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欲说对联好困惑,人间文学看此诗(散文)

精品 【山水】欲说对联好困惑,人间文学看此诗(散文)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4发表时间:2014-08-27 10:27:03
摘要:对联不仅是中国文学领域中的一颗明珠,光耀中华,而且在世界文学天地上烨烨生辉,成为整个人类文学的瑰宝。千百年来,对联忍垢负重于社会人间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正如一刻也不曾失去自己的神圣与尊严,对联文学一直未能与文学家族牵缘,始终飘零在人世间。中国文学宝库理应自愧于有椟遗珠之憾。

中国文学肇始先诗歌,再骚赋,尔后格律诗、词至联,其间先秦诸子、历史散文、宋元话本、戏剧,明清小说,现代白话。前者以骈文对句为主,自不待言,后者散体文章也不乏联对之语:先秦散文骈句居多,宋元话本文目联语亦不鲜见,元杂剧、南北戏曲对句屡屡撞入读者眼帘,明清小说章回、现代白话中辄有古典联对出现,让人赏心悦目。即是说,联语为文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然而问题是,对联始终未见诸于文学殿堂,一如村姑野妹俯首低眉于社会人间。——此,自有其历史的原因:一方面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出现为时也晚,尚未能及时进入传统文学批评的视野;一方面对联文学的雅俗共赏亦未能为既儒而雅的历史士大夫文人所屑于顾。迨至对联兴盛之日,明清时代的文学们或集中涉猎于文章千古事的文学巨制,或潜心埋头于祖先文化遗产的整理“述而不作”,偶有创制也未暇看顾自己怀中新生的婴儿。及至近代,文学批评家也显得太少,僧寡粥多,啖饫厌肥不尽,谁也就不去品尝那囫囵寒酸的对联了。尚且现代白话文风起,对联这一以讲平仄、对仗、押韵等古典修辞为主的文学样式庶几亦属扫荡之列(至于白话文联当别论)。今年来对联文学热起,原因诸多而且复杂,怕不是著者在此所能饶舌的了。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春贴等,而以春贴即春联最为普泛。春联起源于上古人间祈福禳灾的桃符,桃符之设出于先人对桃木神力的传说和崇拜。马鉴《续事始》云:“元日造桃板著户,为之仙木……即今日之桃符也。其上书神荼、郁垒(传说中能降伏百鬼之二神)之字。”桃符流传至五代,后蜀王“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此为公元964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幅桃符联语,即“肇于五代说”。南朝萧梁武帝史官刘孝绰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联,语言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以及北齐摩崖石刻《金刚经》经文联等要比孟氏早四百多年。然而此为一般楹对之始,与春联发轫殊为两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黏贴,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后蜀王将传统桃符与先朝散联楹对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全新的体裁样式,赋予浓重的文学色彩,书于春节符板、庭院门楣,故孟氏仍不失为春联之祖。《簪云楼杂话》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朱元璋功成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春联一副”,此为春联正式定名之始。对联文学由后蜀王孟昶作俑,经明太祖朱氏正名,并身体力行推而广之,发扬光大,自此代代相袭,民间春联书帖日见普遍、风行开来……
   对联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自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一样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且尤为茹苦及艰难,乃至饱受被拒于文学家庭之外、备受批评家们冷落的孤疏与清寂,一如对联先世职司门神的命运。从文学批评史看,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删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虎视文坛时,对联文学尚未问世,迨至南北朝时大批评家刘勰颖出,其《文心雕龙》刊行大抵与刘孝绰同朝同时,对联文学刚刚分娩,其被冷落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了。此后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萧统的《文选》多着眼于“诗、文”的批评和收录,而不意于“联文”的呵护。历史发展至明、清两代,对联文学空前繁荣和普及,两朝帝王先后亲自倡行、提掖,此时对联文学扬眉吐气登堂入室似乎是顺理成章和天经地义的了,奈何中国有史以来文坛腐儒气重,士大夫清高之风阴霾重重,沉重压抑着历代卓有才华的批评家,时代意识只允许文学批评老调重弹,蹈袭陈规,很难见到真正的文学批评,更不用说对联文学的批评了。此时的明清“诗话”早已热衷向往于古往今来的诗界闲畛,于温文儒雅的诗斋酒楼津津有味于前朝诗贤词圣的茶渣唾余,谁也不愿掉臀乡里民间、深山老林去一睹对联尊容,对联文学仍屈从倍遭失落、屡被冷遇命运,一样难以崭露头角。就整个文学史而言,唐宋诗文运动、明清古文运动一律向后看,“文必先秦”、“诗必盛唐”,因循守旧,邯郸蹒跚,除爆出韩、柳、欧、苏、范几大家,整体上并不见多大发展,对联文学仍难登大雅之堂。近代文坛几乎没有鼎出风云际会于一门卓然鹤立的批评家。批评本身的不景气,也就难以苛求对联文学之于文学批评的指望了。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学,九州方圆只要有人间烟火,就会有春联黏贴。对联自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就与文学有缘。上古桃符即是以奇特文学想象为特征的古代神话之于春联的再反映,而且前辈有云:“词是诗的影子”“对联即诗词之绪余”(郭博《中国历代中长联赏析》)。此“影子”和“绪余”之说已经标识出先世文人对于对联归属问题的文学自觉。后蜀王、明太祖、清乾隆等帝王之染指自不免为对联文学涂上世俗色彩,而他们联语的文学性及宋苏轼、秦少游、黄山谷、凊俞樾、纪晓岚等诸多文学大家联语故事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骈对自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中国文学殿堂理应为对联留有一席之地。
