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剃头

精品 【雀巢散文】剃头


作者:竹林子 秀才,218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41发表时间:2014-09-19 00:33:42
摘要:上世纪60年代,豫西著名豫剧演员王二顺先生演唱的梆子戏《马二牛剃头》, 曾经轰动全国,那抑扬顿挫催人泪下的曲调,道出了旧时代社会底层手艺人的生存艰辛。

上世纪60年代,豫西著名豫剧演员王二顺先生演唱的梆子戏《马二牛剃头》,曾经轰动全国,那抑扬顿挫催人泪下的曲调,道出了旧时代社会底层手艺人的生存艰辛。
   谁人不知我马二牛
   十三岁上就学剃头
   解放前剃头难糊口
   我挑着个担子到处游
   往南到过老河口
   回来路过信阳州
   俺大伯俺二叔
   俺姑姑俺舅舅
   都说咱辈辈是那种地户
   你不该学这个下九流
   我走到谁家谁不留……
   封建社会,人为地将各行各业划分为“三六九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割脚”、“剃头”者,曾经被歧视为“下九流”,从业艺人备遭冷遇。更有甚者,这些手艺人生前受尽屈辱,去世后又被视为“异类”,族人连老坟都不让进入。
   我的邻居小献姊妹7个,5男2女,在文革前期的大集体年代,弟兄们像蟒梁一般成长起来,却因家贫都是光棍一条。迫于生活压力,小献入了剃头行业。那年月,全村男人剃头由邻村一个李姓手艺人承包,每个月准时挑担子来一次,年终由生产队统一给他一布袋小麦。老李在村里吃百家饭,一天晚上,轮到我家吃饭时,由我父亲执笔,替小献写下拜师投帖,介绍他拜在老李门下学艺。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因此,徒弟尊称老师为“师父”,不仅日常生活伺候好,逢年过节,都要备一份礼品孝敬师父。
   初入师门,徒弟只能干一些生火烧水和洗头的粗活,剃头工具是不得随便乱碰的。先说行规,就有很多讲究,“门里滚”祖传的手艺为“科班”出身,半路入行学徒,称之为“捐班”,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但就那副挑子,行话唤为“火箱子”、“柜头子”、“旗杆上边挂圣旨”。所谓“圣旨”,其实就是油腻腻的比刀布,说起来还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古时候有个皇帝,至于哪朝哪代,无从考究。皇帝长了头癣,脏兮兮的,爱面子怕宫里的剃头匠给传出去,于是就打发贴身太监到市井里找来一个老师傅,那师傅一手绝活,伺候得皇帝老儿心里舒坦,临走颁下旨意,下个月准时进宫来。到了约定时间,老师傅单独进宫,却被宫门侍卫阻拦。耽误了皇帝剃头,龙颜大怒,派人将老师傅抓进皇宫问罪,弄清事情原委,当即对老师傅下诏,下次进宫来,手掂比刀布就行啦。隔段时间,老师傅掂着比刀布如约进宫,果然畅通无阻。日久天长,人们目睹老师傅掂着比刀布随意进出皇宫,就戏谑道:“圣旨来啦”。
   传说归传说,从寻常百姓到九五之尊,都得剃头,谁也离不开这一行。可别小看剃头这行当,其实学问深着哩。那四条腿的大板凳叫“大梁”。梳头的梳子叫“大撑”、“小撑”。毛巾呼为“小条”,围裙是“大条”。推子唤作“老嘎”,剃刀叫“比子”。连磨刀的石头都有名称,唤作“溜子”。磨刀磨推子叫“汪一汪”,磨好工具叫“清子”。洗头叫“打汪”,修面称“赶盘”。另外,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叫法也非同寻常:1“柳”、2“越”、3“汪”、4“折”、5“中”、6“神”、7“星”、8“张”、9“爱”、10“足”。譬如剃光头带刮脸,做完活徒弟要收账,师父用行话暗示:“中”,那就是五毛钱。
   再说洗头,庄稼人整天在地里风刮日头晒,十天半月不洗头,只是到了剃头的时候才洗一回,男子汉清一色刮光葫芦。有人天生头皮屑多,有人染上头癣,为了解痒,通常要用响水洗头和刮脸。师父故意将热锅里的水瓢倒扣着,努嘴让徒弟去舀水。光溜溜的水瓢像老鳖盖一样浮在水面上,任徒弟用手指头去抓,水下边的吸力很大,咋也拿不出来。徒弟一时性急,伸手入热水中,将水瓢抄起来,呲牙咧嘴浑身一激灵,满手烫的如胡萝卜。如此反复多次,练出了手上功夫,日后用响水洗头时,感觉热水是凉飕飕的,连烫夹带指甲挠,客人嘴里哧哈着直叫过瘾。最重要的一条是练腿功,乡下剃头不像城里那样方便,有躺椅靠背椅使用,师徒二人整天挑着担子居无定所,当街摆下摊子,将四条腿的大板凳放地上,遇上一个膀大腰圆的客人,200多斤的体重,剃完光头要刮脸,师父用一条腿立着,另一条腿斜蹬着大板凳的横撑,那半弯的大腿就是靠背椅,客人平身子往后一仰,半躺在腿上,闭上双眼慢慢享受。
   刮脸也跟庄稼人锄地一个样,横耢竖耢大斜耢,都有路数,脸面上要刮七十二刀,先搁右鬓角下沿搭刀,转一圈拐回来,最后还得搁那儿收刀,老规矩叫“关门”。脸面板正的活儿好做,遇上疤瘌头麻子脸,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剃头刮脸不能像割麦子那样片片拉拉留茬子,得给人家拾掇干净。遇着这事,刮脸的刀法更有说词,顺刀、推刀、颤刀、弯刀、滚刀,还有崩刀,特别是崩刀最难学,左手压着客人的耳朵贴住耳朵眼,使崩刀刮耳根后头和脑摸勺,客人听见刮脸刀的钢音咯嘣响,俗称“小二姐下楼”。旧时大户人家的二小姐穿着绣花鞋蹦蹦跳跳从木楼梯上下来,那千层底布鞋是用桐油油漆过硬邦邦的,听起来就是这个声音。玩这一手刀不能离客人的皮肉,离开皮肉崩一下,就是一个蚂蚱口子,立马要流血,没有十年八年的硬功夫练不出来。
   遇上那些讲究家,刮完脸要你给他打泪囊掏耳朵眼,刀尖立棱着不能重也不能太轻,否则手一颤抖,会伤及客人的眼睛。打完泪囊翻起客人的上眼板,再用刀柄光溜溜的金属把轻轻摩擦几下,将里边的脏污清除。至于为客人捏肩按背的细活,那是乡下少数脱产干部的高级享受。只有伺候周到,老主顾才会夸你一手好活路,自觉给你传名声拉生意。
   毕竟到了新社会,学徒的小献不顾那些清规戒律,洗完头抽空就掂刀,先找自个的弟弟练手刮光葫芦,破口流血是自然的,见血手也不颤抖,好像天生就是吃这门饭的人。别人学徒三年不出师,小献一年就能独立门户了。从此,村里街坊爷们的剃头活儿,由他替代了师父老李。家庭生活明显好转,临近而立之年的小献终于交上了桃花运,娶一个比自己小几岁漂亮能干的媳妇,生儿育女,过上了恩恩爱爱的小日子。
   今年春节,我从城里回老家探亲,在大街上遇到花甲之年的小献,问及剃头生意,心宽体胖的他笑呵呵说:“爷们,俺早就不干那活了。”转身抬手一指,路西盖起两层砖混结构小楼,白晃晃的外贴釉面瓷砖十分惹眼。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农忙时节,他们两口子帮孩子干一些杂活,农闲享受弄孙之趣,爽朗的笑声响彻半道街。

