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另一只眼看经典(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另一只眼看经典(散文)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7发表时间:2014-07-25 12:58:20

一、海明威不是省略大师
   《丧钟为谁而鸣》依然看不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但它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见,文学理论和创作经验谈之类的东西通常很不靠谱,只能唬弄那些文学外行。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但在海明威长篇小说的文字海洋里,“冰山”至少有八分之七露在水面上,这在水面移动的八分之七的冰山照样庄严宏伟,引人入胜。《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篇幅最长的小说,却只写了短短三天的故事,他想把那八分之七隐藏到水面下都难啊。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海明威不仅不是省略大师,反而颇像古代波斯的一位细密派画家,或者像一名技艺精湛的手工织锦高手。在他眼里,任何一个环境要素,任何一个心理特征,都不会放过。能把三天的故事写成一部伟大的战争史诗,非伟大的作家莫能办也。
   “他这时蹲在那石路标后面,手握着一个小圈的电线梢,手腕上也挽着一圈,双膝跪在路边的砂砾上,他并不感到寂寞,一点也不感到孤单。他和他手里的电线成为一体,和桥成为一体,和英国人安放的炸药包成为一体了。他和那个仍在桥下干着的英国人成为一体,和整个共和国成为一体了。”
   这是史诗的语言。
   “他们正在享受的这事,他们将不能再享受。他们现在享有,过去享有,一直享有,而现在,现在,现在。啊,现在,现在,现在,这唯一的现在,首要的现在,除了你这个现在,没有别的现在,而现在是你的先知。现在,永远是现在。现在来吧,现在,因为除了现在没有现在了。是啊,现在。现在,请吧,现在,只有现在,并且一直下去,永远是现在,请吧,永远是现在,永远是现在,因为现在永远只有一个现在……”
   这些就完全称得上美丽的赘语了。赘语尽管美丽,我以为就像油多会坏菜一样,也是不好的。海明威绝大部分的繁复之处都是美丽而可爱的,但有几处显得做作和堆砌,这一处最为典型。我猜测,生活中的海明威可能是一个幽默而肉麻的男人,幽默讨女人喜欢,肉麻却又让女人厌烦。
   海明威不是省略大师,却是简洁大师。不惮繁复的小说里面却有着惊人简洁在语言,这又是一个奇迹。海明威的简洁主要体现在对话上,他或许是最会写对话的伟大小说家。
   “你有什么看法?”“我们准备行动”“可能。”“他们知道。也作了准备。”“可能。”“干吗不今晚炸桥?”“命令。”“谁的命令?”“总参谋部。”“原来这样。”
   如此不枝不蔓的对话与下面这样有着奇妙感受的语言融会在一起,仿佛一张门,被风吹得大开大合,开的时候猛烈冲动,合的时候几经来回,突然砰地一声,让人心动神飞:
   “他在桥下面快要扎好手榴弹的时候,不再听到公路上段的枪声了。他干着干着,忽然只听到小河的流水声了。他低头望去,看到下面的河水流过漂石之间,激起白色的湍流,然后泻入水底下布满小石子的一泓清水,他刚才掉落的一个木楔就在这水流中打转。他正望着,有条蹲鱼浮上水面来捕捉一只虫子,在紧靠木楔打转的地方游了一圈……”
   我个人认为,《丧钟为谁而鸣》还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深刻揭示西班牙人内在性情与民族性格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你没法找到比他们三人更好看的西班牙人了。她像座大山,这青年和姑娘像两棵幼树。老树全被砍倒了,幼树就这样在生长。尽管他们两人遭到过厄运,他们还是显得非常有朝气,干净、新鲜,完好无损,好像从没听到过灾难似的。”
   “这种战争很快就非要这种农民领袖不可。而真正农民出身的领袖很可能太像巴勃罗,反而使人不敢领教。你不能等待出现真正的农民领袖,而等他出现时,他的农民习气可能太多,所以不得不创造一个。”
   “西班牙曾经是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啊。从科尔特斯、皮萨罗、梅嫩德斯?德阿维拉一直到恩里克?利斯特,到巴勃罗,这批狗娘养的东西呀,可又是多么了不起的家伙啊。世界上再没有更出色而又更邪恶的人了。再没有更善良而又更残暴的人了。”
   最后,不得不提一提这部这小说的主题:丧钟为谁而鸣?它反对一切战争。战争中没有任何赢家,输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小说中,奥古斯丁问:
   “难道我们会打赢这场战争而革命却失败吗?”
   是的,我们永远赢不了一场战争。人类战争的唯一结局是:吾与汝偕亡!
