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美景美食美利川(散文)

精品 【江南】美景美食美利川(散文)


作者:香樟树 秀才,2120.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94发表时间:2014-08-20 22:17:14
摘要:去年八月有幸去利川学习十日,对利川的美景美食念念不忘,遂写此文以记之。

恩施利川,地处鄂西,有“天然凉都”和“硒都”之美誉。八月,全国各地热浪滚滚,利川却凉爽宜人。有幸在利川流连十日,美景美食令我不舍离去。
  
   一、龙船水乡
   龙船水乡,因脍炙人口的龙船调而得名。
   未到水乡,就有歌喉嘹亮者唱起了《龙船调》,“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去拜年(哪喂),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一求百应,应者云集,“我就来推你嘛!”满车哄笑,笑声随歌声飞一路。
   站在水乡入口,放眼望去,阳光明亮,天空净蓝,河水清澈,漫山碧透。玉米已吐穗,葵花正金黄。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有误入桃源之感,思忖着这里的主人是不是也不知“魏晋”。
   遍挂红灯笼的游船,俨然迎亲的船队,在青山绿水中缓缓前行,透出红红的喜庆。游船在水面滑过,漾起层层波纹,皱了一池碧水,波光在两岸的山石上作画,彷如一位丹青妙手肆意挥洒,醉了一群远客。青山绵绵,木船悠悠,河水清浅,凉风扑面。蜻蜓在船头引路,白鹭在水边驻足,水牛在对岸吃草。满船的惊叹,满河的欢呼,满山的回声。
   水乡里藏着号称“天下第一长洞”的水莲洞。见“水莲”二字,心生遐想,此洞必定像水中莲花一样,清幽秀美,深邃优雅。说不定洞内真有冰洁如雪莲的绝世水莲花,生于斯,长于斯,独处幽谷,繁衍千年。
   身在水乡,水莲洞自然离不开水,但游船并不能直达洞内,需弃船登岸,沿山路前行。尚未进洞,丝丝凉意袭来,暑气顿消。进入洞内,光线暗淡,路窄潮湿且崎岖不平,左边是奔流的溪水,右边是陡峭的石壁,需小心行走。至稍宽敞处,停下脚步,抬头却见一光柱,从上直泄而下,落在崖下的水面,溪底沙石可见。惊奇间,仰头看,高远的洞顶有一圆孔,阳光穿孔而入,宛如舞台上的射灯。这举世无双的舞台,每天只在正午显现,舞者该会有怎样惊世骇俗的美丽。众人如置身剧场,皆屏息静气,翘首期盼演员出场。许是怪罪我们的贸然闯入,喧哗了安静的世外桃源,空空的舞台上连浮尘都不见一粒。洞内开阔处供奉着白虎,白虎是土家族的图腾。相传,土家先祖逃难途中,遇大河阻隔,正焦虑无计,突然天降白虎,土家先祖得以飞渡大河,藏身水莲洞。小溪中真有水莲,虽不及想象中的超凡脱俗,却也清丽雅致。水莲是土家先祖所植,还是白虎所种,皆无从考证。但即使老了千年光阴,逝了万载年华,水莲,依然吐露芬芳,独自美丽,一如这幽静的水莲洞。
   沿小溪溯游而上,穿过千米旱洞,虽没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冷艳,却依然有伊人在水一方————水洞在旱洞尽头,历经数以万计的春秋,从冷寂到喧嚣,却一直安然沉静,无声无言。“你来或是不来,我都在这里。”仓央嘉措的诗,是对它的最好诠释。
   才接近洞口,就感觉凉气逼人,不由得抱紧双臂,慨叹造物主的神奇。我们刚刚逃离的城市,正在经受高温的炙烤,清凉成了奢侈品,而这里,清凉无处不在。几千年前的土家先祖,被白虎第一次驮到此地时,是不是也如我一般惊叹?山石静默,水洞无言,只有翻坝而下的水,在“哗啦啦”地歌唱。有冰凉水滴坠落颈背,许是山洞精灵的亲切问候。
   登上小船,穿越水洞。黑暗处,彷如在时间隧道里穿行,在历史长河里摸索,似乎洞的那一头连着另一个世界,光亮处有白虎有土司有农奴,有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土家姑娘,有健美壮硕能耕善耘的土家小伙,有听之令人肝肠寸断的哭嫁歌,有涂泥赤膊击打唱诵的肉连响,有气派宏伟精美绝伦的土司城,也有依山而建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黑暗加重了阴凉的气息,有人唱起了歌,大家都不由得应和。歌声真是神奇,不仅驱散了凉气,还带来了光明。五彩的灯光在水洞的腹地,映照出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岁月的印记刻在了两旁的石壁上,一条条,一道道,像百岁老人额头上的皱纹,数也数不清。水,背负着神圣的使命,努力朝着水莲洞进发,渗透渗透再渗透,哪怕山石坚硬如铁,哪怕树根盘根错节,也一往无前。水,像一位伟大的雕塑家,凭着记忆,籍着对世界的理解,用柔若无骨却分外有力的手,让坚硬的山石开出一朵朵美艳的花,让昆虫让动物藏身其中,让水莲洞生气盎然,热闹非凡。船走得轻轻巧巧,船上的人也安安静静,周敦颐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
   拐过一个九十度的弯,水道变得狭窄,石壁边露出浅滩,好像船靠过去,就能攀上石壁似的。石壁也转变了风格,像黄土高坡一样沟壑纵横,粗犷壮美。这种环境的改变,似乎使人获得了某种心理暗示,船上的人都活跃起来。导游和船老大唱起了民歌,女声清脆婉转,男声浑厚有力,在山洞里回响。一幅男耕女织郎情妾意的画面,随着歌声在脑海浮现。山歌是土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像血液融入了生命,无法分割。不知谁带头唱起了《六口茶》,“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在也不在家……”,上口的曲调,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歌词,即使是不通音律的人,也跟着唱得有模有样。
   有欢乐的歌声相伴,时间逃逝如飞,走路也身轻如燕。在豁亮的洞口,蓦然发现自己竟然置身山腰,不禁疑惑:水莲洞里的水究竟来自何方?随着同伴的惊呼,我的疑惑瞬间被惊讶代替。到处是野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粉的,从眼前一直铺展开去,漫山遍野。真是名符其实的“野花谷”。
   真想,住在野花谷,唱着《龙船调》,喝着《六口茶》,做一个幸福的水乡人。
   龙船水乡,梦里水乡。
  
