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元好问与陵川郝经(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元好问与陵川郝经(随笔)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2发表时间:2014-07-03 10:54:21

翻检山西省陵川县璀璨夺目的金元文化,有一个家族与两颗巨星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家族是,世代从儒授业的郝氏家族;两颗巨星分别是,文坛巨匠和国之栋梁人物的金代元好问元遗山(1190年-1257年),郝经郝文忠(1223年—1275年)。其三者的关系是,元好问14岁起便就教于郝经之祖父,与郝经的父亲郝思温是同学,一起从学于饱学鸿儒、大教育家的郝天挺,历时6载,后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的金元文学盟主;郝经年幼适逢蒙军南侵之乱世,为避兵祸战乱几度迁徙,可经过父亲郝思温启蒙之教,加艰苦自学而成为元初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哲学家和诗人。然而,元好问却比郝经大33岁,元好问14岁来到郝天挺门下读书至20岁,“下太行,渡大河”,于京师洛阳一举成名时,郝经尚无出生,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二人没有过交往,也不可能发生交往。准确地说,直到元好问离开郝家后的第13个年头上,郝经才来到了人世。可活该他们二人有缘,郝经与元好问却有着乌鸦反哺式的师徒之谊——元好问就教于郝家,郝经又曾经师承于元好问。郝经名振文坛与史界的《续后汉书》及《陵川文集》,在收入《永乐大典》后,又被清之《四库全书》所收录,总纂官纪昀纪晓岚于“提要”中极赞其文“雅健雄深”,称“其(郝经)诗亦神思深秀,天骨秀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此评语不仅表明元、郝二人确有师徒之谊,而且“雁行”一词,足见郝经与金元领袖人物的元好问,最少在诗才上齐驱并驾,等量齐观。
   郝经的幼年,适逢蒙古兵锋南指,中原残破离乱之际,其父郝思温携家避居河南鲁山。后河南沦陷,又举家渡黄河北上,先居保定,后徙顺天。因家境极为贫寒,只得赁室而居,十一年间竟搬迁十次。为维持生计,郝经之父郝思温在仅靠办私塾维持家计的情况下,原打算让郝经专治家事,单供其弟读书。但其母认为郝经志向远大,才堪造就,力主其发扬家风,受学习儒,郝经因此才不致辍学。后其父借铁佛寺南堂开馆授业,郝经在承担起“负薪汲水”、“舂粟治菽”之类繁重家务之余,在父亲指授下发愤苦读,“日诵二千言为课”,夜则衣不解带,手不释卷。其父感泣而诗:“日月倘随天地在,诗书终疗子孙贫”。初为学时,郝经喜欢诗文。蒙古统治者初定北土,在中原首次科考儒士,郝经有心“决科文”,前往应试。其父用郝家的教育思想诲导他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果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于是刚满二十岁便才华横溢,声名大振,先后应以汉事蒙的贾辅、张柔两位大将军之聘做家教。此间借他们丰富的藏书恣意搜览,更为饱学。后郝经北上燕京,南下曲阜,遍交名士,历练识世,逐步形成“兴复斯文,道济天下”的政治思想,并破愚脱俗,敢越雷池,大胆提出“破夷夏之大防”、“行中国之道即中国之主”的政治主张,并积极选择能帮助他来实现“道济天下”思想的有道明君。
   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郝经与元好问首次发生了命运线的交叉点。郝经是专门来到河南获鹿寻找元好问的,与在此“国亡史作,己所当为”的元好问频频接触,并师从元好问一年多时间。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个金元时的顶尖级文化人物,进行着最高层次的学术授课与探讨、交流。当郝经谈及金朝既亡,天下归元,他将奉行“从道不从君”、“行中国之道即中国之主”的政治主张,帮蒙古人按汉人礼制治理好国家时,元好问予以了首肯,鼓励他勇敢担当起通过事明主而“以夏治夷”、“道济天下”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重任。