  
   二、帕斯捷尔纳克是俄罗斯第一诗人吗
   1958年,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后的反应,极为类似2012年获奖的莫言。莫言的反应是“狂喜并惶恐”,帕氏的反应是:“极为感谢!激动!荣耀!惊讶!惭愧!”同一种反应,心理与文化背景却截然不同。莫言是狂吐了中国作家被诺奖(西方主流文学)压抑、漠视上百年的一口鸟气,是中国作家埋藏已久的“诺贝尔情绪”的一次倾情释放;而帕氏,则是因为在国内备受压抑与漠视,他很难在自己的祖国发表作品,只能靠翻译度日。莫言获奖,受到国内舆论的空前关注与吹捧;而可怜的帕氏,获奖四天后就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两年后即匆匆结束了其苦难的一生。
   帕氏获得诺奖的作品是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但在此前,他曾十次被提名,而1958年的授奖词也首先提到他在现代抒情诗上的杰出成就。可见,诗人才是帕斯捷尔纳克的第一身份。帕氏在中国诗人中的名气大多来自于他与里尔克和茨维塔耶娃之间的三角恋。那真是一份奇特的恋情,三人几乎都没见过什么面,但鱼雁传书让他们知根知底,让他们心心相印,让他们的爱比任何爱情都更加真诚与深切。茨维塔耶娃在给里尔克的信中如是评价帕斯捷尔纳克:“他是俄罗斯的第一诗人,我深知这一点,还有几个人也知道,其余的人不得不等待他的死亡。”其实,帕斯捷尔纳克的一部诗集更不偏私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诗坛的状况:《双子星座》。从诗艺上说,比他小一岁的曼德尔施塔姆足可与之颉颃;从天分上说,比他小三岁的马雅可夫斯基与他毫不逊色;从气质上说,比他小两岁的茨维塔耶娃更可与之并称双璧。当然,从文学的综合素质来看,帕斯捷尔纳克无疑称得上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坛的第一人。
   智量翻译的《双子星座》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帕斯捷尔纳克从1913到1925年间的五十来首作品。与曼德尔施塔姆相比,帕氏的诗歌风格更多地承继了普希金以来的俄罗斯诗歌传统,却又无处不体现其革新的精神。他在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大胆使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在让诗句显得混乱与晦涩的同时,也让内心的呈现显得更加真实而深刻。
   “如同怒放的鲜花涌起的波浪,/如同发疯似的鱼篓构成的波浪一般,/不熟悉弹奏的双手突然弹响,/和弦冲进了微微闪亮的阴影里边。”
   “我饮下晚香玉的苦酒,秋日天庭的苦酒,/其中有你的背离酿出的急切的水流,/我饮下黄昏、夜晚和熙攘人群的苦酒,/号啕中那粗劣的苦酒我也饮一个够。”
   “秋天,人们已经和闪电疏远,/瞎眼的雨水不停地流呀流。/秋天,列车上的乘客已经满员——/请让我走过!——一切都留在身后。”
   正如帕氏在诗中所写的,他“在纸张的迷雾里面,诗行如梦境般把这个夜晚度过”!那岂止是纸张的迷雾,分明是世相的迷雾;那岂止是诗行的梦境,分明是人生的恶梦!但他终于度过那个夜晚了;那个漫漫长夜,我们度过了吗?
  
   三、歌德到底是实力派作家还是偶像派作家
   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有一部极富盛名的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这本书的特异之处在于,他将莎士比亚作为西方经典的核心,另外选出25名作家全部放在与莎氏相关联的坐标中进行审视,以此对其经典性进行鉴定。莎士比亚,历史有无此人,在西方文学界尚有争议。我本人毫不怀疑,就像哈罗德?布鲁姆一样。他的《西方正典》仿佛一部以莎士比亚为主人翁的长篇小说,他在一批作家与文学评论家们对莎氏及其不断进行大胆“证伪”的情况下,通过精湛的解读与独到的视野,在数千年西方文学史的经典叙述中一一对其进行“证实”。
   当然,《西方正典》属于莎士比亚,更属于哈罗德?布鲁姆。这本书的特异之处也是其矫枉之处——人为的痕迹十分明显,它将西方所有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分为三类:莎士比亚的、影响了莎士比亚的、被莎士比亚影响的。如果要找一位作家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我想,哈罗德是对的,这个人非莎士比亚莫属;但以一位作家去贯穿整个文学史,只能说它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如果把它当作一部文学史,那就有指手为月的味道了。
   我读《西方正典》,最感兴趣的是,哈罗德?布鲁姆对歌德的解读与评价。因为我一直怀疑歌德的经典性,或者说,我一直在甄别歌德经典性的类别——它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我更倾向于他是偶像派作家。哈罗德在第九章的题目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反经典”虽说也是经典的一种,但说明了它与经典的“距离”。
   这一章打头一句是:“在所有西方作家中,歌德似乎最少引起我们的注意。我觉得这种疏远与其诗歌的拙劣英译关系不大。”我曾经说过歌德的诗歌没有好的中文译本,大名鼎鼎的歌德,他的诗无论长短,无论是抒情诗还是诗剧,译成中文就成打油诗。倘若其诗译成英文也是“拙劣的”,我就怀疑歌德诗歌的品质与价值了。
   哈罗德认为歌德的诗歌缺乏像荷尔德林那样的感染力,我非常赞同。歌德的诗歌永远是欢快的,像山间小溪,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流淌。哪怕像《浮士德》那样恶魔与人性的对抗,歌德也把它写得轻松愉悦,浮士德的愚痴与梅非斯特的顽劣,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幽默,是孩童式的游戏。歌德只有在写到女性时才庄严一点,而这种庄严正好衬托了他的优越心理与孩子气。好比历经磨难的浮士德,活到一百岁高寿,依然不识忧愁为何物。
