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浅析《醉翁亭记》

精品 浅析《醉翁亭记》


作者:月儿常圆 榜眼,2864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66发表时间:2009-04-28 12:30:42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穿越历史的时空,其生命力是弥久愈新,赢得后人们时常吟之诵之。今天,我来谈谈我在教读了这篇文章的点滴感受。
   文章先从滁州城四面环山着笔,然后写城西南的诸峰,再聚焦于琅琊山。作者这样由面到点或由整体到局部,其实是在层层的铺垫渲染,突出琅琊山是滁州城四面的山中最秀美的一座山。
   滁州城四面的山也美,然而这西南诸峰却“林壑尤美”。仅四个字,极其简练概括地写出西南诸峰的秀美。那西南诸峰究竟有多美,作者在这里采用了“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诸君驰骋想象,把这美具体化形象化。而琅琊山,作者也只用了“蔚然而深秀”来形容,也就是说树木苍翠茂盛,幽深秀丽。作者对琅琊山的美具体了些,但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既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贮藏心中最美丽的词句来形容和描绘琅琊山,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前面的立足点是滁州城,接下来,作者把我们带到琅琊山,直观地、真切地、深入地感受琅琊山的美。
   这琅琊山既然能在滁州城四周众多的山峰中一枝独秀,出类拔萃,那它肯定有着卓尔不凡之处。当我们随作者亲近琅琊山时,发现这山上有一座酿泉,泉水正潺潺地从两峰之间倾泻而下。琅琊山的山顶上竟然有泉水,可见这琅琊山真的是“奇山异水”的了。在这酿泉的上面立着一座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
   行文至此,这醉翁亭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不难猜测得到,修这座亭子自然是供人们欣赏琅琊山的“奇山异水”。不过让我们颇感疑惑的是,这座亭子为什么叫“醉翁亭”呢?
   待我们往后一看,便释然了。
   原来这亭子是山上一个法号叫智仙的和尚修的,而名字是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外号来命名的。这太守酒量浅,饮少辄醉,而他又是他们一行人中年龄最长者,所以,他就为自己取外号叫“醉翁”。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太守的“醉”是沮丧颓废消极悲观,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其实他的“醉”是很有深意的。我们知道,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分酒一分力气,阮籍喝酒,“岂效穷途之哭”。他们这“醉”实质上是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是外在的表象。是不是这样的呢?你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知道了吧,原来作者这喝酒是为了山水之乐,并且将山水之乐,内化为内心的感悟。这也就是作者超出常人的地方吧!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这双眼睛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美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这太守就有着这双眼睛。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琅琊山早晚、四季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于简洁凝练中又生动传神,其语言功力真的是达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境地了。在这时,我们可能要问,既然作者说他是为了山水之乐,那他为何不把这景物刻划得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呢?这山水之乐又怎样能得到体现的呢?
   我认为作者在欣赏山水时,并非只是着眼于山水本身,而是要从欣赏山水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因而作者在写朝暮之景,四时之景,都着眼于一个“变”字。早晚的变化,四季的轮回,能让人从中感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和乐趣。曾如苏轼所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这与佛教所倡导的“悟”有着共同点。
   按理说,行文至此就应结尾了,因为已写了山水之乐了。可作者却用了一大段来写滁人游和太守宴。这又有何用意呢?
   我们看滁人游。这些滁人,老的小的,年轻的,个个心情愉快,怡然自乐,他们“前者呼,后者应”,而且人很多,“往来而不绝者。”想不到滁人也有闲情逸致,到琅琊山来体会欣赏山水的乐趣。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可知这是因为滁人的生活很富足安康。因为人类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他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自然也会感叹滁州的“政通人和”了,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它的太守。
   而太守宴,就如同我们现在搞野餐,宴席上杂然而前陈的是“山肴野蔌”,那酒也是用酿泉水酿的酒,所有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可见这太守在生活上与普通老百姓无异,他并没因为自己是太守就搞特权。这真是一个为官清廉,明镜高悬的清官啊!滁州老百姓遇到这样的清官,真是他们的福份呢!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方醒悟到,原来太守乐山乐水,是在乐自己的政绩,乐自己励精图治,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欧阳修的做法是值得后来为官者借鉴学习的。既然我们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那我们在任地方官时,就应该把这远大抱负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施行,让当地的老百姓过上和和美美的生活。这样,我们也会为自己所做出的政绩而陶醉呢!
   最后,作者紧扣一“乐”字,由“禽鸟乐”到“游人乐”再到“太守乐”。作者再一次运用了层层铺垫渲染,把“乐”推向了高潮。也让人对这太守心生崇敬之心。这时,作者点明,这太守就是作者自己。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不绝入缕。

共 19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醉翁亭记》,名垂千古,至今不衰。同样身为教师,每每教读此篇文章时,总被欧阳修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吸引。作者一一分析了此篇文章的精到之处,有条有理,层次井然。【编辑:单培文】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428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09-04-28 12:31:17
  同样身为教师,有同样感受。月儿老师分析得不错。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月儿常圆        2009-04-28 12:34:42
  谢单培文好友的点评!
痴情于文学,向文友学习 在纸媒及网络发表文章二百余万字
3 楼        文友:铁禾        2009-04-29 16:13:19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我也倍崇这一句。
铁禾
4 楼        文友:赵付友        2009-05-02 11:37:18
  我也来乐一会儿。
爱好写作
5 楼        文友:赵付友        2009-05-02 11:38:51
  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
爱好写作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