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梁五屯轶事(情感小说)

精品 【家园】梁五屯轶事(情感小说)


作者:伊蕊 秀才,2516.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71发表时间:2014-08-11 10:52:33


   曾经走过的乡间小路,已经不以人们的意愿化为永久的记忆,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村寨庭院脱离了农家牲畜的酸腥味。城市在蔓延、在扩展,渐渐地包围着农村,以往绿油油的麦苗、油菜苗等农作物的土地,被分割成大小各异的方块,在人们的视线里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建楼、搭桥、修路。乡村的庄户人家都编进城市新规划的宏伟蓝图里。古朴的乡村在缩小,城市化的乡村在崛起,庄户人自古以来,以土地为命根子的生活方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发生着彻底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生土长靠土地吃饭的人们,将永远脱离土地,远离春耕秋收的传统生活方式。面对环境的改变,而人们多少年遗传下来的思想观念和习俗,或许还要靠更长的时间来一点一点地冲刷和化解。
   ——题记
   一、
   夕阳斜靠在屋檐下,余辉泛着红晕,直射东西贯穿的梁五屯中央大道。村东头飘来刘大军沙哑的歌声:红彤彤地果子甜脆脆地梨,我不爱晴妹我爱谁?......
   随着刘大军乐悠悠的憨腔小调儿,几乎已经成为梁五屯每天定时敲打的钟点,伴着屋顶袅袅的炊烟,轻轻地飘散在晚霞中。梁五屯这个临近城边的乡村在晚饭飘香的时刻渐渐地安静下来。
   刘大军还没进门,妻子晴妹就迎到门口,笑嘻嘻地说:老远就听到你这个破锣嗓子从东到西地乱吆喝啥哩,要是咱家住得再远一点,看你还有力气吼?刘大军咧着大嘴走到晴妹身边,一巴掌拍在晴妹的肩膀头上,又回手想拍晴妹肥墩墩的屁股时,晴妹早有准备地躲闪开了,大军咧开嘴露出一口烟灰色的黑牙,呵呵地笑着说:不管咱家住在哪里,只要我一只脚踏上村口的路,我就要唱我的晴妹子,哈哈......我又没招惹别人,看他谁家的还不服气?晴妹水汪汪的一双笑眼看着大军说:都老了老了还这么顽皮冒傻气,让别人笑你是瓜娃。嘿嘿,我有劲唱我的晴妹儿,让别人羡慕去吧!大军亮出一副得意的笑容,满不在乎地大声调侃着。晴妹习惯了大军的随意和不着调儿,乐滋滋地接过大军手里带干粮的布袋,随口说:快去洗洗你这张土脸,该吃饭咧。
   刘大军祖祖辈辈居住的梁五屯,是七个大队之一的约有七、八十户的第三小队。位于秦南市西北面,东通华阴,西贯临潼,南邻绿色的旱塬高坡,北依渭河沙岸,是这座城市西半部和经济开发区的交汇处。古老的村落里,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这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温回升快,秋季多霖雨。秦南市近十多年来以城西部开阔的土地作为开发的主要目标,高速扩建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像涨潮的洪水将连片的村庄紧紧地包围在城市的汪洋大海之中。秦南市的规划建设已经把这昔日荒凉的乡村建设得繁花似锦,打造成一个风韵优美的现代化绿色空间。
   梁五屯依水相伴,隔岸相望宽阔平坦的渭北平原,渭河水横贯秦南市东西走向,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这里的人们与渭河水相依相伴,多年来渭河水平静温柔,郁郁葱葱的良田给两岸边勤劳的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沿岸人们兴建起了鱼塘,莲花塘,城市里的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三五成帮结伴地来到鱼塘休闲垂钓,莲花塘更是赏莲游玩的最佳绿色公园,秋季这里便是鱼肥藕香的秀水江南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迅猛发展,村前村后高楼叠起,高速路、高架桥贯穿东西南北。现代化的建设占据了大量的基础良田。梁五屯和周边的村庄大片的耕地一块一块地被吞没,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手中的土地赔偿金。人们也随着改革的大潮涌进了城市,开始了吃商品粮和打工的生计。
   刘大军是家里的长子,学得一手泥瓦匠好功夫,每天都在市区的施工队里找些土建、装修等活计,赚下一笔养家糊口的钱,还要留几个零用钱贴补给老妈。自己家里有心爱的晴妹和一双儿女,在外做活赚到的钱也仅够一家大小的基本生活开销。
