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言“士”

编辑推荐 【梧桐随笔】言“士”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5发表时间:2014-09-21 23:07:44

今天是9月21日,早晨发了一篇梧桐秋声的征文《秋雨淅沥沥》。冯老师给编辑发了出来,再看我的荣誉身份,已经是“进士”了。真不易啊,看上去江山这个荣誉身份的晋级挺难。原本计划的第二目标里,有一部分就是在9月19日之前,也就是老朽65周岁的时候,晋级“进士”,也算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有点遗憾的是比生日迟到了两天。呵呵,人嘛,总不免有点爱慕虚荣。尽管一个网络虚名而已,还是会激起心头一丝涟漪。
   由此联想到中国古代这个科举制度,从童生到进士,真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也难怪有许多古代读书人,会一辈子都走在这条路上。了解过一些关于“进士”的资料,发现这名字有点意思。进士,其实就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的意思。“士”作为一个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至少也有数千年历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最初是泛指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们由于自身家事贫寒,或者已经没落了,不得不去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当时的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特殊的阶层,也就是依附于贵族阶级的一个士阶层。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可以看做最低一级的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战乱频繁,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各国的诸侯贵族,也需要笼络大批有才干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比如著的“四君子”春申君、孟尝君等人,都在自己的府邸养了大批的名士,多达数千人。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才华说服贵族,从而进入“士”的行列。“毛遂自荐”这个典故就是很好的实例。当然也说明了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准。
   给“士”制定一个理论标准的是孔子。《论语·子路》里有一段话,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可算“士”?孔子告诉他:做事的时候自己知道廉耻,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忠于自己君主,热爱自己国家的人,就可以算个“士”。这个标准和古代“君子”的概念差不多是一致的,最多就是德行修养方面的要求略低一些。再说明白一点,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士精神”。
   这种“士”的精神,在古人的实践上更多的就是“侠士精神”。很有名的就是荆轲刺秦王之前的豪言壮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了完成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精神演绎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积极方面的意义。故而至今这种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还在被誉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典范。
   古人还有另外一种实践“士精神”的方式,就是退隐。可以隐居深山,也可以隐于市井。但是隐退并不等于不问世事,他们同样在关心朝政,只不过不去插手争斗,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此外就是保持自己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那个纷争混乱的年代里,这种“隐士精神”,也会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在寻常老百姓的眼睛里,是一些出世的神秘高人。不过这一点并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是主张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君王和国家的。孔子一生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孔子之所以会受到汉朝之后,大多数朝代被推崇的根本原因。甚至,直到今天,我们对儒学还是给予了基本的肯定。
   儒学在中国的盛行,而且可以做到数千年的经久不衰,汉朝的董仲舒功不可没。董仲舒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在30岁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为汉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他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自己的声誉也日益扩大。汉武帝即位后,为了稳定初建的大汉统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下令让各地官吏推荐品德贤良的饱学之士提供国策,董仲舒被当地推举参加了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关于国策的提问,因为基本内容都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天人感应方面的认识,详尽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就在这篇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就是“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观念,对巩固汉朝中央集权制和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从此,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以后各代主流哲学。不过,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并不完善,官员的“士才”主要是靠王公贵族的举荐,基本不需要经过考试。
   科举制度是从隋唐时期开创的,至宋以后成为选拔政府官员唯一渠道。完善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化考试成了宋代之后做官的唯一合法渠道。反过来说,政府官员也必须是饱读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这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读书人金科玉律的缘由。“士大夫”这个重要阶层在宋代正式形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使命感,不仅成为当时绝大多数“士大夫”所怀有的远大抱负,甚至直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自从宋代之后,历代的大多数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基本都是曾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比如诗词名家苏轼、书法家米芾、蔡京等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中已经面临全面崩溃。科举制度也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中成了束缚人才的“瓶颈”。到了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谕明确昭告天下:“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士大夫”从此成了历史名词的同时,对知识、文化、艺术的垄断也不复存在了。
   士大夫阶层早已沉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却不能否认士大夫精神,在某些方面的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文士”,在做好自己文章的同时,同样是必须保持好一种属于“士的境界”,以及“士的思想”,“士的精神”。当然,这种新时代的“境界、思想、精神”,绝不是孔子的理论标准,而应该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人士的道德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第三个层面,就是个人思想道德标准。老朽以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就是我们新文士的道德准则。
  

共 25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首先要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对江南老师送上我的诚挚祝福,祝贺江南老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个一字一句码来的进士来之不易、当之无愧。而由江山的进士,作者又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有关进士的文字,从古到今,从标准到实例,从科举制开始到结束,给我们详细阐述了“士”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指向和意义,读来颇受教益。推荐品读,相信你读后会有收获。【编辑:灿若舒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冯耀廷        2014-09-22 06:03:42
  江南铁鹰的一篇感言,引人深思。其中开头小节的一句;“人吗,总不免有点爱慕虚荣,尽管是网络虚荣而已,也会激起心中涟漪。”这句是大实话,在道德、敬业、基础上,整个社会都促进人们增长虚荣心。比如:竟技场上的冠亚军、文坛竞赛的一二等奖、再就是在江山站也有的晋级制,应该说这就是日前社会现象,引导人人都在赛道上······。
天有浓云雨自洒. 地有沃土育百花. 人有大志必成器. 心有学识气自华。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9-23 22:50:36
  哈哈,我就是有虚荣心啊。
2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9-22 07:06:12
  祝贺老弟荣膺进士!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9-23 22:50:51
  谢谢三哥祝贺。
3 楼        文友:荷城富哥        2014-09-22 09:14:32
  江南有进士,铁鹰栖梧桐。江山添锦绣,文章老更雄!祝贺江南铁鹰荣登进士,给江山给梧桐增光添彩!
4 楼        文友:诗词        2014-09-23 09:29:42
  进士虽是网络虚名,但是给师父带来快乐。老有所乐,比啥都好。 祝贺楚望诗江山学社梧桐连,雨露芬芳共一天。
   好藉灵心催劲笔,同声叠唱赋新篇!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9-23 22:51:13
  徒儿好,大家开心最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