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随笔:我的旅行观

精品 雀巢随笔:我的旅行观


作者:林之林之 秀才,118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0发表时间:2014-08-03 16:56:14
摘要:我要的是那种纯粹的行走,是一个人走在路上、走在天地之间的那种辽远敞亮、无羁无絆,那种身归自然、性归本真的自观自在……

我给旅行下的定义是:看别人家的景,吃别人家的饭。
   人生一双眼睛,就是为了看大千世界的大千风物。你呆在一个地方,一辈子只对着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的一群人,岂不是太亏了那双好奇、勤奋又多情的眼睛?人生一张嘴,就是为啖荤嗜素吃香喝辣。吃,是人活着的主要享乐所在,说话和接吻不过是后来衍生的附加功能,有也可,无,也无不可,与吃的重要无法比肩。若一辈子只往嘴里填一种东西或一方出产,那不也太辜负那套准备完善、软硬通吃的“装备”了?
   出门旅行,是满足这两大欲求的最佳方式。
   看,是从外到内的享受。当美景入眼,眼睛高兴了,把愉悦传给心脑;心脑高兴了,把愉悦分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与角落;当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被愉悦充满了,你眉开眼笑,你手舞足蹈,你情不自禁,你,就是一个十足幸福的人了。
   吃,则是从内到外的享受。当美食入口,口舌高兴了,把愉悦传给肚腹;肚腹高兴了,把愉悦传给身体各个部位与角落;当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被愉悦充满了,你眉开眼笑,你手舞足蹈,你情不自禁,你,就是一个十足幸福的人了。
   殊途,而同归。
   幸福很简单,就是身心都满足的那些时间和片断。而旅行,大多是由这样的时间与片断组成。我是极想得到幸福的人,于是就去旅行了。就这么简单。
   可人总不信,总要深挖它背后的意义。昨天,电视台的“博客人物”栏目的记者来访,他也是这样问,我也是这样答,他也是不相信,老用话向崇高处引我,说:你旅行是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生、感悟人生呀?是不是为了你的文学创作做铺垫、为了写作做准备呀?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我说当然。人有脑子,看了美景、吃了美食,脑子也就幸福了。脑子一幸福,当然是会想一些事情、悟一些道理、飞扬一些想象的。碰巧你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喜欢把一路的奇事轶闻和胡思乱想诉诸于文字,又正好有一点闲钱把这些文字编成集子出版了,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也可以说是由旅行衍生出的旅行。但却不是因为我要去思考人生,我要去写作而旅行。也许,大多数人的旅行,是为了某个崇高目标或实现某种人生价值去旅行的。比如一代高僧唐玄奘,历十七年,经百馀国,行五万里,九死一生,就是为西行求法、献身佛教;比如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三十四年里,朝碧海暮苍梧,历尽千难万险,徒步十万余里,足迹遍及祖国的大山巨川,就是为了考察华夏地理地质地貌风物资源和完成一部《徐霞客游记》;比如我一个骑摩托车游走的朋友,抛家离业、丢妻别子、一年到头不归家,就是想成为“当代徐霞客”;比如旅行探险家余纯顺,徒步走中华,孤身去西域,最后魂断罗布泊,就是想通过非凡意志、非常举动来证明他作为男人的价值存在和青史留名;比如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更是旗帜鲜明直接打出:为文化而苦旅。
   对于这些含辛茹苦、孜孜以求、舍生忘死、慷慨悲歌的伟大行者的伟大壮举,我是充满敬意、敬畏和敬仰,他们是我高山仰之的真壮士、真烈士。可是,这种背负着使命、带着任务的苦行,却不是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更不是我想要的旅行。我要的是那种纯粹的行走,是一个人走在路上、走在天地之间的那种辽远敞亮、无羁无絆,那种身归自然、性归本真的自观自在……在我看来,带着明确目的和硬性任务的旅行,都只能算作出差办业务,不管这业务有多伟大、多崇高、多了不起,却仍属“业务”范畴,功名使然。