   二、大水井
   报到那天,到了利川宾馆,人手一份《课程安排表》。同行的老邓一看,高兴地说:“安排了三次采风活动,会不会去大水井?”见我疑惑,他解释说,“利川有一处非常有名的古建筑群,叫大水井。”
   哦,我恍然大悟,大水井,不是一口大的水井,而是一座古建筑群。
   老邓是资深摩友,一直对恩施的美丽山水心心相系,曾先后两次骑行到达恩施,大峡谷、土司城、天坑、齐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让他无限向往的大水井,应该有独特的风采吧,我心里充满了期待。
   第三天下午,我们采风的地点正是大水井。
   阳光灿烂,碧空如洗,远山如黛,天地间明净通透。柔柔的风像来自童年妈妈的蒲扇,小径两旁各种花草正在怒放,没有争奇斗艳,各自安静从容。大水井,坐在蓝天下,坐在柔风中,坐在花草旁,背倚青山,面朝公路,宛如一位黑衣白裙的高雅妇人,神态祥和安定,眼神亲切温柔,嘴角含笑看着我们这些来自纷扰红尘的俗世男女。
   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庄园和李氏宗祠组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使用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为三路三进院落。天井24个,大小房屋170多间,游廊回环,曲径通幽,如果没有导游,我一定会迷路。
   与正屋形成四十五度夹角的大门门楣上有一大大的牌匾,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看得出来,主人是以青莲居士李白的后代自居,同时也是向世人昭告李家乃书香门第。房子里的陈设和楹联,的确透着不俗的品味,有浓浓书香扑面。李家大儿子还曾留过洋,回来就嫌房子太土气,在大门前面加了一排白色的欧式廊柱,饰以大白菜浮雕。令人称奇的是,中式木结构庄园的沉稳质朴,竟与欧式廊柱的浪漫明丽,结合得如此完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李氏庄园,其实就是一个生活起居区。正厅、会客室、书房、睡房、绣楼、娱乐室,乃至厨房、粮仓、农具室、水井,甚至牲畜栏,统统都有。当然,牲畜栏和生活区被分隔开了。牲畜栏是一个完全木结构的吊脚楼,里面很宽敞,被隔成了很多间,应该是用来圈养不同牲畜的。生活区建在石台上,面朝公路的一面为砖石,其余一律为木结构。粗大的木柱,光滑的木壁,繁复的木顶,精美的木窗,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散发着木质的馨香,工艺的精湛入眼入心。大门前是一块平整的空地,被左右两边的回廊环抱,有点阳台的意味,应该是李家人散步活动的场所。空地上见证过历史的青石方砖已经老旧,像一群饱经沧桑的老人,遗失了曾经的青葱岁月,只留下时光的印记,在正午灿烂的阳光下静默,凝视着过往的游客,细数着时间的分秒流逝。它们记忆的深处,是否藏着那个夜晚,明亮的火把,纷沓的脚步,惊恐的眼神,无声的哭泣,还有无情的杀戮??????一切的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被冲刷殆尽。
   穿过百米花墙绿树夹道的砂石小路,李氏宗祠就在眼前。斑驳的石墙上,开着一道不甚起眼的小门,入内,别有洞天。如果说李氏庄园充满着生活气息,像一位慈祥温和的母亲,给人温暖温馨之感,那么,李氏宗祠则处处透着威严庄重,像一位沉默谨言的父亲,给人尊敬畏惧之感。高远的蓝天下,白的墙,黑的瓦,马头墙高耸,飞檐入云,数百米的巨石城墙,几百级石阶,透露出恢弘的气势,残留着曾经的辉煌。我们不难想见,李氏庄园当时的显赫,建园之初,李家先祖一定像所有中国人一样,希望家族绵延千秋万代。可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轻易就碾碎了李家富贵绵长的美梦。如今,只有斑驳脱落的墙体瓷嵌,文革时期刷的标语,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随处可见的青青苔痕,被火的黑色印迹,在昭示着他的饱经风霜。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写就,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赞叹建筑的精美大气之余,对李氏家族的遭遇,我们唯有一声叹息。
   宗祠和庄园一样,面向公路的一面是石墙,其余的皆为木制,所不同的是,墙面用碎瓷片镶嵌着花鸟虫鱼等图案,瓷片均为景德镇瓷器敲碎而得,历经百年虽有脱落,色彩依然鲜艳。百米巨石城墙上,射击孔清晰可见,记录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宗祠里的生门和死门,同样是历史的见证,有多少人被推出死门,从此消失。宗族制度的残酷,可见一斑。
   沿最右边的石阶下到底部,一潭水出现在眼前,水面只有一只大点的脸盆那么大,不深,很清澈,看得见水底的泥石。听说这就是大水井,我们大失所望。这哪里是大水井,明明比我们小时候见到的家里的水井还小,怎么能叫大水井呢?导游解释说,当时的李家挖了井,并修砌了高高的石墙把它围起来,对外宣称大水井,是告诉心怀叵测的人,哪怕你把李氏宗祠包围起来,切断了水源,我们也不怕,我们家有一口大水井,无需为水源担心。因为水井被高高的石墙围得密不透风,外人无缘得见,一传十,十传百,大水井自然声名远播。不过,水井虽不大,水量却是惊人。当时李家有一百多口人,所有的用水都由长工从大水井里挑上来。石阶长而陡峭,一下一上,空手都气喘吁吁,当年的长工担着水攀上石阶,该是多么的辛苦!石阶和城墙一样,全部用大石头垒砌而成,上百年的风吹雨淋,打凿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站在拍电影留下的花径上,山坡上的花开得姹紫嫣红,庄园前面的大丛芭蕉在风中挥着大大的绿叶,庄园黑瓦白墙,背后的天那么蓝那么远,一切显得那么的不真实,像一张胶印的风景画。记起田禾老师说过,这么大一栋木质结构的建筑,没有发生火灾,能保存到现在,真是不容易。也记起导游说过,当年李家一百多口人,只有一个八小姐逃出去了,其他的人都命丧此处。我多么希望,当初能有一把火,让大水井熊熊燃烧,掩护它的子孙逃命,即使现在不能瞻仰她的风姿,我也愿意!我想,母亲一样的大水井一定也是愿意的!
  