而元好问本人,是不会去服务于蒙古人的。这是因为,他既是金之旧臣,又同蒙古军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在元好问23岁的时候,蒙古大军袭击忻州,屠城十万余人。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就是在这次屠杀中丧生的。元好问和母亲被迫从家乡流亡到了河南豫西的福昌。二十年后,金为元灭,元好问和大批官员被俘。由于元好问名重一时,忽必烈欲说服元好问为元朝服务,元好问没有答应。被释放后,在他五十岁那年重回家乡。对于元好问历尽艰辛、做史自任的史学贡献,清代学者凌廷堪以诗做过绝好概括:“神京喋血竟生还,忍死重过石岭关。一寸秋毫成《野史》,百年老泪洒空山;身经北渡流离际,才与东坡伯仲间;文献中州尽凋丧,赖君大手记完颜。”
   郝经在河南师从于元好问的一年多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学术境界提高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是,元好问的经历,元好问的一些学术思想,一定对他起到了重大影响。当郝经走进忽必烈军营大帐后,首先冒死向忽必烈上了《河东罪言》的奏章,奏章中历数蒙古贵族和地方官吏为害百姓、失于治理的般般祸迹,“人们荒空芜没,尽为穷山恶水,而人自相食也”,奉劝忽必烈“虽尺土一民,莫敢忽而不治”,须大行“轻敛薄赋以养民力,简静不繁以安民心”之革新除弊之举。
   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忽必烈1260年3月登帝位,立即颁发政令,革除了蒙古诸王直接向种地人征税的权利,大大减轻了北方人的负担。郝经的《便宜新政十六条》,成了建立与改革蒙元法制的基础。很为史学家注目的是郝经《立政议》奏文,现代史林耆英的李涵先生在《也论郝经》一文中讲道:“在忽必烈的儒臣中,明确而又全面论述应施行的‘汉法’的只有郝经和许衡两个人。但在时间上郝经的《立政议》比许衡的《时务五事》早五年。”
   郝经在给忽必烈做高级幕僚中,屡上具有政治意义与军事战略意义的奏章,如《立国规模二十条》、《七道议》、《东师议》、《班师议》、《立政议》等,其中《东师议》奏文中的“仁政强国制胜”论,极大地启发了忽必烈。“鄂州之战”,任命杨惟中、郝经为“军纪督军”的长官,指挥督察战地蒙军(包括蒙方汉军)的军纪,法规很严。结果出现了“渡江不杀降,百姓皆安堵;羊罗到武昌,相望两舍许……通衢万家市,巴商杂越旅”(郝经《青山矶市诗》)的古代征战难得一见的景象。
   郝经通过种种极为优秀的表现,终于帮助忽必烈成就了中华大一统、名垂千古的帝业。郝经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很可能感到身后一直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这就是他们郝氏家族的学生、他的老师元好问,充满期盼与鼓励的眼睛。
   郝经奉命出使南宋,被扣真州十六年,宠辱不惊,不改其志,颇有苏武之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元好问对高徒的作为极为欣赏,在他60岁之际,师徒二人在河北相见,互为赠诗。郝经作《寿元内翰》颂扬恩师:
   秋风飒飒吹庭梧,长庚吐焰横太虚。
   遗山先生曳长裾,醉鞭黄鹄来天隅。
   蹴开化窟肆搜取,玉斗倒泻明月珠。
   九原呼屈原,底事为焦枯?
   青云问李白,佳句今何如?
   百年元气一杯酒,千丈光辉万卷书。
   高卧一曲歌,声价百砗磲。
   云璈宫征奏玉宇,春莺花柳鸣天衢。
   惜哉时不与命偶,西周削弱为东都。
   明堂一柱入樵采,安得致主为唐虞!
   遗山山头有旧庐,归来亦足为欢娱,
   既有堕地风云之骊驹,又有竹花弄语之鹓鶵。
   仰天一笑万事足,倒骑箕尾游蓬壶!
   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秉李太白手法,文笔飘逸,气势逼人,对老师所做文化贡献予以肯定。
   元好问则作《赠答郝经伯常》,对弟子寄予厚望,关爱之心溢于言表:
   故家珠玉自成渊,重觉英灵赋予偏。
   文阵自怜吾已老,名场谁与子争先?
   撑肠正有五千卷,下笔须论二百年。
   莫把青春等闲了,蔡邕书籍待渠传!
