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老秤坊的心秤(散文)

精品 【江南】老秤坊的心秤(散文)


作者:梦奇 童生,6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01发表时间:2014-08-09 14:44:14
摘要:每人心中都有一杠秤,叫心秤,心秤平衡与否决定社会的和谐与否。

木兰溪是家乡的母亲河,是戴云山脉的女儿。
   戴云山顶终年笼罩着白色的云,云里是鳞次栉比的梯田,田里长满成垄成垄的茶树,云里采茶姑娘的歌声随着茶香飘向四方。
   茶树四季碧绿,溪水也碧绿,沿溪两岸有古老的乡村和集镇,粉墙红瓦荡漾在碧绿的龙眼林海中。
   曾经,生活在那古老乡村和集镇的人们从事着古老的行当。有烧制瓷器的,陶工们的巧手能将陶土烧成象牙质地的瓷器,轻轻弹击会发出钟磬之声,金声玉振。有的村镇专做木匠活,木匠活分工明细,有箍桶的,有做桌椅板凳的,呆滞的木材经过他们的锯刨磨拉,焕发出古意盎然的美感。还有一种工艺更久远,更独特,那就是专门制秤的。
   制秤更是一门技术活,家乡的镇上曾经有过数十家秤坊,真有“万户制秤声”的盛况。它们多数是祖传的,所制的秤远近闻名,销往远方。小时候上下学免不了要路经那条街,有时会坐在青石凳上专心观摩师傅们制秤的全过程,记下制秤的各道程序,暂时忘却课业负担。
   直到十多年前,制秤行业还算昌盛,镇里仍有不少秤坊。
   那时我已经是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了,或许是童心未泯,或许是醉心于秤的力学机理,时不时还会去秤坊。我最常去的那家门框上悬着一块老匾额,坊里从称中药用的小提秤到衡大猪用的大扛秤,各种尺度的秤一应俱全。店老板一老一少,是爷儿俩,性格却迥异。老师傅怪癖寡言,小师傅则开朗健谈,让人怀疑是不是老板娘与老师傅亲生的。
   日子久了,与小师傅也混熟了,我们会搭讪,会聊天,有时为打球书包还会寄存在那儿。有一回我就好奇地问他:“你制了这么多年的秤一定知道秤创始于何年代?由谁人发明?”不料我这一问,他却答不上来,抓耳挠腮的,尴尬得有点下不来台。站在一旁那位怪癖的老师傅终于憋不住了,发话:“小屁孩管那么多干什么!我们只管制秤知道那么多又不能当饭吃。”
   “这些都不懂,还称什么老字号,什么祖传!”我心里暗地笑话他们爷儿俩的无知。作为有物理学知识的学生我本计划抛出更多问题,继续追问他们秤的工作原理,因为怪癖师傅的一通指责也只好作罢。留点面子,免得把他们惹急了,轰开我,岂不是自讨没趣?
   我当时就揣摩着,凭着那些制秤师傅的文化水平,十有八九无法用物理学杠杆原理来阐明秤的工作原理。
   他们哪里懂得,传统的秤是由秤杆和秤砣简单组合而成的,在我国已经普遍使用了二千多年。古人巧妙地选取悬点,挂点和砣的压制点之间的关系,轻易地衡量出物件的重量,真是十两拔千钧。在力学知识尚未形成体系的古代,古人就能将杠杆原理运用到如此至臻的地步,不得不令人敬佩。试想,要是换成现代人的思维,非得装上一大堆集成电路,少不了耗上几节大电池。
   我想,老祖宗的智慧让我们无比自豪,遗憾的是制秤师傅们从来不引以为傲。他们似乎更乐于传诵老祖宗留下的故事。
   记得考上大学的那年夏天,我来到老秤坊与他们爷儿俩辞行。那天他们兴致极好,开朗的小师傅就给我讲他祖上的故事。也怪,那天连一向少言寡语的老师傅脸上也挤出难得的笑容,不时在一旁补充插话,为故事润色,还对秤发表了一通令人折服的感想。
   小师傅酝了酝嗓门说:“话说我们的老祖宗是来自黄河流域的,制秤是我们的祖业。也闹不明白为什么,一千三百多年前祖先们就迁到南方来了,落地住下,仍然以制秤为生,传了不知多少代。你说邪门不?我们的老祖宗中有一房所生的子女个个都是歪脖子,这让老祖宗十分苦恼。乡里有人说南方数百里以外一座山上住着一位得道高僧能医治歪脖病,于是老祖宗就不辞辛劳,跋涉数百里去了那座山向和尚求医。谁料得?到了寺院老和尚却不急着理睬,把老祖宗撂在寺门外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才出来见面。和尚听了老祖宗的一番诉说后糢糢糊糊地搁下了三个字便扬长而去。老祖宗隐隐约约觉得仿佛是‘杜仲了’三个字,私下里又琢磨着杜仲本来就治头痛的,于是回家后便不停地熬杜仲汤让小孩们喝。半年过去了,歪脖子的毛病一丁点也不见好转。
   “老祖宗不死心再度上山求老和尚,又在寺门口蹲了三天三夜,高僧还是给老祖宗三个字,这回清晰地听到老和尚说的三个字是‘砣轻了!’。老祖宗是聪明人,立刻回想起上回所说的三个字应该是‘砣重了!’,一切都明白了。”