   村子里大部分耕地被征用,村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转移到了城市,这个令人渴望又羡慕的世界。闲不住的老少爷们都涌进城市里打工,有的运气好了还有固定的收入。年轻人也有迁居外地发展的,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守家的老人和孩子们,村子里不时也有在外打工不景气又打道回府的人。闲暇里三五成堆地蹴在一起,手里端着老碗吸溜着哨子面,乐滋滋地东聊西吹,海阔天空地谝闲话。
  
   二、
   刘大军家有老母亲七十有五。不幸的是老父亲不到五十就患病归西了,难为老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儿子。因为在刘大军上面有过两个孩子,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所以刘老汉走时大军还没成家,老母亲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担,过了两年,好歹把大儿子的婚事办了。下面还有两个兄弟,刘二胜和刘三利。两个小兄弟早早离开了校门,在社会上闯荡,各自顾着自己的一张嘴,在外面混事难得回家里待几天。在农村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谁家生儿了都会喜笑颜开地摆酒设宴,炫耀一番。而刘老太一辈子就喜欢女孩,盼一个又一个,连生三个葫芦头,不见一个女孩的面,刘老太见谁家抱着女子娃就会唠叨一句: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呦,有女儿不愁过寒冬呦......
   刘老太一直一个人独自住在偏偏顶的老屋里。这老屋延续着陕西关中一带“房子半边盖”的特色,而在梁五屯这个约300多号人头的村庄里,这样的老屋几乎很少能见到了。乡亲们各有各的致富门道,经济收入也不同程度大大提高,家家户户把原有的老土宅子推倒,沟壑填平,盖起了新型的四方青砖大瓦房,具有新潮特色的时尚住宅,东西贯通的中央大道两旁,一栋栋装饰一新的民宅院落“春满家园”“四季如春”“万事如意”“合家欢乐”等等的门幅,把小村落装点得格外清新靓丽,更显出陕西地方特色的朴实与端庄。村庄向高处发展,城市向外部扩展延伸。近几年村里的乡亲们为了以后土地征收和住房面积的扩大,又开始兴建起了小楼,小楼越盖越高,你家盖两层楼,我家盖三层楼,一家紧挨着一家,楼高了,院子里一点阳光都钻不进去,可谓庭院深深。
   而刘老太依然在四面土墙的老屋里居住,院墙已经风吹日晒的只剩下半截高,只有那破旧腐朽的木门还颤颤微微地斜立着。都说“养儿防老”,刘老太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子抚养大,到了晚年却时常孤身一人。老大顾着自己的小家,老二和老三虽然都没有成家,却没有一个能在身边陪伴她的。刘老太有上顿没下顿地过着孤独的日子,只有大军抽空来看望老母亲,还捎些油盐酱醋的。孤独的刘老太虽然生活艰苦,但并没放在心上,恓惶了一辈子什么苦都能奈何,最让她揪心的还是两个未成家的儿子,眼瞅着四十大几的人了,还是两个单身汉,也不知在外面混的啥世事,十天半月的见个人影,谁也不管老妈的吃穿和日用。刘老太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腰已经驼得几乎弯成九十度,整个人就靠拄着拐杖支撑行走。若是大军几天不来,家里就会断粮缺盐的,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呀!刘老太看着大儿子日子过得还算舒心,在心里也安慰了许多。刘老太一个人能忍就忍,从不给大儿子添麻烦,生怕搅和了大儿子安稳的小日子。
   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有自己的舒心日子,乡亲们对刘家的三兄弟都非常了解,在老人们的眼里看着仨兄弟长大的,什么样的德行都一目了然,劝说的话也没少说,时间久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有时刘老太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向邻居穆家去“借”点酱醋盐之类的。邻居穆家婶子是一位开通的人,五十冒头的年纪,微胖的身子硬朗朗的,别看嗓门粗,但心特别细,每听到大军妈妈在门外喊她的时候,穆婶子就会迎出来,搀扶着猫着腰手里端着老碗的刘大妈,从不多说什么,赶紧把家里备有的食材给老人家倒在碗里,有时一碗热腾腾饭端给老人家,还把老人家搀扶着送回去。刘老太不好意思地说:他穆婶子,我是没法子才来敲你的门,我那两个小冤家就是不争气呦。穆婶子笑着说:您老为他们操了一辈子的心,想开点吧,儿孙自有儿孙福,您都这把年纪了,先把自己照顾好了,有您在,他们就有个家啊!穆婶子也没少劝说二胜和三利两兄弟,也托人给兄弟两个介绍过女孩子,只是天意不随人意,月下老的红线就是牵不到这两个兄弟的手里,年复一年的,穆婶子对兄弟两个人婚事也只有摇头和叹息了。刘老太自知自己家的困境,每次都是趁在穆婶子的老公没有回来之前去“借”东西,就是怕遇见穆婶子的老公而抹不开这张老脸。
  
