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我们丢了什么(随笔)

精品 【江南】我们丢了什么(随笔)


作者:一朵午荷 秀才,248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0发表时间:2014-08-02 23:19:59
摘要:有时候,简单意味着丧失;简化,意味着抛弃。端午节已经被抢注了,余下的,好好珍惜吧,别等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我们才义愤填膺地扼腕叹息。

【江南】我们丢了什么(随笔) 又到七月七了,七夕,一个很中国的节日。一整天坐在空调下看着中央台的七夕直播节目,突然发现,这个承载着我童年美好记忆的节日竟然摇身一变,成了情人节。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然而,我小时候已经没了这些,好在美好的记忆还是有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无数个夏日的夜晚,一张凉席,一把蒲扇,街头柳树下,看着满天星斗,听爷爷讲故事……
   还记得七夕这一天,最好玩的事就是跟兄弟姐妹一起帮妈妈做馞花,实在不知道那个字怎么写,只是记忆里又香又甜,就选这个字吧。找卡子,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种花样,如蝉、鱼、荷叶、莲蓬、元宝、有把的小篓子……和面,卡花,比谁的手艺好,然后巴巴地看着母亲变魔术,把一个个白白的花面团在锅里烘得黄澄澄,香喷喷。
   馞花眼瞅着出锅了,“黄雀们”迫不及待地抢来好看的,一边吹着气一边尝着鲜。最好玩的是把好多个小如棋子的馞花用线穿起来,中间用麦秸草隔开,尾部坠上彩色的布条,叫串花。做好了,用小木棍挑着,跑到大街上去炫,一时之间,满大街都是一串串的花,一张张花一样的笑脸了。串花是舍不得吃的,在外面炫完了便挂在自家墙上醒目处,继续炫给自己看,直到兴奋像傍晚屋顶上的炊烟袅袅散尽时,才拿下来,那花们已经硬得像石头子了。
   现在想来,一块小小的面团竟可以换来那么强烈的幸福感,哪是现在沉溺在魔兽世界里的孩子能体会的?可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胃口早已变得刁钻,各种感觉变得麻木,乐点变得极高,我们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失去了许多?老家早已不做馞花,那天回去母亲给买了一些,满心欢喜地一尝,早已不是记忆里熟悉的香甜。原来七夕还在,七夕的味道早已远去了……
   每到传统节日,大街上最忙碌最重视的似乎都是商家,比如过年是花花绿绿的鞭炮,正月十五换成各色的元宵,端午节满大街的粽子,中秋是包装过度的月饼……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忙碌碌一番,该挣的钱挣了,该吃的东西吃了,但是酒足饭饱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也许是人到中年,容易牵扯起怀旧的情愫,或许是日子变得越来越简单,总觉得生活跟素馅的饺子一样,有点寡淡无味。比如过小年吧,每年腊月二十三,简单地吃完了饺子,听着外面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心里便泛起一丝怅然,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过小年的情景。
   每年到了这一天,母亲都会从集市上买回一张薄如蝉翼的钢练纸印画,红黑两色,上面画着威武的灶王爷,骑着马。母亲把画小心翼翼地贴到灶台上方的墙上,放好香炉,点上香,摆上糖瓜儿。那糖瓜儿是麦芽糖,咬起来很脆,嚼起来粘牙,但甜得很。我曾偷吃过,被抓以后很委屈,问为什么摆在那里却不让我吃。母亲嗔怪着说:“小馋嫚儿,这是供献灶王爷的,糖瓜儿糊住他的嘴,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啊,要不他会在玉帝面前说咱家的坏话。”我似懂非懂地咽了咽唾沫,把蠢蠢欲动的馋虫强行按下去,再也不敢造次。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敬畏:原来这一天,这个仪式如此重要啊。
   至于过年,年三十一大早,父亲便忙活开了:张罗着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在正北桌子上挂上家谱,摆上蜡台,香炉,碗碟之类。我曾无数次站在那花花绿绿的家谱前看,父亲见我疑惑,便来讲上几句。所谓家谱,我们当地叫“嘱子”,也许是“祝子”,也有的地方称“家堂”、“轴子”、“影”,另有供挂在家族祠堂里的家谱,尺幅较大,称“族影”、“大影”。填写上逝者名字,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按辈份排列,都是一代代的男性传承人及其配偶,女孩子是不填上去的。初二(或初三)送年后,即收起,曰:落影、藏主。原来这么有讲究啊。前两年,以父亲为主,编写了老王家的一本族谱,我不仅知道父亲做了一件大好事,也知道了我们家的来历。据说当年“燕王扫北”(“永乐扫北”),我们是被迫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里头搬来的,也许跟“苏三起解”还有点瓜葛呢。
   母亲则一直在厨房里忙着“煎碗”,准备摆到桌子上供献祖宗。有香喷喷的炸肉,黄澄澄的煎土豆盒,炸豆腐、煎黄花鱼等等。那鱼,一定要用有鳞的,谐音“年年有余”。各样用碗盛了,上面再插上菠菜,后来改用油菜了,因为谐音“有财”,图个发大财的吉利,还要摆上又红又大的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样样都十分讲究。一时间,各种香味和色彩的诱惑,直冲着你的眼睛和鼻子叫唤,使人每每生出一种想吃的的欲望,嗓子眼里好像有小手又抓又挠。可是一看到父母严肃的表情,就只好掐灭了邪恶的念头,穿着新衣,咽着口水到大街上找乐子去了。
   熬到吃中午饭回来,只管狼吞虎咽,不能随便说话,更不能提“死”之类不吉利的字眼。晚饭之前,饺子盛出来先端给正北的祖宗,浇奠了,放鞭,接年,各种仪式结束,才能端起碗来吃饺子,但绝不敢吃得太饱,因为要守岁,12点的时候才能吃到梦寐以求的“钱饺子”,那可是过年最有意思的事情啦。小孩子有时候困了熬不住,就先睡一会,朦胧中听到放鞭,又赶紧爬起来再战,为了吃到钱即使把肚子撑得滚圆,也绝不休战。拿筷子拨拉着饺子,戳一戳,掂一掂,希望能吃到钱。每当一口咬下去硬硬的时候,就惊叫起来,故意把硬币当啷一下掉到桌上,跟着收获不少艳羡的称赞。
