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被遗忘的时光(味道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被遗忘的时光(味道征文·散文)


作者:王栋 童生,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23发表时间:2014-09-13 22:22:54
摘要:很是怀念童年时村里唱大戏的场景,时过境迁,还有人记起吗?

村里这个剧场和戏台子已经存在了多少年,我没有问过别人。自打我记事儿起,它就摆放在村子中央了。剧场大约有一亩多地的面积,戏台子坐西朝东,都是用大青砖砌成,高有一米半左右,南北有十几米长,后面是化妆间。那时应该还有围墙,大门,是大队部所在地。后来没有了大门,围墙也渐渐坍塌。这儿平时是孩子们的乐园,到了冬天,就成了全村的文化娱乐中心。
   村里开始在戏台子北门的宽敞的大会议室里排演节目,一排排的大脑袋小脑袋贴在窗户上,瞪直了眼睛往里观望,不时地喊声“好”。过了腊月十五,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六,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到晚上,锣鼓咚咚锵一响,是集结的号角,这个时候,演员们在后台化妆,观众们穿的厚厚的,从大街小巷里携夫挈子,纷至沓来。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们村村民的主要精神生活就是演大戏,看大戏。我们村人口有3000人左右,是方圆十几里少有的大村子,组织个戏团,拉一帮人唱戏,不用去外面找,而且行当齐全,行头、家伙什也是应有尽有。
   当时演唱的剧目很多,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骨子老戏:《铡美案》、《墙头记》《华容道》、《金水桥》、《吴汉杀妻》、《小姑贤》《虹霓关》等等。台上演绎的是忠孝仁义,台下嘘唏的是悲欢离合。——现在想来,俺们的剧团真是了不得,可以称得上是“全能剧团”,文戏能唱,武戏也行,京剧可以,河北梆子也不赖,还有吕剧。你看上面的剧目就可以明了——不是哪个剧种都在演这些戏。我问过本家的一位大爷,他当年是剧团的骨干,他说咱们村主要唱的是河北梆子,是河北梆子剧团。我半信半疑。河北梆子当然是唱过的,清楚记得唱《蝴蝶杯》还从临县请了人来助演(《蝴蝶杯》可是大戏,行当生旦净丑齐全,文戏武戏并重)。别的如《墙头记》、《小姑贤》好像只有吕剧这一剧种有,所以说“杂剧团”更合适些。
   平常拿锄头扛木锨的庄稼人,乔装改扮就成了包青天;平素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粉墨登场就是关老爷,就是秦香莲。第一天演完,第二天这些演员就成为街头巷尾评论的焦点,他们就是村人们眼中的明星——那些电影上的、画报上的演员毕竟离咱太过遥远,远不如村里的这些亲切,摸得着、看得见。
   这个说:“二哥,夜黑(方言,昨天晚上的意思)的包公演的不孬啊,太过瘾了。”
   那个说:“演皇姑的是谁啊?杠俊啦。”
   那一旁插嘴说:“你没看出来啊,俺家秋歌呗。”
   “哎哟,这妮子长得好,唱的也好,不孬,不孬。”
   “那是,那是,你不看看她是谁的闺女?”
   “哈哈,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
   乡邻之间互相调侃着,赞者心悦诚服,受之者得意洋洋。一场演出,带给乡亲们的是不尽的话题和莫大的精神愉悦。
   我虽然年纪小——那时只有10岁左右,但也是“小粉丝”了。对演员也是顶礼膜拜。那个演秦香莲的是个老汉,脸上都起了褶了,粉子擦得老厚,在台上声泪俱下,惹得台下观众都纷纷抹眼泪。他是我们村的“头牌”。我倒是喜欢皇姑——那身打扮,雍容华贵,虽然她在台上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给包老爷出了难题,我还是喜欢她——喜欢这个角色的演员。她还扮演《金水桥》中的秦英他娘银屏公主,华衣粉面,超凡脱俗——那时我才读小学二三年级吧,实在描述不出她的漂亮。她是我同学的姐姐,个头高挑,白白净净,扎俩麻花辫子垂在脑后,印象深刻的是她平时穿一件绿军装褂子,胸部鼓鼓的……她卸了妆也是个大美人儿,后来我还看到她的丈夫,很是为她忿忿不平了一番。我还爱看《虹霓关》,当时对剧情还不太清楚,只知道“王八蛋”射杀了人家丈夫,人家生擒“王八蛋”,看到他年轻貌美,愿以身相许,洞房之夜,王却杀了人家——长大之后,才知这故事出自隋唐演义,“王八蛋”真名是王伯当,那个“人家”是东方氏,东方氏为夫戴孝,一身素白装束,真是漂亮极了。我至今还忘不了是本家的宝坤大爷演的东方氏——宝坤大爷至今健在,头发白了,走起路来,习惯甩着手,浑身上下还透着东方氏的干净利落劲儿呢。演王伯当的演员倒记不清是谁了。我和伙伴们把王伯当叫成“王八蛋”也不算错——人家这么一俊俏的媳妇要嫁给你,你上纲上线,嫌弃人家不够贞洁,不是王八蛋是什么?无怪乎军师徐茂公要军法处置王伯当呢——话扯远了,就此打住。
   除了这些演员,令我着迷的还有武戏演员的飒爽英姿,尤其是彩色戏曲艺术片关肃霜先生主演的《铁弓缘》上演之后,陈秀英的巾帼女侠的形象总在眼前回放。身扎大靠,背后有靠旗,翎子高挑,手拿长枪或大刀,是何等的威风与洒脱啊。我和小伙伴曾进入后台,对那些行头,兵器(戏曲行话称兵器为把子)审视一番,还是被大人们给轰出来了。我用木头削个宝剑,很是得意一番。大刀没有东西可以做成,央求爸爸给削了个长矛,糊上大人的香烟盒里面的箔纸,金光闪闪,还弄些樱子,哦,俺常山赵子龙来也——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剧场、戏台,随着土地的包产到户,生产队的名存实亡也破败倒塌了,那些行头,把子早已不知流落到哪个角落,崭新的村支部大院掩盖所有的陈迹。“一切向钱看”的风向标使得乡亲们即使到了冬闲时节还在忙碌,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喜欢有些陈腐的戏曲,更多娱乐方式的出现,让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戏曲退出主流的精神生活,村里唱大戏的传统成为乡亲们永远的记忆。这是多么无奈又令人痛心的事啊。当年的逢场作戏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或者人老珠黄;那时的如我一样的袖手旁观客,也已步入中年。那些唱腔唱段早已没有声音,残存的影像也是一鳞半爪,如被岁月侵蚀的照片一般,斑驳不清了。唯有那咚咚锵的锣鼓点还不时地响在耳畔,带我回到童年的旧时光里。
   那些健在的演员们,想必比我更怀念或许被人遗忘的那段时光吧:他们的激情曾在那个戏台上飞扬;他们的青春曾在那一方天地绽放;他们的爱恨曾在那个时间里交织……
   真个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么?

