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补药和泻药

精品 【木马】补药和泻药


作者:第广龙 布衣,48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64发表时间:2014-09-09 09:26:10

补药和泻药
  
   ——对当下散文的一些看法
  
   第广龙
  
   散文写作在前些年很热闹,近来归于平静,这才是常态。红火也罢,萧条也罢,愿意写的还在写,喜欢读的还在读。从我来说,写得久了,难免有些想法;看得多了,难免有些看法,主要用来自我调整和提醒。
   在中国,散文是重要文体。有专门写散文的,也有小说家,诗人在写散文,而且,还写得很出色。爱好散文的人,是一个海量数字。看起来,散文似乎不缺少作者,也不缺少读者。据说,在西方,没有散文这样的独立区分,类似散文这样的文章,和小说混同在一起。阅读一些小说集,觉得有些是散文;阅读一些散文集,觉得有些是小说,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最近我读蒲宁的散文集,就看到一些篇什,可以归入小说。以前读巴别尔的《骑兵军》,以我们的划分习惯,有些说成散文也无不可。我们认真对待散文,设定名称,厘清特征,也许与五四以来的一批名家,大家,如鲁迅,茅盾,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包括后来声誉顿起的萧红、张爱玲写了许多散文,影响传布延续,而形成传统,又被再三强调有关吧。
   一种说法,在小说,诗歌,散文这些文体中,散文的形态是最稳定的,发生的革命少。这样说,不是说散文不讲究,或者,已经达到了成熟而不需要更新。实际上,这个稳定,是表面和形式上的相对稳定,也是散文自身的特质规范了的,如果打破这种稳定的范式成为风气,散文也会变化。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波动,也带来了影响。过去,写散文,知道怎么写,现在,不知道怎么写了。这就说明,散文的写作,还是涌动着暗潮,也使得一些散文写作者不由思考起来,犹豫起来,而不像以前那样提笔就写了。很久以前有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讨论,也还是在大家接受的框架内。现在的散文写作,提出的问题,许多观点以前没有的,既有理论上的,也在一些文本上有体现。
   过去,不好的散文,好的散文,看法基本上容易一致,起码多数认可,现在,有些分不清了,因为写法多了,样式多了。更有一些极端的,对同一散文的评价常出现相反的两极。有时候看热闹,觉得有打乱仗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好现象。一团和气,一潭死水,你好他好,你高他高,受损失的是散文。闹腾起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散文如果真被打到了,也说明这个文体的寿限到了,不值得惋惜,如果越打越强壮,则会给散文增加新的抗体。
   为散文担忧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有具体的行动,于是,一些人开始给散文开方子,吃补药。似乎散文病了,还病得不轻,得好好治一治。我印象深的,有文化散文的兴起,大散文的倡导,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新散文的震惊,非虚构的铺排这些。至于小女人散文,心灵鸡汤散文,旅行散文,要么强调一些身份,要么满足一种需要,要么显示标识,这里就不多说了。
   文化散文的流行,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关,不是游记,也并非玄谈,一时蔚为大观,加上那些年人们文化饥渴,又能增加品味,还有作者善于利用新媒体推波助澜,带动了这个样式的散文你来我往,欲罢不能。文化散文由于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立意态度,文笔鲜明,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对读者不卖弄高深,亲和力强,改变了之前散文写作的小家子气,书匠气,营造的氛围符合经济发展繁荣急需的精神支撑,其积极意义是不能否定的。
   大散文是同样也是散文大家的贾平凹以《美文》为阵地践行的,取得的成效也很巨大。如果说余秋雨是通过文本推进了文化散文,大散文则是针对散文营养不良的现实,先提出主张,再推出作品。散文的边界被拓展了,思路被激活了。一些不被认为是散文的,一些觉得不能写入散文的,都有了名分。大散文明确提出大和小不对立,生活的各个方位,多种内容,由此以原生的面貌进入读者的视野,看似把散文的水搅浑了,但却收获了大鱼。
   在场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形成流派的姿态,提出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并把多种主张并不一致的散文纳入进来,还展开多次研讨,进行文集出版,奖项评定,带来了一些波动,引起了许多争议。不论是理论先行,还是论战不断,骂也罢,夸也好,似乎都不在乎,似乎又很在乎。每年评出号称最高奖金的散文集,也博得了许多眼球。从目前的情形看,这个在场主义在人力推动下,还会持续,而其前景却不甚分明,还有待观察。
