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中秋”征文★散文】中秋时节话“烧塔”

编辑推荐 【绿野“中秋”征文★散文】中秋时节话“烧塔”


作者:庐陵竹 秀才,14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0发表时间:2014-09-03 21:32:35

又逢中秋,皓月当头,千般相思,万家团圆。中秋总是给文人墨客太多煽情的理由,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漂泊在外,无论是灯火辉煌的城市,还是萤火飘移的乡村,总是家乡明月爱无限,它乡皓月也多情!
   中秋节缘由起源于赏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起始于魏晋,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名为中秋节。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最著名诗词莫于过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赏月,中秋月饼,中华一统。中秋传说,有“嫦娥奔月”之说,有“吴刚伐桂”之说,还有“白兔捣药”之说等等,美丽传说,代代相传。中秋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庐陵中秋“烧塔”却赋予一种特殊的传说——“推翻元朝”。
   史记,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钱财。谁家有好东西了,蒙古贵族甲长就上门无条件索取;谁家娶新媳妇了,蒙古贵族甲长就要求睡第一个晚上。就连起个人名,蒙古贵族甲长因为没有文化,就强行老百姓,起名姓什么就某一、某二、某三、某四。这样起名,一个小村庄同名率都极高,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就连朱元璋都不能幸免,足见蒙古贵族当甲长的蛮横。对于这点,读者有心翻翻祖谱就能得到印证。元朝末年,连年灾荒,物价上涨,流离失所,人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一些爱国志士便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另一传说,“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起源于南宋未年的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文天祥的家乡。文天祥历经艰难险阻,转战福建、江西一带抗元。兵败家乡后,文天祥不屈不绕,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中秋节汇合在早禾市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个、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红,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渡过了牛吼河。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把塔烧红,以纪念这位家乡民族英雄。
   “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南方诸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烧塔”在庐陵是一项重要中秋风俗,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无论“烧塔”是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还是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但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更多地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烧塔”之前,村民要足足地做好准备,渲染气氛,如过年一样,一天一天地倒数着节日的到来。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三起,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米到3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用砖块砌成,从前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塔高的3/4,现时已全部用砖砌成,且塔顶有金属塔尖和风铃。塔底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塔身中间也各有一门,用于投放燃料和拔出火灰。
   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开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等,千姿百态,塔的顶端是开放式的,像大烟囱,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两米多高,高的有四五米高的,直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
   “烧塔”那天,农历八月十五早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早晨,村民们家家户户早早起床杀鸡鸭、买猪肉、牛肉、月饼、做米果,准备节日盛宴。“烧塔”活动从下午就开始准备燃烧材料,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要连续烧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着锣鼓到各家收集。待塔被烧得通红透亮时,塔顶的火焰直冲云天,与明月争辉。
   “烧塔”有深刻的民俗寓意,老人们说:“烧了塔,来年好养猪,塔烧得越红,猪就养得越大越肥壮。”男人们在奋力“烧塔”,老人和妇女儿童在一旁边摆上柚子、月饼,点好香烛,鸣放鞭炮祭月,村民们撑着宫灯,龙灯耍起来、山歌、小调唱起来,火在不断升温,整座宝塔吐出火舌,红透了半边天,浇上酸酒或米汤,火会更旺。村民们用小调、山歌庆贺丰收,祝福日子红红火火,岁岁平安。
   中秋“烧塔”习俗虽然盛名,但显然有片状的区域性,老家虽然也隶属庐陵,却并无这种习俗。早也听说庐陵中秋“烧塔”,移居庐陵以来,却每每中秋时要回老家与亲人团圆,错过了“烧塔”盛事。去年中秋因事在庐陵过节,晚饭后无心赏月,携妻子驱车到市郊观赏“烧塔”。今年已决定在庐陵过节,便早早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现在的“烧塔”燃料已不再用稻草和谷壳,直接用木柴,“烧塔”时由原来只燃放鞭炮也改成鞭炮和焰火齐放,而且以焰火为主。中秋节晚上,我去的是一个城中村,这几年因为房地产发展,高楼鳞次栉比,村民个个腰缠万贯,富得流油。村民们在围起来的建筑空地上,用砖和琉璃瓦砌起一座足有二层楼的高塔,准备了足够多的燃料,人们围绕着塔添燃料,放鞭炮,点焰火,欢欣鼓舞,热闹非凡,村民庆祝丰收,欢庆盛世太平。只见当晚村民用卡车运焰火,一车一车源源不断,不遗余力的燃放,“烧塔”从晚上七点开始,一直到深夜十二点结束,燃放的焰火不计其数,真心感叹村民的富裕,村庄的经济实力雄厚。
