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文化游子的三重望乡(散文)

精品 【流年】文化游子的三重望乡(散文) ——朱文平文学创作漫评


作者:涂国文 秀才,1768.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0发表时间:2014-08-08 15:58:40

25年前,江西诗坛消失了一个名叫朱文平的青年诗人的孱弱身影;25后,海南商界浮现着一张名叫朱文平的成功男士的雍容面孔。在消失与重现之间,是一段多年时光的销声匿迹,一段三千里路的云月漂泊,一段孤寂相伴的天涯羁旅,一段“十年生聚”的卧薪尝胆,一段迈向成功的人生蜕变,一段咸腥扑面的文化望乡。
   朱文平在命与运、陆与海、文学与商业之间的游走,是一柄剑的游走。他曾被深深掩埋在生活的底层,藉凭直射斗牛之墟的文学剑气,终于冲破身世的桎梏,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超越;接着,他又藉凭纵横捭阖的商业才华,彻底摆脱了贫穷的追索,完成了对人生的第二次超越;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他依然执着于对文学理想的守望,从物质中突围出来,迈向精神的高地,实现了对人生的第三次超越。
   这柄贴着滚滚红尘游走的利剑,穿透身世、贫穷和物质的重重围困,凛凛剑锋,直抵生活的燃情地带。他以自己不屈的游走,书写着一部生命的传奇,诠释了这样一条真理:剑的使命,就是永远让自己锋芒闪烁,拒绝锈蚀。
   一
   我与朱文平相识于1988年。那时的他在江西诗坛,已是一名享有盛名的青年诗人。《江西日报》就曾以“饶河纤夫朱文平”为题,对他的创作和人生做过报道。我认识他之前,他曾就读于江西大学作家班。因为贫穷,其时他已辍学,进入位于南昌市新魏路上的《中国微型小说选刊》社做打工编辑。据说后来他又离开了南昌,回到他的故乡——江西省上饶地区鄱阳县,任《波阳报》副刊编辑。再后来,他就音信杳然,我百般打听,都没有探知到他的消息。
   朱文平“失联”多年后,又重新出现在了朋友们的面前——这时的他,不复往昔的孱弱单薄、沉默寡言,而变身为一位身材厚实、风流倜傥、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的中年儒商。原来,他再次离开了故乡鄱阳,只身远赴琼岛寻梦。经过几年的拼搏、积聚,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先是前后执掌海口、三亚两地多家高星级大型涉外酒店管理大权,成为海南旅游饭店业界拥有相当话语权的酒店大佬;后又投身房地产业,动辄经营数亿数十亿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并曾进入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研修班进修。
   尽管朱文平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彻底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命运,然而,作为一名远离故乡、远离文学的寻梦者,一种缠绵入骨的故乡意识和文学意识,早已深深地浸润着他的生命。从离开故乡鄱阳的那一天起,他的生命,便打上了一种此生再也无法抹去的烙印——“游子”。他始终是一个游子——一个肉体的游子和精神的游子。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始终是一个文化游子。
   朱文平的生命中,有着三个故乡:亲情故乡、文学故乡和理想故乡——此三者,共同构成他的灵魂故乡——因而他便具有了三重乡愁:对故乡的思念、对文学的萦怀和对理想的坚守。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集《冷月无声》和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合集《春秋画帙》,抒写的正是这样的三重望乡:对亲情故乡、文学故乡和理想故乡的回望。
   二
   朱文平的第一重望乡,是对亲情故乡的深情回望。
   《春秋画帙》的第一辑为小说卷,收录了作者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的小说共十五篇。这些小说,多取材于乡土,属于“乡村小说”的范畴,主人公或为生活于农村的中青年男女,或为离开乡土到城里打工的农村青年。它们大多篇幅简短,构思精巧,情节曲折,耐人寻味,反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大地上暗涌的时代大潮和人心深处发生的巨变,是一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乡村书”、一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心灵变奏曲——
   《少女即将跳楼》通过描写少女即将跳楼时,“黑压压的人群,皆引颈伸脖,仿佛在等待一个庄严而辉煌的时刻到来”,而“一个五、六岁穿红裙子的小女孩,从背后绕上去紧紧地抱住那少女的一条腿……奶声奶气地央求‘好姐姐,不要跳’”,揭示了看客的冷酷与孩童心灵的纯洁与美好;《梦游者》通过叙述“憨七公”因为罹患梦游的疾病在不同时代所遭际的相同不幸,展示了生活的荒诞与苦涩;《来自山旮旯的报告》通过书写三个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农村青年“意识到富足的物质永远也代替不了空乏的精神”的灵魂觉醒。
