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玛茹花

绝品 玛茹花 ——永远不要忘记历史


作者:陋石 进士,605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46发表时间:2009-05-07 22:04:2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在一个特殊环境里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故事。

玛茹花 玛茹花
  
   一
  
   1991年8月15日,我和县外事办张主任从垣曲驱车去运城市机场迎接几位日本友人。
   抗日战争时期垣曲县是“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因此常有日本友人光顾,或忏悔赎罪,或祭奠亡灵,大都是在一张纸上写满曲曲弯弯的日文,呜哩哇啦念上一阵就完事走人。与一往不同的是,这次来的是一家4口3代人,而且是专程来祭奠一位中国朋友的。
   在机场外宾会客厅里我见到这4位日本友人。年岁最大的那位女人应该是奶奶。一见面,她就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主动向我们介绍她的家庭成员;孙女叫广田成子,儿子叫广田浩成,儿媳叫下河边米,当论到她自己时,说:我叫马如花。
   资料上显示奶奶叫上野惠子,怎么成了马如花?其他3位名字都对,看来不会有错。张主任安排我和奶奶、孙女坐一辆车,他和那两位年轻日本朋友坐一辆车。
   从运城到垣曲县要一个小时的路程,两辆东风轿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广田成子似乎对中国图书很感兴趣,她独自坐在前边的座位上翻看着一本《西游记》连环画册。我和马如花坐在后排座上。
   我弄不明白,上野惠子怎么会成了马如花?尤其是她那一口标准的京腔,更使我感到意外。她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冲我微微一笑:对不起,是我没讲明白。马如花是我的中国名字。我叫下野惠子。她说这话时很是有些自豪,也有着几分得意。
   哦!原来如此,我也礼貌地一笑回敬了她。
   她向我靠近一些,近乎神秘地:垣曲王茅镇有条玛茹沟。春天山上开满黄黄的花,秋天结得是圆圆的紫红色的果实。她一手掐着另一手的小指尖比划着。
   哦!天哪!她说的是玛茹花。我顿然彻悟,她不叫马如花,而是叫玛茹花。
   她既而问道:姑娘今年多大了?
   18了。
   噢——当年我来垣曲时比你还小两岁哩!
   她竟然到过垣曲,还是当年?我暗自思忖;就她的相貌;两鬓斑白,肌肉松弛,尽管皮肤细腻,眼角那重重叠叠的鱼尾纹已表明她年龄在60开外。这样算起来,她来垣曲应该是上个世纪的40年代,那可是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中绝没有女兵,她又是怎样到垣曲来的?我想问却不能,外事规定;不许询问外宾隐私。
   正午的阳光泛着炽热的惨白,各种物体的反光映射进车里。她从小手包里取出一付太阳镜。
   哇!她一戴上太阳镜,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眼角的鱼尾纹不见了。标准的鸭蛋型脸庞,小巧的嘴唇,翘翘的鼻子。个子不高,却隐隐显示出女人特有的优美的线条。尤其是那落落大方又娇柔可人的内在气质,足以令人想象到她当年是何等的俊俏标致。
   我的思绪伴着车轮飞转;她为什么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她16岁来中国干什么?这一连串的疑问我只能藏在心底,自己慢慢的琢磨。
   日本友人要去垣曲王茅镇玛茹沟,百十公里的路程,一会儿就到了。两辆轿车下了高速,顺着一条柏油路开进了玛茹沟。
   几年前“退耕还林”,沟里的人家搬到了镇上。沟两畔的坡坡岭岭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林覆盖,只有沟沟坎坎上还依稀可见一片片玛茹花枝丛。时值8月,红得发紫的玛茹果挂满枝头,倒也十分灿烂。
   下了车,惠子一脸陌生地原地转了两圈,不住地喟叹: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她认真地审视着沟两畔的山坡,沟底的小河,沟坎上那一簇簇耀眼的玛茹果,突然兴奋地:就是这儿,就是这儿。
