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诗仙诗圣

精品 诗仙诗圣 ——李白杜甫


作者:弋人 秀才,103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32发表时间:2014-07-05 16:43:22
摘要:唐朝这两位大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顶级大师。毫无疑问。

诗仙诗圣
   唐朝这两位大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顶级大师。毫无疑问。
   诗仙和诗圣的桂冠,非他们两个人莫属。无可争辩。
   千百年来总有一些对他们不一致的评价,有说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人杰;有说李白之才高而虚,杜甫之才大而实;有说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也有的说李白是激情诗人,杜甫是忧患诗人……
   这样的评判对于两位大师来说未免都太过于简单了。
   到底谁高谁低?或者谁更著名,谁的影响力更大?
   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评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唐朝,李白横空出世,声名卓著,无人能及。唐以后,杜甫的名气扶摇直上,无人匹敌。
   甚至有人这样夸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张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也未免太夸大其辞了。
   然而中国诗歌史上始终存在两种观点,中唐以来一直有“扬李抑杜”和“扬杜抑李”两派。到了宋代,以《沧浪诗话》闻名于世的诗论家严羽先生说了句公道话:论深郁李不如杜,论飘逸杜不如李。
   其实,对于李白和杜甫,不同性格的人也给出不同的答案,性格浪漫的人喜欢李白的洒脱超俗,性格沉稳的人推崇杜甫的学深品正。
  
   孰高孰低?
   在诗歌巨峰下,仔细体会诗仙诗圣诗歌的魅力。从诗歌的内容上看,李白之诗重在自我,重幻境描绘;杜甫之诗重在社会,重历史记录;李白的诗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多是书写自我,抒发感情,张扬个性;杜甫在诗中把个人愁绪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和受苦受难百姓有深远意义的深沉博大的情怀。
   从形式上来看,李白之诗有如仙翁剑客之语,杜甫之诗更像雅士骚人之词。如果说李白之诗气高调雄,给中国诗坛带来无限震惊之壮美的话。那么,杜甫之诗透射出的一派沉郁敦厚之气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唐人的诗歌阅读经验,也更新了诗学审美观念。
   从文化背景上看,李白出生在商人之家,好道家之学,而他又是集道、儒、侠多元文化于一身的集成者。杜甫出生在官宦之家,诗歌世家,他是一位儒家思想虔诚的信徒。
   这是不是他们诗歌迥异的根源呢?
   无论如何,他们在诗歌方面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是中国诗歌的两座巨峰,双峰对峙,双星照耀,是中国诗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这是曾巩对李白的评价。
   “诗至于甫,极矣。”这是苏东坡对杜甫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
   ……
   李白和杜甫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他们踏着初唐诗人(以陈子昂和四杰王杨卢骆等人为代表)创新诗歌的脚步,对魏晋六朝以来形成的形式僵化的“宫体诗”进行彻底革新,超越了宫廷诗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的束缚,使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被门阀氏族垄断的文学艺术回到了民间,使诗歌创作风格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从而实现了诗歌艺术功能的扩展,或许这也是诗歌成为唐朝的主体文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千百年来诗歌始终影响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学者统计,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录初唐近百年220多位诗人作品,其中210人是官宦或贵族身份,占90%以上。就作品而言,2440首诗中可以确认为写于宫廷范围的1520首,占62%;其余仅920首,只占38%。由此可见“宫体诗”影响之深远,也可见李杜对唐诗及后世的影响力之深远。
   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他们有过怎样的接触?他们的交情、友情,还有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互相影响,等等。要了解这些,不单单是一趟穿越时空之旅,将是一趟诗歌之旅,心灵之旅,梦想之旅。
  