   塔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顶的火焰直冲云天,与明月争辉。只见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秕谷,汽油,醋等撒向塔身,塔发出劈啪的响声;火势更大,醋的香味弥漫全城。也就在这个时候,便有大人带着小孩唱上几段,如“‘烧塔’烧得红,养猪养到二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养到没尾巴……”
   “烧塔”高潮已到深夜十二点,撒向已经烧红了塔身的秕谷、汽油、醋随着火焰冲向天空,此时鞭炮齐鸣,焰火齐放,五彩斑斓,霞光满天,装扮城市,映红天空,照亮城区,蔚为大观,叹为观止。我和妻子显然被现场气氛感染,和村民们一起跳啊,唱啊,嘴里已经改了歌词:“‘烧塔’烧得红,我家出条龙;‘烧塔’烧得白,恭喜发大财……”人们欢欣鼓舞,现场沸腾,我和村民们一起狂欢,我和村民们一起祝福,我和村民一起对未来寄托美好希望。极富审美情趣的“烧塔”民俗,在这里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秋节,人们追求的多在于亲人团聚,赏月赋诗的精神需要,而庐陵的中秋“烧塔”习俗却彰显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庐陵人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人们通过“烧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融洽邻里关系,增进人与自然的感情,感受精神母乳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庐陵丰衣足食,英才倍出,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从唐宋至明清,科举进士2686名、状元16位,流传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佳话。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引以为豪。所以庐陵人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烧塔”民俗,以其精彩纷呈的活动,有效地满足了人们欢乐、喜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点缀了美好生活。
   庐陵人对生活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烧稻草代表来年稻谷节节饱满,烧竹片以图竹扳平安,同时也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庐陵人是团结友爱的,“烧塔”时,全村人都聚在建塔的空旷的平地上谈论秋收,谈论喜悦。在“烧塔”的过程中,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族群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族群的认同感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使人们想起推翻元朝统治者的爱国志士的团结,凝聚力,因而,在这种文化节庆活动里,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庐陵人的价值观念。
   “烧塔”是一个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活动,美育价值极为丰富,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合是“烧塔”的精神文化内核,它渗透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在整个“烧塔”过程中,人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乐观心境,同时又使其与周围人群相互沟通,交流彼此的心理,共同分享物质和精神的快慰。“烧塔”文化渗透了人民反抗元朝残酷暴行的历史内容。为纪念此项历史内容而兴起“烧塔”习俗,反映了人们尊重历史,感念先人功德的浓郁而深沉的历史意识。
   传统节日民俗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原有的意义已被新的内容替代。庐陵中秋“烧塔”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家庭团圆幸福和社会和谐进步。由此可见,中秋“烧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共 39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秋节,人们追求的多在于亲人团聚,赏月赋诗的精神需要,而庐陵的中秋“烧塔”习俗却彰显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庐陵人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人们通过“烧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融洽邻里关系,增进人与自然的感情,感受精神母乳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满足。“烧塔”是一个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活动,美育价值极为丰富,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塔”文化渗透了人民反抗元朝残酷暴行的历史内容。为纪念此项历史内容而兴起“烧塔”习俗,反映了人们尊重历史,感念先人功德的浓郁而深沉的历史意识。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主题独特,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中秋烧塔,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它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体现了人民积极向上,时刻不忘人民民族英雄的思想。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庐陵竹。【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4-09-03 21:49:23
  文章详细地叙述了“烧塔”这一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很有特色!欣赏!问好作者!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2 楼        文友:杨柳依        2014-09-04 08:20:22
  内容详实,描写细腻,语言流畅,情感饱满。这“烧塔”烧得特别,赞一个!
热爱文学和音乐
回复2 楼        文友:庐陵竹        2014-09-04 15:08:42
  怎么又蓝了?人都晕
3 楼        文友:一朵午荷        2014-09-04 21:01:07
  烧塔,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好新奇啊。
在安静中学会坚强。
回复3 楼        文友:庐陵竹        2014-09-05 08:14:22
  是好少有地方有,片状区域性。
4 楼        文友:望故乡        2014-09-04 21:49:33
  终于有空来欣赏哥的美文了。
回复4 楼        文友:庐陵竹        2014-09-05 08:14:55
  你哪儿有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