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黄河恋歌

编辑推荐 古黄河恋歌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45发表时间:2014-08-15 09:18:34

古黄河恋歌
  
   你在河边长我在河边生
   那你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黄河人
   同是黄皮肤同是黑眼睛
   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黄河是咱的根
   从小就听爷爷讲禹王……
   ——题记《黄河古谣》
  
   序曲
   黄河,我为你歌唱---
   若干世纪前,娲皇从黄土高原上醒来,由西边天(“中州名镇”河南邵原西北角山名)向东走去,盥洗于黄河岸沿。女娲若有所思,即依照水中自己的影子,用黄土抟起了生命,她给这个小生灵起了个名字叫:“人”。
   人,诞生在黄河边,黄河哺养了华夏人。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产床。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千歌万曲也抒写不尽对黄河母亲的深切感怀和无限眷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此黄河即彼黄河,今黄河即古黄河,即改道前的黄河即黄河故道。
   第一章忧患与不屈
   《尚书·禹贡》中所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河道,黄河专称“河”。黄河在河南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最早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水面落差大,湍流急,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三国到五代时期,平均10年一次,故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说。据史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每当这些灾难来临,“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展转奔徙,民不聊生。每一次灾难,都不失为祖国母亲饱经忧患写满伤痛的纪念碑。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沂、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改道情况则不甚频仍。
   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近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今开封)黄河古道商丘段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潘季驯治河,采用“束水攻沙以水治水”方略,动用了五万民工历时16年,修筑了南北两条大堤,尽断旁出诸道,把金元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流固定下来成为下游唯一的河道。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黄河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至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内,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其间黄河水患乃一大患。华夏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治理黄河,兴利除弊,功劳卓著。《诗经》中早有“滮池(今陕西省咸阳西南)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治邺,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汉朝修建六辅渠和白渠,从而开辟出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地区的“塞上江南”;北宋王安石机械浚河、引黄;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清代设河道总督;近代有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特别是现当代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设立暨上一个世纪末黄河小浪底工程告竣再谱黄河治理新的篇章。
   正是黄河频繁改道泛滥成灾的特点,造就了古老中华“居安思危、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华夏文明也正是从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伟大智慧和艰苦奋斗中肇始的,黄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引导华夏文明走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黄河故道俨然一位在无尽苦难和磨砺中凛然崛起的巨人。
  
   第二章壮怀和英风
   伟大黄河从来都是与她的神话、传奇和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维系在一起的---
   4000多年前,大禹疏通黄河青石峡段,挖出了一个古鼎,受其铭文启发,遂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
   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黄河濮阳段祭天,发现一只巨型白龟,背负人尸顺河东去。
   74年前,蒋介石炸开黄河郑州花园口大坝,破堤时有三只蛟龙浮出水面。
   61年前,黄河三门峡段发现几百米深的地壳裂缝,下面用铁链吊起了一个铜鼎。
   45年前,黄河安阳段发现一座数万只大龟壳堆积成的神秘古城......
   伏羲氏的女儿洛妃为河伯所掳,被押入水府深宫,后羿将其解救。河伯去天帝处告状,羿射杀天帝九子。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王者。今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登临阁上,可远眺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禹王台;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花木兰代父从军,“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东临碣石,“魏武挥鞭。”
   岳武穆“精忠贯日,大孝昭天”,英雄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李自成农民大起义,自陕西米脂兵临黄河。时值初冬,河水尚未结冰,水面上却出现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板船相缉,一马平川,正待大军渡河。此为岸边百姓赤诚搭建。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策马上桥,挥师东去,一举推翻大明朝。
   黄河在徐州与京杭大运河交汇,被誉为“大河前横”、“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市区东南鸡嘴坝处河心有一小岛,名曰“显红岛”。此名援于“苏姑红妆现于黄水”的故事而来。民间传说:苏东坡的女儿苏姑(一说苏小妹)帮助父亲抗御洪水,有一天夜间她听到鸟的叫声:“苏姑,苏姑,河伯将过,红妆现身,全城免祸!”凌晨,苏姑身着红装,立于城头,观河伯乘滔滔黄水而来,便舍身跳入水中,嫁给河伯,黄水迅即平复。时徐州府衙门西北角建有苏姑墓,后文化大革命中圯毁。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途经黄河;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即《新唐书》载唐军队“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为探寻河源,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作实地勘察,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考察写成《河源志》一书;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河源,后绘有《河源图》、《河源记》并《皇舆全览图》。仅此黄河探源一端,足见我们的先人暴霜露、斩荆棘,竹杖芒鞋、洞幽抉微的文化执著!至于其它诸多文化发见乃至文明古国之何以灿烂辉煌,岂不是完全可以理解以至令人不胜孺慕、肃然起敬了么?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楚汉相争,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大起义,三国演义,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英雄史诗。迨至现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狼牙山五壮士,乃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百团大战、淮海古战场……
   波黠云诡,袅娜历史风烟,让你分辨不出甚是故事,甚是神话,甚是传奇。
   黄河,以她的英烈与神奇写进中华民族的史册中。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华夏儿女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业绩,伟大黄河尽显阳刚之慨、英雄之气。古老黄河,民风刚健淳朴,性格粗旷、豪迈、强悍,黄河的风格渗透在黄河故道人的骨髓间、血液里。
  
   第三章蕴藉并大一统
   黄河,拥有无限丰赡的文化文明底蕴。
   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chu),即“孔雀河”的意思。
   美丽而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中心,开启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祖国民族的起源,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中华民族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其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含咸阳,古称长安、西京),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1100多年,史称“八水帝王都”;洛阳,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东京),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历史上曾有7—10个王朝建都于此,史曰“七朝都会”,又称“十朝古都”,历时200多年。商丘,燧人氏在这里发明钻木取火,相传此处还是孔子的祖籍地,庄子、墨子的故里。老子故乡鹿邑。黄河流域人文气息十分浓郁,文化氤氲。佛歌梵音,文宗武圣,云集于此。诸多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去留辗转络绎不绝,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文献佳作。

共 71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篇文字资料详实,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地介绍了黄河及黄河古道的变迁,起到了普及黄河乃至一段中国历史知识的作用。其间穿插了许多民间传说、成语故事及风景名胜介绍,读来也不嫌枯燥。【编辑:聆听花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816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聆听花香        2014-08-15 09:28:02
  其实黄河也是记录中华民族苦难和振兴的象征,是荣誉与耻辱的象征,它更像是一部中国繁荣与屈辱的历史,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保护环境,还母亲河健康的身姿。
聆听花香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4-08-21 09:46:14
  谢谢先生的编辑、推荐语点评,老师辛苦了!
   编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