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随笔】魏晋风流与南京

编辑推荐 【雀巢随笔】魏晋风流与南京


作者:大慰 童生,96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91发表时间:2014-09-20 08:35:36
摘要:东晋定都南京,奠定了南京中华文化上“承北启南”的地位。直到今天,南京依然是江南第一文化大都。

中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有十个,把“中华民国”也算上一共五百年左右,比秦汉两朝长不了多少。
   有人说,诸葛亮当年说南京“真乃帝王之宅”是忽悠孙权的,南京不是个好地方,在南京建立的朝代都短命。其实,在南京建立的明朝有二百七十多年,算长命的。可是,明朝在南京只待了五十年左右,便被朱元璋篡位的儿子搬到北京去了,朱元璋亲自任命的皇帝至今下落不明。
   看来,南京对皇帝而言确实不算个好地方。
   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最短命的只有十几年。最长命的是东晋,一百年出头。所以,东晋在南京的发展史上很重要。自东晋起,南京近三百年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对南京这座城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风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人们对中国历史进行的一种高度且简单的概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一次大分裂——“三国时代”,终于在公元280年结束了。这一年,司马氏的晋朝灭了东吴,中华复归一统。南京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史结束了,历时五十一年。
   不久后的316年,晋朝都城洛阳就被胡人占了,皇帝也做了俘虏。琅琊王司马睿来到南京(建康)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京又开始了一次历时近三百年的都城史(东晋、南朝)。史学家们将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并称为“六朝”,南京也就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跨越了整整三百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三百六十年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一座城市在连续三百六十年里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当然意义非凡。
   南京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吴文化容忍它为西北端,中原文化又能容忍它为东南端。南宋以前,中国历史上但凡相对和平的大一统时期,都城都没离开过中原地区这个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不得已而退据半壁江山时,南京是统治者唯一的选地。再往南走似乎就有弃“国”而逃之嫌。南宋就被有些人称为亡国的政权。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又一次陷入连年混战。“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北方百姓纷纷南渡,到长江以南谋求一线生路。北方的士族门阀势力也相继南迁,出现了“中州士族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之景况,史称“永嘉南渡”。司马睿建康登基后,又有一大批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黎民百姓投奔而来。辅佐司马睿复建晋朝的王导家族就是山东第一名望。
   一时间,建康城内拥进了中原大族一百多户。据说,“永嘉南渡”时有近百万北方人来到南方,其中大部分当然云集在建康附近。建康城一下成为了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侨姓望族和江东大阀的势力不相上下,北人人口更是超过了南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文化大溶合,当然也包括人种大溶合。南京是这次大溶合的中心。
   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我认为,这时的中国不能算分。只能说是中国人的老巢让外人给占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土地也丢给了外人。这算是国土沦丧,不能叫国家分裂。西晋灭亡后的中国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连年战火纷飞,生产力大受摧残。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发展走向在北方被弄得乱七八糟,史称“五胡乱华”(胡人汉化是后来的事)。当时的东晋及随后的南朝政权是唯一代表中国的政权,首都在南京(建康)。南京这时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政治、文化中心。
   北方政权倾巢迁来,北方人民大量涌入。南京便很快脱离了纯粹的吴文化,变成了一个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方人说它是北方的城市。直到今天,南京人说话也是南不南北不北的。
   今天我们说到南方,大多会想到经济活跃、鱼米之乡,或者是天气炎热、鸟语花香,一般不会有贬义。一千七百年前可不同,那时的长江以南被中原人称为蛮荆之地,福建两广地区干脆被称为“化外之地”,大概是说那里的人民尚未开化之意。确实,东吴之前的江南地区在文化上和中原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思想、学术发展史上,那些至今还如雷贯耳的名字大都出自以中原为主的北方,老子、孔子、管仲、商鞅、墨子、庄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就连被后人称为“吴人”的孙武也是齐国人。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司马迁的《史记》……都对中华文化具有奠基作用。