   “我说那老和尚损不损?囫囵着干嘛!三个字给人家说清了,也不至于害得老祖宗跑了趟冤枉路,孩子们喝了多少冤枉汤。”说到这里小师傅有点生气,撸起袖管,边忙手中的活边往下说:“你是有知识的后生应该明白,就买入的商家来说砣重了,顾客手上货品的斤两就轻了,你想一斤二两重的货物只能称出一斤的量来,商家能不肥?反而沽出货的商家就用轻砣,一个理,一斤的货能买出一斤二两的量。古时骂奸商叫做出入两把秤,差别全在秤砣上。
   “打那以后不管不良商家如何利诱,老祖宗始终坚守不重不轻的制砣原则,说是制秤就是要做到‘权衡应无差,轻重才公平’。且定下规矩,本坊所出的秤,一杠对一砣,秤杠编号与砣编号一致,商家做不了手脚。如此数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子女们的颈椎居然慢慢地都回复了平正。”
   说着说着小师傅还撑长脖子,晃了晃脑瓜让我看看他脖子是否平正。
   我也装着认真地望着他的粗脖,附和地点头。
   老师傅终于也磨开嘴了,他指着门框上悬着一块的匾额补充说:“我们这个店名就是从那时开始定下来的。衡平,‘权衡应无差,轻重才公平’衡平。”他激动地颤着小花胡。在他的提示下我仰头仔细审视那块略带斑剥的老牌匾,第一次认真端详上面镌刻的:“衡平制秤老铺”六个大字。
   不料话匣就此打开,老师傅接着说:“千百年来,秤在衡量物件的重量方面发挥公平的作用,它不因执秤人的富贵与贫贱而偏颇,也不以所称物件的优劣而失衡。这一特性搁在富有智慧的老祖宗脑瓜里绝对不会只停留在称重之上。古人还将秤引申为公平、自律的代名词。民间俗语中‘百姓心中有杠秤’说的就是这个理。”
   短短几句,字字珠玑。让我惊讶。天那!眼前这位土得掉渣的老工匠,居然能讲出比我们政治老师还高水平的话语来,着实让我始料未及。接着老师傅又说:“对于每个人心中的那杠秤,不妨称之为‘心秤’。我一直估摸着,正是心秤左右着每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决定着他的所作所为。心秤平衡的人,会在索取与奉献中作合理的平衡。这种人恪守有所付出才有此所回报的做人原则,心秤还会时时告诫他们不要对他人有非份之想,做人取舍要有度,知足才常乐。
   “心秤失衡的人,总奢望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这种人为到达目的可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从不知足。”
   一段话更是让我变成一名好学的学生,聆听老师的精彩授课,期待精彩的延续。
   沉默片刻老师傅接着说:“每一个人心中那杠细小的心秤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社会大众那杠大心秤。当小心秤平衡的人成了社会主流了,大众那杠大心秤也就平衡了。大伙们也就各安生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太平。反而,当小心秤失衡的人成了社会的主流,大众这杠大心秤也就失去平衡,众人也就热心于投机钻营,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天下大乱。”
   老师傅停顿下来继续忙手中的活,挑起一根毛坯秤杠,一端斜搭着单眼吊线。沉默了一大段时间接着说:“毋庸讳言,前者是众人所期待的。至于如何防止我们社会演变为心秤失衡的人为主流的社会呢?这就需要对大众的心秤加以调校,使大家的心秤维持在一种合理的限度内俯仰。而承担这重要责任在于国家的管理者,掌权者。他们责无旁贷。调校的方式手段很多,有法律的,制度的,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硬约束。
   “但是,后生。我认为社会大心秤的平衡与否,道德的软约束也要排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我频频点头,以期维持他的话兴。
   “我那位老祖宗遇到歪脖子的事,不管是真是假,都说明古人对于制秤者在道德上的软约束发挥了极佳的效果。
   “显然,今天继续用传说和故事对社会进行道德约束是苍白无力的。当今最核心、最有效的道德约束形式还在于自上而下的率先垂范。当权者克已奉公,百姓自然安分守己,当权者若是监守自盗,百姓能不作奸犯科吗?”
