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随笔】走进一个王朝的陵寝

编辑推荐 【雀巢随笔】走进一个王朝的陵寝


作者:黑人阿明 秀才,1861.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66发表时间:2014-07-10 04:56:53

要去吉林的一个边镇开会,驾车出城的路线很有意思,仿佛循着冥冥之中隐约传来的驼铃。
   先去怀远门送客,再去省政府接人,然后走沈海立交桥奔沈抚高速公路。这样,不到一小时的工夫,竟然走完了爱新觉罗氏入关前的那段历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住的盛京故宫;埋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福陵、昭陵。
   接下来的路线更有意思:出抚顺,奔新宾,走过一段狭长的山路,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在公路两旁的丘陵地带上,南侧是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赫图阿拉城;北面是努尔哈赤列祖列宗的陵寝:永陵。到此为止,我们已经逆向穿过了满人入关前一步步走出大山的“时间隧道”。原来清朝的历史就这么简单:从建立后金国(1616)到改国号为清(1636)用了20年,再到入关进京(1644)只用了8年,然后便开始了对全中国的268年统治。
   嗬,这么小的新宾,那么大的北京;这么短的在野,那么长的在朝——难怪有人说这个地方是启运之地,这条路线是启运之路。爱新觉罗家族的运气真不错,永陵的确是块风水宝地。还有一个令他们意想不到的好消息:350年后的“一宫三陵”已经成为让世界瞩目,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看看人家这命,龙脉啊,难怪高声唱着还要“再活五百年”。
   不过,我们的车并没有因此停下来,下面的路线是:新宾——通化——集安。
   那里也有古城,叫国内城(用于和平时期的聚居)和丸都山城(用于战争年代的防御),始建于公元前,比赫图阿拉城早了1600多年;那里也有古墓,而且不是一座两座,甚至也不是百八十座,那里的千年古墓大大小小竟有8000多座!快别说这些了,真怕惊动了山外的盗墓者和海外的走私犯。
   它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王朝之一,叫高句(gou——下同)丽,建都于公元前37年(桓仁五女山),40年后迁都集安。当时,踏着斯巴达克思的血迹,欧洲的罗马帝国刚刚建立;美洲的森林和澳洲的草原还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古典美女作家班婕妤正在汉宫中写她的《怨歌行》。就在这个时候,高句丽人已经有自己的一套相当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体系并且和爱新觉罗氏的祖先肃慎族人平起平坐,称兄道弟了。于是,在今年七月的苏州,它被目光相当苛刻的外国专家们一致举手通过,成为中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于是,300岁“年轻的新宾”来到2000岁“古老的集安”面前,必须下马施礼,而且应当叩拜。
   可是,曾经繁荣昌盛,曾经强悍桀骜的高句丽后来竟如此难堪——2000年前的中国东北与之比肩的“哥们儿”有三大少数民族族系:东胡、肃慎和秽貊,其中已有两个先后入主中原,在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轮流坐了一把“庄”:东胡系的蒙古人虽然只识弯弓射雕,却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肃慎系的满族人抢着抢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于秽貊系的后人也分化散落到了中原、朝鲜、日本等等地方而得以延续。然而高句丽人却没有怎么幸运,他们在一个很短的时期,不仅“亡国”而且“灭族”,到公元668年,便彻底结束了自己700年的历史。
   一个轰轰烈烈的王朝,就这样无声无息走进了自己的坟墓。一个曾经蔓延浑江流域、松江流域、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句丽血脉(我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高家"的后代)就这样迅速干涸了。80000座大大小小积石封土的古墓像一堆又一堆急剧冷却的岩浆,在茫茫荒原上在蓝蓝天空下永远地凝固着它死亡时的姿态,不禁让人想起庞贝古城,想起那个满城狼哭鬼嚎而后便归于一片寂静的夜晚。
   1336年前的高句丽,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在通往集安的逶迤山路上,我的思想也随着车子起伏盘旋:满人消灭了明朝,汉族还在;汉人推翻了清朝,满族还在。好似车窗外的满眼秋色:山野里竟相绽放着的恣肆张扬着的,圆弧型的波浪式的,一簇浅绿一簇深绿,一簇浅黄一簇深黄,一簇浅红一簇深红,一簇浅褐一簇深褐……这是生命的绽放,已经张扬了千秋万代,即便冬天来临,枯黄之后还会萌绿——生命无敌,怎么高句丽却在历史的山野上“蒸发”的无影无踪了呢?
   把这个疑问带到了在集安宾馆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可是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在座的都是集安市的主要领导,可是他们津津乐道是,在高句丽遗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批通过而加入世界遗产行列后,这里的旅游资源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换句话说,官员们想得更多的是现实,拷问历史那是专家的事情。
   啊呸,好象我很专业似的,其实在来这里之前基本是个“高盲”……
   第二天,我们在集安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由一位口才和相貌都很好的女馆长做解说,相继参观了集安的历史博物馆,高句丽的贵族墓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特别是享有“东方金字塔”和“海东第一碑”盛誉的将军坟和好太王碑:当我们站在漫漫2000年的历史文化的生命标本面前,岂止赞叹,而且震惊!
   无论是步入造型别致的集安博物馆,还是走进布局特殊的丸都山城,更不要说在阴暗潮湿的贵族墓和空空荡荡的将军坟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侵淫。特别是当我们站在高处,俯瞰四面环山的青青川谷里隐现的一盔盔坟墓,一座座石碑,一段段残缺的城垣,一处处散落的遗迹,突然觉得这才是一个铺地盖天“积山封尘”的偌大陵寝,一个王朝的陵寝,竟辨认的如此清晰,竟保存的如此完好?!
