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我所理解的“诗”与“诗人”

精品 我所理解的“诗”与“诗人”


作者:做梦的人 童生,77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9发表时间:2014-07-03 16:53:35

向来不大敢谈“诗”,是因为自觉浅薄,但看了“著名诗人”柳忠秧的诗,又凭空找到了一点自信,也敢大言不惭了。好在,鲁迅先生早有比喻,他说“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司和食客”,我不是批评家,但如果我也依样画葫芦说:“我想,诗人和读者的关系,颇像厨师和食客”,应该大致也是不错的。那么,下面我针对“诗”与“诗人”要说的话,也仅仅可以算是一个食客的个人体验,说得不对,“厨师”们千万不要对我说“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更不要拿着我的“大作”对照我自己的“高见”,说我如何自相矛盾,如何荒谬了,因为其实我也是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诗。“诗”本身就不是什么具体确定的事物,要定义它实在很困难,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它的定义就很不相同。有人从美学角度来定义,则一切艺术都是诗;而在有些哲学家和宗教家眼里,一切存在和不存在也都是诗。广义的“诗”是需要长篇论文来阐释的,也许这些看法更接近“诗”的本质,但是因为它们过于宽泛,所以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事实上没有多大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说,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我觉得还应该为“语言”再加上一个形容词:高度凝练的。因为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一般来说,诗总是用语更少而情意更丰。比如,李白一首《静夜思》只用区区二十个字,就形象地表达了深沉浓厚的思乡之情,而即便最好的作家,要表达这样的感情,也常常不是数百字就能表达得这么到位,还能穿越历史、流传千古,依旧深刻地打动人心的。在我看来,同一位诗人就同一个主题或者同一种思想情感写出来的诗,如果太长,那就至少不是好诗,因为好诗是爆发出来的,而爆发力不可能持久,连后续的影响力能持久的也少见,核弹那么厉害,不过同时那也是灾难。因此,我读诗先要看它是否简练,然后体会它的节奏、韵律,再慢慢来咂摸其中包含的情与理。
   其次,我们来尝尝诗味吧。一首诗拿到面前来,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轻声诵读,诵读能给人比较直接的感受。你看,《诗经》第一篇《关雎》,一开口就是浓郁的诗味。“关关”——鸟儿对情侣的呼唤已经直接把我置身于“河之洲”了;“窈窕淑女”顿时让人心生爱慕,一连串“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的动作,也左右着人的目光和心意;以致“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我不禁也害起了相思病了;直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也跟着想方设法取悦美女,体会恋爱的苦乐了。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简练的语言、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乐以及同义的强调与反复呈现出来的:“鸠、洲、逑”,连续而紧密的韵;四次“窈窕淑女”,三次“参差荇菜,左右……”,更有“流之、采之、芼之”、“求之、友之、乐之”,细微的变化,摇曳生姿,汇集了浓郁的自然之趣、生活之趣,集中描述了男人恋爱之况味,归根结底,这里的诗味就是人性和人味。难怪《诗经》编者把《关雎》置于卷首,没有两性,人类社会不可能延续和发展,因此,两性的关系也是一切生命的永恒主题,人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起点也是终极关怀,诗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好的文学形式,而“诗味”实际就是人生的味道。所谓“诗言志”,对人生的感受深刻了,自然需要表达,而不得不形之于语言的感受,在语言中自然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诗味了。
   也正是因为人生经历和况味的普遍性,使得理解他人的诗意成为可能。卞之琳先生有一首《距离与组织》,我读了好几遍还是不明所以,而朱自清先生却能解释得清清楚楚(见附录),就像在他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所谓“人生如梦”,这个“人生”可以指普遍的人生、整个人生,也可以指人生之中的某一个片段或场景,一个黄粱美梦就囊括了大半个人生,而一个蝴蝶梦,就让庄子的心灵超越了生命的固有形态,从而领会到了自由的价值。一次午睡的梦中,诗人卞之琳也经历了古往今来的真实与虚幻,而他的诗恰恰反映了现实的无法逃离以及人生的不可超越。基于对同一时代相似的生活的体验,朱自清先生和卞之琳先生有着共同的渴求:社会和生活的稳定,个人的自由以及对命运的把握。在朱自清先生的解读中,这首诗意境的零乱就是人生的错乱,梦境的荒唐就是人生的荒谬,细细品味,我觉得他解得好极了。有人说诗不讲逻辑,我觉得要么他读的不是好诗,要么他没有厘清其中的逻辑。当然,除了“诗的意思”,“诗意”也还有别的含义:富有美感和抒情意味,比如,我们学校的前校长就要求我们要“快乐地工作,诗意地生活”。但是,这种“诗意”就丝毫都没有现实的根据了,我只能无奈地说:你的“诗意”我不懂了。