   吃完饺子就要赶紧睡觉,因为初一一大早还要拜年。我们家辈分大,常常天刚亮的时候,就有一群一群的人来拜年,磕完头,到炕上坐一坐,聊几句,再继续到别家拜年。很多人叫爷爷为“老爷爷”“八爷爷”,称父亲为“爷爷”,自然就有叫我“老姑”的,我听了很受用,还礼时也煞有介事地叫一声“大侄”“妞妞”的,还以为这是多么尊贵的敬称,现在才知道有多么幼稚。初一这天,满大街听得有人高声互道“过年好”,只觉得喜气洋洋,年味浓浓。
   到了正月初二,送了年,正北的家谱就被换成了财神爷的挂像,一直挂到正月十五摘下来,轰轰烈烈的年才算过完了。各种仪式,让人觉得新奇,敬畏,有时候又不免厌烦,觉得繁文缛节,岂不是多余。就想自己长大了以后,肯定记不住这一桩桩一件件,“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何不来个干脆简化省略了事。
   这么多年来,结婚前在娘家过年,有爸妈操持各种仪式;结婚以后,去婆家过年,有公婆操持,自己只是听指挥,虽然心里烦着,但是面上还得敬着,让怎么着就怎么着。心想有朝一日一定要闹改革,改掉这些繁文缛节。
   一眨眼,今年真的在自己的小家过年了。辞灶那天,我没扫灰,因为家里天天打扫,也没那么多灰,再说也没人管。以前到了这一天,家里瓶瓶罐罐拉拉杂杂的东西都要收拾出来打扫的,母亲还要让我拿个鸡毛掸子,象征性地到处舞划两下,一边念念有词:东戳戳,西戳戳,戳得耗子没了窝。累得很,倒也好玩得很。
   我也没举行辞灶仪式,因为没地方买灶马,家里也没有香炉,为了环保更没有买鞭炮,为了省事买的饺子皮,三下五除二包出来,下了,吃了,一切变得简简单单,变得和平常毫无二致,除了窗外的几声鞭炮,小年只剩下了袅袅如烟的回忆。我想,我儿时过年的记忆是五彩缤纷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单调了许多,也少了很多的乐趣和敬畏。
   原来仪式是这么重要,否则,为什么无论东西方,都要有那么隆重的结婚典礼,不管对着上帝起誓,还是拜天地拜高堂,不都是为了让新人产生一种对婚姻的敬畏和责任感吗?各国的国庆要有盛大的阅兵式,不就是为了让国民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吗?学校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先烈的敬畏和缅怀吗?还有古代的好多礼节,比如女子十五及笄,男子二十“加冠”,当今的“成人礼”,都是为了通过一种仪式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和责任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忽然想起《史记》里的一段话:刘邦建国称帝之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一帮哥们儿成了他的文臣武将,因为个个觉得劳苦功高,所以经常酒醉以后猜拳行令,胡说八道,没大没小,不成体统,刘邦为此很苦恼。司仪官叔孙通就请鲁地儒生一起,给文武百官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当刘邦身穿朝服,头戴玉鎏从内室走出的时候,看到廷下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敛声屏气,尊卑有序,山呼万岁,他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礼仪让大臣们有了规矩,让高祖有了被尊重的感觉,无形中也抬高了皇帝的尊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由此看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安邦,礼仪是不可或缺的。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而今,我们衣食丰足,却丢弃了礼节,不仅使生活丧失了很多趣味,还会让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渐渐地流逝,将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今年学校办了人文班,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不惜补贴,带领学生专程登泰山,游孔庙,参与祭孔大典,观看“六艺”,穿上汉服,举行成人礼,让学生亲身体会那种隆重的古典文化氛围。高考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华丽的led屏,宽阔的舞台,大红的地毯,身着青花瓷旗袍的礼仪生,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营造了一种隆重的氛围。校长不辞辛苦,为每一位高三毕业生颁发了大红的毕业证书,为同学们的高中生活画上了一个记忆深刻的句号。往届的学生看到了我发的图片,都无比羡慕。
   有时候,简单意味着丧失;简化,意味着抛弃。端午节已经被抢注了,余下的,好好珍惜吧,别等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我们才义愤填膺地扼腕叹息。
   节,还是好好过吧。
  

共 37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又到七月七了,这个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如今,被人们冠以情人节的桂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我们在高速度快节奏的今天,丢掉了它本该具备的意义。作者从七月七日七夕节引入,引出话题并由此说开去,回忆了自己小时候过七夕节的情景和风俗习惯,并经过引申,回忆了过春节的情景,也许,过去的繁缛礼节让我们觉得没有意义。可是,那些高于繁缛礼节之外的人文文化,那些象征着过去的人们之间的尊重和谐,以及人们心存的美好思想和愿望,岂不是我们已经丢失了的。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并不富有,正是因为不富有,我们才民族文化才会在如此大环境下得以发扬光大。可以说,曾经的礼仪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烟云,余下的,我们定当好好珍惜,如果等到无可挽回的那一天,我们才不会扼腕叹息。