   二
   唐朝是每个中国文人都向往的朝代,因为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师,有诗仙诗圣的精神之光照耀。
   当我们真正翻开历史,既令人心潮澎湃,也不免心酸意灰。
   历史是惨酷的。历史的惨酷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而这种惨酷也从另一个方面透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曲折和漫长。
   李杜见证了这一切。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杜甫比他小十一岁,自然是公元712年出生。
   这是公元纪年的出生记录,单凭这两个数字,除了中间差十一年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恢复唐人的纪年方式,将是另一番描述了。
   公元701年,大唐王朝头顶上的天空并没有什么异象,但坐在朝堂上的主人已经更换了。十一年前,即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登上大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元701年是武周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而中国历史却始终把武则天称帝的这段时间列在唐朝。事实上,武则天仅仅是废除了她的儿子唐睿宗李旦,自己当上了皇帝,改李唐为武周,二十五年后又将大位还给了她的另一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她自己也驾鹤西去了。
   到了公元712年杜甫出生这一年,唐睿宗李旦颁诏,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历史上的唐明皇。
   也就是说,杜甫出生这一年,大唐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诗人王维和李白同年出生。在李白出生之前,高适、孟浩然、王翰、王之涣、王昌龄这些诗歌之星已经降世,高适比李白大一岁,王昌龄比李白大两岁,孟浩然生于689年,王之涣生于688年,王翰生于687年。杜甫降世三年后,即公元715年,岑参出生。
   从公元687年到715年这近三十年时间里,唐朝的诗歌巨星集中降世,这是唐朝的幸事,是历史的幸事。李白和杜甫自然不用多说,田园山水诗的代表并称“王孟”的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歌的代表并称“高岑”的高适和岑参,还有以“诗家天子”之称的王昌龄,以七言绝句称奇的王之涣,他们毫无疑问地绚丽了唐朝的天空。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免不了凄惨的命运,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历史的不幸。
  
   李白的出生地,有四种说法:陕西、甘肃、四川、还有碎叶城,现在四地均在争李白故里,而历史上说西亚碎叶城的较多。
   碎叶城,也叫素叶城、楚河,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设镇,与龟兹﹑于阗﹑疏勒并称唐朝管理西域的“安西四镇”。
   李白五岁那年,一家人从碎叶来到昌隆(今四川江油)。
   这一年是公元705年。八十二岁高龄的女皇武则天卧病在床。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张易之、张宗昌等人,迫使武则天让位,唐中宗李显复辟,改元神龙元年。这年十一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可惜张柬之这位恢复李唐的功臣,刚封为汉阳王,第二年就遭诬陷被流放,后来被武三思杀害。
   李白一家为什么要在这一年从碎叶迁回?他们为什么不去长安、洛阳,而选择昌隆这个偏僻之地?
   难道他们举家迁回,跟705年的一系列事件有什么关联?
   据说是他父亲李客在西域遭遇了麻烦。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是历史之谜。李白在青莲度过童年生活,已被学界普遍认可。
   李白身上有许多的谜团,他的身世确实比较复杂。有学者说李白可能是李建成或者李元吉之后,也可能是汉朝李陵之后。李陵投降匈奴后一直在塞外,在巴尔喀什湖边的碎叶河畔留下一支血脉也是可能的。李白自己也曾说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在《赠张相镐》中有:“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山,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在他的《送舍弟诗》中有:“吾家白额驹,远别临东道,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白额驹的典故,说的是凉武昭王李暠的故事,李暠是李广的十六世孙。唐太祖李渊也是凉武昭王李暠之后,说明李白和李唐皇室是宗亲。李白与李唐宗室子弟互称族兄族弟族叔,也是一证。
   另外,有说李白是异族血统,他为孩子取的名字也怪,长子伯禽,长女平阳,小名“明月奴”,颇有些游牧味道。其实,“奴”在古代是个爱称、呢称,六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乳名就叫寄奴。
   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身世要明确一些。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他是魏晋政治家、军事家、辞赋家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居功甚伟,被封为当阳县侯,娶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实际上,杜甫跟李唐皇室也有血缘,他的外祖母是位皇族女子,是唐太宗第十一子李慎的女儿,也就是李世民的孙女。后来杜甫在诗中提到的二十九弟李晋肃,是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也是李世民的远支。就是这位为誉为“诗鬼”的李贺,因为避讳进士的“进”与父亲名字中“晋”字的谐音,拒绝参加科考,韩愈劝说也不行。他二十七英年早逝,使唐朝过早地失去一颗诗星,也是历史的悲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青年时代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被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也有说他与李峤并称“老李杜”。
   杜甫当然可以为自己的家族姓氏骄傲了,远有杜预这样的先祖,近有祖父杜审言的诗名,再加上司马昭和李世民的皇家血脉,他可以自豪了。
  