   《山里菊》抒写的则是一曲爱情的挽歌:当终于下定决心放弃省城生活追随爱情的“他”,在“满山遍野的山菊花飘香的时候,背着书包和行李来到了山乡,走进了山脚下那被野菊花的芳香编织的小泥屋”时,迎接“他”的却是“山伢子们纯真而红肿的眼睛”。原来“他”深深爱着的那个“她”,“在经过一番与病魔的挣扎之后”,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场痛彻心肝的恸哭过后,“他”选择留了下来,留在了山乡,留在了一片烂漫的野菊花簇拥的小泥屋教室里,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春秋画帙》中的小说,心理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充满生活情趣、令人忍俊不禁的《柳儿打夫》,叙述患癌老教师帮助患病少女寻回生活信心的《小河静静地流》,描写到沿海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三仔”内心波澜的《四月郊外的夜晚》,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像《飞旋的舞步》《邂逅在小站》《永远的黄昏》《老槐湾纪事》《两个老汉和一门婚事》《月儿》《春兰的婚事》《哑叔有个哥哥在台湾》等篇章,也属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三
   如果说朱文平的小说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生活的怀念,那么他的诗歌与散文,则直接表达了他萦怀亲情故乡的浩瀚乡愁。
   朱文平的诗歌与散文,着墨最多的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把自己深情的歌吟,献给了哺育他长大的赣鄱大地。在《春秋画帙》第二辑散文卷所收录的34篇散文中,共有11篇是抒写他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收录他百余首诗歌的诗集《冷月无声》,则有2/3以上的诗章,属于思乡怀亲这类题材。朱文平说,“故乡之于我是一纯粹的动词,是一种类似候鸟的长途迁徙过程……”(《乡关何处》)。对于他来说,故乡如“一盏油灯/一点星火/照耀了几千年”(《故乡的油灯》)。多少个月白之夜,多少次中宵梦醒,母亲河饶河、母亲江昌江、母亲湖鄱阳湖所掀起的惊涛,汹涌地拍击他心灵的堤岸。他这样面朝故乡的方向喃喃低语——“还记得我么,饶河/自从打点行装我走向遥远/我就把别离装进了相思/思念的小桥/被帆影拉得好长好长”(《我的饶河》)。
   朱文平怀念远方故乡那像“天宇下一个渺小的标点”“打在这无垠的充满馥馨的旷野上”的小村;怀念远方故乡那像“故乡的臂膀”“曾搂过我天真的童年”的小路;怀念远方故乡那“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饱览着故乡的恬淡风光”的小桥;怀念远方故乡那“清澈透明,荡漾碧波”的小河(《故乡小唱》)。还有那《故乡的清水井》与《家乡戏会》,《童年的草莓》与《月》,像“一只耳朵/聆听我旋律轰鸣的故乡”的《古碾》,以及坐落在小土岗上的母校(《情牵母校》)……每当想起这些故乡的物事,乡愁便会从他的心底泛起,“漫过岁月漫过你的额头/泛滥成泡沫般疯狂的汛期”(《今夜无月》)。
   朱文平这样发自肺腑地倾诉自己对故乡的衷肠:“你的浮跃的波光在三千里之外。夜夜,我的枕边都有你蓝色的涛声……鄱阳湖啊!母亲湖——在你浪里搏击过何惧风浪!喝你乳汁长大的人岂会言败!……故乡啊,我是你枝繁叶茂大树上一片透明的相思叶,在思乡的惆怅里渐青渐黄”(《根:鄱阳湖·昌江或故乡》)。“每当我夜晚漂泊在远方,您便是一轮明月,照着我脚下的路;每当我踽踽而行在幽暗冷寂的小径,您便是一条叮咚淌过青草地的小溪,洗亮我蒙着征尘的记忆。”(《故乡》)。
   游子是孤寂在异乡的一种思乡植物。作为一个“在这座叫海口的年轻城市里,蛰伏”(《乡关何处》)的漂泊者,他深深地体会到,“海的喧哗洗劫不尽思念的残梦/那里有父老乡亲妻儿子女/和雪落纷纷的故乡……聚在故乡冬天也是春天/离在他乡春天也是冬天”(《海南的冬天》)。尽管他对故乡魂牵梦萦,然而,“涛声拍击岁月的沉船/母亲湖的诱惑,总在/风景之外”(《母亲湖畔》)。“窗外的山榄树啊,你有多少绿色的叶子,我便有多少思乡的惆怅”(《海南的冬天》),他唯有“让自己漂泊的灵魂在乡愁里与有关雪的记忆一道消融”(《故乡雪忆》)。
   漂泊的代价,就是故乡的丧失。“面对这个纷繁嘈杂如同积木般堆砌而成的城市和油画般的街景,我触摸不到故乡冬天裸露的山川田畴和坦荡;喧嚣的市声潮水般淹没了母亲唤我童年的声音。在这一座城市如水的时光里有我缠绵的清愁”(《乡关何处》);“面对海南四季的模糊暧昧与尴尬,我甚是怀念四季分明的江南的故乡,怀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故乡早梅,怀念‘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故乡晚秋。在温暖的海南怀念故乡的寒星冷月,是否是一种重新构筑人生信念寻觅精神家园的开始呢”(《海南的冬天》)……
   朱文平的乡愁,是所有漂泊者共有的乡愁;他的寻找,也是所有漂泊者共同的寻找。
   四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在清水里洗三次,在血水里泡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从悲苦身世中崛起的朱文平,在母亲江河湖中洗过三次,在厄运的血水里泡过三次,在生活的碱水里煮过三次,由此,他便获得了一片朴素、纯净而真诚的心田。
