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素朴的良知

编辑推荐 素朴的良知


作者:高世麟 布衣,36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9发表时间:2014-09-28 22:06:09
摘要:从小小的小学课本其实折射出了很多信息,中国也不缺名著佳作:红楼、三国、水浒、西游...........多了去!宏伟,大气,曲折,荡气回肠,但似乎总是少了一种最珍贵的东西----一种素朴的良知。

闲时顺手拿起小儿的四年级语文课本,看到一篇课文:《去年的树》,500多字,却足可以让我拍手称绝,感动落泪!我想起十几年前在乡下教过的一篇课文,大概也是三、四年级吧,篇名叫《小珊迪》,当时我在课堂上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满眼是泪,学生们都十分诧异!
   我马上打开电脑,从网上把这篇文章搜出来,让儿子来看看,我问他:“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你看后有什么感想呢?”他说:“这两篇文章讲的东西不一样……但都是说守信用……"
   两篇文章异曲同工,我猜想,应该是教材改版时作了替换,《小珊迪》偏向现实的悲悯,《去年的树》则更童话唯美,相比之下,《去年的树》要更加“大美”一些。我能感受得出来编者的巧妙用意,时代不同了,口味应有所改变,但是“信守承诺”的良知不会变,我佩服编者有如此眼力能在全球茫茫文海中找到如此精妙的短文!
   惊叹之余,我不免留意起这两篇文章背后的作者,居然全是外国人!(《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根据自已的亲身经历而写),《去年的树》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
   中国缺乏这样的作家和作品?!……
   从小小的小学课本其实折射出了很多信息,中国也不缺名著佳作:红楼、三国、水浒、西游……多了去!宏伟,大气,曲折,荡气回肠,但似乎总是少了一种最珍贵的东西----一种素朴的良知。中国的文学、影视作品更多透露出来的是“明争暗斗”、“充满算计”、“家仇国恨”……一切誓不两立!总是有意无意强调他人对不住自已。每当看到家人和小孩津津有味看那些“神剧”,我就发急!虽然他们说只是娱乐一下——那些能对我们的后辈有所启发?!……
   这些年来耳闻目睹,下毒、弑亲、摔童、讹诈、欠薪、跑路……如此种种,我总能看到那些所谓“文艺”、“媒体”的影子,这些人其实都不笨,也许智商高过常人,但是无一例外:都缺乏人类应有的最朴素的品格:责任、信用、良知。
   对于后辈,他们只是一张白纸,对大多数人而言历史的真实需要让他们了解,讲讲父辈的故事也无妨,但他们更需要的是他们日后生活最必需的“责任”、“信用”——那些素朴的“良知”,不是那些刻意打扮了的花枝招展的历史“小姑娘”。
   让我们都来看看小学课本吧,用心读读!
  
   《小珊迪》全文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去年的树》全文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共 22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透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两篇漂亮的文章,而且我们也不得不和作者一起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我们究竟要留给后辈什么样的文字?作者在对两篇文章的分析和中国影视内容的剖析中,提出了作者鲜明的观点。一篇能诱发我们对文学深入思考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9-29 22:41:34
  我的艺术作品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应该展现给社会以正确导向的内容。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