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刹无言

精品 古刹无言


作者:夏冰 榜眼,2621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77发表时间:2009-05-04 08:36:52

古刹无言 秋末的一个周日,我携子登上了定襄神山村东南那座平地凸起的孤山——遗山。
   对遗山,我并不陌生。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随父亲在神山学校读小学。至今我仍然记得,一位和蔼、美丽、热情的女老师,牵着我的手,从办公室院——后来我知道了那应该是早年间遗山的二郎堂院——往东,一直走,经过二郎殿,经过32台阶,拐弯,一直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院——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在当年,叫上寺。我们的教室,便是与藏经楼相邻的西屋。当怯生生地迈进教室的时候,我是怀了一种特别的感觉的——要知道,在我以前所在过的学校,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校园,这样的教室的。以后便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直到有一年,我们搬到了山上新盖的一排瓦房教室里,而原先的那些教室,则在隆隆的炮声里失去了踪迹。
   老实说,遗山的往昔变迁,在我过去的岁月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对于这座曾经是香客比肩僧侣如云的佛门净地、定襄前八景之一,我知之甚少,也无探寻其历史沧桑的念头。就是那么比较平淡的感觉。惟有“二郎担山遗山两方”的优美传说,在我心中留有较深的印象。
   相传,很早以前,二郎担山追赶太阳路经此地,被村中顽童识破真面目,慌忙之中弃担而逃。结果,把一座山留在了牧马河东北,现名圣阜山;一座山留在了牧马河西北,即神山,也称遗山。
   一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日渐了解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种种,不由对近在咫尺的遗山发生了兴趣。于是阅读了相关资料。重登遗山的念头也便自然而然地萌生了。
   漫步寥落静寂的古刹遗址,我百感交集。我仿佛看见了千百年间那殿阁庙宇参差林立、香火十分旺盛的情景。悠扬浑厚的暮鼓晨钟,不经意间便给这种情景抹上了浓浓的色彩。虔诚的佛弟子们集结这方佛门胜地,专心致志,勤习佛理。袅袅的烟霞混和着浓郁的檀香味道,四处弥漫。络绎不绝的游人驻足观望,欣赏赞叹,流连忘返……
   我俯身一块横躺着的石碑,用心去体会那种远古的苍凉与空旷。那是一尊功德碑。无头无尾。许多人的名字密密匝匝地从右到左竖刻在上面。仔细辨认,大概有比丘、比丘尼,有香客、居士;有捐布匹的,有捐纹银的。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字迹有些已经漫漶模糊了。我想我们的先人,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用这种方法来记录下一些内容,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呢?是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功德吗?他们可能想到,由他们精心竖立起来的石碑,就这样被人遗忘在了这里?不过还好,它总算存在着。“碑断犹存蝌蚪字,梁空不辨汉唐年。”默诵着金元好问《神山古刹》中的诗句,我的思想在历史的时空里自由游走,心中无限苍凉。
   流连于遗山古刹的各个角落,搜索着,默想着,询问着,领悟着……抚摩那石,那塔,那碑,竟也是如此亲切,如此依恋。我情不自禁就忆起好多年来不同夜晚的同一个梦境。在梦里,我从遗山山底的各个方向攀援,想要攀上山去。然而,山路陡直、崎岖、险峻,叫人心悸胆战。可是不甘心,一再辗转、寻觅、攀援而上……或者,小心翼翼钻入一个山洞——黑咕隆咚、低矮狭窄、左上右下、七弯八拐的一个所在——心里想着,从这儿便能够到达山顶。于是信心百倍地一步一步摸索着走下去……梦境经常从半中间中断。夜半醒来,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仅仅是自己少小时候读过几天书的地方,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梦中与我相会?这里头是否蕴涵着一些玄而又玄的缘由?……
   儿子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活泼与淘气。刚上中学的儿子已经会沉思着随我在这片荒芜的地方徜徉。是,十分荒芜。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二郎堂院里,遍地的茅草在秋风中瑟瑟着,一派肃杀萧条模样。残存的几座建筑已经颓败得不成样子,了无生气。几个小孩在其间跳跃嬉戏,放浪形骸……我心中强烈地升起一种痛。愀然怅然之间,我发现儿子站在一块巨石前仔细端详。我告诉他,这是遗山上惟一一尊蛤蟆石了。像这样的蛤蟆石,原来有10多尊,高低错落,昂首挺胸,散布在二郎堂院西,人称遗山卫士。可惜这一幕天成奇景在“文革”中惨遭破坏……
