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书的漫忆

精品 【雀巢散文】书的漫忆


作者:野鹤闲云 童生,64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3发表时间:2014-09-28 10:08:54
摘要:读书人喜爱书本,每一个读书人,都与书有着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故事,都有着缠缠绵绵不可割舍的情感,都有着深深浅浅不同程度的感悟。每个读书人都有关于书的故事,我也同样。


  
   一,仓房里的小书虫
  
   据我所知,我家祖辈父辈都是“贫农”,没有读书人,特别是父亲十几岁就逃荒到东北黑龙江,做了一辈子的本本分分的庄稼人,更是与书无缘。所以,从我记事起,家中没有一本藏书。可是天知道我与书却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上了学之后,从课本里接触了丰富多彩的新世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课本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显得太少了,多么需要课外的东西来补充呀。可是去哪里获得呢?那时家居偏僻,没有书店,即使有书店,家境贫寒,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买什么书呀。
   就在我如饥似渴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绿洲”。
   有一回,我去家中的仓房里找东西,忽然发现墙角里有一捆书。我打开一看,原来是大哥上初中时的教科书,各学科都有。虽然有一些看不懂,但是也有很多我感兴趣的东西,有的至今还留在记忆里。有意思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牛郎和织女》、《皇帝的新装》等,使我故事的仓库增添了很多新鲜的素材。儿童对动物最感兴趣,因而我也认真地浏览了《动物学》,使我知道了动物是按门、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的。还使我感兴趣的是《物理学》,虽然我不懂里面的知识,但是,对那里的外国科学家发生了好奇心,为什么明明是男的,还要留着女人一样的长头发呢?为什么又都是外国的呢?什么瓦特呀,牛顿呀,加利略呀,等等。于是,我也不顾找东西了,埋下头来,翻看起来。从此,在那一段时间里,一有闲暇,就钻到仓房里,光顾那一捆“心爱的宝贝”。
   为此,还发生了两次惊险的风波。
   我家是山区,屋后就是小山。那时动物非常多,其中也不乏令人恐惧的蛇。夏天,仓房里进不去阳光,非常潮湿,放的东西杂而乱,因此,这里是蛇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一天,我正在仓房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忽然一条俗称“土球子”的蛇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我颤抖地“啊”了一声,向后一闪,当时的脊背真像是“受了芒刺”一样,吓了一身冷汗。当我再去看那蛇的时候,它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
   还有一次是星期天,我钻进仓房看书,又是看上了瘾。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家里人不知道我去做什么了。家人分头去找,都说没找到。后来发动了邻居,全村里找。后来来我家的人多了,说话的人也多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地打开仓房门。门一打开,人们又惊又喜,异口同声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家老三不是在这吗?”气得母亲连连责备:“这孩子傻了,怎么连吃饭都不知道了?”气得父亲伸手要打我,多亏让邻居给挡住了。
   经过两次教训,我有了经验,再进仓房看书时,把门打开。这既能让人知道里面有人,还能透进一缕阳光,给看书带来光明。有时,把书拿到上房来,坐在炕上读,但总觉得还是在仓房里读有特殊的意义和感觉。
  
   二,书非借不读也
  
   《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读也。”恐怕读书人都有这个体会吧?
   20世纪60年代末,青春年少的我在无奈之中跨入了“臭老九”的行列。无论是青年人求知欲望强,还是教书人要多读书,那时我多么需要“书”呀!偏僻的小山村逼得我出路只有一条——借。
   我家的前院是大队会计,在村里也算是文化人了。他负责大队夜校工作,上边给拨了一些书,作为文化普及。有一次,我到他家玩耍,发现有几本小说,就借来一本。回来利用业余时间贪婪地读起来。曲折而生动的故事,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吸引得我看了这本借那本。现在我头脑里所积淀的现代文学,大多是那时打的基础。例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苦菜花》《迎春花》《暴风骤雨》,等等。此外,又零星地从朋友那里借来,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多浪河边》《当乌云密布的时候》,等等。如果是现在,恐怕读不了那么多了。为什么?买书不成问题,自己有书了;学校图书室有书了,阅读方便了。这些都视为平常,无须急着阅读。只有借的书,显得更珍贵,只有借的书,必读无疑!
   我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初中只读了一年。语文课,没学几篇文言文,只记得“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片段文句。语法知识没沾边。数学吗?只学到三元一次方程组,什么叫开方,都没有学到。更不用说物理、化学、外语了。由于读小学时,受班主任李景和老师的影响,我对语文比较感兴趣,打算在业余时间自学一下初中语文,梦想将来有所发展。
   首先我的目标是从语法学起。可是,第一道难关就是没有教材。买吧?当时书店没有这类书。无奈之下,还是一个字——借。华占鳌是我读小学时的老师,虽然没亲自给我上过课,但我参加工作后又是同事,水平很高。他是中师毕业生,在当时农村算是高文凭了。我就向他借来他当年的教材《词汇》和《汉语》。孙兴德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虽然“文革”,只上了几节《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课,但我知道他的水平也很高,也是中专毕业。我就从他那借来《修辞学讲义》。
   这三本书在我这里存的时间很长,大概一年多我才归还。原因有三:一是没有老师,需要自己去揣摩。二是书是借的,不能总据为己有,所以就择其要而抄写之。手抄一遍比目看几遍的印象都深。三是抄写中可以练习写字。《修辞学讲义》一书是手刻油印的,字体是手书楷体,很有仿写价值。现在如果说我的写字像一点样的话,与那次抄书不无关系。
   为了赶进度,将借书按时送还,我即使是在有病的时候也照抄不误。在抄写《修辞学讲义》时,我的胸部生了疮,很疼痛,我一手按着胸部,一手抄写,没有影响我的进度。
   大概是借的书,抄的仔细,学习的效果就好,在全乡教师文化考试中获得文科第一名,因而得以被调到乡中学任教;在应考哈师大函授时,以总分264(满分为300分)被录取了,其中现代汉语得了96分。
   到现在,和青年教师谈到读书学习时,我总是深有感触地说着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书非借不读也!”
  