   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拥有极高的审美文学价值。文学首先是美学,文学是发现美、塑造美、展示美的,对联文学亦如此。其它文学样式可以通过相对具体的形象、意境描写来创造和揭示美的主题,而对联文学出于自身短小及结构、修辞诸方面特点,在有限的语言范式中则更多的借助于直抒胸臆来表现主题之美。比如一样面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通过对岳阳楼下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意境创设,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而作为对联则没有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汪洋恣肆的优势,请看该楼一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以蔽,直抒胸臆,同样表现主题。再如抗战时期表现反侵略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田间可以通过他的《抗战诗钞》、茅盾通过戏剧《清明前后》、艾芜通过小说《山野》来表现;而重庆一家理发店16字短联亦足以表现,试看:“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此联语义双关,既给人以极好的审美启迪,又洋溢着挽救民族危亡誓死抗日、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激情,凛然慷慨,令人振奋,体现文学美。诚然,一般说来,对联文学总难以摆脱其先天的“小家子气”,在规定的语言格局中很难展开宏阔的场面、场景描写和时代内容表现,然而像纪昀祝乾隆帝50大寿联,悼孙中山、鲁迅联,大观楼等名胜古迹联却也于小作坊中生产出了大产品。更有气象万千的四川江津临江楼联规模宏大,雄浑壮阔,长达1612字,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极尽对联铺陈、概揽之能,创造出古今联语之最,无论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抑或就意境形象和句法文气说,堪与古往今来正宗辞赋散文相媲美。语云,“我国楹联艺术,凡高妙者,其蕴涵之深广,其谴词造句之美,每每超出古典诗词之上。”读如上诸联,诚可信也。尚且,对联文学中的谐音、反排、雅谑、叠字、巧喻、顶针、回环等一系列体现中国文学特点的修辞手法尤展示出对联的文学美。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就此意义说,对联文学尤为如此。对联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学艺术中的宝贵珠玑,贯穿于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社会生活中,装点祖国大好河山,丰富赤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乃至为世界文学、民间文化点金綴玉,闪射出绚丽璀璨的灼人风采。据有关资料载,在东西两半球的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丹麦、新加坡、美国、西德、英国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华侨、华人联语存在,中国驻联合国、驻世界各地使馆大都有联语陈设。相传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略我国,在一次“议和”会议上中外双方代表的联语交锋、史载1890年清光绪皇帝大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联、现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友人于扬州蜀冈鉴真大师纪念堂撰联、当代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发现的越南乡里民间题壁联及至香港回归祖国国外友人题箴祝贺联等等说明,中国楹联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楹联早已进入世界不同层次人民生活中,并且日益受到海外社会的热情欢迎、有关人士的殷切关注和世界文学的青睐,这是我们黄炎子孙应当引为骄傲的。
   综前所述,对联不仅是中国文学领域中的一颗明珠,光耀中华,而且在世界文学天地上烨烨生辉,成为整个人类文学的瑰宝。千百年来,对联忍垢负重于社会人间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正如一刻也不曾失去自己的神圣与尊严,对联文学一直未能与文学家族牵缘,始终飘零在人世间。中国文学宝库理应自愧于有椟遗珠之憾。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对于包括对联在内的古典美文的有意无意的摧残——对联文学迹近灭失,诚令人困惑,尤让人痛心!正鉴于此,在历经坎坷与磨难之后,今天人们重新热衷于对联文学,不管怎么说,总值得庆幸!报载全国各地楹联学会的相继成立,从事研究和创作的队伍不断扩大,国内大量有关对联编著和理论学术著作的问世……表明:对联文学后继有人,还对联文学以本来面目使其当仁不让昂首步入文学殿堂毕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共 3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联,又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欲说对联好困惑,人间文学看此诗】一文,作者起笔于中国文学和肇始诗歌,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对联,并对古往今来的对联加一阐述、评论、探讨。从对联的起源到现如今的兴盛,无不在作者的笔尖展现;从马鉴写于桃符之上的对子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定名,在作者的文字里展现风采;从文学评史到清代诸家的对联创作,使对联在中国文学殿堂展露头尖等,又一一在作者笔下生花;从战争时代的对联,到中外华人华侨等对对联的热爱,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此文引经据典,叙述严谨,用语考究,语句凝炼,读后感叹作者老道的文风和通古论今的深厚文学功底。推荐赏读,问好作者!【山水神韵编辑:竹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2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竹儿        2014-08-27 10:30:27
  问好郭永涤老师,老师的文笔老道,笔锋犀利,令人叹服!
   此文仍然延续了老师的文风,用语考究,叙述严谨。
   读了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
  
   老师,秋凉,保重!
以文艺的情怀,书写安静的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4-08-31 11:41:35
  感谢先生的推荐。
   问候竹儿君,愿幸福快乐,青春永驻!
   雅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