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理直气壮地吐痰

编辑推荐 【梧桐随笔】理直气壮地吐痰


作者:金陵叟 秀才,1960.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2发表时间:2014-08-10 11:32:33

吐痰在传统文化里是一件很高雅、很有内涵的玩意。好多年前听单田芳老师说《三国演义》,有一个细节到现在还很清晰。刘玄德去卧龙岗三顾茅庐,途中遇到一位峨冠博带,双手倒背的高人,只听见那人“啊-----唾”高声的吐痰,其中“啊”字拉得很长,一个“唾”字干净利索,如珍珠落地。单老师用简单的两个响声字,就把那人气宇轩昂的形象描绘的维妙维肖。当时刘皇叔就以为那人是卧龙先生,于是下马纳头就拜,可惜那人只是卧龙先生的学生。学生尚且如此,那老师自然更是仙风道骨了,更雅,更高了。三国以后不久的晋朝,更有一位把吐痰当成艺术的名士,他便是前秦大帝苻坚的家门弟兄苻朗。当他有痰欲时,便令随身的小厮张开嘴,他把痰吐到随从的嘴里,再令那小厮吐到痰盂或屋外。虽然苻朗把自己镇守的地盘弄丢了,但吐痰的艺术和名士风度一点也没丢。吐痰不仅是风度是艺术,有时还是武器。常见于古籍的“唾骂”“唾弃”“啐人一脸”等,就是把痰吐到别人脸上的意思,这是比把别人门牙打落还更有效果的打击别人的方法。而深有修养的君子,对别人吐到脸上的痰,既不愤怒,也不用手拭去,而是等到它自然蒸发,这就叫“唾面自干”,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吐痰本来是如同打喷嚏、放屁一样的小事情,经过文人雅士、士大夫之流的精致处理,简直是国粹了。
   可惜魏晋时,日本、欧美等地还是蛮夷之地,因此此国粹无法发扬光大,一直忍耐了1000多年,到了晚清,李鸿章李中堂才在国际舞台上一展吐痰的风采。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首相特邀李鸿章去讨论善后事宜,签订了那举世闻名的《马关条约》。据说在此之前清廷派的是别人,但伊藤博文首相很欣赏李大人的才识和风度,指明要他去,称李先生“最具有国际影响力”,谈判非他莫属。这也才成就了一段理直气壮吐痰的外交佳话。坐在榻榻米上讨价还价,李大人忽然清了清嗓子,对着地上就是一口痰,清脆有力。旁边的日本服务生赶紧将地毯撤下,换了一个新的。李先生先是不解,继而恼火,认为这是日本人在羞辱他,于是对着新换的地毯再来一口浓痰,那服务生赶忙又换了一块。这次,李全权大使真的愤怒了,又是一口。就这样你来我往,一连换了十几条地毯。不知道是李大使的痰用完了,还是日本人的地毯准备不足,最后终于罢休了。
   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真是扬眉吐气!这才是大国外交家的风范。李大人吐痰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就在这次签订的条约中,大清政府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现在李大人轻而易举的用十几口痰,就浪费了日本人十几张地毯,也算是挽回了一点损失。他吐的真是爱国痰。
   说到甲午战争割地赔款谈判非李鸿章莫属,好多学者以为伊藤博文看中的是他的才识、威望及在清廷的权柄,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这是日本人的小聪明,或者叫小人之心。甲午战争中的清朝部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现在你的军队全军覆没,让你这个缔造者来签订城下之盟,不是更有讽刺意味吗?可惜日本人的小伎俩让李大人的十几口痰给化解了。
   甲午之战为什么失败呢?好多近代史研究者以为是李鸿章拍慈禧老佛爷的马屁,把建海军的银子用来修颐和园,为她过60岁生日铺张了。其实这是皮毛,不是深层次原因,即使过生日的钱全部用在海军建设上,还是一样输。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向本部汇报的一个小细节,很值得人深思,或许它是解开失败谜底的钥匙。从天津卫开往威海卫的北洋舰队的战舰上,士兵们在炮架上晾晒大裤衩。这个间谍由此判断,这样的军队,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没用的。它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士兵素质低下、纪律散漫之类的问题,更是小农文明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大道理。这才是甲午战争乃至清末对外好多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就思想根源而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失败。
   一边固守着农耕文化,一边用现代科技来装潢自己的门面,这是晚清及后来许多政治家们的悲剧所在,殊不知,这二者是无法匹配的。吐痰文化的辉煌和没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吐痰以前或许是一种时髦,但它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在今天已成为一种陋习。现代医学证明,吐痰能导致多种疾病的传播,同时,就审美角度而言,如今谁还会以吐痰为美呢?谁还愿意在吐痰的姿势、声音的高低等方面精益求精呢?好在现在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痰盂,以及痰盂上“请不要随地吐痰”的提示。它说明不随地吐痰已经被大多数认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还有人有随地吐痰的旧习惯。一种文化的更新改变,是漫长又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则报道,说在法国某小区,只要中国人进驻,那里的卫生状况就会恶化,如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等,于是别人就纷纷迁出。看来,我们融入现代文明真需要很长的时间。
   现在再回头看看李鸿章理直气壮吐痰一事,虽然觉得解气,但不免有几分落寞、无奈和挣扎。吐痰如此,别的文化元素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惑呢?
   2012-4-3
  

共 1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写了吐痰的古今。中国的古代认为吐痰在传统文化里很高雅,很有内涵。并举例刘玄德三顾茅庐,苻朗等。吐痰也可以当做武器,比如李鸿章到日本谈判,浪费了日本十几条地毯,听着都解气。现在认为吐痰是一种陋习,要彻底改掉这种陋习还需要很长时间,因为,“一种文化的更新改变,是漫长又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融入现代文明真需要很长时间”。欣赏! 感谢赐稿 推荐品读 【编辑: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凌        2014-08-10 11:36:30
  这篇杂文写了吐痰的古今。作者从三方面阐述。一,吐痰在传统文化里很高雅,很有内涵。二,吐谈也可以当做武器。三,现代人认为吐痰是一种陋习,必须改正。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更新改变,是漫长又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说得非常有道理。
2 楼        文友:空悟        2014-08-10 15:04:19
  农村和城市同样有一比!现在在慢慢缩小差距。向理性发展是必然的!欣赏先生的文章,谢谢!
人生在于悟,活到老,悟到老
3 楼        文友:丹枫醉晚        2014-08-10 23:05:54
  欣赏富有批判性的文字,问候,遥祝愉快。
4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4-08-11 13:56:26
  五味杂陈,欣赏!
云烟深处懒读书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