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半山客家小食

精品 半山客家小食


作者:詹海林 进士,107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6发表时间:2014-09-22 19:25:59

写小食之前,其实要介绍一下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行政区域属于潮州市管辖,与福建龙岩交界,也比邻梅州市大埔县。饶平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统称那一带为“饶北山区”,现在有新丰、饶洋、上饶、建饶四个镇,人口三十多万,当然包括外出打工的游子。
   祖先从汉代迁徙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语言接近客家,但又不完全相同,糅杂部分潮州方言,家乡的语言学家把老家人称为“半山客”。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自认是老乡,跟潮州、梅县无关一般。
   我们老家以前主要的住房还是土楼,现在当然渐渐搬到独立单栋的别墅去了。可是浓厚的民俗文化保留着。春节有浓重的拜灶君、拜北帝爷祭祀大典、正月十五灯节;再就是清明祭祖、中元节拜神。人去世后也有一套繁文缛节,比如过黄河、烧棺钱等。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让客家小食保留了传统的民俗特色。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最大众化的小食就是农村集市里的小食。如“饺”、“面”、“粄”、“油锥”、“炸豆干”、“猪肉粥”、“粄溜子”。还有小贩在农忙时节挑着担子到田头四处游荡卖卖的小食如“湖洋较”(谐音)、“草籽粄”、“碗子粄”等等。每逢节庆的“甜粄”、“菜头粄”(萝卜糕)、“甜桃”。逢白事用的“红粄”、“黄河墩”等等。寻常家居时偶然做的菜饭,如“芥菜饭”,“包白饭”、“番薯饭”、“芋卵饭”、“菜头饭”、“南瓜饭”、“豆叶饭”、“豆角饭”、“火蓝豆饭”等等。当然。以上的文字是我家乡话的谐音,正确来说芥菜是腌制过的酸芥菜、包白就是市面上的大白菜、芋卵就是芋头、菜头就是生萝卜、火蓝豆就是兰豆而已。
   关于以上的种种小食,出于儿时的记忆和偏爱,我不只一次利用文字善于飞翔的优势,将小食的色、香、味从时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寻回来,加以回味。
   我孩童之时故乡还有种麦,麦子收成之后产量不高,根本无法挤身稻米、番薯之列,所以它应当成为辅粮。麦子衍生出来的小食就有面条、饺子、面包、粗麦包、麻花、甚至麦芽糖。面条有鹅、鸭、鸡猪肉混合所煮的清汤面条,有韭菜五花猪肉炒面条,都是香喷喷的小食。只要从家乡的农村市场经过,闻到这种香气,就会食指大动,口水猛吞,恨不得吃到口里,满足心瘾!这里特别要提到粗麦包,这是贫穷岁月乡民的主食,做法把太阳下晒干的麦子,直接放到石磨里打磨。磨出来的粉夹杂着麦皮和面粉,蒸好就是所谓的麦包了。因为它有点粗粝,很难吃,所以小时候不太喜欢它,不过肚子饿了就另当别论了。每当清明前后,我的母亲都会蒸麦包,一蒸一大笼,个个都像大人的拳头大,放在楼房的筛子上,用一张椅子支起来,孩子们谁要吃自己上楼去拿。我的大哥那时读初中,有天放学回家,我亲眼见到他一连吃了七八个,吓得我赶忙跑到母亲那儿去告状,差点挨了大哥的拳头。
   除了面粉类的小食,稻米类的小食也是十分出色的。名列第一的应当客家话俗称“粄”的小食。这个“粄”其实就是广州地区的沙河粉,纯用米浆蒸成的,香味浓郁。我们家乡喜欢冷吃,把一张扁扁的“竹刀”,将整张粄切成条状,放到碟子里,倒上葱油,往往使人吃得津津有味,人称“吃生粄”。小时候的家乡,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买粄的小挑子,可见其受欢迎的热度极高。稻米做的小食,还有一种叫“粄溜子”,样子像泥鳅,煮成糊糊的一大碗,加上葱、油、盐,别人都说很好吃,而我保留不同意见,这是我唯一不太喜欢的小食,但它比较流行于梅县和福建诏安一带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糯米制作的小食,最出名的要数汤圆,故乡的汤圆多是实心的,有柔韧,吃起来味道特香。每当冬至就是做汤圆的节日,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夜晚点起煤油灯,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包汤圆。房子外面寒风阵阵,里面其乐融融,直是羡煞神仙。有一个故事就是从煮汤圆的夜晚听到的,说是有一户人家汤圆做好了,公公叫儿媳妇去煮汤圆给大家做点心御寒。公公等了好久也不见儿媳把汤圆煮好端进来,就叫婆婆去厨房看看。婆婆踮起脚尖,到厨房的门缝偷看,发现儿媳妇正在偷吃汤圆,便故意咳了一声,吓得儿媳将滚热的汤圆一口吞下,随后被汤圆烫得捶心打脚的、泪流满面。婆婆阴着脸回到房间,公公问她汤圆煮好没?婆婆回答:“一粒浮,一粒吞,捶心肝、打脚骨。”公公听了如坠入雾里,从此这个民谣成了流行百里的大笑话。
