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牡丹

精品 【雀巢散文】牡丹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9发表时间:2014-08-25 07:11:46

隔壁邻居窗台上的那盆小株牡丹三五日的开了,三五日的又谢了,不惊不乍不慌不忙的。
   记得初夏的某个午后,是在公园北门口的花摊子上识得此花的。乍观,其叶形三分略像绣球,七分更似西番莲。卖花的妇人说叫牡丹,老妪说叫假牡丹。小株的十元一盆,略大株带花苞的二十元一盆。因素日里不甚喜开花的植物,尤其开的嫣红姹紫艳丽妖娆者更甚,所以,也就随意旁听他人路过问询知得一二,亦不曾起过想要捧购一盆带回家的冲动与念头。不料忽尔一日,瞥见邻居的窗台上多了一盆这样的花。单棵的,瘦挺的主杆,略上些稀疏支出三五分杈,分杈的枝条上长嫩绿叶,相叠相重,小浓小郁的,倒也有些看头。枝杈顶端上,隐约挺立几个大小有别的绿色苞朵,巧的可爱。不几日,那花苞便开放了,一堆粹红耀眼,个头似小拳虚握,隔着冬日两家玻璃略带湿雾的朦胧意境,望去俨然一吊红灯笼,乘着油绿绿的底子,喜眼喜心的很。忽而三五日,再探目望去,那原本俏立枝头的一簇湿雾里的红,已形消香散了,落了一窗台非红非粉非白的花魂尘屑,蔫巴巴冷冰冰的躺着。再一日,那落瓣亦不见了,想是邻居已然将她们扫起,如何处理,就不得而知了。又三五日,再去看时,又有间或一朵两朵待放者突在枝头上,矜持的倒像是偷望着等我发现。也不过一两夜的功夫,便全开展了,又似了先前。如此开败默然间错着,倒从未间断过。
  
   顺着记忆的老藤摸索,相对田间地头的野花野草,却对诸如牡丹一类的名花贵卉知之甚少,只听说这牡丹是国色天香,根皮可入药,花瓣可酿酒,经人工研究培育,现不仅品种香型奇多,且有能一株多色的;不仅有红,白,黄常色,亦有蓝,绿异色。有种叫“魏紫”的,花瓣极繁攘,据闻古例曾有一朵近七百多瓣的,现下里亦有一朵达五百多瓣的,真是合了“雍容”一词。另还有叫“状元红”的,有叫“金系腰”的,听着皆俱蟾宫折桂的气派。还有一种叫“赵粉”的,更是漂亮的不得了,绢白的外瓣繁繁攘攘,越往内里,色彩越就变成淡淡的胭脂粉了,白粉相衬着,大有美人笑展羞颜之态。更有种名曰“黑花魁”的墨色,稀罕的很。花能呈墨色的不多,素日里也难见,记忆中好像在哪个地方倒是见过一次黑色的蜀葵,样子端然,也老沉,给人定目屏息的凝重感。想着牡丹若成墨色,概是奇中之奇了,想象着傲立绿色枝叶间冉冉婷婷的黑色花朵,轻含着金蕊,小风里摇曳着,那是怎样一种凝炼端然贵气内敛之绝色,怎能不让人心生了只合远观而不忍切近的慎重。想来世间如其一般的大美之物,概都会令人存有这种不舍之情,又喜,又慕,却,又敬,又畏。
  
   牡丹,这个名儿真好听,端庄,大气。《本草纲目》里讲,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为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还有许多小名儿,如鼠姑,如鹿韭,如白茸,如木芍药,听着倒很朴素无邪,像是山间丘陵中的草一样。对于牡丹叫“木芍药”一说,古来分歧很多,据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里讲,“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之所流咏也。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你听,一个说是木芍药即牡丹,一个说牡丹不是木芍药。到底是不是,还真是个问题。
  
   网上搜来一些牡丹与芍药的图片,对比着,乍一看,还真是难分伯仲,但仔细瞧去,还是大有不同的。牡丹叶片大,互生;芍药则有单叶,有双叶;牡丹的花瓣,看着薄而柔软,有些像棉绢一样的质地,芍药的花瓣上,则有油光质的表层,更似绸缎;牡丹的花一般开在顶端,且贴枝而放,朵也大;芍药的花有开在顶端的,也又开在叶侧叶下的,其花茎也长些,高而招展;牡丹花的花枝是苍劲的,高大,有老态,像树。而芍药花的花枝,则更矮一些,更细一些,更柔蔓一些,像草。看来,还是郑樵的怀疑是对的。
  
   如果说过去的牡丹没有名儿,要依木芍药而名的话,那么现今里牡丹,可谓是大有名气了。以地域而名,以花色而名,以根,芽,果实而名,以培育种植者的姓氏而名,等等。若有心者,罗列来牡丹的名称及品种,打印成单,估计能绕足球场跑一圈了。如上所言之“魏紫”与“赵粉”者,即是根据培育人的姓氏而起的名儿。
  