共 24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头这一段唱词,写得实在精彩的叫人说不出话来,估计豫剧梆子唱出来更能直抵人心。作者由这样一段催人泪下的唱词起笔,让人对旧时“剃头”这个行当似有了切身之感。这样在最最底层走街串巷讨生活的行当,在有脸面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即便是许多人有如此需求。对于剃头这门手艺一大段精彩详细的描写,可谓是让门外人开了眼界,窥见这不起眼的手艺里竟然也有如此多的门道,作者想来肯定是作了详实的考察研究的。那些曾经的卑微如今连同这门手艺一样大都成了历史,艰难往事都已遥远。如今想想,却也是一道风景。推荐阅读。编辑:暮云开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920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14-09-19 06:44:27
  不知道剃头这个行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清代以前的人都不剪头发,没有考究过,我曾想,剪头发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也许剃头这个行当始于此,更想,剃头也许是一项洋手艺吧!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1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09-20 15:39:58
  时下行走于街市,发廊随处可见,倘若你要理光头和修面,对不起,那些穿着时髦的黄头发年轻人会给你道一声“拜拜!”俺从部队退役后在县城居住了20多年,几乎固定在小巷里的理发店理发,那师傅跟俺年龄一般大,自幼失去父母,12岁要饭流落外乡,被一剃头匠收留,招为女婿,将祖传的手艺传授给他。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店里,剃头师傅娓娓道来,让俺知道了手艺人的诸多艰辛。碰巧,老家邻居也是干这一行的,一时来了兴趣,随手写下此篇,收录到《乡情》系列散文。
2 楼        文友:闲妹        2014-09-19 16:24:30
  战友深入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丰富生活基础加上扎实的文字功底,笔下才能生花,开头导语也别出新载很在新意。学习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09-20 15:41:35
  姐姐如果深入观察生活,360行,行行有规矩,来自社会底层的手艺人更加看重自身的行当。
3 楼        文友:柴英        2014-09-20 11:06:50
  林子,祝贺你有的精品,你的文章总是有很深的生活基础,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很有功底。
4 楼        文友:柴英        2014-09-20 11:07:44
  林子,祝贺你又得精品。
回复4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09-20 15:19:07
  谢谢姐姐抬爱。因为生活在乡村,很小就注意发现民间那些琐碎事情,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5 楼        文友:王希萍        2014-09-21 05:31:37
  写的真好,祝贺林子!
回复5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09-21 15:18:23
  出生于乡村农家的汉子,虽然久居城市,却忘不了那份浓浓的乡情。
6 楼        文友:山路遥望        2014-10-19 10:50:04
  一个普普通通的剃头营生在作者笔下立马写的活灵活现,没有相当的生活经历,没有仔细的观察,没有过人和知识储备,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那是写不出来的,更逞论写得活的。真的佩服,问好作者!
文字的世界里渴望与你邂逅!
回复6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10-19 18:26:13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粹,最卑微最不起眼的行当,也具有深奥的东西存在。
7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4-10-22 10:23:19
  感谢竹林子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回复7 楼        文友:竹林子        2014-10-22 11:50:27
  谢谢您抬爱。我会关注的。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