实施,父亲却是提前几个月就回来了。
   父亲回到农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半路出家”。也是,父亲虽然农民出身,但很小就出去学徒,后来又留在城里做买卖,在部队里做饭,一直还没有干过农业活儿。父亲这个时候回来,不光半路出家是个坎儿,有个事儿更棘手,那就是户口落到什么地方。按理说他应该落户到出生地漷县,但这时我们家却早已搬回了母亲的娘家。
   父母婚后本来住在漷县,但这期间我没见过面的老舅不幸溺亡,母亲又只有这么一个弟弟,当时为了安抚姥姥姥爷,母亲就带着大哥回到了娘家。来了就再没走,土改时就在这里落了户,反正当时父亲在外面工作,这也不是问题。但现在父亲要下放回来,这个事就敏感了,要知道这在农村可是有关脸面。
   母亲的娘家也就是我后来出生的村子仓上,仓上距离漷县还不到5公里,但却分属两个不同公社。父亲也曾坚持搬回漷县,但这在当时几乎不可能了:一是漷县老家房子、地父亲一点没要都给了兄弟,二是大哥之外,二哥、三哥和姐姐都出生在仓上,一家人早已落地生根,更何况这里还有姥姥姥爷谁来照顾呢?商量结果也只能父亲落户过来。后来知道,父亲对此一直很在意,怕有人说他是“上门女婿”,可当时没的选择,对于一个男人,老婆孩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这些事都发生在我出生之前,我出生时父亲已下放回来,到我记事时,他已落户仓上十来年了,按说早就应该习惯了新环境,可父亲却一直耿耿于怀。在我的感觉里,我们一家在仓上和别人家没什么两样。要说不一样,我的父亲毕竟经多历广,曾经走南闯北,较之一般社员应该更有能耐。
   父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还是认字的,报纸上的字能念个七七八八。据说他小时候读过三个月冬塾,这在当时那个多数人都不识字的环境里已很难得。小孩子自然的都会美化自己父亲,我从了解的父亲那些经历里总结,父亲算是工农商学兵都做遍了的人物,谁还有资格看不起他呢?
   知道父亲这么多经历,我对他也是非常崇拜,但父亲这些经历我只是听说,我出生时他只是个农民,那以后他也一直就是个农民,普通得和乡邻没有两样,我对他的崇拜又能维持多久呢?
   我记事时,“文革”最混乱时期已经过去。但当时中国局势依然很乱,农村经济状况更是人所共知,我们一家10口,只有父亲一个整劳力,贫苦程度可想而知。在我的记忆中,能够吃上一顿白面,沾上一点肉腥儿,一年中怕也只有春节一次!因为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分到的一点点细粮,几乎全部被父亲向别人换作了粗粮。即使这样,平常时节粗粮也不能管够。
   据母亲说,我还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在我出生前3年困难时期,如果不是父亲那时还在在“炮六师”做厨师,家里说不定会饿死人。那时父亲经常带孩子去单位混口饭吃,每从城里回来,也会带一些吃的,比如馒头、包子、点心渣、窝窝头什么的,一家人这才勉强挨过那段日子。我当时还不懂事,心里纳闷儿:这里说的许多东西,我现在也吃不到,怎么我还算赶上好时候了?
   我没觉得赶上了好时候,我的童年家里非常贫穷,惟一值得庆幸的是,父亲虽然不能带给我好吃的,也没有多少时间在感情上和我交流,但当时和别人父亲相比,他对我不发脾气已经就算不错。母亲对我呵护有加,父亲一直默认,几个兄弟姐妹中,父亲也只对我这样偏爱,原因只是我在家里最小。不过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操劳,偏也偏不到哪里,最多也就是对我不发脾气。
   随着渐渐长大,我对父亲慢慢有了新的认识:父亲在家里有地位也有尊严,但事实上却是家里大事小情都母亲说了算,父亲只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母亲说起过父亲这样一段经历:解放初期第一次土改后,父亲用几乎半生积蓄买了30亩地,母亲怎么劝他都不听,结果合作化都归了生产队,这钱等于是白扔了,第二次土改划成分,还差点没闹个地主。是不是因此母亲才当了家?这个母亲没说,父亲也没说过。
   听到父亲这个经历,我甚至有点气愤:假如不是父亲糟蹋了这笔钱,家里也许还不至于这么穷呢!父亲在家里不当家,在外面更是吃苦受累唯唯诺诺,老好人的尊严是有的,却根本谈不上什么地位,据说他在村里最辉煌时,也只是当了一年生产队副队长,那还是轮班轮到头上的。
   惟一仍然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父亲有厨师的手艺,生产队里有这种需要的时候,毫无疑问都是父亲掌勺,诸如挖河、搞会战什么的,父亲就有了用武之地。不要小看这做饭,毕竟那也是一种特殊技能,每年有一两次这样的机会,父亲就很受用:“什么时候都饿不死做饭的……”言外之意可能是吃得更饱更好一点。
   此外就是因为做饭就不用下苦力,饭勺在手时也没人得罪,虽然每次都时间不长,父亲还是很得意,每次回来也都红光满面。在生产队里偶尔做回厨师,可能享受的福利也就这么多了,这种时候多少只眼睛都盯着厨房,大师傅最多也就是混个肚圆,家里人是不能往边上靠的。
   除此之外父亲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了,平常在生产队里干活儿,父亲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别说队长指派点什么,就是一样普通的社员指派他,他都是高声答应,“好好好”“是是是”,从来没有与人发生过任何争执。按说这样的人应该人缘不错吧,可是评“五好社员”“个人先进”什么的,那就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了。我后来分析过,这样的人在周围人眼里无足轻重,可能从来就不在考虑范围。