   客家人祭神及婚丧嫁娶也喜用小食,而且品种繁多,我很佩服祖先的聪明能干。先说祭神吧,每当春节前夕,村里人最少要蒸咸甜两种年糕。甜的是红糖糯米年糕,就是“甜粄”。咸的是萝卜糕“菜头粄”。每床年糕都用上十几斤米,用猛火和文火蒸上几个小时,蒸熟之后放到屋角里由它冷却,到了祭神之日,用刀切开,然后上桌供奉。如果刀子不够锋利或切年糕的人手腕力度不够,往往不能将甜年糕一下子切开。咸甜年糕的吃法多数放到锅里,用猪油煎,柔软喷香。
   如果说祭神的年糕以厚和大取胜,那么婚嫁所用的小食则以漂亮和精巧技高一筹,它的名字叫做“甜桃”。甜桃的制法是用熟糯米粉加入红糖蒸熟,冷却之后被切成一块块,包入花生或豆类粉做成的陷,再放到雕刻的像桃子一样的饼模里印,这就是精美的“甜桃”了。那时姑娘出嫁,男方挑来的甜桃越多越有面子,成为姑娘结婚攀比的工具。丧事用的糕点也是用饼模印出来的,有点像“甜桃”,但用料是粘米,因此客家名字也不一样,叫做“红米粄”。米粄颜色微红,颜料是一种叫做“红花末”的植物提炼的,吃了对身体无害,味道也很香。人去世之后有个仪式叫做“对年”,丧主人家会蒸一大堆“红米粄”,然后家家户户派送,这风俗很有意思。而另一个仪式过黄河,则是用面粉做成一个个“桥板”、“桥墩”,盛在大碟子里祭祀去世的亲人,让他们的灵魂可以回去遥远的故乡。
   最吸引我的小食当然是集市里“炒面”、以前的面条都是手工的,用韭菜五花肉混合炒特别香。记得小时候的一个下雨天,跟随村里的一个竹匠去集市拿东西,他在半路走进了一家面店吃炒面,给了我一小碗,我三两口吃完了,而他的大碗还只吃了一点点,害得我猛吞口水。
   我喜欢的小食还有“油锥”,只觉得卖油锥的小贩很没良心,明知道我没钱,偏偏要在圩口支上一个铁锅,用他那特制的油锥勺子,舀上面浆,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油,只见油锅吱吱作响,直冒泡泡,不一会功夫,就将油锥炸好倒到油锅上面的铁线架子里,待客而沽。作为孩提的我,经常只有看的份,没有吃的份。
   撇开油锥,我在田头吃的最多的是“湖洋较”和“碗子粄”,以及。“湖洋较”大约是米粉蒸的,里面加了碱水之类,味道独特,盛夏吃了有消暑功效。盛夏里另一类消暑的小食就是“草籽粄”,用料来自山中的凉粉草,熬成后色微黑,加上米粉即可做成凉粉,纯原生态的小食。碗子粄很特别,小贩们挑到田头,打开箩筐的盖子,就是一碗碗的“碗子粄”,中间凹进去一个浅圆,用竹刀划开几块,加上酱油,就可以果腹。
   客家小食除了以上几大类,还有许多食品。比如酥糖、糕子、麦芽糖、豆腐花、等等。其中酥糖糕子是春节走亲戚最重要的糕点,多数用草纸包成方形,用米浆粘上一张小红纸条,显得好看,又有吉利的意思。嫁娶人家要将整包的酥糖糕子配上成瓮米酒送舅公舅父,为之“鸡公酒”,是非常隆重的大礼。麦芽糖以另类的方式出现在乡村,记得小学读书时,学校门口常停着卖麦芽糖的的担子,看到学生放学,卖麦芽糖的老头打开粗布盖着的木桶,一大桶银白色的麦芽糖十分诱人,孩子们只要花一毛,就可以拿到一根竹片缠着的麦芽糖,又甜又韧,非常好吃。
   至于“芥菜饭”等,是一种美味,以前的乡亲也不常吃。做法就是将猪肉芥菜一起炒,然后和大米一起下锅里焖,饭熟后浓香四溢。现在老家还有人做菜饭吃,也许是一种怀旧感觉。据同学微信所晒,深圳梧桐山上,有一家老乡开的大排档,专门焖芥菜饭和宰白切鹅,驾车上山觅食的人颇多,成为游子的美谈。
   半山客家小食,令人回味无穷,记忆留香!它的本土特色、传统思想、饮食文化无不和一个民系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共 31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的饮食文化本就源远流长,各个地方又各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本文就详细地介绍了半山客家的各种小食,那些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美食,在艰苦的年代里,在童年的记忆中,永远滋味鲜香。问好,推荐!【编辑:姜光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23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4-09-22 20:19:05
  遇见美食,人人有份,老家乡下一般都是这样哦!
回复1 楼        文友:詹海林        2014-09-22 21:34:25
  感谢姜老师编发,祝编安!
2 楼        文友:紫衫        2014-10-10 22:22:01
  来拜读海林兄的作品,煎堆looklook,金银满屋
一个爱码字的小女人,紫衣是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