   时隔多年,旧地重游,那种别梦依稀的感觉自是让人激动不已。下野惠子在河边选了块较为平坦的地方,打开她的箱包。先是取出一块很洁净的白布,平平整整地铺在地上。接着又将各种各样的食品、献果一一摆放停当。这一切都由她亲手来做,她的家人只是把东西递到她手中。当他儿子广田浩成从箱包里拿出一个小木匣子时,她一声吆喝,广田浩成捧着匣子的手就停在了空中。她紧忙走过来,双手接过匣子,像一个佛教徒恭迎“舍粒子”那样,恭恭敬敬地将匣子举过头顶,迈着细碎轻缓的小步走过去,把匣子端端正正放在中央。
   这个小木匣有巴掌大小,四角镶铜,油光锃亮,从那紫褐色的质底就可以看出是檀香木的。她小心翼翼从匣子里取出一串褐红色的珠子,轻轻地放在匣盖上。
   起先,我还以为是什么宝贝,定睛一看,就是一串玛茹果。虽然干瘪地表面已显出凹凸,但它那奇特的形状与固有的颜色,我一眼就认得出来。在当地,到了秋天,孩子们常把玛茹果穿成项链,手镯玩,没什么希奇的。
   惠子端跪在匣子前,她儿子、儿媳、孙女跪在她身后。刹时,她眼眶里就闪动着泪花,极其虔诚地:五成哥!惠子跟家人看你来了!一语未罢便啜泣不止,匍匐在地上号啕大哭。
   她的家人也都跟着抹眼泪。
   良久,她才直起身来,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张纸,慢慢舒展开来,放声朗读。尽管吐字清晰,却是日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从她那表情就看得出,这是一篇祭文。她先前那句话我听得真切,毫无疑问,这篇祭文是献给她五成哥的。五成是谁?我猛然想起,她此行的目的是悼念她的一位中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值得她同家人飘洋过海从日本来到中国?顿时我便得出一个答案;爱情。只有爱情才有如此大的魅力。而且,越是得不得的,就越是美好的、刻骨铭心的,终生怀念的。
   解放前,中国留日学生很多。一定是五成留学日本,与惠子一见钟情,这一对情人最终未能结合。五成先世,惠子前情不忘,来此祭奠,也真痴情的。
   古往今来,多少有情人含恨而终。又有多少痴情男女切把遗愿寄来生。正应了那句古话: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惠子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哽咽抽泣,锤胸蹲足。似怨忿、似哭诉,声泪俱下。呜呜地哭咽与哗哗的河水声交融在一起,分不清是哭泣还是流水声。感染得我和张主任还有那两位司机眼圈都红红的。
   好不容易惠子与家人才敛住了哭声,擦干泪水。惠子缓缓起身走过来,深鞠一躬:很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张主任一番客套是免不了的。
   惠子说:我想采一些玛茹果,可以吗?
   玛茹果是野生的,谁愿采谁采。只是惠子虽然身子硬朗,毕竟是60多岁的人,上高爬低万一有个闪失——张主任吩咐;我留下陪惠子,他和那两个司机同惠子的家人去坡上采玛茹果。客随主便,惠子只好答应。
   不一会儿,采玛茹果的人们就满载而归。张主任还特意为惠子采回两枝挂满又红又大的玛茹果。惠子双手接过,将玛茹果来久久地贴在脸上,仿佛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激动,亲昵、还有点撒娇。
   悼念完毕,人们已坐进车里,惠子还迟迟不愿离去。很是凝重地举着那两枝玛茹果朝着空旷的河沟里晃动,好似与谁告别,泪水在眼眶里滚动。
   车开了。我还是跟惠子还有她的孙女同车。惠子依然攥着那两枝玛茹果,紧紧地捂在胸前,微微闭着眼睛,像是用心在与玛茹果在交流。望着她那全神专注,凄凄哀哀的样子,不免让人也有了几分辛酸。
   惠子慢慢睁开眼睛,见我盯着看她,倏然一笑:你在窥视我心灵的秘密?
   我否认地摇摇头。
   你的眼神告诉了我。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长叹一声:我是有个秘密,藏在心里50年了。我不想让它同我一起埋葬于地下,我希望人们都知道它,知道这世上有个好人叫五成。
   果然被我猜中了。她与五成之间必然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她既然希望人们知道,我当然求之不得,便坦率表示愿洗耳恭听。
   她沉思片刻,缓缓讲起那个我急于知晓而又期盼多时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1941年。
  