   男孩子天生都会有点英雄情结,父亲这样的形象,离我之前想象的越来越远,我从他那里找不到什么自豪了,剩下的也就只有接受。我当时还是小孩子,没资格看不起父亲,只是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父亲为什么这么窝囊呢?直到我真正长大后,才对父亲当时这些做法有了一定理解。
   因为就父亲一个整劳力,家里又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忒多,我们家一直都非常贫困,贫困到吃穿都成问题。当时我们村只有几分钱日值,一年下来我家不但没红可分,还要倒欠生产队几十到一百多块钱粮食钱。这么多钱怎么来呢?交不上可就分不到粮食!还有母亲坚持让孩子念书,父亲也坚决照办,可没有钱又怎么办呢?
   单就指着父亲挣那点工分,就是还生产队粮食钱都不可能,更别说供孩子上学了,那全家人都只能挨饿。那时候能想的办法父亲都想了,家里养猪、养鸡,院子里种菜,可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家里当时面临的近乎绝境。
   那时候农村穷人家很多,一般孩子比较多的家庭,小孩念几年书能干活儿了就退学,这样一来既省了学费,还能挣点工分补贴家用。当时我的3个哥哥和1个姐姐都在读书,大哥二哥已上到初中,都有十七八岁了,按照当时村里风气,他们早该辍学回家干活儿了。当时我们家的状况,如果有两位兄长帮衬,境况会好些。两位兄长也许看到了这一点,托人来和父亲说,父亲未置可否,等人走了,却突然对他们大发脾气:“学校留一天就要去上学,不好好念书,我打断你们的腿!”
   他们没能退学,我又已到了上学年龄。当时祖母和外祖母都已相继过世,但家庭负担仍然沉重,饭都吃不上了,还哪里有钱交学费?我们上学时基本免费,每人一年学费和书本费加起来也不过几块钱,但总有一些费用要缴,鸡屁股里抠不出那么多,不让孩子退学,父亲就必须想出办法来!
   我当时太小,家里再穷,也算过着“父母月儿”的日子,根本没想过钱怎么来,也不知父亲是怎么办的,反正书本费还交得上,日子也就这么过来了。直到长大后我才从母亲口中知道,原来父亲那些年一直在倒卖青菜,这在当时可算是“投机倒把”!但亏了如此,这个家才勉强维持下来,我们兄弟姐妹也才能一直读书。
   当时的农村可不像现在,别说比不得城里,单是一年四季都要出工,没有一天休息日就把人卡死。歇工当然不行,更何况“投机倒把”是违法的,要是被人抓住就要挨批斗,父亲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还是父亲做过买卖,有经验,在城里也有些老关系,青菜只要运过去,有人接货不用自己摆摊。只是因为没有空闲时间,更为了要掩人耳目,父亲一般凌晨一两点出发,把鲜菜运到城里。据说当时一斤鲜菜可以赚到几分钱到一毛钱,每次大概几十斤,一次可以赚几块钱。多了不行,带多了怕路上被人查出来惹事。
   菜从哪来呢?也要出去趸:农民的自留地,生产队的菜园子。趸菜也是违法的,当然不能在本村儿,这要到较远的村子才行,这种事不能让人知道。从我家到城里,县城也要几十里路,可以想象,为了这几块钱,父亲常常要忙活一整夜,第二天还要照常出工,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知道这些我明白了很多事:为什么父亲总是早出晚归,一般时候我都见不到他?为什么父亲没有什么都不能没有一辆自行车,还专要“水管”架子后座带铁框的?还有,为什么父亲在外面总是唯唯诺诺……
   其实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父亲的所作所为,在村里早有一些风言风语,只是父亲平常人缘儿好,才没有人深究。父亲的厨师手艺,也不光在生产队偶尔能派上用场,乡邻们有个大事小情,父亲也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诿。父亲老实巴交吃亏让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我们在外面惹了事,父亲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当着人家面,把我们申斥一顿,谁要不服就会皮肉受苦……现在想想,难说父亲是不是胆小怕事。

共 1273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真挚的情感,朴素的文字。平凡的父亲,不错的文章。“父亲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地出生,默默无闻地死去。父亲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好像连脚印都没有留下,因为这样的脚印太多,重复在一起难以分辨。但因此,我才决定要写一篇文章纪念父亲:正因为这种平凡的脚印太多,世界上才有了一条路,这条路就成了一部史诗。”推荐阅读。编辑:大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702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慰        2014-07-01 09:50:28
  白描手法,过白了点。平铺直叙,过平了点。这是我的意见。
   由于对父亲的熟悉,所以罗列种种。我认为,还是突出几个重点细节较好。那样文章更好看。
   姑妄言之,多有冒昧。
