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梦里老家(散文)

精品 【江南】梦里老家(散文)


作者:秋绪 童生,90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8发表时间:2014-08-17 21:21:32

老家在别人的眼中,并不像她的名字一样是那般地富有诗意,虽然她也地处江南,却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具有江南水乡一样的诗意与妩媚。然而,她却硬生生地得了个富有江南水乡诗意般的村名——茫湖。
   地图上是找不到老家的,这是个很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她像许多其他的江南村庄一样,就那么长年静卧在赣中的特有红土壤丘岭地带上,点缀在绵延的田野里。以老家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看,似乎与水不是那么亲近,她遥遥地隔着赣江,离赣江最近的距离少说也有那么近20来公里,若要硬说她与水有些牵绊的话,恐怕也只能是村庄的背后有一条碧静的小江在把她长年的紧紧拥抱,有那么一点画中江南的乡村况味吧。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就生活在老家,18岁后为谋生而离开了她。虽然村庄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20几户的人家,不到140多口的人丁,可这地方仍留给我一种温馨之气,一种亲切之感。有道是“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老家在我的心中自然是美的。而这种美,不管我身处何地,人在何方,依然记忆犹新,心中一样能感受到她那土地和庄稼里散发出的特有清甜气息,那种再熟悉不过的温情。
   老家的历史不是很长,据村庄的老人们讲,村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形成的。是由2户闹饥荒的人家举迁后而来到了这里,便才有了现在的2房之系的家族格局。很久是在一个什么时期?好像没有人知道。本来村庄的来由是有文字记载的,但由于记载来历的文字在文革期间被“破四旧”,就让她永远地成为了一个迷。有人说那是自己的太太祖时期,有人则说是自己的太祖时期,争论的描述里大概应是距今约250年左右吧。在老辈人的述说里,好象从前的村落地址的确是选建在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沙州之上。当时的这地方是个富庶之地,四周有广阔的荒野,足以开荒种地。故尔,先祖们决定定居此地,村落就此形成,人丁就此繁衍生息,村庄也因依湖而居并得此“茫湖”的之名。
   岁月的流转中,烟火的生息里,老家繁衍生息到我这代人,童年时的我就已见不到什么所谓的“湖”了。我只隐隐约约的记得村庄后还有条由二条小江而汇成的一条近20米宽的碧绿的大江,它就那么常年悠然地围绕着村庄向东悠然而去。那江在不同的季节里总会变幻出不同的景致和韵味,引诱得我们这些村娃们去戏水或“放钓”或网鱼,而那些浇灌田地里的清澈之水也是从它那里来的。
   记忆里的江是个水产物藏极为丰富的天然乐园,是大自然赋予村庄的礼物。江中温躲藏有丰富的水草,那是农家人养猪不可多得的辅助饲料之源。而江中种类众多的贝类和鱼类,则成了村民们日常餐桌上享用不尽的美味。沿江延绵的宽长带形沙州,它上面覆盖有绿油油的草地,这里便成了我们这些村娃常去放牛的草场。我至今还记得在沙州上生长有一种像马鞭一样的甜草,它那根茎的独特甜味至今还是让我回味不尽。
   村庄的布局是那种南北走向,以三排为序,呈带状的建制。村的后方区域紧靠江处,是一片宽约800米近二公里多长的繁茂“长山”带,这片绿带似的护村“森林”给了生活在这村庄的人有了足够的烟火生息资源。童年时,这“森林”之地是我们这些村娃心中最为神秘的地方。那时,我常会被大伯大叔们叫着去到那里看他们打猎,而每一次也总能见到他们收获一些山鸡野兔或是其它不知名的动物回家,然后就是尽享这些动物的美味了。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神秘的“森林”也越来越小了,慢慢地成了我们这些小孩砍柴、挖野菜和捉鸟的好去处。虽然那时的乡村生活很清贫,可我觉得人们都很满足,享受着一种与自然相谐的和谐之美。
   老家在当地以盛产草鞋和豆腐而出名。在这个户数和人口不多的农家小村里,家家户户都操弄着打草鞋和作豆腐的事以补贴家济。在那种人民公社集体制经济时期,你可别小看了这“打草鞋”和“作豆腐”生计,它可是难得的“资本主义尾巴”,一种手工艺的风景。我家那时只经营着打草鞋这行当。打草鞋的主力军是祖母和母亲。每当赶集,祖母会将打好的草鞋拿到当地集市,换回家里最为需缺的少量盐和食油,还有就是我们这些小孩最希望吃到的肉香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下,这样的“副业”手艺可是大大地缓解和改善了整个村庄人的生活窘境,也增添了一道乡村最美的原生态风情。
   记忆里,祖母打草鞋的手艺是村庄最好的,那些常进山去伐木和“练山”的人,总是来了一拔又一拔的来村里找她订购草鞋。而这样的盛况就发生在我上小学时。我现在还依稀的记得,大我二岁的姐姐同我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帮家里把那些打草鞋的稻草梳理和锤打好,有时甚至还要在晚上借着灰暗的煤油灯光赶着这些活儿,做着做着,我自己就不知怎么困着了。虽然这一切虽是那么地久远,可那稻草的清香还是那么地清甜而玩味,成了我心里一种抹不去的印记。
   老家是个青砖白瓦式的微式建筑村落,它那弯弯曲曲的青石巷道让人总有种深深幽长之感。我印象最深的算是宗祠里那些张牙舞爪,虎虎生威的菩萨神像和那金壁辉煌令人仰敬的“进士第”了。当然,村庄四周那些随处可见的繁茂硕大的古枫、古樟,也总是高高无比的矗立在我的记忆里。而这一切的厚重,仿佛都在述说着一个远古的传说,因为它们见证了村庄的一路走来,记载了这个村庄里的人文风情和历史。然而,现在的老家,这些的曾经美好印记,都在我的视野里模糊和淡去了。宗祠里那些菩萨神像荡然无存;村庄后的那条温情的清澈小江,儿时里的快乐畅游之地,如今却在痛苦而无力的呻吟,它的身躯已被挤占得所剩无几,那岁月的风华也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和模糊不清;后山(长山)那些曾经繁华茂密的护村林,以及小江岸边的那些绿色的沙州草地,现今都已沦为了旱地;年轮里那些默默守望着霜风寒雪的无数古树,也唯见村庄古井旁剩下的那四个孤独无望的守卫者了;而“进士第”的沧桑伴随着岁月的痕迹,却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里消亡了。
   老家总有种醉人的味道,这就是人情的味道。这种人情留给人一种淳朴、厚道的亲切感,给人一种温情。那邻里关系总呈现出一种和和睦睦的氛围,互帮互助的善意。这种纯朴的乡风,善良的人性,述说的是那种以土地为生的乡村人特有的勤劳与憨厚和好客的爽气。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始终秉承着祖先的传统和美德,像牛一样吃草耕地,一天天就这样过,一年年也这样过,一辈辈都这样过,却也满足释然。
   现在,我走出老家已30多年了,可老家她还是时常地游走在我的梦里,她的味道仍时刻地触动着我的神经。那里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空气总让我挥之不去。我想,老家她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想念里,她也在时时地等待着我去重温她曾经的那份厚重和风情。就让我把这种乡情的情结托附给天际的云,让繁荣和平安伴随她跨入新世纪。
  