   二
  
   1941年5月,随着“中条山战役”国军的惨败,黄河以北平陆、永济、芮城、夏县、垣曲一线尽被日军占领。
   5月末,日军避实就虚,沿着李自成攻取洛阳的路线,由垣曲东滩渡河,直扑渑池,进逼洛阳。垣曲也就成为日军中原战场重要的军需物资补给地,并在垣曲王茅镇建立了“大日本皇军司令部”。
   王茅镇地势狭长。东临亳清河,西靠麻姑山,距东滩渡口20华里。在这条通往渡口唯一的公路上,日军骑兵战车昼夜巡逻,一切军需物资都由这里运往前线。前线的伤兵、调防的部队也都又运回垣曲治疗、休整。从此王茅镇就变成了日军的兵营。
   在日军驻王茅众多的军事机构中,有个叫“慰安所”的地方,在镇子西边的玛茹沟里。
   玛茹沟距王茅镇3里许,一条大路直通王茅镇,原有七、八户人家。日军要在这里建“慰安所”,这些人家就统统被撵走,又强迫民夫沿沟畔挖了20几孔窑洞。山顶有岗楼,沟口有卫兵,闲杂人等休想进得去。时值6月中旬,沟两畔的玛茹花依然盛开。鹅黄色的花朵一簇簇一丛丛煞是耀眼,到处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没过几天,镇上来了一群花枝招展的日本娘们儿,年岁大都在16~17岁。一个个身着日本和服,脸上抹得粉白,嘴唇图得艳红。头上盘着个高高的髻,脚上穿着叫木屐的那种鞋,迈着小碎步,走起路来就像叫花子打莲花落一样“吧哒吧哒”响。
   这些日本娘们儿中有的会说中国话,还特别爱跟中国人交谈。老实把脚的当地人那见过这世面,吓得掉头就跑,惹得那些日本娘们儿叽哩哇啦地一阵怪笑。
   自从这些日本娘们儿住进慰安所,成群结队的日本兵白天黑夜往玛茹沟跑。
   “慰安所”里的这些日本娘们儿叫慰安妇,是专供日本官兵发泄性欲用的,由一个40来岁、叫井川的日本人负责管理。每个慰安妇都编了号码,对士兵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对军官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9时;不得进入所认定号码以外的慰安室等。
   虽然“慰安所”有规定,却不能约束那些兽欲疯狂到了极点的日军,开张的第二天就出了事。
   已经过了接待时间,一位日军少佐还硬往窑里闯,吓得那个日本娘们儿使劲顶住窑门。日军少佐抽出军刀从门缝里劈下去,砍掉了那日本娘们儿胳膊。
   每天都有酗酒闹事的日军官兵光顾“慰安所”。日军司令部不得不派宪兵队维持秩序。
   这些日本娘们儿很爱干净,一天几遍地冲身子,用水也就特别多。
   一天,井川领回个叫五成的中国人。
   五成是啥?五成就是一半,不够数,却心眼。
   五成心眼是少了些,却长的又黑又壮,一身的好力气,挑着两只特大号的水桶健步如飞。不到半晌工夫,院子里的几口大水缸就盛得满满的。井川看上的也正是这个只有五成的中国人。
   这些慰安妇大多是朝鲜人和台湾人。真正的日本人才4个。同样都是慰安妇,日本女人却显得尊贵些。日本女人专仅供军官享用。而那些朝鲜、台湾女人就惨了。
   窑洞里经常同时挤着3个日本兵。一个刚完事整理衣服,一个正在身上施暴,一个已经解开裤子迫不及待地等着。每个慰安妇每天的任务是接待30人,多时能达到100多人。一天下来,慰安妇被蹂躏地躺在炕上动弹不得。
   日本女人相对来说要好些。尽管日本军官的兽欲并不亚于士兵,但他们总还要拿出一点军官的姿态,起码一个出去,另一个才进窑来。
   在这4个日本女人中,身份最为特殊地要数一个叫上野惠子的,她专门伺候高级军官。
   上野惠子16岁,不但漂亮文静,琴、棋、歌、舞,样样精通,倒也算得上一位才女。她父亲是日本黑龙会成员,以经商为名在中国北平从事活动多年。上野惠子从小在中国长大,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才随父母回了日本。在日本天皇的感召下,尚在中学读书的惠子自愿参加了“女子挺身队”(军妓),为“大东亚圣战”服务,曾获得日本天皇的嘉奖。
   慰安所一排溜儿20几孔窑洞,分为3个院子,院子与院子间有小门相通。最前面的院子为1号院,接待士兵;中间院子为2号院,接待普通军官;最后面的院子为3号院,也就是上野惠子住的这个院子,只有高级军官才有资格进入。构建也比较讲究,青砖铺地,院里种植着花草。窑洞里香气缭绕,摆设着各种考究的家具,一派富丽堂皇,还特意为她安装了一部专用电话。上野惠子的身份地位明显地高于其他慰安妇,待遇自然也比其他慰安妇优越。“慰安所”里所有的人对她都必恭必敬,亲切地称她惠子姑娘。
  