   直到三国时期,中原在文化上还是远远领先于南方。以文学为例,“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一代枭雄曹操,南征北战的间歇也没忘了于文章上奠定自己“建安文学”的领袖地位。东吴就似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物。
   东晋之后就不同了。政治中心迁来南京,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也以南京为大本营了。中国的文化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开始了大规模南移。这种大规模南移以南京为中心和第一枢纽。
   以中原文化为思想核心的中国统治者将都城迁到长江以南来是不得已而为之。表面上看是外敌入侵。其实,王纲解纽,天下大乱,封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内因。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对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造成深刻的影响。以南京为中心的三百年里的中华文化就充分反应了这样的特点。
   东汉末至魏晋的天下大乱和王纲解纽使西汉形成的儒学独尊的一统天下被冲破。一种纯粹形而上的,鼓吹超凡脱俗的哲学——玄学应运而生。曹氏篡汉,司马篡魏,无序与昏暗,血腥与残暴。逼出了一代不甘苟延之名士的超拔不凡;逼出了俊姿自赏的魏晋风度。此风度发展至东晋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诗酒风流、山水声色、慕仙问道。这样的文化特色无疑对南京这座城具有深刻影响。
   东晋皇室退据半壁江山后多少有点偏安之意。爱国将领和仁人志士们虽总想着要光复中原,但屡次北伐终究未竟全功。北方既不可恢复,江南又山清水秀、佳丽可人,南渡士人们就在此安居下来。清谈之风也被名士们自西晋带至东晋,且风气日炽。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当时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东晋的两位首辅重宰王导、谢安也是玄谈大家,真可谓是以玄治国。
   说起东晋南朝时期的文学,一般人似乎只记住陶渊明和王羲之。其实,由于正统被破,玄学的包容性也让思想更加解放。导致这段时期的诗歌、辞赋、文章别开生面,小说笔记异军突起,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影响斐然,中国的纯文学大致由此时开端。《文心雕龙》乃系文学批评之鼻祖应无异议,四六骈文也算开“美文”之先河。
   东晋南朝时期的学术、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多产生于建康或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陶渊明和王羲之的传世之作也都创作于江南,陶渊明更是江西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在文化上第一次超越北方。南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首善之都。
   南京人说话南不南北不北,南京人处世似乎也南不南北不北。南京人自诩风流的作派里多少有点玩世不恭。南京人也高谈阔论,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经天纬地之俊却很少听说。“竹林七贤”、“兰亭名士”,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这样的“魏晋风流”标签在今天的南京人身上多少也能看见。将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的追求表达在言谈与仪表之上,这不是一种文化吗?我认为是。不求经天纬地,只要洞见旷达。这种文化的形成当然有其政治背景。不管啥背景,这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内容。如此文化形态至今依然存在自然也有其道理。
   东晋定都南京,奠定了南京中华文化上“承北启南”的地位。直到今天,南京依然是江南第一文化大都。
  

共 28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只知道诗词中的南京古都,由歌舞升平一派奢靡繁华走向衰落溃败终结之境。却不知道金陵的歌舞及“四百八十寺”之风却是传于魏晋。文字从政治朝代、地理位置、文化的传承溶合上重点叙说分析了南京这座都城政治人文历史风情特点形成的经过,南京城以其沧桑之眼见证了历史的分分合合。想必后期的南京完全传承并发扬光大了魏晋的风流,要不,全椒的吴敬梓老先生怎么就移居于秦淮河畔徜徉于情怀之风情中了呢。文章语言平实而散淡,却处处可见历史的庞杂沉厚和风云际幻,这样的一种历史解读,读着远比硬梆梆的历史教科书要有趣得多。推荐阅读!编辑:垦荒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佛        2014-09-20 08:46:52
  南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城市。秦淮河让人留恋。中山陵让人感叹。
中国作协会员。写字为生。出版多部长篇。
回复1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09:58:33
  谢谢石佛兄评论。秦淮河像个深宅大户里走出来的少奶奶。满腹诗书才情,怎奈家道中落。闭月羞花容颜,含怨堕入风尘。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亦然。虽不巍峨雄伟却也清峻朗拔。才高八斗却未位及重宰,风流倜傥藏着无可奈何。这一水一山很能代表南京的品格。
2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09:58:04
  谢谢垦荒者的编辑和推荐。南京这个地方很多名人来过,将南京作为第二故乡的也有。可是,真正第一故乡就是南京的大名人不多。估计也和风水有关。
3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09-20 10:27:21
  去过二次南京,但总是来去匆匆,这未免心中生憾。待以后时间宽裕,慢走、细观、静品,定能收获许多。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回复3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0:34:00
  欢迎老树兄再去南京!