   弄懂了诗意,我们就可以讨论诗品的问题了。我这里所说的诗品,不是指诗的风格,而是指诗的品格,就像我们说“人品”一样。人品有正邪、善恶、清浊、高下,诗品也是如此。我曾经强作解人,分析过湖北本省的官员诗人车延高的《一瓣莲花》,在我看来,这首诗从形式和风格上说,也有一些可称道的地方,但它也仅限于此,因为它诗品低下,它反映了诗人自己作为一个公权执掌者的虚伪、卑劣、猥琐、狡诈、自私和贪婪,这简直是对“诗”的玷污。在所有的古代诗人中,我最敬重的是杜甫,实际上,我不是因为这个人而喜欢他的诗,恰恰相反,我是因为那些诗而喜欢、敬重那个诗人,杜诗中充满了对他人,尤其是社会底层人苦难生活的关怀和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斥责。“文以载道”,在我看来,所有的文人(知识分子)都应该有道德担当,诗人更不例外,我就是以此来区分诗品高下的。一般说来,诗人的人品与诗品是一致的,但人毕竟是复杂的动物,也不排除人品低下的诗人偶尔有上品之作,或者人品高尚的诗人偶尔有卑下的诗行,这个还需要详加考察。这跟个人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也还有一定的关系,卑劣的诗人有时也会有高尚的向往,而清高的诗人有时也会迫不得已说些违心的话,甚至诗背后也暗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隐情。李白写《清平调》拍杨玉环的马屁倒是很高妙,但这三首诗的诗品其实都算不上高。而“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读完这首诗你想得到是谁写的吗?李鸿章!这首诗提醒我以前对他的看法可能受了误导,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的定义,着重强调的是诗的形式,我不妨把“诗的形式”称为“诗格”吧。厉害的诗人写诗会不拘一格,比如,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既不整齐,也不合什么格律,但没人否认这是诗,而我们普通人则非重视诗格不可,因为不然则我们所写的诗会连“诗味”都没有了。我们普通人写诗,“诗味”主要还是指“像诗的样子”,哪怕是“打油诗”,也起码得有个诗样,就是说要“有节奏、有韵律”,句式整齐,念起来和谐、顺溜。因此,旧时小孩子启蒙,念的《三字经》、《百家姓》、《训蒙骈句》等书,都是整齐押韵的句子,这也为写古体诗、格律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写诗很困难,首先就难在这种整齐的格式以及“韵”、“律”上,勉强写出来的东西,还常常免不了被人质疑,说不符合诗的什么什么特征,让我们惭愧不已,觉得给老祖宗丢脸了。当然,“昨日雾霭手边,流光转眼秋天;铜花刻痕浅,春光跃金边”这样的句子不在此列。好在,“自由派”新诗给了我们出路,只要我们会用回车键,给句子摆个造型也有那么个样子,毕竟,“道在屎尿”,无论什么东西也不免要包含一点“哲理”,所以,“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蚂蚁”,非但是诗,而且还是“哲理诗”了。然则,我总觉得别扭,旧体诗也好,新体诗也好,装逼的很多,无聊的很多,能卖钱、获奖的很多,真值得品味的很少,大家不过是在玩各种“凑趣”罢了。
   啰嗦了半天,好像又都是牢骚,好吧,那就说说“诗人”吧。有网友谈到诗人,我曾在后面评论,大意是说:“诗人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我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诗,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为了名利,而且,诗人应该是活在自我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部。总之,我认为诗人在诗中首先应该是真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诗品如人品就是自然的事了;诗人应该有担当,他们有责任在自己的诗中构建理想国或者医疗现实社会。当然,诗也可以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但它仍然得以“真善美”为旨归,追求真理、呼吁和赞美人性之善、描写人与他人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是诗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诗人存在的意义所在。有人会反驳,诗人也要吃饭,说得很对,但那才是职业的事,与诗无关。靠写诗吃饭的诗人不免要饿死,因为按别人的意思写诗很容易脱离诗人的真实感受,他的诗或许在技巧上很高明,但缺乏真诚的诗很难打动人心。即使完全按自己的真实意思来写,诗往往也是小众的东西,普通人未必能懂,至少是未必立马就懂,不懂的东西,人们怎么接受?再说,在一个只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嘲笑高尚精神、追求文化快餐的社会,诗也卖不出价钱。
   此外,诗人活在自己的理想中很容易,接受、宽容现实则很困难,也正是因此,越是纯粹的诗人越是容易走火入魔,他们最终不是要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尤其突出,古代则相对较少,因为在古代,诗更多的是文人生活的至高境界,而现在,诗却常常是庸俗生活的装饰品,它不得不与物质直接划等号。所以,在我看来,现在要做诗人也仍然可以,但首先要有一份可以提供稳定收入的职业,其次,要与现实要有一定距离或者一定程度的和解,这种和解,有时是“童心”(比如刘大白先生在《秋江的晚上》中流露出的),有时是“佛心”(比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的),有时是“闲心”(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的)。但我最崇拜的诗人是庄子,有人会说庄子不是诗人,呵呵,在我眼中,他一直就是诗人之中的神人。他既有诗人的童心、佛心和闲心,更有智者的慧心,他不写一句诗,却尽得诗人的风流,他是永远不会得精神病的真诗人。

共 40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对涉及诗歌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怎样看待诗,怎样品尝诗,怎样写出诗意,怎样看待诗律,作者都在分析论述中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观点。文章结尾部分,从主题意义的角度,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诗和诗人角色的看法。这是一篇能诱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70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7-03 21:23:23
  作者的分析论述,值得我们思考借鉴,观点决定着文章的立意。作者对诗歌和诗人的论述,对我们的观念是有裨益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做梦的人        2014-07-04 20:47:11
  管窥之见,愿与朋友们交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