共 26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不说俺家乡好,不管走到哪里,哪怕家乡再小、再名不经传,家乡在每个游子心里都是最美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写起,再到家乡的水产和土特产,最后,用浓墨点描了家乡那淳朴厚重的人情味,以及打草鞋的祖母,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篇散文语言凝简,脉络清晰,叙述节奏不紧不慢。通过细腻的描写,对家乡的深情尽抒笔下。很温馨的散文,欣赏并推荐阅读![责任编辑:漠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20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野        2014-08-17 21:25:30
  很温暖的散文,问好秋绪朋友,感谢赐稿江南!
回复1 楼        文友:秋绪        2014-08-18 08:15:09
  漠漠老师辛苦了,这厢有礼!
2 楼        文友:秋绪        2014-08-18 08:21:12
  漠漠老师辛苦了,谢谢您的编辑!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3 楼        文友:庐陵竹        2014-08-18 09:01:42
  老战友的文章自然要顶。
未曾出土先有节,待到凌云也虚心!
4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08-18 16:32:18
  感谢秋绪朋友赐稿江南,有你参与,江南将会更精彩。请用茶。
热爱文学和音乐
5 楼        文友:秋绪        2014-08-19 16:50:02
  承蒙依依抬爱,我哪受得如此点赞,我不过是班门弄斧,别见笑。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6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4-08-21 21:28:58
  可能是晚风吧!
诗词、楹联研究员。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