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情网恢恢(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情网恢恢(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3发表时间:2014-08-21 15:29:10
摘要:世纪情事探秘

情事是一张网,人生世间谁也逃不脱这张网。
   近代奇才梁启超16岁中举,作为主考官的李端棻,认为梁启超“前途之远大,乃未可量也”,便决定把比梁启超大4岁的妹妹许配给他。梁启超与李蕙仙成婚若干年后,又纳夫人之侍女王桂荃为妾。王桂荃曾为梁生下四男二女。娶妻纳妾,这是封建社会所谓成功男人的梦想、标识。
   1899年梁赴美,在檀香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一位何姓华侨举行的宴会上,梁启超结识了华侨的女儿何慧珍。钦佩和仰慕梁启超才华的何慧珍向梁启超表达了纯真的爱慕之情,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希望梁启超和何慧珍能够结合。但梁启超毕生反对女人缠足和男人纳妾,还付诸行动,成立“不缠足会”、“一夫一妻世界会”。此时的梁启超提笔给远在日本的发妻李惠仙写信,详细地向妻子讲述了自己对何慧珍的感情。通情达理的李惠仙十分理解丈夫对知音的渴求,不但同意梁启超的选择,而且还准备亲自操办此事。然而最终,梁启超还是以自己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斩断了与何慧珍的情缘。倒是何蕙珍大大方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
   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痴情的表白吗?梁启超心碎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梁对年轻貌美的红颜知己何蕙珍虽心存爱慕却不敢追求。可他又把自己的心事告知夫人,在他眼中发妻更像姐姐和朋友。当然,梁启超对发妻不离不弃,也有报恩的成分,因为李蕙仙的兄长对他有知遇之恩。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叙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沉吟道: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女士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里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夫人病逝后,何女士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情事是一张网,可怜一代宗师、年轻才俊一下子跌入其中,结婚生子,不离不弃,终其一生。此系人为,抑或冥冥中的定数?
  
