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乡锦州的小凌河

精品 家乡锦州的小凌河


作者:羽翮 布衣,32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07发表时间:2014-08-27 10:56:08

每当听马玉涛一首老歌(看见你们格外亲)里有这样两句歌词“小河的水清幽幽,庄家盖满了沟”就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小凌河。小凌河蒙古语称明安河,西汉时叫唐就水,隋唐时成为彭卢水,辽称“小灵河”,元代改“灵”为“凌”,简称“凌川”,明代称锦州附近的河段为“锦水”或“锦川”,后一直沿用小凌河。小凌河是流经锦州市区的唯一河流;小凌河的源头在建昌东北境楼子山(海拔645.9米)东麓;小凌河属山溪性河流,上、中游多荒山丘陵而且植被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小凌河有许多支流,如良图沟河、女儿河等支流,大雨来时众水猛集,极易泛滥;小凌河封冻期约80天,冰厚时可人行;小凌河上中段河床多砂卵石,河水清澈,纳女儿河后,河水暴涨,下段形成广阔扇地;小凌河全长200多公里,建有水库及水源地多处。在锦州市内小凌河上建有四座大桥:小凌河西大桥、小凌河市府大桥、小凌河南大桥、云飞大桥,小凌河终点流入渤海湾。
   小时候常去小凌河边玩耍,河水清澈见底,水下小鱼、小虾游来游去清晰可见,两岸除了各种杂草就是大片的庄稼。当时我家住的地方离锦州小凌河西大桥很近,那时在我的记忆里,锦州南北要通过小凌河只有这一座西桥,当时还没有南桥、凌川桥、云飞桥。那时汽车比较少,就这一座西桥,锦州南北交通也通畅。锦州西大桥跨小凌河,全长520米,始建1939——1941年。因为在锦州的西面,所以人们叫西大桥,年岁大的都管它叫西关大洋桥。以前它是关里关外交通的必经之路。70多年来,西大桥作为锦州市最早的一座公路桥,几经改造、修建,一直发挥着其本该有的作用与功能。儿时的记忆始终难忘,当年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清清的凌河,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还有岸边上各种野花野草的争奇斗艳和那些可爱的小虫;草木丛生,绿木成荫,虽然有些杂乱无章,但一到夏天河两岸还是很茂盛。每年的春夏秋冬我和哥哥或其它小伙伴常常来此嬉戏,看着水鸟在水天之间嬉戏鸣叫,还有两岸的石滩和河滩也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夏秋两季,小凌河水比较盛大且清澈透底,长流不息。透过清澈的水流下面全是布满石头的河床,鱼呀、虾呀都清晰可见。河岸两边小孩很多,都忙着抓虾、抓鱼,一般都用铁圈做个小鱼网捞岸边的小鱼和小虾。一年四季小凌河不停地流淌着,只是一到冬季河床结成冰,远远看去如一条白龙卧在河道上,这也是我们滑冰的好季节。生活在锦州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失伴着这条小河渐渐老去,即便如此,人们对小凌河上曾经的季节变化出现的各种景色仍然会记忆犹新。每一年的四季里围绕着小凌河发生过什么故事,还是给人们留下令人深刻的印象与过往。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像现在的人们结成伴有意识地出去野游、踏青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可能不是很多。而更多的是孩子们成帮结伙地去河边或山里游玩。与现在人不同的是,在那个年代里,日常的生活是很单调的,像当时父辈那样年龄的人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为了建设新中国、每天都在为国家的强大富强而奋斗。他们工作之余,也不像现在有很多娱乐方式可以选择,更多的是回家带孩子、干些家里的活或是听听收音机。那时候不但物质匮乏,而且文化生活也很匮乏。成年人出去到野外基本都不是踏青、玩什么的。一般秋季出去时最多,每家不是爷几个或哥几个或平时或周日各自推着手推车到周边乡村拾农民剩下的苞米杆、高粱杆和刨高粱、苞米的根须,就是人们熟称为茬子,是用来烧火的。有时运气好还可以捡到掉到地上的毛豆和农民翻剩下的地瓜。而我小的时候除了和哥哥到野外拾些茬子之外,去的最多地方还是小凌河。