   非虚构顾名思义,是和虚构对立的,小说是虚构的,散文讲究真实,那为什么不叫散文呢。难道散文出现了虚构,而要矫正吗。显然非此用意。即使非虚构能做到是绝对真实的,没有虚构成分吗。不可能。以阅读经验判断,真实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非虚构在国家大刊发起,刊发出来的多为巨制宏篇,有底层体验,有当下观察,也有历史挖掘,看来在题材上没有限制,写法上也未脱离传统,却引起了极大关注。我琢磨,散文也有拿来主义,从小说,诗歌,戏剧多有借鉴,丰富了散文的手段,一些日记,回忆录,书信,也会被收到散文名下,显示了散文的多样性和包容力。不过,有一些,比如杂文,小品文,游记,似乎和散文若即若离,还有一些,比如传记,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似乎已经和散文渐行渐远了。非虚构不愿意叫成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是因为这两种已经陷于歌颂和猎奇,文学的成分大量丧失,叫了易引起误解,也不愿直接叫散文,担心不被识别,而通过特定的文本,把期望的散文样式展示出来。非虚构虽然注重在场,贴近了土地,但对于文学性的要求却没有放松,这也是一种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散文,显然要区别于旧散文,才有此名称。这个旧,指的是所谓约定俗成的那些散文的理论和作品,而这个新,却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探索,实验的目的明确,写法上大胆,不论在观念还是实践,都表现得彻底,而在文本上,河道里多元混杂,一些作品更是走向极端,有前所未有的呈现。新散文作者众多,作品量大,不是一盘散沙,步子也整齐,但没有如文化散文相对集中的生产,也没有在场主义那样先拿出理论来造势。我觉得这一支力量最有可能在一定面积上完成对散文写作的颠覆。
   上面提到的这些散文景象,是主动的作用于散文,谋求变革,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也是散文能保持生命力并延续下去的正常反应,与时代,与环境,与内在的需求有关。这也说明,散文的领域,和其他文体一样,这些年,也没有消停,只是不那么剧烈罢了。
   不过,是药三分毒,补药吃多了,会上火,流鼻血。在散文的进程中,泥沙俱下,也带来了一些病症。这有必要引起警觉,加以调理。不然,利弊中和,弊大于利,会对散文的进步形成障碍。
   突出的有这些:
   浮肿病。行文之道,能长则长,能短则短。可是,许多散文,人为拉长,大量注水,非得追求大体量。有的在写作之初,就有雄心大志,就没有打算写短,给自己定了字数的任务,非要追求宏大,形成体系。典型的就是一本书主义。一个题材,一个专题,能成为一本书,自然可喜可贺。实际上许多这样的一本书,比如《瓦尔登湖》,《昆虫记》,就是经典。一些作者,气不够长,力不够足,也要勉力为之,结果让人吃了烂杏一筐。近来诗歌上有人倡导一首诗主义,还开了栏目,一次只登载一个人的一首诗,在一首诗上看水平。看来有必要提倡一篇散文主义,先把一篇散文写好,再谋划一本书不迟。再一个,网络兴盛,散文似乎在其中最没有门槛,带来了同质化,速成化,碎片化,要么不知道说啥,要么又滔滔不绝。这也吹破了不少散文的气球。还有一些散文,倒没有长篇大论,大量的是短章,一次一束,礼花弹一样,放出来就走光了。拿来阅读,也是味同嚼蜡,空无一物。这同样是虚胖的表现。
   宣言病。散文没有写几篇,创作谈的字数超过了散文的字数。到处发表散文的写法,就是不见散文。给人感觉这个人不是散文家,要转行当理论家。当理论家又没有自己的创建,也不合格。这种人,说的比唱的好。稍有像样的文章,首先自我感觉良好,动辄以大家自居。脑子里想的是接受采访,发表宣言,立坛做法。唯独在散文写作上,却不愿再下苦功夫,笨功夫。而任何文体,要出成果,无不得老老实实作文做人。细究起来,这样的作者,把名人传记看多了,把诺贝尔获奖感言看多了,角色扭曲,思维癫疯,是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意识在作怪。只要放弃幻想,回到文字里来,寂寞里来,这样的人大多有救。
   跟风病。由于信息传递快捷便利,文坛上有啥风向,很快就可以知道。一些散文作者,啥热闹写啥,啥流行写啥。有的跟得紧,你早上说白 马非马,晚上他就黑马也非马了。从这些年的写美食,写底层,写文化就能看到。有些确实是受到触发,有话要说,有些是硬来,胡来。有的人,人家那阵风都不见了,都改风向了,晚了不止半拍,还要跟,吃了迷药一样,死不回头。这种作者,没有自己的阵地,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写作上找不着北,已失去或者从来就没有自我创造能力,更新能力。会的只是重复,复制,只是人云亦云。要改变,还是老话说的,我手写我眼,写我口,写我心,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耕耘,在自己的地里打粮食,过手的是实在的颗粒,加工出来,吃着也香。
   贫乏病。散文的语言,无疑应该是文学的语言。可是,有的散文语言枯燥,单调,语汇量少。看到的是公文语,社论体,就是缺少文学语,听到的广播员腔,就是和散文不搭界。如茅盾说的,语言简陋,而不是朴素,质朴。一些散文,看不出作者读过名著,和受到过基本的文学写作训练和历练。诚然,散文的队伍要扩大,要吸收新生力量。一些看似文学圈外的人加入进来,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别样的表达方式。可是,有的作者,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那个领域折腾一下,把人们陌生的工作内容和所思所想说出来,给人以冲击,接下来,就难以为继了,就走不下去了。守着宝贝,视而不见的情况也很多。看别人的馍馍白,把自己的锅盔放坏。这在本质上,还是语言的问题,对散文的认识问题。有些人可以超常发挥,超层级进步,更多的人,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这个省略不了。
   过去,人们看文章,觉得神圣。现在,大家都受到较好的教育,都能写,而且,还喜欢写散文,这对散文没有坏处。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文章千古事。话说得重,放到现在,放松了写,没那么在意了。可是,对于文章,对于散文,基本的敬重得有。散文的写作,最终验证的,还是和内心的热度,和生活根本联系了多少,我总觉得,散文是慢慢来的文体,比的是后劲,是走长路的功夫。不过,从更大的范围了解,看到了散文的收获,也看出来一些问题,就觉得散文该吃补药了吃补药,有时候,也需要吃泻药。把过剩的排泄掉,把有毒的清除掉,让散文的身子骨结实健康。
  
