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杂文】甲申国难三百七十年

编辑推荐 【绿野杂文】甲申国难三百七十年


作者:楚慎言 秀才,130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22发表时间:2014-07-29 22:22:22

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注定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北京城,逼崇祯帝自缢煤山,从而结束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同样是在这一年,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从而问鼎中原,一统江山。
   由此,“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的言论就此叫嚣尘上,每每刺激并羞辱着大汉民族亿万厮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脆弱的自豪感。明朝何以灭亡?一个东方巨人何以轰然倒地?除了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唏嘘感慨,更是无尽的反思。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鄙人斗胆浅谈下自己的观点。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对明王朝的覆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纵使有千般理由,谁也不能代其受过,终究史册上会如实记录这段历史。
   天子守国门,守社稷。自缢煤山,以身殉国。一段凄凄惨惨,令后世无限同情的乱世悲歌,也只有局限在同情而已,没有半分钱的任何价值。悲剧总是令人唏嘘,让人产生同情与共鸣,这也就是为什么奥斯卡的大片基本上都是悲剧的缘故吧。
   崇祯总体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就迁都而言,也不完全是崇祯的错。南宋偏安江南的教训,明朝人是犹言在耳、触目惊心。加上明正统年间于谦指挥的那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不由得朱由检投鼠忌器、心存幻想。只不过他没有景泰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好运气,有于谦这样的国之栋梁,力挽狂澜的英雄。
   其实,老天爷不是没给过崇祯机会,只不过在君权神授的思想下,自己不认识自己,刚愎自用,自毁长城,错杀,冤杀一代名将袁崇焕。
  
   明王朝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屡屡危难之际总有不世之英才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于谦、戚继光、海瑞、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等等,皆是当世之人杰,只是在忠君还是在忠于社稷的意识分歧下,不容于封建皇权,大多下场悲惨、凄凉。
   介绍两首于谦的诗词于大家分享,让我们更好的品读这位大英雄所散发的浩然正气。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岳忠武王祠》
   作者: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南下迁都南京,以躲避鞑靼大军的刀锋,在一片迁都声中,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这首诗用南宋迁都的故事来向人们说明迁都是错误的,在这首诗中,于谦很痛心宋的迁都,他更痛心当今的的时事,诗中虽然没有直说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全诗强烈的侵透他的坚守北京的主张。
   就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却不得善终,最终成为封建皇权政治的牺牲品。景泰八年正月壬午,大将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家无余财)。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 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后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同岳飞墓为邻,与后世张煌言共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的悲剧在明朝并不是孤例,一百年之后,熊廷弼、袁崇焕二人步其后尘,要么传首九边,要么千刀万剐而亡。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沦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党争,以前虽为楚党,但与东林党关系密切,且与东林六君子也关系匪浅。并传言有杨涟弹劾阉党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后为阉党所害,五年(1625年)被杀,并传首九边。
  
   熊廷弼囚困之中,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夜访监牢探视,每每畅谈国事,忧心社稷民生。熊廷弼的许多真知灼见为袁崇焕日后死守宁远、扬威辽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熊廷弼死后,袁崇焕悲愤之余,写下哭熊经略七律两首,以寄托哀思之情。
  
   哭熊经略之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哭熊经略之二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部循环史,总是出现一幕幕今人的相似。于谦如此,熊廷弼如此,袁崇焕更是如此。由于阎崇年先生一部《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这段历史有了详细的描述,我便不再此细谈袁督师的悲剧。只是粗浅的谈谈几点关于袁督师之死的看法。
  
   第一,袁督师死于功高盖主;
  
   古往今来,历代封建帝王自诩天命所归,哪里容得下君权旁落,与人分享。特别是崇祯这样的皇帝,总是自恃过高,感觉良好,怎么会允许身边出一个“韩信”式的人物来威胁自己天无二日的无上皇权。
  
   第二,袁督师死于意识形态的分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袁督师自然也不能幸免。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制社会,而是一个人情社会。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国情,注定了情商比智商要来得更重要,也更实际。可恰恰袁崇焕、于谦等人都是一个个嫉恶如仇,大是大非的愚直之人。在孔孟之道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教育下,与帝王民贱君尊的思想发生强烈的冲突,自然无可避免。
  
   第三,袁督师死于倔强的个性;
  
   忠臣都一般忠于原则,忠于信仰。这种独特的原始本能造就了性格上的倔强。认死理,敢于坚持,不会转弯,都是这种性格的表现。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会推功诿过,是人就会避重就轻,是人就会忠言逆耳,所以督师的死,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是场悲剧。
   鄙人写得两首词,以寄托对督师的无限眷念;
   《忆秦娥.又忆督师袁崇焕》
  
   寒风烈,英雄泪洒忠魂血。
   忠魂血,今生犹恨,敌奴何灭?
   督师魂祭中元节,奇冤六月飞霜雪。
   飞霜雪,功勋天妒,此生长别!
  
