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消失了的巡抚故居与名士文化

编辑推荐 【雀巢散文】消失了的巡抚故居与名士文化


作者:碧古轩主人 秀才,144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96发表时间:2014-08-26 08:36:24
摘要:济南有一条小巷,这里是曾经的清督抚军门住的地方。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巷北路西建宅,小小的街巷也因丁宝桢居住而出了名,被称旧军门巷。就是这样一条出了名的巷子,如今只剩下说明当年改巷来历的标志牌,而丁宝桢旧居则在2002年被拆。这个丁宝桢并非山东人,他1820年生于贵州平远在山东呆了十年,对山东有着贡献。黄河又突然在直隶开州石庄户决堤,全黄东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数十处悉被淹没,五省河官都束手无策,互为推诿。丁宝桢自己捐出巨款,令其子丁寿鹤押解前往山东灾区散放。创办山东机器局,继后,又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成为山东、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创办尚志书院,培养人才。斩决安德海,大快人心。死后,灵柩应山东父老要求运回济南,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奔跑送行。然而,就这样一个好官 ,如今,祠堂改了,故居拆了,墓葬消隐了,除珍珠泉大院中的巡抚大堂、趵突泉公园中的尚志堂外,在济南,寻找丁宝桢的相关遗迹只能从文献中去检索了…… 历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对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来说,“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这些见证老济南历史的古迹一个个退场,那么与之相伴的名士文化又何处寄身?,