   三、
   小农耕种土地的日子已经越来越淡薄了。靠天吃饭的庄户人,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农户们一改传统的春耕秋收,大把大把的时间,也开始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创建第二产业,村里动手早的农户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培育香菇、大棚蔬菜、种植水果等,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慢慢地更新换代,也已经不足为奇了。
   穆婶子一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的,着实让大军的母亲羡慕不已。穆婶子家有一女一儿,女儿穆婕嫁给了邻村的张建科。张建科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南方的一家独资企业搞设计,穆婕跟随丈夫去了很远的沿海城市安家落户了,探亲回家的时间有限,穆婶子老两口身边有儿子和儿媳陪伴。穆婶子的丈夫穆宝柱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庄户汉子,虽说一家人守护着一亩三分地,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形势带动下,也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投身改革的行列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自己创办特色的经济实体,在投资创业和努力经营下,获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穆宝柱从学校毕业后就入伍去了大东北,学了一手的机械维修技能,在部队锻炼了七年,1979年退伍返乡回了家。当时分配他的工作单位工资一个月不足50元,他觉得还是回到家里自由,于是放弃了地方政府分配给他的工作,安心回家务农。正值年轻力壮的穆宝柱也到了男大当婚的年纪,父母亲张罗着给他介绍亲事,操办婚事。穆宝柱在家里排行老二,兄弟三人都与父母亲在一起过,维持着老传统下的大家族生活,但在收入上兄弟三人各有不同,父母亲也无法一碗水端平,三个儿子都成了家,人多嘴杂家庭矛盾渐渐显山露水了,一家人商量后,还是分家为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当时穆宝柱已经有两个孩子,女儿四岁,儿子两岁。家里锅碗瓢盆不够分的,只给穆宝柱分了一个洗脸盆,一个铁锅,两床铺盖卷,连一个碗都没分上。穆宝柱和妻子张红莲只好提着一个铁锅和一个脸盆,带着一双儿女单个起灶了。为了老婆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穆宝柱下决心自己要干点实事。
   穆宝柱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1米78的个头,黑瘦的脸上时常让人琢磨不透他在想什么,人们从他的行动上看到他的勇气和魄力。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有人在村里建养鸡场,有了一定的收入,穆宝柱也筹建起了一个比村子里所有人都大的养种鸡场,他养的种鸡靠鸡蛋来繁殖生产,种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更高一筹,经济价值也高于普通市场价格。四年的拼搏,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穆宝柱没有坚持这红火的种鸡生意,将鸡场全部处理变卖,得到了丰厚的收入后,在村里盖起了自己两排红砖碧瓦的小平房,穆宝柱有了自己的房子,买了手扶拖拉机,生活逐年在变化,夫妻俩越干越起劲。
   九十年代初,两口子坐在家里闲不住,又把自留地整理规划,建起了养殖香菇的温室大棚,只干了两年,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收入。折腾到第三年,穆宝柱发现香菇大棚里的气味不太好,对他的呼吸道有严重的干扰,他感觉香菇大棚不适合他的经营,便果断地把香菇大棚又拆除,净落下八万元的稳定收入,又转回头开始他的农耕老传统。他包了靠近渭河岸边的十五亩沙滩地,起早贪黑地在地里摸爬滚打。两口子配合默契,眼看着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在一场大暴雨的突袭之后,被洪水淹没了,把几年挣得的收入都泡进了滚滚的渭河水。穆宝柱和妻子苦闷了一阵子,没有向天灾人祸低头,又开始了自己再创业的劲头,在村子里开设了第一家小超市,凭借着开朗的性格和包容的心态,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穆婶子两口子都是开朗的性格,从不和村里的乡党们计较,所以村里的乡亲们都喜欢在穆婶子家小超市里买东西。这三年五载的生意,七青八黄农耕,穆宝柱两口子把小家营造得富裕温暖,和合美美。