   儿子扑闪着明眸,脸上写满疑惑。于是,我告诉他,神山古刹由二郎堂院、上寺、下寺、奶母庙组成。其中,二郎堂院为正方形大院,建有二郎殿三间,坐北朝南,是唐朝形制。殿前建有二郎堂,东西两侧各有瓦房三间。本院西南为正山门,门两侧有石刻对联,上联是“古刹推头处”,下联是“遗山自一峰”。据《云溪杂录》记载,为神峰居士元邦固,致仕进士元文广于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输财重修遗山寺时所置。其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旁门。上寺由二郎堂院东北角山门进入,上题“不二门”。门洞由一块巨大山石凿通。沿洞门而上,有文昌庙三间,庙前一架笔峰,“其色沼秀,神似母乳颜色,下有石泉两股。”由庙南山门进去为藏经楼院,正面有藏经楼三间,上悬“留月轩”立匾,楼柱上,有木刻对联一副:“天中天三十三天,法中法无上妙法”。藏经楼上置有大藏经柜,收藏经书数百卷。东廊房为元遗山祠,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定襄知县唐世厚倡议建立,并亲撰有《元遗山先生祠碑记》……说到这里,我插了一句:“老爸小时候,就是在这藏经楼所在的楼院的西面房子里读三年级的。”——儿子转脸瞅着我——“可惜你现在看不到了。那时候,一下课,我们就顺柱子往二层楼上爬——想瞧瞧里面有什么稀罕东西。”
   “瞧见了吗?”儿子问道。
   “当然没有。黑乎乎的啥也看不到。那也要往上爬,也要去瞧。”
   “还有呢?”儿子来了兴趣。
   “更多的时候,下了课,我们是从藏经楼院东南角出山门,往遗山最高处跑,那里怪石遍地——喏,就是你现在能看到的塔周围那凌乱的石头。你看到那座三级砖塔了吧?那叫魁星塔,内供魁星,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就是1758年,离现在二百四十多年了——”儿子吐了吐舌头。
   我向儿子缓缓讲述了我所知道的遗山的一些概况。
   魁星塔以东千佛殿院的正殿、廊房、门厅,我小的时候上下学必经的上寺直通下寺后院的32级台阶,下寺结义殿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塑像,以及子孙娘娘庙、老君庙院、大佛殿院、钟鼓楼、奶母庙等等……
   话到这里,我不禁沉默了。
   是啊,面对这座魁星砖塔,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魁星塔孤傲屹立,直指苍天。两百多年来,它什么都经历了,什么都看到了。人类的聪敏睿智,人类的愚蠢可笑,它都了然于心。然而,它无言。惟塔尖上的饰物,随风振响,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战栗。
   据史料记载,自唐以来,遗山上已有寺庙。文人学士纷纷慕名前来观赏遗山景观,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文墨古迹。唐代宋文友,宋代惠勤、米芾,金代孙九鼎、元好问、赵元,元代郝经、郝天挺、赵风,明代安嘉士、王立爱、傅山,清代王时炯、钟一诚、张世禄,等等,数不胜数。尤为著名的是金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元好问,不但年幼时在定襄外祖父家居住,青年时还在神山留月轩读书,经常与大诗人赵元、著名诗人田紫芝等相聚遗山,于明月下做诗,在锦绣中赋词,谈笑风生,佛儒相融,相得益彰。那种其乐融融、文气荡荡的情景,至今想来,恍若眼前。惜此种陶然之趣,也只能在我们心中悄然流淌了。
   另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革命志士贺炳煌、齐宝玺等人“打烂神像办学堂”的号召下,于遗山上寺建立神山村初级小学堂(1913年改称神山村初级小学校)。从此,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实践,也便与这座遗山寺建立了密切联系。许多革命者、进步青年、共产党员以小学校为基地,向学生和村民们宣传革命思想,进行创建和发展党组织的活动。“1936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共定襄中心县委在神山小学校开会成立……”谁能够想到呢,一个县级党政机关——白色恐怖中的红色火种,竟是诞生在一所建在佛寺中的小学校里!遗山寺不仅滋养了一茬又一茬的文化人,而且,还承载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义务与责任。
   我曾一遍又一遍阅读如下文字:神山古刹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早已面目全非。二郎堂院的二郎殿被拆除,其余尚保留原建筑……上寺除留魁星砖塔外,其余均被拆光。下寺原建筑已荡然无存。奶母庙被拆后,近年来,村人在原址上又建一小庙,内供奶母塑像。每年七月初七,附近各村村民仍来此赶会,有的还烧香还愿……
   面目全非。荡然无存。这就是历史。
   假如我们的儿孙后辈来阅读这些文字,会有何等感慨?会做怎样评说?