  
   三、苏马荡
   苏马荡采风,并不在《课程安排表》之内,是临时通知安排的。
   几个采风景点,以苏马荡最远,路途最险,沿途风景最美,也最令人失望。
   车行在盘山公路上,一边是高耸的崖壁,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崖壁离车很近,绿树红花清晰可见,甚至可以分辨出几种常见植物,间或也会跳出一丛白花或黄花,似乎只要将手伸出车窗,便能花香盈袖,花枝满怀。稍平坦处种植着玉米和向日葵,玉米飘着红缨,向日葵擎着黄花盘,有一畦畦的,也有三两株的,以地块的大小而定。也有种烟叶和梨树的:烟叶正是花开时节,散开的发黄的大叶片,一柱擎天的花茎,远看像开花的莴苣;梨果满枝,果皮很薄,微微泛黄,半透明状,似乎轻轻一咬,香甜的汁水就会溅得满脸都是。山崖很高很陡,夏天丰沛的雨水,使花草树木生长得葳蕤茂盛,遮掩了它的险峻,像一袭宽松的长袍,把凸凹有致的身材收藏起来,无限风光只在袍底。山底有山谷河流,也有丘陵村庄。有山谷河流的地方,是一座连一座的小山,像无数顶被巨人扣在大地上的绿色帽子,向远方无限延伸,没有尽头。而丘陵村庄,则是白墙黑瓦,阡陌交错,庄稼满坡,村前的池塘在阳光下像一面闪光的镜子,村后是一座玉米棵小山,排列有致的玉米棵像满山迎风挺立的威武战士。
   如果能抛弃俗世中的一切纷扰,归隐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做一名世外农夫,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即使没有陶渊明的好才情,也能像他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能不能写诗文,也就不重要了。

