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尴尬一族

精品 尴尬一族


作者:高世麟 布衣,36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9发表时间:2014-09-19 22:26:58
摘要:对外漂一族,“故乡”二字已几近支离破碎,用无家可归来形容我们已经显得真切了。不管我们是被逼无奈还是自投罗网,不管是否有在城里买房,我们都是真正背井离乡的一族。

每次回老家,看到乡下一片萧条与破落,总是心生凉意。都市的繁华,乡村的败落,如此反差,是否正常?
   有时候自已也十分不解:身居城市,享受着城市带来的种种美好,我为何总是对利国利民的中国城镇化感到忧心?!我毫不否认城镇化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许多好处,但我总是觉得内心世界越来越缺少了一些东西——那种朴素的温情的东西。
   从我青少年记事起,农村就象鸡肋,从政府到农民似乎都没有好好经营他的意思,唯一的想法是“逃离”土地,资源向城镇高度集中、农村小学撤并(这个几乎是城镇化的杀手锏)……进城农民似乎也得到了不少好处,有钱了,家人能吃饱点,好点了,父母也有零钱花了,小孩们也上得起学了。家里的房子也能修修,许多人也盖了新房了(虽然是常空着,只等着养老住),一切涣然一新。外表上看似乎真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外漂一族的内心世界似乎还有另外一番景象。
   细想想身边外漂一族的生离死别,太多遗憾!
   父亲逝去已十年了,如今每每想起便觉愧疚。我离家外出谋生时,父亲年事已高,我常挂念他的健康。有一段时间,他情况似乎不太好,家人说他吃不了什么东西,我便寄了点钱让他去医院看看,可他觉得费钱,以为没什么,我远在外地,不明实情,也就没有太在意。可是我们终究低估了病情,他终于倒下,呕了很多血,我立马回去,想第二天送他去医院,可他坚持不到第二天就去世了,我只能空遗憾。我妻子也是南下打工一族,为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只能走出去,把父亲留在家里,十几年来只能偶尔放春假回家看看,平时就寄点钱。老人的健康每况愈下,人生的最后,他很想见到远在外地的闺女,可是归程遥远,又遇雪灾,路上耽误了,终于等不上父女最后相见的时刻……有时妻子不免埋怨她弟弟,总是说他没出息,不会赚钱,没照顾好父亲,我总是对她说:“不管怎么样,他十年如一日端茶倒水的,虽有时有不周之处,但你照顾过几次?虽然常寄钱,但对老父亲钱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来说他才是孝子……”她听后也觉无语。类似遭遇的外漂一族,我相信是无数的,每当看到类似“老人在家死去几月无人知晓”、“中秋电话回家没人接,后才知老母已去世多日”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格外心凉。时下多少在乡下的父母、亲人至死见不着远在城里的子女,哪怕是临终的一点温情也是一种奢望,日常的照料更无从谈起。“父母在,不远行”这话现在虽未必实用了,但是如今天伦贬值,利欲当道,不能不让人忧心。
   闲暇时,几个和我一样是从农村出来外漂的老乡在同学群里聊起来:将来我们是否该回去?要不要回去?能不能回去?我想这几乎是我们这一族的终极大问。
   故乡的乡亲都说:好不容易走出去了,能不回来就不要回来了……
   ——我们从贫苦中出来,难道还回到那贫苦的土地中去?!
   我们的父母和子女也许不言不语,他们心里应是五味杂陈……无法用“回来”或“不回来”简单地表达。
   经过一番折腾,我也和许多老乡一样在城市买房定居了,可心里从没有“家”的感觉,人家问我哪里的,我毫无疑问是“屏南人”,或者直接说“白水洋”大家就比较明白。如果说“福州人”我会觉得脸烫的!我们只当自已是都市的过客,在这里只剩下赚钱和花钱。骨子里,我们还是倾向于“倦鸟归巢”——老了回故乡去养老,可问题来了:我们老了,没了父母、亲族的故乡还有什么?多年城市生活的我们还能适应乡村生活吗?我们的生活圈子已经改变,老家已时过境迁,举目陌生,还能容得下我们吗?即便曲折回乡,我们也会与子女相隔千里,是不折不扣的“新留守老人”……
   对外漂一族,“故乡”二字已几近支离破碎,用无家可归来形容我们已经显得真切了。不管我们是被逼无奈还是自投罗网,不管是否在城里买房,我们都是真正背井离乡的一族。我曾经居住的老家,老宅前前后后原来的本家住户许多都已搬走到县城或更远的城市居住了,新的住户是从附近乡下搬来租住的,他们原本的乡下几乎荒废了,中国的乡村整个看起来象是一级推一级的大迁徒,结局是每个人都失去故乡,不可逆转。
   在城镇化、工业化大潮下,我们这一代成了尴尬的一族,离乡赚钱是不得不做的选择,亲缘关系分崩离析,如一张渔网破碎成灰。多少人在都市举目无亲,即使娶妻买房结婚生子,也还是饱受各种聚少离多、亲故疏远的悲凄。亲生儿女一年半载不见一次的多了去,可以想见未来的亲子关系。本家堂兄、堂弟,叔、婶、舅、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未见者数不胜数。亲缘与血脉在我们的下一辈将大大淡化,是喜是忧?!
   ……
   不妨想象一下我们这一族的归宿,也许我们不得不死在远离故土的都市,子女也象现在的我们一样远在他乡谋生计,也许他请不下来假来照顾我们,也许他在赶一个百万大单……只有我们举目无亲,躺在冰冷的现代医院太平间,仅有的身边老伴花钱谈价,雇人,租车把遗体拉到殡仪管,草草火化……都市的坟地我也见过,密密麻麻,磨肩接踵,翻个身也困难哪!四周也全是陌生人,如果有灵魂,那该多尴旮!特别是象我这样不入群的,据说就这样的坟地还贵得要命!生前辛辛苦苦要赚好几年,不折不扣地死无安宁,我宁愿葬到家乡的荒山野岭去……
   我们这一族人“叶落归根”将成为奢侈,“客死他乡”,“千里背尸”……这些悲怆的故事其间蕴含多少无奈!现在正在演绎……感谢这个时代,钱能买到的东西我们慢慢地都有了,社会保障越来越好,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将来不管城市乡村,也许都吃穿不愁,有病可医,健身娱乐样样都有。但作为外漂一族你是否就觉得安生呢?这么多年来,我感到我们就象一个淘气的孩子,发现山外的芝麻,慌乱间丢掉了手上的核桃。
  
  

共 22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着一个沉重而又特别值得今人探讨的话题。城市化进程的阵痛,主要表现在漂移一族身上,这批人都是农村人。为了生存,为了缩短与城市的差距,他们走进了城市,却从此远离了故土。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父亲带给子女的伤痛,这就是农村和城市相距带来的痛。父亲一辈过去了,作者这一代人又走入了“是哪里人”的情感失落和困惑之中。漂移了,却渴望回到那个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故乡去,正如文章那一组排比句追问的,情感和灵魂的归放地将在何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那么沉重。语言流畅,娴熟老道。【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2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9-20 10:50:34
  这篇文章在中国改革进程途中写作者的城乡感受,写出了一种变化中的精神过渡和心情的过渡。虽然有点沉重,但是真实地反映了过渡阶段多数人的情感和思索,是有历史意义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