  
  
  
  
  

共 42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补药和泻药》第广龙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散文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现状——散文相对稳定,也有波动,争论会给散文增加抗体。发展趋势——千方百计“吃补药”。以余秋雨、贾平凹的散文为例,说明他们的散文形式符合经济发展繁荣,有积极作用,“散文的边界被拓展了,思路被激活了”;在场主义前景不分明;“非虚构虽然注重在场,贴近了土地,但对于文学性的要求却没有放松,这也是一种态度。”。新散文的特点和意义——“从形式到内容的探索,实验的目的明确,写法上大胆。”“新散文作者众多,作品量大”是对散文写作的颠覆。然而却出现一些严重问题:1、浮肿病;2、宣言病;3、跟风病;4、贫乏病。最后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散文该吃补药吃补药,有时候,也需要吃泻药。把过剩的排泄掉,把有毒的清除掉,让散文的身子骨结实健康。”这篇文章作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当前文学界的现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理,客观地分析散文现状,启发人们思考。这是散文爱好者的一篇很好的教材。谢谢赐稿!倾情推荐!敬茶!【编辑:神秘老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09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铁        2014-09-09 16:31:51
  有同感,赞了,问好!
2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4-09-10 00:26:56
  好文章,道出了自己的见解,且经得起推敲。
最好把写作当做卡拉OK,要的是自信。经常练习,也就慢慢有感觉和乐趣了。
3 楼        文友:润之        2014-09-10 08:08:47
  作品接地气就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