   “我只管在世间到处漫游,/把一切欢乐紧紧抓在手里,/不能满足的,就将它放弃,/逃出掌心的,就让它脱离。/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歌德说,浮士德逃不脱“盲目”的结局,但这个“盲目”读上去似乎是闭着眼睛也能逮着耗子的自得。歌德的一生是圆满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应有回报,除了偶尔的、无关痛痒但让他死去活来的失恋;他是天才兼绅士兼权贵,他享受着现世的“高度幸福”,拥有粉丝无数。他无疑是那个时代世俗与精神生活中的王者,因此,他摆开了架势、用尽毕生才气写作巨著《浮士德》,其雄心壮志一如但丁的《神曲》与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他的一部分目的倒是达到了,在《浮士德》临近结尾的地方,他留下了一生中最后两句绝笔:“我的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永世永劫不会消逝。”
   歌德用自己完美的尘世生活与充满激情的写作,铸造了一个经典传奇。他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化身,成为女性的梦中情人和读者竞相追逐的偶像。在当时无人能及的盛名之下,歌德的天才与勤奋使之跻身于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比肩的“四大文豪”之列。
   然而,没有真正苦难经历的歌德写出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为另类的悲剧——它凸显的是诗人自己的迷人个性,它自己的传奇,诗剧中的主角浮士德和梅非斯特都成了诗人本身的配角。诗人是主宰一切的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安排者,歌德将诗剧当作了自制的伊甸园,有趣的是,他自己还要当亚当,他得亲自去品尝那枚他自己栽种出来的禁果,然后再装模作样、怒不可遏地将自己驱逐出去。
   这样,歌德无形中便回避了“悲剧”这一文体,他亲手打造了一座巨大、辉煌的“歌德式”宫殿,形似西班牙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轻快中不乏繁琐的细节,优雅掩饰不住浮华做作的痕迹。
   对歌德来说,这一切都是享受,他享受生活,享受写作,享受自己的造物(包括自己制造出来的痛苦),享受自己对自己的驱逐。“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可见,歌德的不满足是对幸福的不满足,连梅非斯特都说:“他不满足于任何幸福和喜欢,/只顾追求变化无常的形影;/这最后的、空虚无谓的瞬间,/这个可怜人也想要抓紧。”
   歌德让浮士德活到一百岁,到头来浮士德依然贪生,这是享乐型现世生活带来的结果。歌德自己也是长寿老人,他活了83岁,这句诗完全可以看作他自己内心的写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两百年来,歌德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名言是:“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四、拉什迪:我们都是午夜之子
   早闻拉什迪大名,他是英国作家圈内著名的移民三杰之一,另两杰为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奈保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和拉什迪均为布克奖得主。

共 80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经典作品,是有一定的典范和权威性的。而经典作家,因其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而独具魅力,备受人们推崇。也正因为如此,评判经典,是需要内涵和勇气的。在这篇文中,作者没有受这些名家头上那耀眼的光环的影响,也没有受世人眼光的左右,而是客观公允的评价了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文学大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揭开了蒙在他们身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歌德诗歌永远的欢愉本色,拉什迪对人性的揭露,奈保尔的创作理念,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直观的体现和诠释。文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并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作品的内容,有理有据,有的放矢,从中可见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也可见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高妙。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4-07-25 13:00:41
  读吴老师的文字,感受老师丰富的文化底蕴。问好吴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静如画        2014-07-25 21:52:07
  另一只眼看经典――单从题目就看出这篇文章定是篇独特的文字。
   读后,果不其然,老师的思想丰富,观点另类,在随波逐流的现代,还能保持一颗自我的心去品文赏字。
   欣赏老师才情,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