   朱文平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他的父亲天生聋哑,母亲双目失明,他是父母唯一的孩子。1984年,19岁的他离开双双残疾的父母到南昌读书、打工。次年,母亲病故,留下父亲一人与酒为伴,独守那幢风雨飘摇的小屋。1993年,他告别江西,奔赴海南。次年,父亲亡故。“那时,他唯一的儿子在千里之外,正端坐在海口一家外商独资的高星级酒店的办公桌前,为总经理当天的决策提供最准确的工作咨询”(《父亲与酒》)。
   朱文平把自己痛切而深厚的爱、感恩、愧疚与怀念,献给了他那山一样沉默的父亲:“超越封锁,你用心感应世态炎凉和一切喜怒哀乐。……我是你世界里唯一的寄托,我延续着你的创造和生命;我是你打向人世间的一个哑语啊,父亲!”(命运三部曲》);“手势是你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哑语是你全部的生命语言……我不是你最好的儿子!但我是你最好的语言!”(《写给父母》)。
   朱文平永远忘不了自己远走天涯时父亲的不舍:“一个下午,父亲一言未发。临别,在村前的河堤上,父亲用眼睛问我:何时归?我告诉父亲:明年春节。父亲是坚强的,他始终将泪控制在眼眶里,而我却那么脆弱,转过身去,踏上脚下从此相思如缕的旅程,泪水,不仅夺眶而出。故乡在身后愈来愈远,回首时我发现,父亲仍立在村前的河堤上,在故乡早春的潇潇冷雨中,在我泪光模糊的视线里”(《父亲与酒》)……
   朱文平把一位人子的颂歌,同样献给了他那慈爱、坚韧的母亲:“你每走一步都有黑暗设下的阻碍之石,正是这些绊石助你走向攀援。……我是你深邃夜空中的星星,妈妈啊!我是你洞视世界的眼睛……省略一切不幸和痛苦,删去一切肮脏和污垢……纵然前面的旅途遥遥无期,铺满蒺藜。但为了你,妈妈!我不会吝惜我的裸足,我愿将坎坷踏成歌或者道路”(《命运三部曲》);“呵,母亲/你是吃着粗叶的春蚕/那苍苍的白发,可是你/生命抽出的缕缕银丝”(《春蚕》)。
   在朱文平的生命里,永远回荡着母亲声声殷切的呼唤:“‘平儿——’这是妈妈唤我的声音。妈妈在十四岁那年因眼疾无钱医治,而落得后遗症——双目失明。‘平儿——’儿时,妈妈常常这样唤我……‘平儿,牵妈妈上菜园子掐菜去。’……‘平儿——’这是妈妈在唤我的少年。‘平儿,牵妈妈下河洗衣裳。’‘平儿——’这是我步入青春走向山外时妈妈的呼唤……‘平儿’这是妈妈临终时最后一声唤我……妈妈辞世已一年了,但我却常常听到妈妈从前唤我的声音!”(《但闻慈母唤儿声》)……
   这些思念故乡、悼念双亲的泣血篇章,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朱文平在《<</SPAN>春秋画帙>后记》中这样总结道:“命运于我也许有一种从苦难之中竭力超拔的意识,和一种在沧桑中磨砺出来的敏感,以及文学所代表的理想世界所给予我的深刻记忆与从容。”他对亲情故乡的深情回望,没有成为将他回拽到地面的重负,相反,却成了托举他振翮蓝天的强大气流。
   自然,朱文平在望乡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漂泊的驻足之地。在《印度门僮》《日本少女》《活在灯红酒绿中》等篇章中,他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身边的世相百态。他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爱,也扩展到了整个人类,比如,他谴责血腥的不义战争,祈祷世界和平(《祈祷和平》);比如,他对5·12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孩子们,寄托了自己深深的哀思(《花祭》)……

共 90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人的经历往往会对其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也不可避免会有其生活的影子。在这篇赏析文中,作者回顾了当年著名的诗人朱文平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特色,在作者的描述中,朱文平的性格特征及其创作特色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诗人学者到一个商业人士的转型。而他身份的变化,并没有削减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相反,由于这段人生经历,他的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作者在文中谈及了朱文平创作的三重望乡:对亲情故乡、文学故乡和理想故乡的回望,并列举了其代表作品让我们对这位诗人学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章语言简洁,内容丰厚,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的提升。好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09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4-08-08 15:59:27
  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8-09 07:01:2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