   倘言先生之情事系人为,抑或定数,那么先生之子梁思成与林薇音与徐志摩、金岳霖间的四角恋则就是谁也说不准、理不清、参不透的了。
   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同为北洋军阀时代的高官、挚友,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19年在北平相识。尽管梁、林两家的前辈很有结成儿女亲家之意,但梁启超并不想按传统婚俗行事——指腹为婚,或弄个娃娃亲之类的团圆媳妇(即童养媳)。他曾明确告诉年仅18岁的梁思成与年仅15岁的林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你们自己决定。”
   令梁启超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便横生了一股狂澜。
   1920年,当时在段祺瑞内阁任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受到各方排挤被迫卸任后,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赴英国考察,他的女儿林徽因一同前往。是年,林徽因16岁。就在这年10月,徐志摩告别克拉克大学,由美国来到伦敦,入剑桥大学学习。两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林家父女。这个时候徐志摩在外国留学已多年,乃大家公认的风流才子,天生的情种、情痴、情癫、情圣;林徽因则是情窦初开、妙龄含春的美少女。徐志摩一见惊为天人,向林徽因发起了强烈的爱情攻势,陡然间遭遇如此强势的情爱袭击,林徽因顿时惶恐失措。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之人,对有妇之夫的徐志摩夜里挑灯看剑式的豪放做派,不但不予横加指责,反而有些暧昧地为其开脱。从当年12月1日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徐、林各自内心情感的波动:“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因问候。”
   徐志摩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明, 15岁时入杭州府中,,是杭中一才子,因期末考试的一篇美文,被张幼仪的哥哥相中,于是徐家和当时金融界巨头张家联姻,妻子就是张幼仪。通过张家,徐志摩不久结识了学界泰斗梁启超,并成为他的座下弟子,从此他也与梁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不惜和当时来英国伴读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但他的举动并未获得他所期望的结果,后来林氏父女突然回国,徐志摩于是草草结束了学业,也尾随回国,但此时非唯只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还意外收到了自己的导师梁启超一封言词颇为凌厉的长信。信曰:“……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荡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梁启超信是站在徐志摩之妻张幼仪与张氏家族的角度,同时又出于呵护弟子的考虑所发出的慷慨激昂、饱蘸感情的训谕。此谕令徐志摩大为惊诧,犹如劈头挨了一记闷棍,被打得晕头转向,眼冒金星,茫然不知所措。待慢慢苏醒过来,回味再三,蓦地意识到表面之下另有深意,这是自己的导师亲自动手所埋设的一道防线,意在阻挡自己威猛前行的脚步,以时间换空间,成就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好事。一旦认清了导师的这一真正意图,徐志摩怒火攻心,决定不再顾及师生的名分,不畏“庸俗忌之嫉之”之痛责,誓与这位显然已站到情敌队伍中的恩师公开叫板儿,以彰显自身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徐在给梁启超的回信中,慨然答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情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梁启超见这位弟子不但不吃自己那一套,颇含造反之意,势要把自己的心目中的儿媳活生生地劫走之狂妄野心。面对如此严峻情势,梁启超加紧了与林家的攻守联盟,很快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就在徐志摩声称要拉杆子造反,寻求“唯一灵魂之伴侣”的几天之后,梁启超于1923年1月7日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披露道:“思成和徽因已互订终身。”接着谈到了各方面的意见:“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
   随着这一消息在亲朋故旧中广为流传,梁思成与林徽因缔结百年之好的大局已定。仍蒙在鼓里并痴心不改的徐志摩,尽管热血满腔,激情荡漾,咬牙切齿地要“如此而已”,无奈前路已被斩断,回天乏术,眼看着梁家在这场爱情角逐中公然拔得头彩,自己只好强忍悲痛,暂时偃旗息鼓,蛰伏下来,暗中等待时机,准备做新一轮的绝地反攻。
   梁思成乃清华出身,毕业于1923年,亦称癸亥级,这一级的清华学生曾产生了陈植、顾毓、梁实秋、施嘉炀、孙立人、王化成、吴文藻、吴景超等后来闻名于世的著名人物。梁思成本欲在这一年出国留学,但一次意外的车祸,不得不使他推迟一年。而这次事故,据说是缘出于当时在北平西山养病的林徽因。
   据称,林徽因和“她的追求者们定下了一个赌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从城内买到苹果给她,就证明谁对她最忠心耿耿。有目击者称曾见到梁思成先生的摩托自西山驶出”,于是车祸在北平街头发生了,梁氏被撞翻在地。这个版本的作者援引了一段当年的“本报讯”并附加了一个证据:“本文资料由陈从周先生书面提供。交代一句:陈从周先生为著名建筑学家,是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同行,也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的表弟”云云。
   1924年,在梁启超的精心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同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梁、林赴美入学刚一个月,梁思成的母亲李夫人病逝,梁启超再三阻止梁思成回国奔丧。第二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因参与郭松龄倒戈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梁启超亲自写信给梁思成,通知这一不幸的消息,给予林徽因极大的精神安慰。1927年,林徽因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又进耶鲁大学戏剧专业学习了半年舞台美术设计,成为中国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位留学生。同年2月,梁思成获宾大建筑系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根据梁启超的安排,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的姐姐家中举行了婚礼。
   梁、林、徐间的情事自此尘埃落定,水落石出,天各一方。是年9月,梁思成夫妇回国,赴沈阳去梁启超为其在国内联系好了的工作——东北大学创办的建筑系任教。梁、林夫妇在东北大学如鱼得水,工作极其顺利,遗憾的是东北地区严酷的气候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第二年,林徽因那原本有些孱弱的身体受到损伤,导致肺病复发,不得不返回北平去香山双清别墅长期疗养。自沈阳的回返,标志着林徽因肺病再度发作,自此之后,这个被时人视为像癌症一样不可治愈的肺病,一直与她形影相随、纠缠不休,直至把这位才华横溢的美丽女人拖向死亡的深渊。
   徐志摩离婚了,但他对林徽因的追求始终没有成功,梁家也不曾给予他一分一秒的绝地反攻的机会。1924年,他遇见了风情万种的一代才女陆小曼,两人一见倾心,很快陷入热恋中。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并且她的丈夫王庚还是梁启超的学生、徐志摩的好友。抱着“朋友妻不可戏”的传统观念,梁启超对学生的做法很是不屑。后来,陆小曼和王庚离婚。1926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启超1926年10月4日《致孩子们》信中称: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请。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今把训词稿子寄给你们一看。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对徐氏自费留学美国和日常学业上给了他许多帮助与鼓励。面对恩师的钟爱,志摩表示:“首涂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1922年秋,徐志摩学成归国。在回家乡拜过双亲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赴北京看望恩师梁启超。1922年12月,梁启超介绍徐志摩在北京松坡图书馆担任了英文干事。1924年,梁启超以讲学社的名义邀请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讲学,并安排徐志摩作泰戈尔访华期间的随身翻译。从此,国内学术界认识了这位皮肤白皙、玉树临风、英文极棒的青年才俊,这也使得1924年秋冬间,徐志摩顺利地被聘用为北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对于爱徒的成就,梁启超颇为得意。1924年秋天,梁启超集了多首宋词,以八尺宣纸写了一幅大楹联赠给,语联谨严古朴:“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从中可见,梁任公对徐的喜爱程度。怪不得连胡适都说 “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感情细腻的志摩岂能不知,所以终其一身,他也没有因为老师在自己婚礼上的过激言行而心存不快。1928年11月上旬,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回国后不久,就听说远在北平的恩师病重的消息。他匆匆赶往北平,探望老师。后来见老师的病情尚未进一步恶化,已能和家人谈话,就离京返沪。万万没有想到,他返回上海还没有几天,梁启超就在协和医院驾鹤西归了,时间是1929年1月19日。身在上海的徐志摩接到噩耗,悲痛万分,他前往北京参加了追悼活动。之后,又竭尽全力出版梁启超的遗稿,宣扬他的学问和人格,可谓出于一片至诚。纵观梁启超和徐志摩的师生情谊,在梁启超一方而言,只能是“爱之深,责之切”,对徐志摩来说,可能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情”了。

共 75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情网恢恢】此篇随笔,作者娓娓道来有关被请所惑,却又最终冲破情感羁绊的佳话。用细腻的笔墨,回眸了梁启超先生曾经走过一段情事路程,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走出了情感漩涡;不惜大量笔墨再现了林微因这位奇女子与三位优秀学者之间发生的谜一样,令人震撼、感人肺腑的恋情。之所以感动人,正是此篇的主题:当事者虽为情所惑,但最终理性战胜了情感,书写了爱情不以婚姻为承诺的超凡脱俗的美好情感。一段唯美的恋情,彰显了理性的和光芒和人性的美好,读后令人感喟,推荐共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春华秋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4-08-21 15:32:32
  一段唯美的恋情,彰显了理性的和光芒和人性的美好,读后令人感喟。问好郭老师!期待您更多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4-08-22 11:19:19
  谢谢秋实君的阅读编辑推荐与点评,老师辛苦了!
   问雅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