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征文】二伯和他的姐夫(散文)

编辑推荐 【梧桐征文】二伯和他的姐夫(散文)


作者:林步山人 童生,968.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8发表时间:2014-07-23 22:20:47

二伯不是我的亲二伯,是堂二伯。我们村按照宗族之间的亲疏关系,分为东西二村,而我们东村又分为高中低三个堂屋,二伯属于中间堂屋的,与我的父辈未出五服。传说我们村每一辈都要出两个人,到我父亲这一辈,就应在二伯和老叔身上,老叔在一个市里的医院当医生,所以村里最有学问的就剩下二伯了。
   二伯一手建起了我们村的学校,我们村原本是没有学校的。二伯先是在生产队指定的一户人家里用一块黑板给孩子们上课,课桌都是孩子们在家搬来的板凳和椅子。他们有的跪着,有的蹲着,有的干脆就坐在课桌上上课。那时候生产队是实行工分制的,到秋收时,社员是要以累积的工分来换取全家一年的口粮。大人们下地争工分,孩子们捡粪放牛也能折算成工分,而二伯上课的工分则由生产队统一拨给。大家都冲工分去了,二伯很难收到学生,可如果没有学生,二伯就挣不到工分。虽然不收学费,只收5毛钱的课本费,但还是没多少孩子愿意去上学。于是二伯就挨家挨户地做大人们的工作,在村子里挨过很多人的白眼。有人说:“他只为了他自己,不顾别人家孩子挣工分。”有人说:“他不会干农活,如果不带几个学生,拿什么分口粮呀。”还有人说:“他是靠我们养活的。”二伯也不争辩,只是反复地讲读书识字的好处。
   记得二伯到我家里来做我父亲工作,让我二姐去上学。二姐早就过了上学的年龄,但父亲还是答应让二姐去上学。二姐断断续续地算是上了两年的小学,然后就再也不去了,因为二姐不愿和比她小一大截的孩子在一个班读书,受人嘲笑。等到我上学时,条件已经改善了,生产队已经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盖起了几间土坯的房屋作为学校。但我们依然是扛着板凳去上学的,放学时就将板凳再扛回来。二伯一个人带三个年级,三个年级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二伯给左边年级的孩子上课时,中间和右边的学生就写作业;给中间年级孩子上课时,左右两边的学生就写作业,如此反复。后来实在没办法,二伯就让他的大儿子来教一个班。于是二伯的大儿子让我们称呼二伯为校长,可二伯这校长管的老师只有他儿子一个人。后来学校又来了几个老师,二伯才正式当了校长。他不再拿生产队的工分了,而是拿工资吃国家饭了。再后来二伯升到公社的初级中学当校长,他和二妈也搬到学校住了。
   二伯个头不高,短短粗粗,但浓缩的都是精华,剃的是小平头,人显得非常的威严。但对我却非常的和善。记得我刚上小学那会儿,有一天我翻院墙摔断了腿,打着石膏吊着腿不能上学,二伯就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给我补课。他家的后门正对着我家的大门,所以他在家咳嗽一声,我在家都能听得到。当然他很少咳嗽,而是一到家就扭开收音机,那时候整个村子里只有他一家有收音机,所以显得非常的稀奇。毛主席死的时候,二伯是村子里第一个知道的人,然后村里许多人就一起聚到他家听收音机,在一片哭声中,小小的我竟然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二伯曾经被县上选为教师代表,到黄山旅游了一次,回来后,他像讲天书一样讲他的旅游经历。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全村子人没有谁知道黄山在哪儿,而二伯竟然去过黄山,这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事。至此村里人终于知道读书的好处了。
   二伯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给三个儿子取得名字分别是风、雅、颂。后来我才知道他给他儿子取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那可是《诗经》中的“风、雅、颂”呀。而我的这三个堂哥在二伯的调教下,也不负重望。老大当过我们的老师,他小学没毕业,可硬是通过自学,后来考取了国家的公办教师,种田教书两不误;老二虽没读书,但他是象棋高手,曾跑到离村五里外的街上摆过棋摊,从没输过,他还能拉一手好二胡,每到夏天的晚上,村子里就会弥漫着二胡的曲子,让我们这座封闭的乡村有了不少的文化味;老三基本没干过农活,一脸的白净,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我们公社的初级中学当老师,如今已是一所高中学校的领导兼骨干老师了,她的女儿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了。
   我对二伯一直充满了崇敬,但在二妈死后发生了变化。二妈是个慈祥的人,她家里若有什么好吃的,必定要送一份给我。在我上初中时,学校伙食差,二妈经常喊我到她家吃饭,以改善伙食。可她却在二伯快要退休时生病死了。问题是二妈死后没多久,二伯就续了弦。二妈尸骨未寒,他就重寻新欢。消息传到村里,几乎没人能够接受这件事。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逆天。果然二伯的两个儿媳妇首先不乐意了,三儿媳妇是知识分子,倒没说什么。前两个儿媳妇认为这么一来,公公不菲的工资已经与她们不相干了,骂出了很多难听的话。可二伯就是不管不顾地做了。后来我才听父亲说,二伯想得很远,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清楚两个媳妇没文化,三媳妇虽然有知识,却是个闷罐子,所以没办法跟儿子媳妇在一块过日子,不如早早地寻求他自己的归宿。事实证明二伯做得对,如今他八十多岁了,唯有后娶的老伴陪伴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我一直不解二伯的文化是从哪儿学来的?有一天问当时还健在的老父亲,老父亲却对我说了一个很长的故事,二伯的文化是他姐夫一手教的,他的姐夫学的一手好国学,是蒋经国青年军的高级将领,后来丢下他的姐姐去了台湾。