   一到春季小凌河沿岸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而当时对这种绿色植物的体会与现在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当时看到花花草草就知道好玩,并不知道珍惜,不知道绿色的植物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上的各种意义,更不懂得如何珍惜自然界赐予人类这样美好的环境。春天的河水还不是很多,整个河床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河卵石,水流弯弯曲曲静静地流淌着,河面宽窄不等,西大桥两侧河面最宽的也就四五十米,窄的地方也就二三十米。小伙伴们踩着河卵石跑着、跳着,追逐打闹。有时候自己也会拿着风筝到桥底下去放,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亲手做的纸风筝;而骨架是用高粱杆劈开制成的,一般都做成我们熟称的豆腐块风筝、还有小船型的风筝;这两样风筝最简单、最好做,至于别的样式风筝就不会做了;好看样式的风筝一般都是大人做或大一点的孩子做。放风筝用的线都是妈妈夏天拆洗被褥时剩下的旧线,至于那种生活用的新线妈妈是不让用的。当时家里条件不好,妈妈买一团线都很节省地用,不可能让我和哥哥用新线去玩的。像别人家孩子做风筝的骨架可以用自己吃完的冰糖葫芦的签子做,而我小时候都不知道冰糖葫芦是什么味。有些小朋友就用新线放风筝,当时真的很羡慕。那时我放的风筝老是撒鹰,撒鹰就是风筝线断了,风筝就飞跑了,风筝放的高一点、远一点,风筝的线一定断,因为都是旧线很不结实。其他小朋友的风筝都比我的风筝放的要远、还放的高,因为他们是新线不容易断。虽然我放的风筝不能与其他小伙伴放的风筝相比,但一样玩的开心、高兴,其中的乐趣也是无穷的,现在想想还是值得我的回味。
   而每年的夏季,雨水多的时候,小凌河的水开始上涨,水面也比平时宽很多了。以前小凌河不像现在这样水很少,记得小时候一到雨季,也就是在夏秋季节,小凌河差不多每年都会大发脾气。一到连雨天,随着大雨滂沱,山洪滚滚而泄,河水裹挟着被水冲倒的树木和高粱、玉米的秸秆在河面上漂浮着;还有大量沙石从深山峡谷涌入小凌河,使小凌河的水流愈来愈大、愈来愈猛,无情地冲击着小凌河上的铁路桥与公路桥的桥墩;有时河面上还会漂浮着水果、蔬菜,还有大量的家禽。当时有水性好的、胆量大的人就下到水里去捞木头、家禽、水果蔬菜等东西。而大部分人都站在西大桥上或大堤上看热闹,看那浩浩荡荡水面一波一波翻滚着向前流着;有时还漩着大大的漩涡,一浪一浪地拍打着大堤。水不停地涨着,好似在慢慢地爬坡,要爬到大堤上似的。准备好的防洪抢险人员不停地往大堤上运土,把大堤一点点再加高。而我们看热闹的孩子们一般都到西大桥的桥面上看小凌河暴涨的洪水,站在桥上向下看那混沌的河水离桥面很近了,水好像要爬上桥了,大一点的浪花溅起的水花都能飞到桥面上。一到这时我真的很害怕,赶紧拉着哥哥说:“哥快走吧水就要上来了”,哥哥总是说:“你害怕就回家吧,我自己在这看”。当时真的很矛盾,还想看,但心里还害怕,最后还是壮着胆子和哥哥看,现在想想还蛮有意思的。小时候一到夏秋季节小凌河每年差不多总是有这样的壮观,河水忽忽悠悠好似要爬上桥面,但最终总是没有爬上来,观看的人总感觉很惊险、很刺激。这就是小凌河曾经带给锦州人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回忆起来内心还有那么一点点澎湃。小凌河这样的壮观景象好像多少年都没有了,现在是上游修水库的原因,还是雨水没有以前多了呢,总之我感觉小凌河真的有二三十年都没有那样的大水了。每年小凌河随着暴涨的河水使大量的山石砂粒从上游冲到中下游,在绵延百余里的河水两岸,形成了沙滩和石头沉积的石滩。石头有扁有圆,都是在河水暴涨的推动下互相撞击摩擦的结果。所以小凌河每到发大水时就会虎啸龙吟般,远在数里之外都能听到。而石头就是在暴涨的河水里经过剧烈磨擦和在缓慢的移动过程中,处其表面比较光滑。