   相比起来“看”,我更钟情于旅行中的吃。那原因更简单:吃,比看还省劲轻松,与旅行的本旨最近。
   景有自然之景,有人文之景。自然之景,虽千姿百态、奇丽诡秘,也有看不懂的时候。但不会因看不懂而生自卑之心。看不懂长江、黄河,读不懂昆仑和喜马拉雅山,有谁会笑你?而人文历史却不同,面对一座美轮美奂的亭台楼榭,面对洋洋洒洒的碑文石刻,面对七长八短的楹联扁额,你若说不出它的历史沿革、人文变迁、轶闻典故;你若是一对楹联都读不通顺,别人不笑你,你自己就先脸红自卑了:同为人类,人家几千年写的对联,你怎么连字都认不下来?这种对比会让你自轻自贱、精神萎顿、游兴锐减。倒是不看也罢!
   吃,绝不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再愚蠢再笨蛋的人,也没有吃不会、吃不懂的美食美味。看得饥肠辘辘之时,寻一家窗明净几之地,美味上桌,如初见美人,心魄摇动;秋波顾盼在前,宽衣解带在后,剩下的,则只管动手动口即是。或大块朵颐,或细嚼慢咽。滋滋味味,点点滴滴,只凭两片樱唇一条香舌便可读个稀烂通透,何须用心动脑,劳神费心。待肚肠充盈之时,血脉通畅之即,不妨与店主人磕一会闲牙,探问一下那“美人”的芳名芳龄个性脾气出身来历绯闻轶事掌故传说——一种小吃名吃的历史,不就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发展史吗?享受着美味就能学到的东西,何苦花钱买票去看沉寂死气的博物馆呢?
   行走多年,眯眼回望,总是“我在吃”的镜头。山西柳巷吃面,陕北窑洞吃枣;青藏吃糌粑,宁甘吃手抓;韶山冲的红烧肉,慈溪口的水蜜桃;水乡小镇的茴香豆,高原小城的白兰瓜。桂林船上的啤酒鱼,南京城中的咸水鸭;芙蓉国里的臭豆腐,白云乡的蟹壳黄;昆明湖畔的鲜花宴,格尔木的野味席……数,不胜数者也!
   走山西一线的时候,我把山西面食拉了一个单子,从太原吃起,沿路向南,边看边吃,边吃边看:晋祠、乔家大院、平遥、洪洞、临汾、吉县,尽量不重样地吃。如此努力地吃到黄河边上,也不过吃了拉面、削面、剔尖、河捞、一根面、拔鱼儿、猫耳朵、栲栳栳、推窝窝等十几种。当地老乡告诉我,山西面食400种,每天不重样,要吃小半年。我气馁了,团了面单子,过黄河去陕北吃小米去了。
   西双版纳八天,前三天我还跑去看景点,后来发现,那片神奇的土地,无处不是奇风异景,无处不是奇树异花,无处不是奇风异俗……我又何必去胡窜乱跑呢。于是,我就天天坐在版纳街头的水果摊上吃水果了。吃椰子,吃柚子,吃香蕉,吃芒果,吃甘蔗,吃榴莲,吃山竹,吃菠箩,吃菠箩蜜,吃鸡蛋果,吃香肠果……那些美味无比的热带水果都是高糖高热大补的“老母鸡”,眼见我原来就粗的腰围、原来就大的脸盘一天天扩张充盈起来,吓得赶快卷铺盖逃走了。
   可是,凡人问起我哪里最好玩,我冲口就说:西双版纳。

共 24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看和吃两个角度谈旅游,写出了作者对旅游的独到感受和看法。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把作者对旅游的目的和徐霞客等众多人的旅游目的对比,写出了众多的旅游心态,突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文章把吃和看对比,写出了看的麻烦,写出了吃的轻松痛快;通过地名列举,突出了吃的尽兴和痛快。文章结构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轻快,把作者的观点和心情写得很有感染力。【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804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8-04 00:13:15
  朋友的旅行观念,在我,还是第一看见,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旅游是什么?旅游不就是朋友说的这么会事吗?语言流畅,叙述娴熟老道。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林之林之        2014-08-05 06:37:28
  谢谢春雨阳光的表扬。喜欢旅行,走了十几年了,都是一个人走,旅行观也有点走偏。谢谢春雨编辑包容。
3 楼        文友:铁禾        2014-08-09 15:27:14
  旅行本来就是一件 乘物游心的美好事。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