共 23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老戏台上演出的戏剧,在此刻的回忆中,是那样的清晰,生旦净末丑是那样栩栩如生。故事的情节、人物,哪怕是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逼真。这些难道就真的成为过去了吗?台上台下的人生,此刻都如戏剧一样在眼前重现,那些淳朴的乡音,那些朴实的情感,那些单纯的快乐和忧伤呀,是那样的不曾遗忘。但却随着戏台的消失,被太多太多人遗忘在他们的岁月长河之中。 作者饱含情感地书写了此文,如数家珍一般地细数那些剧目,读起来一股苍凉之感扑面而来。那真是太久远的记忆了,是现在再也寻找不回来的味道了。 就如当年的年少,此刻的不惑,任谁都走不回去。只能在回忆中,徒然伤感。 伤感亦是一种力量,让人读懂珍惜。 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4-09-13 22:25:07
  依然记得小时候跟着姥姥去看,可惜我经常看着看着睡着了,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小了吧!
   再看大哥的文章,竟然想起了姥姥,可是,她再也不能带我去看戏了。
   哎,这种情感,无法言说。
   老戏台,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
回复1 楼        文友:王栋        2014-09-14 06:18:56
  是啊,在鲁西北的农村的冬天,几十年前,唱大戏是很经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那时我是站在板凳是看戏,也往往是看不完就发困。现在是没有这场景了,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让人们不再远离戏台,村里的精神遗产被遗弃了,那些记忆不免伤感了……感谢您写的精彩按语,辛苦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