   三,导引入门未必是名著
  
   我对文学感兴趣,在写作上有所进步,其中发挥作用的并不是说读了多少多少名著才奏效的,而是三两部并不怎么出名的作品,导引我登门入室的。
   年轻时,有这样几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可它们都算不上名著。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在60年代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我读了三遍,是我看小说遍数最多的一部。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封面:红色的底面上,一棵劲松挺立在岩石上,远方还衬托着一抹霞光,整个画面给人以气势和力量。我所以喜欢这部书,一是因为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许云峰在敌人设计的鸿门宴上,先揭穿后怒斥,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被囚在阴森森的地洞里,为了使被关押的广大革命者逃出牢笼,获得新生,许云峰硬是用手指甲将水泥砌的石头扣下来,自己没有逃出去,却留待给难友们,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江姐的江竹筠,在严刑拷打中受尽了折磨,十指被钉上了竹签,但仍然毫不屈服,即使走向刑场,也是视死如归。二是因为被书里面的语言所折服。那时,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从好书里摘录形象生动的语段和词汇。我觉得《红岩》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语言。现在我还记得那两句话:“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这是其二。仅凭这两点就足以看出,这部普通的小说,对我的成长起着多么大的作用呀!
   《水晶洞》(鄂华著),是一部以少年儿童为对象和题材的长篇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成都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湿润润的空气,莽莽苍苍的山林,曲曲折折的小径,好一派美丽的山城景色。那里的主人公是几位纯朴活泼、勇敢可爱的少年,描绘得淋漓尽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当时受其影响,我都梦想也要写一本类似这样的小说。在我如饥似渴的时候,读上这样一部切合少年心理情趣的书,能说不是好书吗?
   《山水阳光》(林遐著),是一部散文集。内容是描写和赞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江南一带的新风光、新景象和新人物。笔法别致,语言优美,风格独特,一篇篇散文犹如一首首诗歌,也如一幅幅画图,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当时,无知的我不知深浅,竟然还模仿林遐的笔法,写了一篇歌颂北国秋天的习作,足见我对这部书的喜爱了。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著),是一部科普读物。“文革”后期,我订阅了《文史哲》。其中有三期连载了这部书。它犹如在万里阴霾的天地中,乍露的一缕阳光,令人耳目一新:文学的笔法,古今中外科学家感人的故事,自己新颖独到的观点,构成了绚烂多彩的画卷。我把三期的内容合在一起,装订成册,设计了一个封面,一直保留到现在。经常学习借鉴,对我的治学,有很大的帮助。
   几十年来,我读的书有多少,恐怕是无法统计,但是,这几部书至今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记,可见特定情况下,对读书人影响大的不一定就是名著。名著固然伟大,但是有时不在你身边,你怎么去感受呢?这就好比世界名人可谓伟岸,但他决没有你身边的人给你影响之大。也好比飞机大炮没有造出来的时候,长矛大刀可能就是你的护身之宝。
   可惜——不,十分令人痛惜的是,给我一深远影响的前三部书,在30年前一次出门不在家的时候,被我亲戚家的孩子“劫掠”一空,至今也不知在哪里“明珠暗投”了。
  