   三
  
   五成的家在老深山里。他是到王茅镇来卖柴被井川抓了民夫,弄到了“慰安所”。五成家就他自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无论在哪儿干活,只要有口饱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再说,日本人那刺刀可不是吃素的,不来由不得自己。挑水这活难不倒五成,他有的是力气,挑完水就干别的,从不闲着。井川也时不时给五成两粒糖蛋作为奖励,还竖起大拇指,称赞五成是“大大的良民”。
   每隔5天,日军医生就为慰安妇作一次身体检查,这天“慰安所”停止接待。
   慰安妇们脱得净光,只在腰间围一条大毛巾。叉开两腿坐在椅子上,翘起屁股让医生看,却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五成挑水经过这里感到格外刺眼,便绕着道走过去。
   时值5月半,一天比一天热,火辣辣的日头烤得五成嘴唇起了一层白皮,干裂的口子下浸出鲜红的血丝。
   一个日本娘们儿见五成那羞怯怯的样子,“哧”地一笑,从兜里掏出一个圆圆的小铁盒,掀开盒盖。走到五成跟前,指着盒里那东西,用手比划着要五成往嘴上抹。五成瞧着那亮亮的脂膏却不敢抹,他从来没用过这玩意儿。马上就又凑过来几个娘们儿,嘻嘻哈哈的说着半懂不通的中国话,要五成把那脂膏抹到嘴唇上。
  

