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千家洞风情(散文)

精品 【荷塘】千家洞风情(散文)


作者:秋人 童生,51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75发表时间:2014-09-25 13:41:20
摘要:散文描写了湘桂地方一个名叫千家洞的区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世外桃源般的民俗风情……

【荷塘】千家洞风情(散文) 沿灌水而上七十余里,到千家洞,两岸阡陌纵横,青山叠翠,一幅水墨浸染的桃源仙境。
   俯瞰千家洞,可见众多支流汇入灌水,使灌水横生万千触手,像一条蜈蚣游走在群山之间;再看又像一棵粗壮的大树,那些支流就是树干上横生的支桠,群山就是一簇簇苍翠茂盛的树冠,庄稼和果实都悬挂在这棵树上,和许多古民居上的“梅山花树”一类的雕刻、绘画和剪纸图案吻合。梅山教是道教的分支,而花树是地方居民认为能主宰他们命运的树,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从地形上看,灌水由南向北流出,在三个大的盆地形成冲击洲。或因袭了氏族时代穴居遗风,或受道教“洞天福地”的影响,地方对田、地皆冠以“洞”的称呼,如田洞、地洞,有些村庄就因所处田、地的位置而被称为千田洞或百地洞。所以,这三大盆地就被合称为“千家洞”,分称上洞、中洞和下洞,暗合道教上中下三洞之意。
   史载,千家洞居民原系瑶人,是上古尤人的后裔。尤人又是蚩尤的部落,古时游牧在长江流域一带,后来跟一个叫盘护的首领往南方迁徙,渐渐演化为瑶族。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瑶语中,瑶民自称“尤(you)人”,足以见其本源。
   长江流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土地肥沃,米粮富足,瑶人把种植、建筑技术带入千家洞,与岭南文化综合,形成了独特的瑶族千家洞文化。
   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先看它的建筑。千家洞的建筑系群落式古民居,在选址上讲究依山临水坐西朝东;布局上以单元式组合成堂院,如九如堂、六合堂、三多堂,堂名是当地中举或入仕的名人所写,用红木雕刻,悬挂在门楼上,门楼两侧有雕花石鼓或石狮;用料选择砖、石、木,高墙厚瓦,斗拱飞檐;装饰采取堆、塑、雕、刻、绘,有龙、犬、鱼、凤等瑶族图腾。
   堂院多为前、中、后结构,进入门楼即可看到分隔前、后的中门,门楼上同样挂着炫耀功名的进士或者举人牌扁,同样有门联和雕花石鼓、石狮,青石板平铺内道,两侧为厢房和骑楼;中堂是天井和大堂,天井内有雕花鱼缸、罗汉竹和黄杨木。大堂悬挂金扁,香龛供奉先祖牌位,八仙桌上摆放四时供品、青花赏瓶和粉彩帽筒,常年香烟缭绕。遇上本族举行祭祀或节庆,族中长老就坐堂共商大事;后堂也有天井和厅堂以及花园和水井,还有住房、厨房、客房、仓库。
   堂院的多少根据本族的分支而建,一般分三、六、九堂,多堂又组合成一个大堂,由一个主门楼进出,形成一个城廓大院,墙高城厚,上有雕楼走道,能跑马射箭,守土御敌。
   在灌水流域,特别是千家洞,类似这样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民居,多是大姓旺族,其余就是那些散落在沿江两岸的土墙瓦舍和竹楼木屋。每一个临水的村寨,都有一处青石板铺成的水埠头。
   拾级而下,可见石雕的非人非兽镇邪驱恶的水神或者救苦救难的“阿弥陀佛”石刻碑;停着木船和竹排,是两岸居民捕鱼和往来的工具。
   早年,在千家洞两岸,曾有过气势非凡的瑶族风雨桥。桥基是斗拱式的青石结构,桥顶是青砖灰瓦,桥身是穿斗式木架结构,飞檐走脊,雕梁画栋,足见瑶族的聪明才技和非凡智慧。
   据宋理宗景定元年翻印的《平皇劵牒》载:周时,因盘护平寇有功,高王“赦赐黄金白银八十万,封官二品,许青山任十二姓瑶人住居,刀耕火种放免夫役。”说明千家洞在元代以前是一个“不知有秦晋”并无“夫役差科”的世外桃源。到了宋末,为避元乱,中原地方的汉人大批南迁,元人于是向千家洞强征差役粮税。瑶人不服,奋起反抗。元大德九年,元兵南征,大肆杀戮千家洞瑶民。古籍中有“朝庭差兵又来到,男女嘀哭断肝肠。”瑶民“出逃四散,楚粤频盈。”部分瑶民难舍故土,和许多逃走又返回的瑶民一起隐居在灌水两岸的大山中,守望着家园,在众多流传下来的瑶族古籍如《平皇劵牒》、《千家洞源流记》中都有记载。
   千家洞位处桂北湘南交界,占据水陆之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年,那些收购茶叶、兽皮和瑶锦的商人,贩运木材、桐油和药材的水手以及从湘南过来的锅伙、花鼓艺人和打拳卖药的、煮酒的,都云集千家洞,使这里成为湘桂道上的水陆驿站。