有时人们把石头捡到家里砌墙,或选大的用做压酸菜缸,用处很多的。实际上小凌河除偶尔暴涨以外,而平时总是缓缓地、很温顺地、悠然从容地流着,所以每年夏天这里还是戏水游泳的好地方,但也有危险。喜欢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记得那时总找一些小伙伴在小凌河岸边打水仗和摸鱼。当时的小凌河水质清澈,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床。那时我一般都在岸边玩水,不敢下到水里面,一个是害怕掉到河里,一个害怕妈妈骂。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还有其他小伙伴一起到小凌河去玩水,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下水游泳、戏水玩时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戴什么眼镜,穿什么泳裤,不会水还可以套一个游泳圈,而我们那时都是光着屁股在水里嬉戏的。比我们大的孩子都下到比较深的水里玩,而我和几个同我一般大的小伙伴就在离岸边不远的水里玩,实际上岸边的水很浅,现在想想也就二十到三十厘米深。但那时太小,也就三四岁,当时和小伙伴们玩着玩着我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往深水里溜,实际是水波一冲一冲地把我带下去的;当时感到很害怕,我就用两只小手使劲地抓水里的泥沙,身体也就没再向下溜;一会我又被水推到岸边,这时我就赶紧上岸,再也不敢下水了。回到家里我和妈妈学了这事,妈妈把哥哥骂了一顿,告诉我们以后谁也不准下河里去玩,谁要再下河里玩回来就打谁。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下过水里玩,所以到现在也不会游泳。实际上妈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那时的小凌河每年都会淹死人,特别是小孩,都是下河游泳淹死的。记得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孩子淹死了,当时他比我大有两岁,还有我初中的同班同学也是去小凌河游泳时淹死的。想想小凌河还是很可怕的,清清的河水,柔柔的、细细的波纹,蜿蜒向前、静静地流淌着,看上去很美,然而贸然下去游泳会很危险的。通过所见所闻,所以从小到大我就知道野浴是很危险的,想玩水还是到游泳馆里安全。
   夏天过后就到了秋天,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小伙伴们就来到小凌河两岸的草丛中捕捉昆虫。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是有益的昆虫,哪些是有害的昆虫,只是知道在这个季节里就应当捕捉蚂蚱、蝈蝈、螳螂、蜻蜓、蝴蝶、大刀螳等昆虫。在那时,一到秋天昆虫很多,而我们这些孩子很喜欢这个季节,为捕捉这些昆虫而欢跃起来。在小凌河沿岸的草丛里,蛐蛐的叫声与青蛙、蟾蜍的叫声有时能和鸣,特别好听。而蝴蝶、蚂蚱、螳螂、蜻蜓是我们常捕捉的昆虫。那时候,我们抓蛐蛐就是为了斗蛐蛐玩,这是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了。说到捕捉昆虫,在我的记忆中,一般蚂蚱、螳螂、蝈蝈等用手就能逮住;可天上飞的蜻蜓、蝴蝶等就不怎么好逮了,捕捉蜻蜓是需要工具的,我们一般选取适合的树枝或拿一根扫帚捕捉。那时家里还养几只兔子,所以经常去小凌河两岸割兔草。小凌河两岸杂草长得很高,当时我也小、个子也不高,有些草都比我高。小伙伴们在草里穿来穿去,互相只能看见对方的黑脑壳或半个头,有时我们还在草里藏猫猫玩,玩的很开心。当时我们到小凌河对岸不走西大桥,一般都走铁路桥,那时铁路桥随便让人通过。铁路桥两端还有军人站岗,感觉这个铁路桥还很神秘,至于军人为什么要站岗当时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怕坏人破坏铁路桥。