   元好问在诗里说,你既有家传的深厚渊源,又特别被祖上偏爱,传给你特殊的天赋。如今文坛,我已老,没有人可与你争先,你满腹才学,有正值黄金年龄,一定要发奋努力,将汉文化发扬光大。
   元好问逝后,郝经强忍悲痛,匆匆赶去吊唁,写下《获鹿新居哭元遗山》惜别恩师,肝肠寸断:
   残山绕荒城,惨淡带余雪。
   我来问新居,欲语还哽噎。
   摇摇识风旌,掩掩泪隐睫。
   额地升中堂,痛激肝胆裂。
   鼻若阊阖风,幽冥忽穿彻。
   空床一束书,不见文章伯。
   愁马喑不鸣,老仆顿欲绝。
   娇儿背面啼,高弟展转说。
   有书未绝笔,有传未卒业。
   灵輀已西州,壮心空北阙。
   缅思从公游,灏汗飞玉屑。
   振笔青云开,炳烺寒电掣。
   鲸吹涛山回,隼厉霜锋撇。
   蕴情入软语,婉蔼幽更切。
   莺啼柳阴深,百啭春不歇。
   方张大庭乐,谁意成永别。
   徙倚扳庭柯,窗户转寥寂。
   乾坤入凋丧,衣冠少颜色。
   魂来暮山青,魂去暮山黑。
   城头老毕逋,底事悲破月。
   中肠元易感,使我心欲折。
   又作《遗山先生墓铭》,对恩师一生之伟业进行总结:
   先生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父,经复逮事先生者有年,义当叙而铭之。诗自三百篇以来,极于李杜,其后纤靡淫艳,怪诞癖涩,寖以弛弱,遂失其正。二百余年而至苏黄,振起衰踣,益为瑰奇,复于李杜氏。金源有国,士务决科干禄,置诗文不为,其或为之,则群聚讪笑,大以为异,委坠废绝百有余年,而先生出焉。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大和,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造微而神采粲发;杂弄金璧,糅饰丹素,奇芬异秀,洞荡心魄。看花把酒,歌谣跌宕,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以五言雅为正,出奇于长句杂言,至五千五百余篇。为古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以写怨思者,又百篇余。用今题为乐府,揄扬新声者,又数十百篇。皆近古所未有也。汴梁亡,故老皆尽,先生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又至百余首。为《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集,指授学者。方吾道坏烂,文曜曀昧,先生独能振而鼓之,揭光于天,俾学者归仰,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系而不绝,其有功于世又大也。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已所当为。而国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人所沮而止。先生曰:“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不闻。”乃为《中州集》百余卷。又为《金源君臣言行录》,往来四方,采摭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醉,不忘。于是。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捆束委积,塞屋数楹,名之曰野史亭,书未就而卒。
   两个文化巨人,如此交往深厚,漫漫历史长河中能有几人?解读他们交往的历史,感彻肺腑之间,深感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中国文化之幸。
  
  

共 42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元好问与陵川郝经】本文是太行风老师一篇历史人物考究的力作。作者在自己深入浩瀚的典籍、广泛涉猎考据基础上,以宽阔的视野和深邃地思考,还原了历史原貌,为读者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坛佳话:元好问与郝经同处战乱频仍的金元时代,世代师徒之谊让相差三十三岁的二人让结下了忘年之交,除了文学的深厚造诣之外,两人都秉承了儒家安邦定国的出世思想,俱怀“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之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由于时代的忠君思想,在“事元”“事宋”地选择上,都表现出了耿介高标、铮铮傲骨……两人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只是各有千秋,元好问突出于文化方面,郝经突出于政绩方面。作者在介绍两人友情时,引经据典,偏重于两人在文学方面地切磋唱和,引导读者结合历史背景欣赏二人的诗作,并通过诗作理解二人友情来至于志同道合,突显中华传统文化对二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文章结构严谨,提纲开篇,挈领收束,详略得当,人物性格互相映衬,通篇透露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严谨治学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地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拜读力作,钦佩之至,倾情推荐,问好太行风老师,祝创作愉快!【山水编辑:朔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朔风        2014-07-03 11:03:30
  拜读老师力作,钦佩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学养尚浅,恐解读失当,望老师指正!祝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风        2014-07-03 15:46:06
  老师过谦了,如此高屋建瓴、精辟入里之按,没有相当学识是做不到的!
2 楼        文友:万少枫        2014-07-03 13:45:51
  对于元好问这一大家,最出名的也是我知道的便是[雁丘词],读了老师的作品后,又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
   祝老师创作愉快,身体安康!
只是晚唐秋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4-07-03 15:55:28
  谢谢清华晚照唐,元好问《雁丘辞》,是他在我们陵川县读书时,赴太原考试途中写下的。元好问见一雁被射,另一雁在空中哀鸣盘旋,在确信伴侣已死后,箭一样俯冲下来,以头撞地而死。元好问心中深为震撼,写下那首盛传不衰的惊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辞》:“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时的元好问,年仅十六岁。他初到陵川时,是十四岁,二十岁“下太行,渡大河”,于京师洛阳一举成名,享誉“元才子”称号。
3 楼        文友:太行风        2014-07-03 15:44:50
  朔风老师按语精当、深邃,既点破我拙文的立意,又使主题得以提升,好按好评,不胜感谢之至!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4 楼        文友:潮仙        2014-07-04 06:28:42
  两个文化巨人,如此交往深厚,漫漫历史长河中能有几人?解读他们交往的历史,感彻肺腑之间,深感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中国文化之幸。欣赏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太行风        2014-07-04 06:41:29
  谢谢潮仙!
5 楼        文友:萧关雪影        2014-07-04 09:18:42
  老师此作将两个名士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传承描写的深刻、凝重,体现着作者严谨的行文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是老师历史散文的开篇之作,但却笔力不凡。欣赏!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太行风        2014-07-04 19:58:41
  谢谢雪影辛苦阅读!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