共 93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散文,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象自己也跟着作者游览了一次利川,品尝到了利川的各种特色美食,感受到梦里水乡的独特魅力。在作者清新优美的文字里,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龙船水乡的美,进入“水莲洞”,穿越“野花谷”,唱着《龙船调》,喝着《六口茶》,这是一种怎样美妙的生活享受?当我们再接着跟随作者游览那叫做“大水井”的古建筑群,和那路途最远、最险的“苏马荡”时,面对此情此景,又怎么不发出一阵由衷的感慨?当然,利川让人流连的远不止这些,还有那纯朴的民风民情,那些富有特色的当地美食。那焦黄的烧包谷,那百吃不厌的土豆饭,还有那叫做“金包银”的玉米粉裹大米饭……这些美味看着还真馋得叫人流口水。很美的散文,欣赏并倾情推荐!【责任编辑:漠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22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野        2014-08-20 22:21:52
  好美的散文,那些美味食品在你笔下好象都飘出香味来了。
回复1 楼        文友:香樟树        2014-08-20 23:01:32
  漠野辛苦了,谢谢你的按!
2 楼        文友:漠野        2014-08-20 22:23:30
  清新优秀的文笔,学习了!问好香樟树,感谢您的好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香樟树        2014-08-20 23:02:28
  太客气了,互相学习!
3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08-21 13:49:18
  美景,美食,美文,美情。赞一个!
热爱文学和音乐
回复3 楼        文友:香樟树        2014-08-22 16:10:40
  过奖了,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