共 26168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责任编辑:寒鸦】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6083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如棉        2009-05-11 21:01:02
  大致读了一遍,问好陋石先生,细看后再下评!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2 楼        文友:柳絮如棉        2009-05-12 16:24:50
  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涵盖的社会面也较为广阔,即有大的场景的描写,亦有生活细微的叙述,张弛有度。永远不要忘记历史,这是作者对历史的一个肯定,这种态度是理智的。作者将历史再现,插叙与顺叙交错使用。作者的作品很耐看,质地厚实,特别是对人物的画更是惟妙惟肖。日本人的罪孽是深重的,他们在历史抹下的晦涩一篇,是很难撕去的。虽然有很多日本人矢口否认其民族曾经留下的污点,但还是有部分日本人忏悔不已。作者的立意很深远,有一定的价值。当然,文中的极大特色就是语言的流利和简炼,不累赘,不拖沓,值得学习。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3 楼        文友:月儿常圆        2009-05-12 20:53:43
  小说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中来写,显得较为在大气。小说带着对那段历史的反思,通过一个慰安妇与中国憨厚老实农民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出中日人民之间有着真挚的友谊。也就是应把统治者与人民分别开来。我认为如果把不紧不惠子写成是应召来的或是受骗来的会好些。我想日本军国主义在与这些少女宣传时,不可能是叫她们去出卖肉体的。小说中惠子明知是去当妓女却愿意,这可能有失史实的呢!
痴情于文学,向文友学习 在纸媒及网络发表文章二百余万字
4 楼        文友:陋石        2009-05-12 23:00:40
  回复月儿常圆
   “大东亚圣战”本身就是对日本人民的欺骗。而那些战争狂热分子,把用自己的肉体为“圣战”服务,恰恰视作无限荣光。从“女子挺身队”这个名称就不难看出是自愿的。
   以历史的眼光对待历史才能发现历史的真实。在十年动乱那个疯狂的年代。既是打个点话,一方必先说:革命无罪。另一方也必然回答:造反有理。今天看来近乎神经,然而在当时却是千真万确的“自觉行为”。思想意识的疯狂,势必导致行为的失常。日本投降后,本可以回归本土,不少日军却刨腹自杀。日本“冲锋队”开着飞机撞美国人的军舰,他们不会不知道后果。但对于那些战争狂热分子来说,却是效忠天皇的义举,明知是死也心甘情愿。惠子在日本军国主义蛊惑下,为“圣战”献身并不有悖历史的真实。
   文明被利用、被扭曲,就会变得更加丑陋。日本政府鼓励国内年轻女子去南洋卖淫为大和民族蓄积国力,电影《望乡》就可见一斑。军国主义为达到其目的,什么无耻的事都干得出来。
   惠子由一个战争狂热分子到背叛自己的信仰,比受骗上当而最终叛逃,对主题的揭示是否更深刻一些。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5 楼        文友:李荣        2009-05-14 11:21:23
  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小说语言精炼流畅,对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喜欢文学、音乐
6 楼        文友:槐花乡人        2009-05-14 18:09:20
  创造精神难度与作品的震撼力
  
   又读陋石的小说,加深了我对他作品的那份厚重。他的小说语言明快,叙事晓畅,有着可读的小说外壳与内在的充实。特别看中的是小说叙事的冷静,大气,以及文字后面对世事洞明的警觉。
   小说打开了那段沉重的历史,狂热的战争机器摧残了人性。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仅是中国人民。同样,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日本“慰安妇”,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女性是受日本军帝国主义当局的蒙骗,受蒙骗的不仅仅是“惠子”还有充当那场战争的“炮灰”们。发动那场战争的前题,是中国人占据了东三省,东三省是他们的国土的谎言。可以说,上野惠子只是慰安妇中的一位。小说人物,无论是惠子还是五成,他们内心的善良是人性的佐证。作品对人性的摧残与人性的唤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品除个别白字外,美中还存有不足。人物的塑造上,五成的性格产生了断裂。五成——憨厚,淳朴,缺心眼。但在后文中出现了五成的“讨好”之说。讨好一词,示意了人物思想的灵动性。我们看到作者给予了人物性格的定格,所以五成在读者的心中一直是个憨子。如果作者对这段描写上依然是描写五成憨厚就好了,他不知道讨好,只晓得谁对他好他就对谁也好,这样人物的性格才能吻合不断裂。
   小说就是小说,和陈述故事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要提高精神的难度。苦难让人内心震荡,幸福就让人感动。让人物走近生活,实实在在地去演绎故事。读完小说,第一感觉写得很不错。但回味中,还是缺少了“事件”给予读者阅读上的激情与震撼。小说的构思,布局,语言都到位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没有把可读性与趣味性区分开来。所以,作品显得平庸了。我一边读一边期望着,期望作品能提起读者的味口,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震荡。我更希望看到五成被残杀时,让惠子目睹这一切,让她看到善良憨厚的恩人死在她同胞之手,这样就达到了精神的难度,远比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强了百倍,它的震撼力就能彻头彻尾地暴发了。然后,从始至终就像清水流过。读完《玛茹花》,我不得不想起日本电影《望乡》。《望乡》能抓住人眼球的,并不是人们对性的窥视,而是在影片人物——女记者和阿崎婆一问一答中进行,更重要的是,现实,历史;历史,现实的不断重叠。这一形式把后文悬起,紧紧地抓住人们的“知晓”的欲望。从阿崎婆的痛苦表情,再回到那段历史,让人们看到了阿崎婆的遭遇与那场战争的所带来的灾难。
  