节,也是要好好过的,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继承,尽管赋予了新的涵义,我想,节的本质,还是应该在的。这篇随笔作者显然是用了心的,也说明了作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丢失而深深的遗憾,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令我们感动。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我们必须感同身受的,作为一个国人,应该在且行且珍惜的过程中,重修礼仪之邦的文明之舟,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继承进行到底。思想深刻,引人深思,欣赏并倾情推荐。——责编:哪里天涯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603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8-02 23:21:40
  问好午荷,这篇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文章,我读到的,是感动和佩服,欣赏了,祝好!
哪里天涯
回复1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2 23:24:27
  多谢天涯深夜编文,辛苦啦。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8-02 23:22:20
  觉得,按有些乱,可能最近忙乱点吧,呵呵。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2 23:25:57
  你的按语向来很好的。那么忙还来编文,感动!
3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8-02 23:22:51
  节,一定要好好过。
哪里天涯
回复3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2 23:26:21
  是啊,偷不得懒的。七夕快乐!
4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4-08-03 07:48:22
  在这拜金主义社会,各种新颖的节日纷纷兴起,我们丢失的,岂止是一个小小的七夕。哎——
嫣然盼晨曦
回复4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8:54:34
  然然,我走在回老家的路上了。你说得对,现在各种传统节日已经成了消费节了,悲哀。
5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4-08-03 07:49:45
  花花的文章,一直都是抛钻引玉,主题深刻,发人深思。
   我们丢失了什么?还是慢慢地去感悟吧!
嫣然盼晨曦
回复5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8:59:17
  我手机没装qq,没法回复消息了。谢谢然然,原本过小年时候写的旧文,拿来应景了。不过确实感觉怅惘得很。
6 楼        文友:宿昔难梳        2014-08-03 08:10:02
  我发现七夕就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传统文化我们正在丢失,却毫无觉醒之意。
回复6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9:19:34
  是啊,梳子。好多节已经变得毫无意思也毫无意义了。暑假快乐!
7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14-08-03 08:10:42
  丢了传统文化的根?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回复7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9:20:59
  珠江老师说的对啊,文化的根丢了。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如邻国。祝暑假快乐!
8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14-08-03 08:48:30
  小花,各地风俗下一样吧,七夕在我记忆中,就是民间多年的鹊桥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小就根植于心了。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8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9:29:00
  应该差不多吧,牛女的故事是都有的,传统节日,各地风俗大同小异。看来你们那里不吃馞花?
9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4-08-03 09:03:24
  在民俗上回归传统,在文化上强化民族印记,应该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9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09:31:06
  鸿渐朋友这两话总结得既深刻又到位,入木三分。谢谢来访,遥祝夏安!
10 楼        文友:庐陵竹        2014-08-03 11:46:24
  午荷的文章意是那么有深度,那么富有哲理。读文一篇如饮琼浆,甘甜止渴。
   是的,如今社会丢弃了太多的东西,谁之过?
未曾出土先有节,待到凌云也虚心!
回复10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8-03 13:25:34
  竹子好,我在老家呢。海陆空都在尝好茶,哈哈 。谢谢鼓励,一点思考罢了。传统文化失传,像我这种懒人,是有责任的。问好!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