铁路桥上铁轨的一侧有一条用木板铺成的人行道,人行道边有铁栏杆,以免行人掉下去,桥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向外凸出的地方,那是防止走在半路上有火车通过时怕出危险。有时走着走着火车就开过来了,我们就赶紧躲在向外凸出的地方,看着火车风驰电掣般过来,火车轮子敲打钢轨的声音震耳欲聋;火车带过的风把我们的衣服吹的来回摆动,我们似乎要站不住了,大家赶紧用手抓住铁栏杆,生怕被火车带的风裹到火车底下,或者被风吹到铁路桥下,火车过后我们才松一口气。说实在的当时真的很害怕,一个是在桥上遇见火车害怕,另一个是走在桥上也害怕,人行桥都是用木板铺的,木板和木板之间有缝隙,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桥下面的水和草,我向下一看就害怕,总感觉要掉下似的。实际上,当时每次去小凌河玩,我都不希望过桥那边玩,可小伙伴们都主张过桥那边玩,我还不敢说不去,怕他们说我胆小。每次真的都是提心吊胆的、硬着头皮走在铁路桥上。现在想想是有些危险,要不现在铁路两侧不让人靠近了。小的时候站在铁路边看火车飞驰奔跑,真的感觉火车很神秘;没想到长大后参加工作了,自己就是铁路的一员了;整天和火车打交道,不但小时候对火车的神秘感没有了,时间长了还有些厌倦了。但对铁路的情缘还是难解难分的,可能这就是人的通病吧,就好像在没退休的时候恨不得马上就退休回家,当真的退休了,要离开自己工作过几十年的岗位时,还有些恋恋不舍,感觉空落落的。话又说远了,还继续说说小凌河吧。
   一到冬天小凌河都结成厚厚的冰,这又给我们提供一个有趣的、玩的乐园。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孩子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游戏。而我们那时冬天主要玩的游戏就是滑冰车、抽冰猴。说到滑冰,就有几种玩法,当时都是自己做冰车,找两根铁线钉在木板上,用铁线做两个钎子,这样就可以到冰上玩了。好一点的冰车可以用厚一点的铁片做,有双铁片做的,就叫双刀冰车,也有用单铁片做的,就叫单刀冰车。我们那时都管单刀片的冰车叫单腿驴,单片冰车不怎么好滑,一般都是两脚站在冰车上面滑,不能坐着,只能蹲在冰车上面;单刀片冰车不稳当,很容易摔跤,蹲在冰车上还很累,不像用木板做的冰车可以坐在上面滑着玩,一般都是大一点的孩子玩单腿驴。当时我是玩不好单腿驴,总是摔跤。小凌河的冰面都是水自然形成的,冰面上还有冻在上面裸露的杂草和露出冰面上的土包,不像现在冬天的滑冰场那么平整。我们就在这天然形成的障碍物中穿梭玩耍。冬天的小凌河坝下面很冷,近五百米宽的河道很空旷,比市区要冷得多,北风刮到脸上,脸上的肉都感觉疼。穿的棉衣很快就被打透,还好小孩子不停地跑跳、不停地滑冰车,这一运动起来还不觉得很冷。但小手和小脸蛋都冻得通红,一个冬天下来大多数孩子的脸上、手上、脚上都会有些冻伤,但这也挡不住我们玩的兴致。回忆起童年在小凌河上滑冰的情景,还是感觉很兴奋。可以说小凌河的春夏秋冬带给我童年的很多欢乐,至今还是让我回味无穷。时光荏苒,难以回转了。

共 66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浓郁的笔墨细致描写了锦州的“小凌河”,这条河流给作者留下太多的记忆,也曾带给他无穷的欢乐。作者首先介绍了河的基本概况,然后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回忆了在河边玩耍、观看洪流、捕捉昆虫、滑冰车、抽冰猴等快乐的童年时光,并自然地穿插描写了现实当中小凌河两岸的建设和发展。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这条河的幽幽深情和感恩情怀。文笔细腻,描写详实。欣赏并祝作者愉快! 【编辑:执手今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828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8-27 10:58:11
  回忆与现实描写相结合,写出了小凌河的风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