   二伯的姐夫叫朱碣石,他所在的村子与我们村是邻村,相隔不到两里的路程。父亲说他长的英俊高大,仪表堂堂。他小时候和二伯的姐姐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定了“摇窝里”的亲。但他年轻时外出求学后就没回来过,直到成为蒋经国青年军的高级将领,才从南京回来探亲,而这期间二伯的姐姐一直在朱碣石的老家当“童养媳”。
   朱碣石带着侍从副官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自然是风光无限,家里摆了几天几夜的流水席,真是好不热闹。而二伯的姐姐则躲在灶房里烧水添柴、淘米拣菜、洗锅刷碗。偶尔低着头远远地偷看着年轻英俊的军官。多天后席散人尽,朱碣石的父亲问起儿子多年在外是否成家,朱碣石这才想起当初定的“摇窝里”亲来,忙问那个女孩现在哪里?是否已经外嫁了?朱碣石的父亲说她就在家里,没有外嫁。朱碣石忙跑到灶房里一看,一个衣衫褴褛的黄毛丫头正蹲在灶台下,看到他来时,吓得瑟瑟发抖。他一把将她拉起来,左看右看,抱在怀里泣不成声。然后牵着她走到众人面前,指名道姓地说要娶她。就这样他在家盘桓多日,一面将婚事办了,一面教二伯和二伯的姐姐国学,直到南京方面传来消息让他归队,他才带着二伯的姐姐到南京去了。
   二伯的姐姐多年后说起当初在南京的日子,眼里还熠熠发光。她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道不尽的灯红酒绿,一袭旗袍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锦衣玉食,着实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然而时局诡谲,国民党败退之际,朱碣石军务繁忙,为了安顿好家属,他带着警卫侍官恋恋不舍地将妻子送回了老家,并承诺等时局稍稳,一定会来接她回去。不料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
   二伯的姐姐回来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日日盼望着丈夫回来,可一直杳无音讯。新中国成立后,她以为他死了,于是和女儿相依为命,直到文革开始,上面来人说她有海外关系,她才知道丈夫没死,已经到了台湾。欣喜之余,娘俩却饱受批斗,受尽了折磨。闺女长大后因为有海外关系,没人敢娶她,待字闺中到三十多岁才嫁给了一个杀猪匠。二伯的姐姐却终生未再改嫁,文革后,她时常到娘家走动。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她端庄清秀,裹着一双小脚,走路袅袅婷婷。一头的青丝已然变成白发,虽是满脸的皱纹,但一脸的慈祥平和。偶尔到我家闲座时,拉着我靠在她的怀里,让我叫她二姑,然后摸着我的头,夸我聪明。
   八十年代初,两岸政策松动,二伯可以和他的姐夫通信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朱碣石回来过一次,因我在县城读高中,没能目睹他的风采。后来听老父亲说,朱碣石看到二伯的姐姐时,两个老人抱头痛哭。在一旁围观的村里人纷纷流泪,他在那边已经成家,这次陪他回来的,还有他在那边生的一个女儿,两边的女儿也是相拥而泣。唯一不协调的是,二伯的大媳妇和二媳妇为了争朱碣石从台湾带回来的一台彩色电视,闹得大家很不愉快,后来还是二伯的姐姐拿出朱碣石送她的一枚金戒指才化解了矛盾。
   我不知道二伯的姐夫在离开时,是如何的依依不舍。但我能想象,二伯的姐姐定是一头白发,满目沧桑地站在风中,孑然看着丈夫远去的背影,眼前飘飞着如烟的往事。现在两岸可以自由往来了,可二伯的姐姐和姐夫已经去世了。
  
   2014年7月23日

共 33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十分流畅自然,文字充满生活,也充满泥土的气息。主角二伯的一生充满坎坷,然而却有着一种远见与执着。是这样的远见与执着,给贫穷、落后的农村带来未来的希望。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词        2014-07-24 06:35:29
  欣赏老师佳作,感谢老师支持社团,遥祝快乐。
   千里神交年复年,愿君长键杏园边。
   裁诗漫弃生花笔,求友同歌伐木篇。
   老去何惭丝有雪,劫余喜见日中天。
   江河水共龙川水,两岸心潮一线牵。
回复1 楼        文友:林步山人        2014-07-25 14:00:51
  谢谢朋友赐诗,遥致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林步山人        2014-07-25 14:00:53
  谢谢朋友赐诗,遥致夏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