2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07-01 10:03:04
  读着福田兄的《我的父亲》,油然而生敬意。我们的父亲的命运如出一辙。他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是他们为了我们,为了家族,牺牲了自己许多许多。
3 楼        文友:晴翠儿        2014-07-01 10:18:07
  曾经读过福田老师写母亲的文章,再读其父亲的生平,感动倍增。真喜欢这淳朴中流露真情实感的文字。问候!
4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1 12:00:47
  编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父亲真的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可以记述,以至想特别找几个重点细节来突出都难,所以也只能把这些琐碎的小事拿来了,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注意的,尽管这些事都很小很琐碎,但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父亲一切都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家,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一般写作这种散文,我觉得明确一个主题是最重要的,所有事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让人不忍卒读。这类散文我写过几篇:《母爱如天》、《追忆外祖父》、《吾儿成长录》等,写的都是家里的那些亲情,但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母爱如天》的主题是母亲对我特别的理性引导;《追忆外祖父》主要描述外祖父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吾儿成长录》则叙述了子女教育过程和亲情的内心独白。这篇《我的父亲》与以上几篇都不一样,如果放在一起读更容易看出差别。再说点题外话,对于散文,我觉得除了主题明确之外,还要明白形散神不散的真正道理,形散一般也是个要求,比如一篇散文如果只写两件事,那结构看起来就很别扭,非要三件以上才看着顺眼,不管多少事,只要体现一个主题,那就算做到了神不散……感谢编辑指正,同时感谢邵魁老师的理解,感谢晴翠儿老师赐评。问好各位读者。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4-07-01 23:50:50
  我的父亲更是这样,他没有太阳的光芒,照耀不了整个世界,他就像一根蜡烛,只能用微弱的光温暖一个家,让这个家能够有一点点光明,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这,他都已竭尽全力“蜡炬成灰”了。——这段总结很到位,我以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但或许因为平凡,或许因为接地气,或许因为作者的沉静和理性,总感觉文字里缺少了一点更打动人心的地方。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6 楼        文友:天山鹰        2014-07-02 13:00:50
  一生勤劳艰辛的父亲、有远见的父亲、大爱无边的父亲、默默无闻持家的父亲跃然纸上,文章朴实却很感人,读后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已世多年的父亲。
做一个诚实守信而以文交友,以文为乐的人。
7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2 13:58:08
  小骏 [广东省阳江市网友](转)
  
   我从第四页顿悟那开始身体就像触电一样的有了很大的感觉。然后一直是含着眼泪读完的。漫长的文字如同父亲漫长的人生,一个立体伟岸的父亲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多才多艺的父亲,任劳任怨的父亲,平凡普通的父亲,竭尽全力的父亲,养活了一大家,非常得了不起!成熟内敛的文字,饱蘸着深情,娓娓道来,欣赏学习了!父亲是幸福的,因为他走得很安祥。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8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2 13:58:49
  老邵魁 [辽宁省营口市网友](转)
  
   父亲是山,父亲万岁!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9 楼        文友:耘池墨砚        2014-07-04 19:57:22
  平铺直白,字字皆是对父亲的怀念。侃侃道来,句句皆是寒门孝子的感怀。问好老朋友。
十年网龄,收获了文字、友情。丢失了太多ID.期待这里是个可以让倦鸟栖息的良枝。
10 楼        文友:天海蓝蓝        2014-07-08 12:27:24
  那个贫穷年代,日子过得多么艰辛,养儿养女更不容易,就凭父亲把孩子们含辛茹苦地养大,就值得一辈子去怀念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