   《满江红.祭督师袁崇焕》
  
   亘古奇冤,何罪有,千差万错。
   临宁远,破残凋蔽,疾风萧索。
   力挽狂澜平社稷,大胜顽寇英名获。
   敌寒胆、睡卧镇辽东,威河朔。
   横天马,纵大漠。
   衣血染,奴酋削。
   敌辽挥兵破,凯歌人跃。
   污语中伤何足信?丹心一片明心魄。
   惟祭拜,一曲慰苍天,将星落。
  
   说完忠臣,我们在来看看小人。像魏忠贤等大奸大恶之人我就不在这里重复讲述了,我就挑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人来谈一谈。
   周奎,字云路,顺天籍,南直隶人。明思宗皇后周氏的父亲。
   女儿在崇祯帝为信王的时候,被选为信王正妃。崇祯帝登基后周氏立为皇后,周奎封为嘉定伯,赐第于苏州葑门,家有女乐,陈圆圆一度是周家班成员。
   这位周国丈首先是见死不救,一毛不拔。甲申年正月1644年1月李自成攻陷平阳和太原后,率军进逼北京。崇祯知道,当时老百姓早已被搜刮一空,唯有指望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这些“既得利益者”慷慨解囊。
   周奎是国丈,平时更是捞得不少,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他该带个头,起个表率作用。于是,崇祯派太监徐高告知周奎,让周奎带头捐10万两银子。没想到,这个“表率”一听捐钱就哭得昏天黑地,说什么“老臣安得多金?”还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煮饭吃,正等着皇上救灾呢。
  
   最后,徐高实在看不下去了,愤然而起,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使广蓄多产,后来何益?”周奎这才答应自己勒紧裤带捐献1万两。
   崇祯觉得,1万两实在太少,起不到表率作用,至少也得捐2万两。
   眼见实在躲不过去,周奎便进宫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立即拿出5000两银子,劝说父亲:“事急矣,当尽所藏以输国。”意思要父亲再拿出15000两,凑足2万两,交给皇帝。谁知,周奎雁过拔毛,只捐出3000两,还乘机扣下2000两。
  
   这年3月19日,北京城被攻破,崇祯皇帝失魂丧魄地爬上煤山,吊死在寿皇殿旁的槐树上,周皇后也在宫中自杀,大明王朝彻底完蛋。但让人大跌眼睛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便勒令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这些“既得利益者”交出“非法所得”,为此,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特意命兵士制作了5000具夹棍。《甲申纪事》称这种刑具“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国丈周奎首先是死挺着不交,后来实在是熬不过酷刑,唯有交出70万两银子了事。后来,刘宗敏还在周奎家里搜出现银53万两。可见周奎甚吝啬和贪婪。

共 71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注定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北京城,逼崇祯帝自缢煤山,从而结束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同样是在这一年,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从而问鼎中原,一统江山。由此,“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的言论就此叫嚣尘上,每每刺激并羞辱着大汉民族亿万厮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脆弱的自豪感。明朝何以灭亡?一个东方巨人何以轰然倒地?除了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唏嘘感慨,更是无尽的反思。作者从此入手,皇帝、大臣、文人、墨客相继出场。一段历史,一曲悲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建议喜欢史书的人们沏一杯名茶,边饮边欣赏,不同的目光,不同的思想,可以从中得到延伸,扩展想象。问好作者,期待佳作。【编辑 禾上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禾上土        2014-07-29 22:24:53
  作者在叙说历史,也是在探讨现实。皇帝、大臣、文人、墨客相继出场。一段历史,一曲悲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建议喜欢史书的人们沏一杯名茶,边饮边欣赏,不同的目光,不同的思想,可以从中得到延伸,扩展想象。问好作者,期待佳作
2 楼        文友:随风无语        2014-07-30 09:22:41
  一段历史悲歌,一阵警醒后世的钟鸣!
多关注别人的美好,自己也是快乐的!
3 楼        文友:涵香        2014-07-31 20:20:59
  有史实解诗歌,由诗歌证史事,这种写法比较新颖!作者博览群书,集同类事情与一起,得出想要的观点,收放自如,过渡自然!但是恐曲高和寡!
4 楼        文友:山清水秀        2014-07-31 20:58:04
  楚兄好文,崇祯治国无方,用人无术,加上明朝后反动,腐朽明朝不亡就没有天理了,李自成失败也是必然的,农民军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迅速腐化变质,领导目光短浅,楚兄此文,只揭示一个方面。
读书、教书、写书。
回复4 楼        文友:楚慎言        2014-08-01 13:16:27
  我不欲写透历史,重大人物和事件我一笔带过,本想写得几段诗词和小人的嘴脸罢了。至于魏忠贤、洪承畴、吴三桂早有定论,我就不凑热闹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