   前段儿时间,曾看过一专讲牡丹的电视记录节目,始知,牡丹原本是生在贫瘠之地的,初为药用,从南北朝起才开始变为观赏植物。牡丹栽培并不是从洛阳开始,而是始于陕西延安和河北易州(今易县,)隋炀帝时驿植于洛阳。后来唐朝建都长安,又将牡丹带到长安。到了宋代,牡丹载培中心向南移,至杭州,四川。到了明代,又转移到南京。这样的贫地之花,无意间得到了权贵者的喜欢,遂它的栽种技术与中心,总是随着皇族的迁移而变动着,并不断应和着皇族权贵奢华的生活。牡丹到了清代,来到北京,发展的也不错。清之后,牡丹似乎脱离了权贵还之手,一入进了洛阳,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听闻现今河南洛阳城,每年都有盛大的牡丹节,届时总是人潮花浪拥袭如海,倒真真是应合了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佳句,想想都觉着妥帖的不得了。
  
   牡丹最极盛时是在唐朝,是有缘由的。据传说讲,武后冬月游后苑,命百花齐开,百花慑于此命,连夜里竞相开放,独牡丹孤傲,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遂将牡丹贬出长安,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后因此,尽得“焦骨”之美称。另有,天宝年间,唐明皇携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命翰林李白填词和曲,李白遂奉圣召做《清平调三首》,以“云想衣裳花想容”之佳句盛赞杨妃。幸有这两位仙级美人儿的一恶一喜为牡丹增色添彩,想来这牡丹不愿出名儿也难啊。就连现今里,亦还在延续着这种传奇,你只听什么“杨妃插柳”“杨妃深醉”的花名儿,便可知一二了。当初,就连对死亡持有智慧与豁达的裴度,亦曾因未见牡丹花开,而忘却掉自己所言之“鸡猪鱼蒜,逢着便吃;生死病至,时至则行。”的话。据闻说,裴度病重时,游一园,令家仆去看看牡丹开了没有,答说未开,他就怅然而归,并语曰:“我不见此花开而死,可悲也。”不想二日一早,家仆来报,说牡丹开了,裴度心喜,忙即去赏。花赏罢,三日后,就瞑目而亡了。真是个痴汉,尽不见花开心不死啊。
  
   唐朝时,概因权贵及上层社会之喜慕,亦带动了牡丹在民间的种植与发展。那时,大约家家户户都植种牡丹,遂就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诗句留世。据闻,每到春暮,赏花,戴花,插花,把玩牡丹者是市集鼎沸,车马若狂,并以不把玩为耻。此有欧阳修之《洛阳牡丹记》为据。
   其实,牡丹在民间受到的喜爱一直延续经久未衰。记忆中,家里正屋的正墙面上,每到春节就会换贴一副巨大的富贵牡丹图年画,一贴就是一年。小时候盖的被子,被面也绘有大红牡丹,开的三掌之大,映着那老布的纹理,一派喜气洋洋之觉。少时不懂得欣赏,单顾着蒙头睡大觉,现今思来,钻在那样的被子下面,犹如史湘云醉卧芍药茵,实是人生之大美也。
  
   近来,闺蜜们中间时兴手工十字绣,人手一幅,我因不会针线活,遂就俯在一边观望,见她们穿针引线细细密密着将牡丹一朵一朵绣成,也很享受。一般的富贵牡丹图,多为五朵,颜色依序为红,粉,绿,黄,紫,概那就是传说中的王红,赵粉,绛绿,姚黄,魏紫吧?有一闺蜜手快,不些时日便完成了一幅,她花钱表了框子,挂在客厅中央的白壁上,叫我去看,果真有一园春色之觉。牡丹天生贵气,开到哪儿都端庄大方,开到画布上亦不逊色。绿叶配着黑紫的根,古枝张扬;花大,瓣繁,色多;或艳丽,或清雅,小蕊缀错期间,雍容而丰满。那牡丹的朵瓣,绣的纹络细致,薄厚有致,真是漂亮的要命。
  