   老师傅沉思片刻接着说:“这一点,毛泽东那一辈人的所作所为是最好的例证。当年毛主席贵为一国之尊,在中南海会议室喝水是免费的,喝茶就得付钱,而且每月准时支付,从不拖欠。招待家乡来的亲友所发生的费用,他老人家都是自掏腰包,绝不含糊。窥此一斑足可见那一代领导人的风范,也就不难理解其执政的岁月里几乎没有贪官。”
   老师傅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滔滔不绝。小师傅此刻反而变成了哑巴,第二听众。
   老师傅接着说:“前些年,我们镇上有一个在北京当物理学家的后生回来了,也到我这里坐。那人家,有大学问。听说是研究宇宙飞船的,我就向他请教,问他轮船在大海之上,宇宙飞行器在茫茫广宇之中,凭什么明确方位,辩明方向。他说正是由于肚子里安有一个核心部件叫陀螺仪发挥定向作用。我想,每个人心中的秤就是人生的陀螺仪,缺了它就会迷失方向,迷失的人多了,彼此难免就磕头碰尾的,天下必然大乱。”
   ……
   这就是一位制秤老师傅对秤的认识。让自恃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的我既钦佩又汗颜。回家后我把这事告诉我的叔公,叔公问我是不是又高又瘦的那位,我说正是。他说那位师傅是他同窗,中学时代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当年碍于家庭背影的关系上不了大学,留在学校当过民办教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连民办教员也当不成,只好回家制秤去,可惜那一肚子的锦绣文章全糟蹋掉了。
   我彻底改写了对他的看法。
   此后,意气风发的我背上行囊去遥远的地方求学,学识得到增长,也经历了许多事。
   十多年来,我的记忆行囊里始终揣着秤坊师傅那一席话,它一直引发我作深刻的思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处世。
   已记不清这辈子听了多少课,有大学者的、有教授的、也有高官的,我却认为那位市井小民关于心秤的论述最难忘,且时不时被现实所佐证。
   戴云山依然戴着白云,木兰溪依然绿水长流。
   溪旁那家老秤坊一直存在在那条老街之上。传统的秤已逐渐被现代的电子秤所替代,去年我回了趟老家,特地去寻访那家老秤坊,发现老秤坊已不再制秤了,及时转型为销售电子衡器的商店,名称仍然沿用“衡平衡器店”的字号。老师傅和小师傅分别成为老老人和老人了,他们还是大小掌柜的,看得出他们依然珍重“衡平”两字。
   这,就是家乡那老秤坊的故事。

共 41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戴云山木兰溪为背景,围绕制秤业老字号“衡平制秤老铺”展开叙述和议论。以作者与店老板老师傅和小师傅的交往过程为线索,通过交往中对老师傅和小师傅的感情发展、对制秤工艺的了解与热爱,从物理学杠杆原理的角度,指出秤的工作原理,即“选取悬点,挂点和砣的压制点之间的关系,衡量出物件的重量”。再通过大、小师傅讲述老祖宗关于歪脖子医治的传奇故事,借老师傅之口,引申到秤的象征意义,即“公平和自律”,说明人人心中要有一杆心秤,做到取舍有度,方能知足常乐,强调了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以对毛泽东的克已奉公行为的赞扬,上升到对当权者的政治期许。最后,以“衡平制秤老铺”由传统制秤转型为销售电子衡器文章结尾,进一步深化主题,阐明了人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节奏合拍,但要恪守公正、衡平的思想主题。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叙述条理清晰;结构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情感先抑后扬,步步递进。最大的亮点,是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以作品中人物议论的形式,揭示主题:从秤的本体延伸到象征意义,阐明了做人做事要恪守道德约束的重要性。不错的文章,欣赏并推荐阅读。【责任编辑:重庆霜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81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4-08-09 15:02:17
  问好梦奇!人人心中一杆称,社会太平无欺诈。巧妙的手法,深刻的主题,欣赏了。
重庆霜儿
回复1 楼        文友:梦奇        2014-08-09 15:04:17
  谢谢!
2 楼        文友:连中        2014-08-09 18:03:40
  叙述散文写的很有味,喜欢。
闲暇时借笔消遣心情。
回复2 楼        文友:梦奇        2014-08-09 20:29:41
  谢谢!
3 楼        文友:鬼无影        2014-08-09 18:32:08
  欣赏,梦奇朋友流畅的文笔,祝你在江南有更大的收获!
回复3 楼        文友:梦奇        2014-08-09 20:30:43
  谢谢
4 楼        文友:宿昔难梳        2014-08-10 08:53:46
  天地之间有个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问好梦奇朋友!
回复4 楼        文友:梦奇        2014-08-10 10:38:22
  谢谢!
5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08-11 12:45:56
  小说写得很棒哦。感谢梦奇朋友赐稿江南,有你的参与,江南将会更精彩。
热爱文学和音乐
回复5 楼        文友:梦奇        2014-08-11 15:08:50
  你过奖了,我努力之!
6 楼        文友:撒卡        2014-08-11 19:52:48
  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其实,我中华文化本不缺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什么是均,如何衡量,我记得抗战期间,有个美国记者,在中国多年,他说到一件事情,他看到一个掌柜,包了一包东西,让伙计送给另一个掌柜,伙计看也没看,拿了就走,老外十分不解,说如果双方发生了欺骗怎么办,掌柜说,我不会骗他,他也不会骗我,这是我们的规矩,约定俗成的规矩。而现在,社会上充斥着社会本就不公平,这样的论调,独立宣言中说,有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人人生来平等。没有法律这杆秤来制约,没有心秤来自省,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
回复6 楼        文友:梦奇        2014-08-12 06:24:52
  最长的评语,心领了,期待你的大作!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