   回想起当年的惨淡日子,穆宝柱时常是苦笑着、述说着、感叹着,与如今的生活相比,穆宝柱最大的感慨就是: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苦和累都硬挺过来了,那份凄苦的日子时常在脑海里回荡着,而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容他回忆过去的时光了,因为儿女们都长大了,早已融进现代化的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没有谁愿意听穆宝柱讲过去的创业苦水经历。

共 22152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罢这篇两万多字的小说作品,心情是沉重的。作者明在挖掘轶事,实际意在挖掘社会历史进程中那些让人刻心铭骨无法忘却的人性本质;明在写百姓生活,意在挖掘那些隐藏在社会底层、曾经被社会遗忘的角角落落的凡人俗事,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言“乡村在缩小,城市化的乡村在崛起,庄户人自古以来以土地为命根子的生活方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发生着彻底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生土长靠土地吃饭的人们将永远地脱离土地,远离春耕秋收的传统生活方式。面对环境的改变,而人们多年来遗传下来的思想观念和习俗或许还要靠更长的时间来一点一点地冲刷和化解。”作者这样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自觉,成就着一段社会发展的印记,可谓意味深长,情怀可鉴。如果说文化人、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担当,小说《梁五屯轶事》无疑证实和见证了作者的社会情怀和文化自觉。欣赏精彩,推荐加精!【编辑:关中赤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15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4-08-11 10:54:00
  创作辛苦,欣赏问好,快乐笔健!
一个文学修炼者。
2 楼        文友:伊蕊        2014-08-11 14:10:01
  感谢总编关中老师悉心编辑!伊蕊敬茶致谢!小说写得我一样心情沉重,但还是坚持写完了,有许多不妥之处,还请总编老师多多指点和建议,支持和帮助!也感谢老师的推荐!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3 楼        文友:伊蕊        2014-08-15 08:06:42
  江山文学网给与的支持和厚爱深深地鼓舞着我。伊蕊致谢!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4 楼        文友:弓长玉        2014-08-16 01:04:34
  广阔的背景铺陈,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的人物塑造,真实的人性展现……总觉得这篇轶事还未完待续,不知是错觉还是期待。问好伊蕊姐姐,创作辛苦,顺祝夏安!
资质愚钝,天性呆萌,四十载风尘过眼云烟,天地间万象聚于一念。且过且修且慈悲!
回复4 楼        文友:伊蕊        2014-08-16 08:32:23
  妹妹的感觉没错,我们又一次地心有灵犀的感觉,不约而同了。我是把一个跨越时间的背景筛选出一些情结拧到一起的,其实心里还有很多的意思想表达出来,保留了一些。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速,或许我们的脚步永远都是滞后的,我把一些变与不变片段保留在纸上,做一个记号,将来我有了能力,我会继续努力的加以完善。生活给予我们最美好和无限量的启迪。秋韵当时,问好妹妹!
5 楼        文友:冬絮        2014-08-22 15:58:42
  欣赏佳作,精彩无限。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回复5 楼        文友:伊蕊        2014-08-23 13:43:51
  谢谢冬絮老师点阅支持和关注!伊蕊问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