   据说李白出生时有异象,他母亲梦到长庚入梦。长庚星就是太白金星,他父亲就给他取名白,字太白。李白青少年时代一直在四川,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历史上流传的磨针溪,“铁杵成针”的典故,说的就是李白读书刻苦的故事。李白少年时代曾梦到自己的笔端开放出鲜艳的花朵,这就是“梦笔生花”的来历。《明堂赋》大约就是少年李白的作品,是不是他最初的作品,不好确定。
   李白十五岁那年,即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大唐历史上有两件喜事:第一件是,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张孝嵩奉使定西域,大食(阿拉伯)、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等八国归降唐朝。这是盛唐的开始;第二件是岑参出生,这位著名边塞诗人以自己两次西域之行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新边塞诗,把盛唐边塞诗推向高潮。
   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在大匡山读书。这年,他先后出游了剑阁、梓州,在窦圌山留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后来他出游成都、峨眉山,曾跟岷山道士东严子学习道术,又到大匡山苦读三年。
   李白喜剑术,好任侠。二十四岁那年,他离开家出游成都、峨眉山,然后乘船下渝州,出三峡,开始他一生的漫游生活。
   李白出四川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公元725年。这年,他二十五岁。
   李白出川之后就再没有回来,四川成了他的精神家园,此后每次提到四川,总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结。比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还有《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晚年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流露出长长的乡思。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三
   青年李白为什么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一为学道,一为从政。好像这两种愿望都有,并且始终在他心里矛盾着、冲撞着,最终也把他折磨的心神憔悴,疲惫不堪。
   李白青年时期,正值大唐开元盛世。那时候的唐帝国在世界上的繁荣强盛不容置疑,政治经济文化大开放大繁荣,大画家吴道子、大书法家、颜真卿、“草圣”张旭、大雕塑家杨惠之、大音乐家李龟年等艺术家已成为时代明星。文学方面群星荟萃,贺知章、王之涣、王翰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相比较而言,他的同龄人王维似乎比他要幸运的多。王维十五岁就写的一手好诗,又工于书画和音乐,在京城小有名气,二十一岁中了进士。
   李白为什么没有去科考呢?
   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没有这个资格。虽然李白自认为是李唐皇族宗亲,但没有族谱之类的证据,他也就是一般人家的子弟。而李白的父亲恰恰又是个盐商,按照唐朝的制度,商贾的子孙是不允许参加科考的;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不愿意参加科举,他想以自己的诗文得到皇帝的赏识,平步青云。
   唐朝的书生从政有两条路线:一是科考,二是举荐。那么说来,李白要从政只有走举荐这条路了。李白有诗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这位荆州刺史韩朝宗到底举荐他没有,或许举荐了没有结果吧。
   奔着从政路线,李白漫游天下,就是想结识达官贤士,得以举荐。
  
   开元十三年,李白从家乡青莲出发,出渝州、经荆门东下,过江陵,游洞庭。
   李白在江陵拜见了天台道长司马承祯。这个道士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名气很大,非同一般。司马承祯见李白两眼亮如清泉、炯炯有神,一身仙风道骨,文采飘逸,说他有“仙根”,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对李白喜欢求仙学道是极大的鼓励。他写了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又称《大鹏赋》,他以大鹏自喻。可以说,这次与司马承祯的见面影响了李白的一生。

共 44104 字 9 页 首页1234...9
转到
【编者按】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对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文,或许都不会感到陌生,那么李杜写作诗歌时的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呢?此文的作者以李杜所生活的那个李唐王朝的若干历史事件主线,结合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历程中的酸甜苦辣的解读,对李杜在写作诗文时候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笔法厚重且沧桑。使得我们对李杜诗文艺术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编辑:铁血胡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706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4-07-05 16:48:48
  浪漫的李白,悲苦的杜甫,此文深刻而厚重。拜读。
铁血胡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