   相信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在作此种记录时,心里也会滴血,也会感到这些文字的触目惊心!
   历史本应该给我们留下骄傲的东西;但是,昔日的辉煌,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历史。文化。创建。毁灭。前进。遗憾。……这些字眼纷至沓来,在我眼前跌跌撞撞,摇摇晃晃……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我想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想这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这时,蹦跳着走来三三两两小学生,轻巧地在乱石间蹿来蹿去。目光清澈,笑声荡漾。
   我注意到一个活泼泼的女孩儿,十来岁吧,一点不怕人,径自在我跟前玩耍。
   我问:你是神山学校学生吧?
   她微微点头。
   你知道咱们脚下这山叫什么吗?
   叫神山。也叫遗山。
   遗山好不好?
   怎么不好?别村没有,就咱村儿有,当然好啦!
   假如按古时候的样子全部修复了建筑楼阁,好不好?
   好哇!那神山人就发啦!
   ……
   如此而已。
   我还有什么话说?
   儿子的身影在那边或隐或现。
   天空很蓝。几乎没云。微风拂动。古刹无言。
   (2002.11.15.)

共 36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刹无言,但见证着历史。文字随意自在,不加修饰,天然的机趣自在其中。对境发思古之幽情,与孩子的一问一答,童真与禅意的照应十分巧妙。【编辑:邬海波】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504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5-04 08:41:32
  如此而已。
   我还有什么话说?
   儿子的身影在那边或隐或现。
   天空很蓝。几乎没云。微风拂动。古刹无言。
   古刹无言,但见证着历史。文字随意自在,不加修饰,天然的机趣自在其中。对境发思古之幽情,与孩子的一问一答,童真与禅意的照应十分巧妙。【编辑:邬海波】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雪娃娃        2009-05-04 11:21:01
  吓人家一大跳,还以为说我无言呢,呵呵,问好。
谁能送我一朵冰凌花,谁会在月夜把我牵挂?
3 楼        文友:夏冰        2009-05-05 14:10:46
  【编者按】古刹无言,但见证着历史。文字随意自在,不加修饰,天然的机趣自在其中。对境发思古之幽情,与孩子的一问一答,童真与禅意的照应十分巧妙。【编辑:邬海波】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50413】
   _____________
   多谢海波理解、评点。
   承蒙鼓励,开心。
   :)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4 楼        文友:夏冰        2009-05-05 14:13:52
  发表评论ID: 雪娃娃 发表时间:2009-05-04 11:21:01
   评论内容:
   吓人家一大跳,还以为说我无言呢,呵呵,问好。
   ————————————————
   问好。期待交流。
   :)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5 楼        文友:夏冰        2009-05-05 14:31:59
  多谢大家送宝给我。祝福朋友们。
   :)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6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8-01 05:47:20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游、有记、有说明,有记载,资料翔实,且夹杂着回忆,议论、感慨,追古思今。动静结合,记叙与说明并用,描绘与冥想结合,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更可贵的是,作者把古刹的今昔变化,同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更加彰显了此文的内涵和张力。学习了。
发表文章近百篇
7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8-01 05:51:31
  到此为止,作者在这里现有的文字,我已经全部读完了。独坐良久,深深吸了一口气,我竟弄不明白,是先生的灵气吸引了我呢?还是先生的人品气节更是我结缘亲近?也许,二者皆有吧。
发表文章近百篇
8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8-01 05:52:21
  谢谢夏先生的文字,谢谢夏先生的人。
发表文章近百篇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