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李贺咏马诗漫谈

精品 李贺咏马诗漫谈


作者:江山如故 童生,61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21发表时间:2014-08-08 08:59:39

李贺(公元790~816年)的咏马之作是他的《马诗二十三首》。
   李贺生存的时代与杜甫早年那种安定富庶的生活已迥然不同。此时,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经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各种潜伏的矛盾开始表面化。这个时期虽较安史之乱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已经使整个社会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李贺这个没落的宗室后裔,也因父亲的过早去世,而过上了相当困窘的生活。但是这个少年才子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窘而泯灭。他希望在藩镇割据、山河破碎的局面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为削平藩镇,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功勋。因此,在他的马诗中,他便常以良马自喻:“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说明自己能力非凡,“一朝沟陇出”如果一旦为朝廷重用,便可“看取拂云飞”为国家效力。他在马诗中一再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渴遇明主的心情:“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然而,李贺的少年壮志在那个政治昏暗的时代是难以实现的。元和五年,李贺二十一岁时到长安应试遭毁,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而不得考进士。这对希望通过科举打开仕进道路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李贺有志难酬,心情一直抑郁不平。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李贺表现出了顽强的、不与世俗妥协的抗争精神。《马诗二十三首》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软硬,先拟蒺藜衔。”通过对一匹在寒风中觅食的马的描绘,透露出作者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敢于碰硬的斗志。诗中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腊月,草都枯萎了,剩下的一点草根那应该是甜美的,但也被盐一般的大雪遮没了,这匹在寒风中觅食的马,它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嘴碰到的是尖硬的蒺藜还是软和的草根,但它还是准备着去咬一咬带刺的蒺藜!残酷的现实、准备和“蒺藜”较劲的精神,正是李贺一生不得志但又执着追求和抗争的极好写照。
   李贺的咏马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由于生活和年龄的限制,不及杜甫广泛。但他却通过咏马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并对统治者迷信鬼神、烧金炼丹以求长生的愚蠢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讥讽。李贺笔下的非凡之马,渴望戴上金丝络头在唐王朝飞沙似雪的大漠、冷月如钩的雄山下奔驰效力,然而却“无人识锦韂”,即使遇到伯乐,就像李贺遇到韩愈一样,又能怎样呢?它干的是粗重卑贱的工作,服盐车、溘风尘、卧霜栈,“发断锯长麻”、“骏骨折西风”。
   怀才不遇,不仅是人才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而造成这种不幸的根由是什么呢?李贺在《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中不无讥讽地指出:“堆金买马骨,将送楚襄王”。统治者的不识才、不爱才,自然是人才的最大不幸。那些昏庸的统治者只想如何长生不死,对人才不过是叶公好龙,即使受到他们宠幸的,也只是一些平庸的“肉马”。唐朝自贞元以后,奢靡成风,到宪宗李纯虽然出现过一个短暂的中兴局面,但他对访方士、求神仙、炼丹药更是津津乐道。面对君主昏庸、庸才当道而“良马”不遇的悲惨现实,李贺愤慨地写下了他《马诗二十三首》中的最后一首:“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纸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在这首诗中,他借古喻今,通过讽刺汉武帝来讥讽宪宗,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贪生怕死的愚妄行为。同时指出朝廷所用非人:“厩中皆肉马”,而这些“肉马”是不能够乘之以上青天的。由此可以看到李贺咏马诗所表露出的批判锋芒和反抗精神。在那个等级森严、讲究君臣伦理和嫌名避讳的社会里,的确是相当大胆而深刻的。他的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对封建社会所崇奉的神圣秩序的叛逆,是值得加以称道和肯定的。
   李贺充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的想象,决定了他在咏马诗创作方法上与现实主义的杜甫有所不同。有杜甫这样的大手笔在前,对李贺来说,再写咏马诗有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但要突破前人的成就,困难也是相当大的。杜甫刻画了众多的骏马形象,李贺却苦心孤诣、独辟溪径,塑造了不同凡响的神马、龙马形象。如《马诗二十三首》其一中,李贺写马的脊骨是“龙脊”;在其十中,称项王所乘的马为“神骓”;在其二十一中,又有“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的诗句,腾黄是神马名,自然只能为仙人所有。在其四中,李贺写得更加明白:“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房星就是天驷。而天驷又单称做马,所以这匹马不是人间的凡马,而是天马。李贺没有满足于从旁观的角度去客观地写马,而是充分发挥了他奇特想象的拿手好戏,潜神入化地去表现马的内心活动并融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慨。比如,同样写马骨,在杜甫笔下是“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而到了李贺笔下却带上了浓厚的想象色彩,既然是锋棱瘦骨,其质必硬,而坚硬的东西是敲之有声的。于是在李贺笔下就出现了“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惊人之语。马骨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这自然不同一般,唯神马才能如此。又如,《马诗二十三首》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开首两句刻画了寒冬大雪铺地的苍茫景象。接下去写马,但诗人并没有客观地写这匹马的外在形象和具体动作,而是把笔触伸向了马的内心,完全用马的口吻写到:我不知道自己的嘴碰到的是蒺藜还是草根,但我还是打算去咬那尖硬的蒺藜,因为我相信自己是能够将那些尖硬的蒺藜咬碎的!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感到作者在写这首诗时,似乎把自己也变成了一匹马。李贺的这种独特的想象,受到了后人的称赞。宋代刘辰翁说:“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再如,《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一匹战马渴望驰骋于清秋原野的心态:“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把马的那种极欲有所作为的豪迈,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这期间又蕴含了诗人多少理想和愿望!
   在李贺笔下,他的二十三首马诗,既可分而观之,又可合而赏之。他刻画了前所未有的神马,但又是非常不幸的、被抛弃的马。“龙脊”一首言良马未被人知;“大漠”一首言良马思为人用;“飂叔”一首则借伯乐之口叹惜良马不能发挥其才;“武帝”一首更是将良马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指了出来。二十三首马诗构成了一曲悲壮的旋律,唱出了良马的悲惨命运,也使我们看到了李贺这个唐代奇才诗人悲剧性的一生。纵观李贺的二十三首马诗,无不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都是他怀才不遇、人生极度坎坷的真实镜像。正如清代王琦所言:“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马矣!”“每首之中皆有不经人道语。”清代姚文燮也指出:“马诗二十三首,首首寓意,然未始不是一气盘旋。分合观之,无往不可。”的确,李贺的咏马诗在咏马艺术上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共 2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为我们带来诗人李贺卓有成就的咏马诗,结合诗人生活的年代,解读诗人借马言志的情怀。唐后期由盛转弱、诗人李贺徒有冲天之志,济世之怀,在那个压制人才、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绪只能通过一首首寓意丰满、描写生动的咏马诗,来宣泄自己无法施展其远大抱负的感情。这篇作品通过大量的历史史料,从一句句诗歌中,解读了诗人在诗歌创作的成就,以及诗人借物言志的情怀。佳作欣赏。【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808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4-08-08 10:13:42
  欣赏诗人怀才不遇、寓情于马的诗歌,欣赏一篇内容丰富,解读细腻的作品赏析。推荐大家阅读。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2 楼        文友:江山如故        2014-08-08 15:56:23
  再次真诚的感谢琴声悠扬编辑,不是我的赏析有多好,而是古人的作品和其蕴含的意义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一生也学不完的。
许身斯世终无悔 一缕情怀总是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