   槐花乡人,09年5月14日于听潮阁
一个行走在梦中之人,喜欢从文字中寻找乐趣。
7 楼        文友:月儿常圆        2009-05-18 17:55:10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的抗日战争长达八年,政府与人民之间有着太多纠缠,真是难以说清的。这篇小说就是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显得较为在恢弘大气。小说截取了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带着对那段历史的深沉的思考,通过一个慰安妇惠子与一中国憨厚老实农民五成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旨不是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深悲巨痛,而为为了表现中日人民之间真挚的友谊。惠子作为一个军国主义的狂热分子,宁愿为帝国梦献身,用自己的肉体去安慰那些帝国军人,后来却背叛了她的信念。然而这个人物的的转变似乎没能写好,她既然愿为帝国献出自己的一切,那她又何必畏惧死亡呢?她不可能苟且贪生的呢?
   立意:26分、小说指向:16分、谋篇布局:32分、叙事表达:16分、标点语法:8分。总计:98分
痴情于文学,向文友学习 在纸媒及网络发表文章二百余万字
8 楼        文友:陋石        2009-05-19 17:02:17
  回月儿常圆:
   首先感谢您为拙作《玛茹花》指正,能与编辑交流,我求之不得,也是《江山》吸引写手们最主要的原因。在此仅表谢意。
   您对拙作所指出的惠子“畏惧死亡,苟且贪生”一说,我是这样考虑的。
   小说中曾两次写到惠子自杀未遂。一是她对生存完全绝望的时候(被五成救下)。二是逃走时被抓(她只所以没有开枪自杀完全是为了五成)。惠子在背叛自己的信仰后并不畏惧死亡,而是以死抗争。或许由于我描述的不到位,给读者造成了误解。我当注意。
   您所说的惠子“苟且贪生”,可能是指惠子没有因为五成的死而了结自己。
   旦凡有一线生存的的希望,人就不会去死,这是人的本性。梁、祝只所以化蝶,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美好向往。陆游思念前妻,郁郁终生,才有《钗头讽》千古流传,为世人留下不尽的遗憾与悲伤。《泰坦尼克号》的女主人翁并没有死,还嫁了人,生儿育女。而她把“海洋之星”扔进大海就证明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人死了也就不再痛苦了,而真正痛苦的是那些活着的人。如果在五成死后,惠子也死了,小说只是讲了个故事。50年后惠子再次来到中国,足见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她不曾忘过五成。有什么比50年思念一个人更痛苦的?
   惠子在50年后的8月15日来到中国,不但是悼念她的五成哥,更主要的是把玛茹果带回国,她要让码茹花开遍日本。这才是《玛茹花》的立意所在。倘若五成、惠子都死了,反战这个中心议题也就不明确了。
   很高兴能与您直接交流。远握,祝好!谢谢!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9 楼        文友:陋石        2009-05-19 17:24:18
  回槐花乡人
   仔细、认真地拜读了您对《玛茹花》的点评。从您的这一段文字:“我更希望看到五成被残杀时,让惠子目睹这一切,让她看到善良憨厚的恩人死在她同胞之手,这样就达到了精神的难度,远比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强了百倍,它的震撼力就能彻头彻尾地暴发了。”启发了我;
   日寇残暴众所周知,因为杀人者是日寇,也就不足为奇了。倘若是惠子不忍五成被活活折磨而死,亲手开枪杀死了她的恩人呢?
   谢谢!真的谢谢您!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10 楼        文友:槐花乡人        2009-05-20 08:11:39
  说对了,先生!要的就是这效果。把人物从情节中突出来,让读者读后忘不了那个“五成”把五成被日本鬼子一次次地刺杀,血在流,在惨叫,那惨叫声震荡山野。惠子不忍,举枪,这时不要让人物说话,惠子闭起双眼,扣动板机。多少年了,惠子每当看着自已的双手,心就不停地颤抖,时时刻刻地想着五成,那个爱她,救她的五成……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并不一定要作者通过自身的意识却演绎文字,有时无声胜有声,让肢体说话,让人物表情说话。
   问好先生!
一个行走在梦中之人,喜欢从文字中寻找乐趣。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