4 楼        文友:曲新同        2014-09-20 10:47:02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文化上也敢承北启难,我记得魏晋风度只与药及酒有关系,还有这么多说道?
风雨路,人间爱,江山情! 这妩媚,这崎岖,这葱茏, 都是我的风景!
回复4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1:54:40
  吃药应该和慕仙问道有关,秦始皇当年也吃过药。喝酒是文人们自古有之的生活乃至创作方式。孔融喝酒被曹操杀了,可是曹操自己不是也“惟有杜康”吗?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据说都是酒后写出来的。直到今天,据说乔冠华当年为毛泽东代笔《520声明》,左手执杯,右手握笔。一瓶茅台下肚,一篇慷慨激昂、嘻笑怒骂的庄严文章便出炉了。实在不懂为何仅将药和酒与魏晋风流联系在一起。
5 楼        文友:豪哥        2014-09-20 11:54:16
  引经据典,洒洒洋洋,诚如先生所言,这自古是一个弥散着亡国恨的地方,以日本人屠城尤为惨烈。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
回复5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2:00:15
  谢谢豪哥评论!日本人在南京杀人离现在最近。所以记得清。南京历史上被屠城可不止一两次。大火连烧仨月的都有。要将一座三百多年的帝都变成农田,烧了仨月也没完全变回去。后来还是有不怕死的来这里做皇帝。
6 楼        文友:于湘女士        2014-09-20 15:05:03
  南京的深厚,也只有如老兄一般深谙南京历史文化的人,才能写得如此大气。
回复6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5:42:02
  谢谢于湘评论!看到你这名字,我想到一个人。一百五十年前,一个叫曾国荃的人带了一支军队来到南京,对南京进行了屠城。曾国荃的军队叫“湘军”。
   “屠城”这个词不是我随便用的,这是历史学家说的。七十多年前,日本人在南京杀了很多人,历史学家把那次事件叫“南京大屠杀”,不叫“屠城”。看来,曾国荃在南京杀的人可能绝对数没有日本人杀得多,相对量上应该比日本人杀得多。我认为,能叫做“屠城”,应该是杀了一个地方总人口一半以上的人。
   如此看来,南京这个地方太不“大气”了。隔三叉五就会被人家杀掉几十万人。
7 楼        文友:苏庸平        2014-09-20 23:31:17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应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屡屡争夺政权的象征,也可以说南京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战乱的洗礼。在中央门和中华门那里,可以让人产生诸多的想象,我站在中华门的门外,想到了太平天国时期那血腥的屠杀,还想到了王磐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叹,更多的是想到日寇的屠刀下,三十万南京无辜的人民尸横遍野的残酷惨状。在秦淮河畔,在夫子庙前,我却想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魏晋之风也许正是后来南京的遗风,不管怎么说,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南京都具有其他古都不可代替的文史价值。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7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23:45:41
  谢谢苏兄评论!中国有四大古都,应该说各有特点。要说历史地位的不可替代,我还是认为西安首屈一指。南京很特别,南京的山水城林浑然一体,艳丽悲壮混搭千年。如此色彩很合适文人做文章。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