   四,书到用时方恨少
  
   中国有两句古老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对前一句感受最深。读书,教书,写书,自然就要和书打交道,因此就要多藏书,以备平时“充电”,以免“用时”受窘。为此我点点滴滴的购买着,收藏着,积累着。“白酒饮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为了买书,家里宁可清水煮白菜,也不买一斤肉来改善伙食;为了买书,出差时去住最廉价的旅店,节省出几个钱来。就这样,我的藏书由少到多,我的文化水平也随之由低到高,再一次证明了一个伟人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千真万确的。
   最初,有书十几本,放在一个很小的木箱里。后来参加工作,有三四十本了,就央求母亲,要来了小碗橱,作为书橱。自己成家之后,没有家具,小碗橱又“官复原职”。自己动手,钉了一个架子,用纸裱糊好,就算是书橱了,好在比原来还大了些,能装一百多本了。有了真正的书橱,那是1984年,书又多了,能有二三百本了。这书橱是我自己设计,木工做完后,门面的图案是我自己绘画的。我还记得画的是,巍峨的高山下,一帆小船漂流在汪洋之中。左下角题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句子。1997年我搬上了楼房,为了节省开支,我没有豪华装修,只是做了必须的而又简易的衣橱、碗橱和书橱。书橱虽然简易,但是空间大,几乎一面墙都是。因为我的书七八百册了,该有它们的安身之处了。
   现在,当我站在书橱面前,或者伫立巡视,或者翻检查阅,心中总是升腾着快乐和幸福。有时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句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有时泛起现代文化大师余秋雨所描绘的感觉:“我所满意的是书房,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
   我的藏书除了平时零星购买之外,大体上有这样几次添充。
   三十几岁时,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函授时,正赶上学校图书馆“剔旧”,减价售书。这对于我既想书又拮据的人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一下就买了五十多本。
   在哈师大读函授的教材,学校发了很多,我都一本不少地保存起来,一有时间,我自己阅读,继续“函授”自修。
   出于对鲁迅的学习,我一次性地从外地书店邮购了鲁迅的17本杂文集。
   最近一两年,随着“国学”的热起来,随着我对教育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分几次在兴宇书店买了几十本层次较高的书。有当代文化名人、作家述说人生和历史的书,有著名学者有关“红学”的书,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系列教育专著,有中外散文精品,等等。
   现在,自己感觉,虽然书藏不到万卷,但是,当写文章、备课、查找东西的“书到用时”,“恨少”的程度不是那么重了。
   朋友,“知识在于积累”,那书本,不就是“知识”吗?让我们“积累”吧,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五,鲁迅的崇拜者
  
   鲁迅,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位令世人震惊的伟人。毛泽东为了治国的需要,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发出了“学点鲁迅”的号召。于是,举国上下齐响应。当时我还是一个初中一年的文化水平,凭直觉,认为学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比起学其他的东西还要实际一些,毕竟是有用的知识、文化呀。
   我从当时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中,摘录和剪贴了一些文章,从中我了解到更多的是鲁迅的战斗性。因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顽强的文化革命旗手。”当时的领导者是要借助鲁迅的思想灵魂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敌人做不屈的斗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还想得到有关鲁迅的系统介绍的著作,可是,在那“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文化年代,这几乎是一种梦想。
   然而真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时机,竟然在家乡的小供销社里买到了一本,书的名字是《鲁迅杂文的社会思想背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虽然不到百页的小书,虽然观点现在看来“左”了一些,竟成为了我当时学习鲁迅的奠基之石,开山之斧。是这本小书使我了解到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杂文产生的社会背景。
   后来我教授初中语文,接触了一些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特别是接触了我的同仁吴庆丰老师(他学识渊博,与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有来往),开始较为集中的看有关鲁迅的文章和著作。我借到了一本王士菁的《鲁迅传》,这是文革前鲁迅传记的一个版本。这部书描写细腻,真切感人。为了对鲁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看了之后,摘抄了梗概,装订成册。后来据此和《鲁迅杂文的社会思想背景》一文,我试着编写了《鲁迅年谱》,作为自己的参考。
   这时期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从心底里对他产生了崇敬和景仰之情:他是伟人,他无愧于“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光荣称号,他的确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他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里,我写了类似顺口溜的文字,题曰《鲁迅咏怀20首》。不怕丢丑,抄了一份给吴老师。前日,吴老师回乡省亲见了面,他说还保存着呢。
   又后来,1984年,我买到刚刚出版的《鲁迅传》。这是当代人林非和刘再复两先生合写的。以散文的笔法,抒情的方式,记叙了鲁迅的一生。鄙以为不足之处是,还是把鲁迅当神来写,血肉之躯的人的成分稍显不足。
   至此,关于鲁迅的书,我已经掌握到五六十本。除了鲁迅的著作(小说、杂文、散文、诗歌和部分学术论著、书信)之外,还有关于鲁迅研究的著作。如果不是作为专门研究,而只是作为教学资料的查找,基本是够用的了。关于鲁迅文章的教学,稍加温习就可以上台给学生们讲授了。关于鲁迅研究一类的事,只能站在一边看热闹了,只有感兴趣的份了。

共 59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那个年代,偏远地区的农家孩子,想读书绝非易事。由“仓房里的小书虫”,偷着读书;“书非借不读也,与人借书读,写到读书的感受:“导引入门未必是名著”“书到用时方恨少”到收藏读书,再到崇拜写书的人,作者一路写来,语言平实、但读来感人。读书、借书、抄书、买书、存书、教书,作为读书人,一生和书的缘分不分了。 这样的读书人生更有了一层意义、更丰富多彩!推荐阅读!编辑:学而知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929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野鹤闲云        2014-09-28 10:58:32
  谢谢编辑的评点鼓励。向您问好!
2 楼        文友:广灵子        2014-10-23 13:44:28
  看望闲云老师,来闲云老师这里坐坐,还可以欣赏老师的美文。灵子感谢您!
3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4-10-31 17:08:58
  感谢野鹤闲云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