   地方虽是瑶汉杂居,然而民风淳朴。首领虽为男人,但却一直沿袭着母系氏族的遗风,女不出嫁,男人入赘,保持着女尊的传统。传说,瑶族一位颇有本领的女人瑶母,呕心沥血四十九年,织成瑶锦,铺平了混沌年间盘古开天后坑洼不平的天穹,那瑶锦上的图案便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云霞飞鸟,瑶民遵她为“平天圣母”,立庙宇塑金身,年年祭祀,瑶母节规模不小于盘王节。
   每年瑶母节到来之际,瑶族首领便召集千家洞四十八源头人计议,筹措钱粮,备办三牲祭礼,邀请湘山斋公和桂林巫婆坐坛。同时,各源瑶民也都闻风而动,点起灯笼火把,抬酒担肉,跋山涉水昼夜兼程而来。到了祭祀这一天,首领便斋戒沐浴,率领众瑶民来到平天祠祭拜瑶母娘娘。
   祭祀队伍的前面是吹鼓手,首领坐在一乘八抬大轿里,后面是各源瑶民,男人皆披发绑腿,头插鸡羽,手执牛角,腰悬砍刀,肩扛火铳;女人高髻罗裙,衣饰翩翩。
   平天祠前,十八张长案一字排开,燃香烛,焚纸钱,万千瑶民俯伏尘埃,山呼叩拜,祈求瑶母保佑百姓人寿年丰,安泰吉祥。
   湘山斋公手执拂尘,披发登台,口颂道号:“道童下山来,黄花满地开。三声渔鼓响,引得众仙来。”作起三十六路水陆大法。随即,桂林巫婆也跳起大神,且舞且唱:“树有根来水有源,天有恩来地有情。盘古为我开天地,瑶母是我平天人。三牲六畜是你养,五谷八树是你栽。置酒焚香设祭礼,三叩九拜祈祯祥。”
   过去,瑶母节是不许外族人参加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瑶族的风俗有所改良,那一扇千百年来对外族人关闭的寨门终于开启,各方人士皆如风雨云集千家洞这片神奇的土地,每年的各种节祭活动都成为民族交易盛会,已经绽放成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共 23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千家洞风情》,描写了湘桂地方一个名叫千家洞的区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世外桃源般的民俗风情。生动形象的比喻,美得心动:“俯瞰千家洞,可见众多支流汇入灌水,使灌水横生万千触手,像一条蜈蚣游走在群山之间;再看又像一棵粗壮的大树,那些支流就是树干上横生的支桠,群山就是一簇簇苍翠茂盛的树冠”。文章从地理分布、历史沿革、居室建筑、民风民俗等都作了详尽的描述。特别是:恢弘的祭祀场面,更是今人叹为观止。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作者多视角描绘出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叹服,大家风范!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清风云】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92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云        2014-09-25 13:42:44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2 楼        文友:清风云        2014-09-25 13:45:40
  作者多视角尽情描绘出的画画,给人以美的享受!推荐共赏!!
3 楼        文友:清风云        2014-09-25 13:46:28
  欣赏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佳作!
4 楼        文友:天龙        2014-09-26 06:42:13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荷塘有你更精彩!!
5 楼        文友:潮仙        2014-09-26 06:57:09
  随着社会的进步,瑶族的风俗有所改良,那一扇千百年来对外族人关闭的寨门终于开启,各方人士皆如风雨云集千家洞这片神奇的土地,每年的各种节祭活动都成为民族交易盛会,已经绽放成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欣赏佳作。问好!
6 楼        文友:秋人        2014-09-26 14:41:09
  感谢清风、天龙、潮仙。
作家
7 楼        文友:鱼在游        2014-09-26 22:24:00
  精品,值得认真学习!!!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