   牡丹有贵气,亦有艳力,入画或还可拿捏,入文就难了,需得有沉笔压着,方不至浮泛。古今人物写花草,绝妙者,恐要属明人张岱了。张岱历经半世繁华,终知诸般如梦,他将人生甘苦尽尝后,心性笔性锋芒尽敛,仿若深泉无音,内里汹涌,却淡然出之。他的小品文写的实在了得。他笔下写雪,湖中三五样东西一摆,美极了,妙极了。他写花更好看,不张扬,不虚比,那芍药,那菊花,那罂粟,那虞美人并秋海棠,都好看的不得了。他写天台牡丹更是特别,所言有大如拱把者。“拱把”,我原以为是乡下搂草用的耙子,其实不是,是指双掌合围之状;他说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大如斗。“斗”好像见过,姥姥家曾有一个戳米的戳子,说是旧时的斗,有一小簸箕大。他写牡丹之颜色更绝,“鹅子,黄鹂,松花,蒸栗。”只此八字,再无他,真是干脆。想那“鹅子”概是乳黄?黄鹂是明黄?松花为褐黄?蒸栗,没见过,倒见过炒栗子,是已近红色的黄了。真绝!他写牡丹之态,说“萼楼穰吐”,你听,一个“萼楼”便出其形,一个“穰吐”又出其态”,真真绝!
  
   牡丹天生艳丽,也天生热烈。她是众心追捧的月,她不像兰,生于幽谷,清幽淡然。牡丹是世间的,是烟火的,张岱懂得这点,遂他将牡丹与戏台搁置一处,想象那戏台上唱词咿呀悠扬动听,台下牡丹生长茂盛,傲然耀目,实在和谐。在这点认知上,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似乎更胜他一筹。他尽干脆以“牡丹”为名而成剧本,取的就是牡丹的热烈劲儿。
  
   听他开篇所讲,“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才貌端妍的闺中小姐杜丽娘,只为那寒酸书生柳梦梅一句“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便热切着随那书生转至牡丹亭畔,共成了云雨之欢。而后,尽甘愿萎身地下埋骨三载,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话,真是非她莫属。概凡看过牡丹开放的人,或就更能真切理解杜丽娘不顾死活的爱情了。《牡丹亭》不仅剧情好,那白绸粉缎细软游丝下伊咿呀呀的昆曲唱词亦好。《牡丹亭》就得昆曲来唱,才能唱出那艳极与热烈的味道。那台上的戏子胭脸一开,眼神一舞,提着嗓子唱一句“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人的心焉能不被一把一把的揉碎了;更或来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曳春如线……”一个字一个字的排着,悬在嗓子眼儿里,拉成了线,那叫一个闲啊,那叫一个长啊!《牡丹亭》这个名儿取的更是绝好,倘若换个什么《海棠亭》《芍药亭》或《玫瑰亭》的,一部名典忽地就浅了,俗了,失了深蕴。像《红楼梦》只能叫《红楼梦》,《金瓶梅》只能叫《金瓶梅》一样。
  
   “牡丹”取剧名儿好,取人名儿也好听。
   我们村前角有户人家,媳妇是远嫁过来的,姓王,名字就叫牡(土话念Mao三声)丹。她是个长的比牡丹还美的女子,椭圆脸,白面颊,大眼凝水,朱唇似玉,一条长长黑黑的辫子,时而盘起堆在脑后,如一花怒绽;时而伸展直垂腰下,随窈窕身段似小蛇左甩右甩,妩媚至极。遗憾的是,迎娶她的当日里,夫家偏巧见了火光灾事,柴火草料一夜里皆付之一炬了。公婆疑她是灾星,遂就不怎么待见,丈夫又是个愚孝之人,不敢违逆父母之命,婚后不久,便借口说远在外地工作,总也不见回来了。所以,徒留着这女人只身守着一间小屋寂寞度日。美妇的孤独,晨昏里勾惹着村里蛮汉子们怜香惜玉的情怀,可因她身上总沁着一股子凛然的清气,倒使得旁人眼馋心馋,却亦只敢敬而不敢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乡下田地农活真是费人费力,十几年下来,孤身养育了一双儿女的少妇,已然是蛛网满脸徐娘半老了,可粗布荆钗的清贫,依然裹不住那神似牡丹的雍姿余韵。公婆相继下世后,王宝钏十年寒窑,终究等来了一家聚合与夫妇的团守朝暮。可惜的是,牡丹后来得了乳腺癌,五十出头就过早亡故,一朵红嫣就那样萎谢了。
  
   概因着前番看了专题片,大致了解了些关于牡丹的知识,不知何时,自己尽也起了种植一棵牡丹的心思。
   一日,专门去了趟花市场,想买棵来种。一进花市里,到处是迎春,海棠,杜鹃类的花,开的是争先恐后艳丽至极,可唯不见牡丹之影。左问右问,左寻右寻,方才在花市顶里边的一个拐角处找到一摊主,是个老者,清瘦清瘦的样子,倒像是从山里来的一般。我向他说明来意,他指给我地上一处塑料薄膜裹着的数十株枯枝,说那就是。我一脸诧异,忙辩驳说,那怎么会是牡丹?并将邻居窗台上的那盆牡丹的样子比划说明给他。买花的老者倒善良,他语重心长地向我释说一番。原来,邻居家窗台上的那盆“牡丹”,大约不是真正的牡丹,概该是芍药或月季之类的花。我却一直将她错认为牡丹,还一直禀赋赏牡丹的心,想来真是有些羞愧。倒是应了《红楼梦》里那句“真做假时假亦真”之禅语,好笑的很。
  