在济南呆了三十多年,多感受这里的山水,以及温馨的生活气息。年纪长些,便探其人文究竟,追溯些来龙去脉。于是便有了些许怆然若失,多了些愤懑不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古来即为齐鲁要隘,文化名城,诸多名人在这里生长驻足。酌甘冽泉水,拂历下秋风,恣意徜徉,咏赞山水,理政讲学,隐居贻年。大舜、扁鹊、曾巩、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老舍……济南的名人不胜枚数。
   然而或许什么东西多了便不被珍贵,与其他城市比较,济南对于这些名人的印迹的保存挖掘便要逊色的多,实在是不敢恭维。
   经一路德国人修建的老火车站拆了,南新街58号老舍先生的旧居破落了,鞭指巷陈冕状元府三组建筑,南路一组不见了。东流水街周永年故居、全福庄马国瀚故居早已拆除建了高楼,大明湖南门外济南名士辛铸九的辛氏公馆,六年前被拆,岱宗街23号瞿秋白父亲瞿圆初故居,五年前被拆。
   泉城路至黑虎泉西路之间,有一条小巷,小巷不长,宽不过5米。巷子的两边盖满了高楼,使得胡同里阴暗压抑。这里就是曾经的清督抚军门住的地方。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巷北路西建宅,小小的街巷也因丁宝桢居住而出了名,被称旧军门巷。就是这样一条出了名的巷子,如今只剩下说明当年改巷来历的标志牌,而丁宝桢旧居则在2002年被拆。
   据知情人回忆,丁宝桢的故居,整个院落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70米,是一处内含五处小院的豪宅。当时门前两侧各有一高约80厘米的枕石,上面雕刻有精美的竹、兰、石榴、葡萄等图案,显现出清代巡抚宅院的风貌。而今,此情一去不复返。
   不知当年拆除丁宅的人是否清楚,他们拆除的这个宅子的主人,是深受济南人拥戴的一个好官。120年前的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或许就有你们的祖辈当年随着白幡素衣队伍,从旧军门巷出发,缓缓走向小华山,去为这位晚清“中兴名臣”郊野吊祭。
   其实 这个丁宝桢并非山东人,他1820年生于贵州平远。23岁中举,33岁时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升为山东巡抚。在山东呆了十年,对山东有着贡献。老百姓敬重的不是你的官职,而是你是否公正清明,造福百姓。
   丁宝桢为官时,关怀民间疾苦,做了许多好事,尤其他把治理黄河作为“政事第一要务”。资料记载,同治十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水势汹汹,南灌运河,漕运受阻,田庐漂没,百姓叫苦不迭。丁宝桢见此情况自告奋勇,奏请主持运河工程,下令各级官员:“倘敢阳奉阴违,有心贻误,一经验实,即将该员正法。”由于他做事果敢,雷厉风行,该工程于次年春天便告竣,大堤“一律安澜”,使百姓渡过难关。
   两年后,黄河又突然在直隶开州石庄户决堤,全黄东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数十处悉被淹没,而五省河官都束手无策,互为推诿。危急时刻,丁宝桢自己捐出巨款,令其子丁寿鹤押解前往山东灾区散放,救灾民于水火,受助百姓无不赞叹。
   那时,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狼烟四起,民族灾难深重。丁宝桢主张“以战制和”,加紧防御。面对外敌“船坚炮利”的现实,他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亲自勘察山东海岸,决定在马头嘴、石岛、烟台等洋舰必经之地构筑炮台,密植树木以作掩护。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于是,创办山东机器局,继后,又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成为山东、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
   丁宝桢把“自强”立足于“自富”的基础之上,在办洋务的同时,更关注富国富民,在任时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
   1869年,丁宝桢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就学者除了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至今,在趵突泉公园,还遗留有尚志堂建筑。另外,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山东书局。该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就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
   丁宝桢认为“上谕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把事情办好。因此,他很重视选用人才。而用人的标准,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就是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人。对人才的考察,则“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每到一处,悉心查访,但遇心术正大、才识卓越、能办实事的人,便极力保举、提拔。
   据记载,丁宝桢发现丁彦臣是一个“才识开拓、器向宏深,明干笃实”的人,便保举他治理山东河道。而办洋务,则保举了一批“博求通识之士”,如薛福成、张荫桓等人,他们后来在实业、外交上做出了贡献。而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有功的长庚、鲍超等,也都是丁宝桢一手提拔起来的。总之,他识一批才,就使国家多一批栋梁;提一批官,就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
   同治八年秋,太监安德海南下江南替慈禧“采办”。沿运河一路趾高气扬,巨额索贿,地方鸡犬不宁,沿途官员不敢怠慢。入山东境内,地方官上报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派兵在泰安将安德海抓获,并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同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此举让左右的人大惊失色,劝道:“丁公虽不怕死,难道不顾及子孙?”丁宝桢喟叹说:“为民除害,身家性命早已置之度外。”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斩首。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当时震惊满清朝野,大快人心,丁宝桢也因此事而闻名天下。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十年巡抚,又在四川任了十年总督,因其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来山东后,妻子谌氏和二哥等人都先他而去世,又不能将亲人归葬原籍,于是向朝廷请旨,在济南购置了十亩土地,位于祝甸附近的丁家林子和旧军门巷的丁家大院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朝廷特批。
   光绪十二年丁宝桢在成都逝世。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万分,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回山东,葬于历城九华山麓。朝廷下旨,灵柩归葬济南,可一路直行,遇水搭桥,逢屋拆屋。丁氏后人唯恐扰民,于是舍近取远,选择走水路回济南,因此路上走了近一年半。
   灵柩运至山东,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在原野上奔跑送行。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胆识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丁宝桢膝下有五子五女,五子均有官衔,丁体常是长子,先后任署大同知府、特授潞安知府、甘肃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西护理巡抚等职;丁体常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丁道周国民政府时期曾任财政部造币局副局长。日伪时期,丁道周因不愿出头为日本人做事,避居天津租界,致使家境拮据1942年去世。丁家大院在那个时候被迫卖给了巨商孟洛川的后人,作为女儿的嫁妆,继而成为孟洛川的女婿沈家的房产。丁家在卖房后继续租用其中的花园院居住,直到1948年才搬离。丁道周妻曲阜孔氏,膝下有五子五女,小时候都生活在丁家大院。丁道周的长子丁泽霆建国后一直在济南工作,前几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丁泽霆儿子丁健仍健在,女儿在大学读书。丁宝桢的后人在济南已经生活了六代。
   祠堂改了,故居拆了,墓葬消隐了,除珍珠泉大院中的巡抚大堂、趵突泉公园中的尚志堂外,在济南,寻找丁宝桢的相关遗迹只能从文献中去检索了……
   历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对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来说,“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这些见证老济南历史的古迹一个个退场,那么与之相伴的名士文化又何处寄身?
  
  

共 31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只是听说过丁宝桢,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文章也介绍过他,说他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事发展,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这样看来,他无疑是一名开明的士大夫。正如作者而言:“历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对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来说,“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纵观今日国中,我们的“名士文化”已是日渐式微,那些古迹常常让位于钢筋水泥而一个个退场。作者的文字无不让人思考,的确值得一读。欢迎赐稿。编辑:老树老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哭泣的键盘        2014-08-26 12:33:52
  从北到南,大拆迁,大毁损,祠堂、古镇一个个消失,传统的没有了传承,文化断根……
   欢迎你,来了就和大家一起互读互评,你才不会孤单。
江山任鸟飞
回复1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4-08-26 15:17:40
  谢谢点评。只是觉得,属于中国的,属于人类的,那么多年都保存下来了,而今我们发展了,反倒要毁掉那些传承了好多年、好多代的东西,实在是可惜。
2 楼        文友:哭泣的键盘        2014-08-26 16:47:06
  是的,和我写的《何处是乡关》有同样的感叹。
江山任鸟飞
回复2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4-08-26 19:19:21
  物质追求到一定程度,就该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了。一个失去了精神寄托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说句实话,也是很悲惨的。
3 楼        文友:如青        2014-10-09 22:23:55
  第一要务治黄河,
   中兴贤良昭后人!
三千里江山如画, 八万里风云际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