   这就是集安,历史的集安。这才叫遗产,文化的遗产。其实,在“申遗”的过程中,朝鲜、韩国和日本都不必去争谁是高句丽的后裔而有资格继承这笔“遗产”;其实,这样一笔规模如此之浩大年代如此之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来就是归全人类所有的。至于疆土的问题就更用不着争执了,我一直以为,地理从来都属于历史的范畴,否则,口水仗没个完。
   于是,当我走出了这一个王朝的陵寝而突然感到阳光明媚时,也似乎渐渐看清了高句丽究竟为什么怎么样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在博物馆里,几乎每一件展品都价值连城,因为那大都是2000年前的珍贵文物。可在这一件件文物中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和最强烈的反差是:东北的高句丽文化距离中原的华夏文明实在太近了,而高句丽的独立精神和民族情感与“天下一统”的要求实在太远了;在高句丽的700年历史中各种各样的战争实在太多了,而和平富庶的日子和发展经济的活动实在太少了;高句丽所要反抗的敌人实在太多也太强了,而他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力量相比之下就实在太弱了。如此,便是一柄挥舞在高句丽手中的“双刃剑”。
   在“五盔坟”的贵族陵墓中,那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壁画,从青龙白虎到朱雀玄武,从女娲补天到伏羲举火,从神农执穗到黄帝造车……使我感到这完全是一座汉墓,几乎没有任何独属高句丽的民族特色。于是我想,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否则,最终的命运不是被消灭就是被同化。事实上,当高句丽的王朝颠覆后,其臣民便很快也很自然地涌入了中原,融入了华夏,没有任何复辟的迹象,这在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消亡)史上,是及其罕见的,我甚至有些怀疑:高句丽到底是一个政权呢,还是一个民族?
   在“将军坟”的空旷墓室里,那位漂亮的女馆长多少有点卖关子地告诉我们:这里可能是高句丽20世长寿王的陵寝,不过朝鲜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长寿王的坟墓在平壤,因为那时侯高句丽已经迁都。于是我想,高句丽干吗要迁都平壤呢?在山这里,战争的性质是抵御,是迎头痛击;在江那边,战争的性质是征掠,是腹背受敌。从这个意义上说,集安是高句丽的“腹地”当然也是“福地”;平壤是高句丽的“目的”于是也成“墓地”。难怪搬家要看“风水”——高句丽的都城从桓仁搬到集安是顺风顺水;而从集安搬到平壤则是逆风逆水。姑妄言之,却是事实。
   在突兀巨大的“好太王碑”上,原本1700多字的碑文中尚有七、八成可以辨认。而在我们读到的纪念先王功绩的文字中,也十有七八记录“战功”。难怪史书上说高句丽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那“寇钞”大概就是抢钱的意思,为什么一定要抢呢,除了习性使然,也因资源紧缺——人穷性野啊。然而打仗总不是好事,特别是运气不好碰到了强敌。成吉思汗善战,可他的对手是奄奄一息的弱宋;努尔哈赤尚武,可他的敌人是气数已尽的衰明;高句丽人好斗,却偏偏碰上了如日中天的盛唐,唉,这点也太背了。当然并不能全怪高句丽点背,另外还有一个“背”字,那就是他们太想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不要“册封”要“高独”,进而与华夏民族的统一大业背道而驰,于是引来“薛里征东”,于是遭至灭族大祸。这段历史倒是应当好好讲给陈水扁听。
   在相距不远的“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两处遗址中,我仿佛看到了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生存状态的高句丽:一种是在和平年代里发展生产,享受生活的高句丽;一种是在战争状态下穷兵黩武,枕戈待旦的高句丽。而在两处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兵器”和“冥器”远远多于生产用具。显然,那“山城”的利用率一定会更高些,相当于我们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防工程”“全民皆兵”“革命斗争”。然而,一个不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国家或民族,不仅人心涣散,而且危机四伏,于是我也想到了与集安只有一江之隔的另一个军事大国,何不减少“积累”而提倡“消费”,何不休养生息而削减军费。
   这就是1336年前在这个山谷里发生的事情。其实坟墓都是自己建造的.突发奇想,如果我做高句丽王……
   返回沈阳的途中,天上下起小雨,山野的空气立刻被过滤的格外清新,摇下车窗,一股草木湿润的特别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和那古墓中的霉腐味道形成鲜明对比,回头看看渐渐远去的五女峰,已经不见了通途,仿佛那个王朝的陵寝,正在慢慢的,重重的关上了它的大门。
  

共 38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阿明的文字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高句丽。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即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国及南韩、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但是“正史”鲜有记载,给今人留下了许多空白和疑惑。阿明不是历史学家,却敢于大胆地触摸这段历史,令人佩服,推荐阅读。编辑:邵魁先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缘分二月        2014-07-10 08:18:09
  带着知识游走,惬意!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回复1 楼        文友:黑人阿明        2014-07-13 23:41:27
  旅游不同于旅行,后者主要做物质准备,后者主要做文化功课。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