   据那老者说,牡丹这花,说好养活,也好养活,说不好养活,也极难养活,什么温度啊,湿度啊,光照的等等都得合适,花开之前,还要冷处理一段儿时间。我听罢了,一颗热切的心顿时凉了大半。那老者还讲,说牡丹是最有灵性的花,养活养不活,全在一个缘分上。说有个年轻人,曾偶尔从山野里移植回一棵小株牡丹,种在院子中,却二三年也不见开花。家里人都说,既不开花,就拔伐了去,再种别的花吧。怎知此人是个执着者,不但没弃绝,反而更加悉心的照顾起来。冬天冷了,覆干草为其保暖,夏天热了,搭草棚为其遮阳,每年还会熬一次骨头汤为其改善生活。花木终是有心的,过了一半年后,也尽开了数十朵花,又过了三五年间,那牡丹植株尽然长满了半个院子,花开的更是妖娆,俨然一片海洋。每到花放之际,总会有家人,邻居,友朋,更或慕名者前来观赏,那惊呼声,赞叹声,笑语声,夹杂在牡丹花的暗暗香气里,溢满一院……
  
   想来,在人间,有什么比花好,月圆还美的日子?
   最终,我还是放弃了栽种牡丹的念头,我怕自己无法投入合适熨帖的心待她,怕委屈了她。
   种花之心虽被卖花的老翁浇灭了,然赏花之心尚燃尚炙,每有闲来,还是会去花市场里逛逛看看的。
   这日雪后天净,一个人无事,靠在飘窗的垫子上偎着,透过细细长长的窗玻璃,忽而又瞧见了隔壁邻居的那盆“牡丹”,钻蓝盆钵端然于暖灯色下,一朵嫣红开的很满,实有雍容丰腴之态,就着窗外清隽月色,宛若一盘含情不语欲启朱唇的微酡之面。赏看间,不觉想起关于牡丹的一些旧典来,想起那武家媚娘的一怒,想起那杨家玉环的一喜,亦想起曹公笔下“寿怡红群芳夜宴”一节里抽到“艳冠群芳”牡丹花签的那位美人儿来,那花签上题小诗一行,曰:“任是无情也动人”,倒也实在配她,亦配眼前窗对过的那株。又有儒者说过,美人不语即花,花一语即美人。而今这眼目之前的牡丹虽未言未语,心下倒更觉着她像个裹着红石榴裙子安于尘俗的美人了,遂将脸凑近了些紧紧贴在玻璃上,良久静默的相望里,那株月下“牡丹”,越发的典丽孤美了。
  
  

共 58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第一句,就喜欢了这篇文章的行文风格,正如邻居窗台上那盆牡丹开得“不惊不乍不慌不忙的”,作者写牡丹,也是那样不惊不乍、不慌不忙。先从喜欢上邻居家的牡丹开始写起,因为喜欢,就细致地观察,后摸索记忆、查阅资料、引经据典、追溯传说、放眼现实等等,一一写出了古往今来、戏里戏外与牡丹有关的那些事儿,从而使文章显得厚重而不失韵味。正如作者所说:“牡丹有贵气,亦有艳力,入画或还可拿捏,入文就难了,需得有沉笔压着,方不至浮泛。”为了让自己的文章不至浮泛,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无论对牡丹外形的描写,还是自己心思的变化,都细致入微,感人心怀。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与卖花老人的对话,和放弃自己养花而只是远远地欣赏邻居家无法确定品质的花朵,影射了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26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08-25 11:03:31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名句,谁人能忘?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2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08-26 21:10:03
  对热闹及艳丽之物,心下向来怀有不切近,唯远观的态度,牡丹亦是。
3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4-09-04 09:56:35
  感谢山西杨蓉老师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回复3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09-04 11:36:02
  感谢推荐。问好。
4 楼        文友:史祖诚        2014-10-05 18:23:23
  老乡才女,你精釆的文字,描绘了牡丹风韵,使我这个年高的人大开眼界,获益颇多。谁说山西无才女,你就是一个。我也是山西人非常支持你,好光照三晋,習習争辉。
与文学相伴,奋斗终身。
回复4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0-05 21:07:37
  感谢史先生来访,感谢史先生费时阅读。先生也是山西人?既是老乡,我会常去“窜门”的。问好。
5 楼        文友:如青        2014-10-19 22:19:48
  文美染江山,
   国色朝酣酒。
三千里江山如画, 八万里风云际会!
回复5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0-19 23:37:39
  如青老兄,国学底子实在深厚啊,我泼墨五六千字,居然叫您简简两行就概括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